琅邪求長生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成長於秦國,雖自其親政的第十七年即而立之年開始出兵,次第消滅六國諸侯國後到過各國的國都接受其君主投降,並視察其宮室,掠取其美女、珍寶,然後返回鹹陽,但這先後十幾年都是局限於在內地活動,從來沒有到過海濱,常以此為憾。

原來的齊國境地,已靠近東部海疆。他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即命令車隊往東踅,沿著渤海繼續往東走經過黃縣、垂縣,穿過成山山麓,登上之罡山頂,立了一塊歌頌秦王朝功德的石碑。

下山之後便改向南行,沿著渤海之濱迤邐而行,最終到達了琅邪郡。郡守率當地官員及百姓們恭迎秦始皇君臣、嬪妃等,分別居住在衙署和館驛。在隆重而熱烈的宴樂之後,郡守向秦始皇介紹當地的琅邪山是東臨海疆的名山,恭請陛下登臨,使山川沐浴聖恩,也算敝郡的一項政績。秦始皇欣然應允,便於次日在郡守陪同下,率文武近臣驅車往東南行十餘裏到達琅邪山下,興致勃勃地登山遊覽。

琅邪山海拔高五裏許,約二十餘裏方圓,雖不很高,但突出於周圍的丘陵之上,又有一麵瀕臨廣闊的海麵,便顯得有幾分峻拔之勢。

秦始皇等君臣一行循路而上,看到那峻岩的石壁,參差的林榛,桃李爭芳,鬆柏競翠,時有淡淡的山嵐薄靄繚繞於樹叢林莽間,給人以清新明麗之感。

秦始皇欣然地對隨行的臣屬們說:“數十年宮廷禁囿、戎馬佐您,諸事緊促,甚少閑暇。今日登臨此境,始悉環宇之內有此清幽曠達之所,實令人心神舒暢、耳目一新。”

丞相隗狀忙應聲說: “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陛下執政治國,事必躬親;夙興夜寐,勤勞不懈,實為臣等所欽仰。今既封禪已畢,乾坤大定,遂移駕環遊,以馳思慮;臣等奉侍左右,得沾聖德寬和,如草木之沐春風,何其幸甚乃爾!"

“置此遠域邊陲,不兵燹戰火,想必政通人和、民生裕厚,好不令人羨煞。”五大夫趙嬰和楊摻在信步漫遊,交談心得。

“二位大人有所不知,此地雖有秀麗山川,肥沃土地,但莊稼所得,難以言利;故原有務農桑者,多遷往即墨、莒城,改業工商,致當地務農者已不多矣。”琅邪郡守忙湊上前去介紹當地農業不景氣和人口流失的情況。

這話恰好被走在近旁的秦始皇聽到,便關切地問道:環境這樣好,土地這樣肥沃,宜於種植,怎麽會留人不住呢?

郡守就向他解釋說人口的聚合與分散,與社會的安危、治亂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有句老話“小亂居城,大亂居鄉”。在近十幾年來,由於秦軍的征戰六國,社會長期動**不安,所以人們多從通都大邑疏散到農村來,琅邪這個邊遠之鄉就聚集了較多的人口,農業就很發達。現在戰爭結束了,社會趨於安定,於是人們又紛紛返回城市,去從事各種職業,這樣,琅邪就出現了人口流失的狀況,農業就蕭條了下來。這種資源豐富但人力不足的反常,便出現了雖然風光秀麗,但缺乏勃勃生機的缺憾。人口的流動,是人們的自由選擇,沒有政策法令的約製,所以他作為地方的行政長官,對此也是束手無策,隻能徒呼奈何而已。

秦始皇頻頻點頭讚賞郡守的見地頗能發人深省,並將上卿李斯和王戊叫到身邊來,鄭重地指出,以前的戰爭時期,我國專注於攻城略地,奪取政權,忽略了資源和人力的開發以及合理的利用。統一天下以後,政治體製、法製、交通、文化等方麵的革故鼎新成績斐然;財政、經濟領域由於沒收了六國的資產,又遷移、集中了十幾萬戶的富豪到鹹陽,使國庫得到充實。郡縣爭相效法,在通都大邑投入很多人力財力,發展工商業,使城市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吸引了很多人聚集到都市裏來,形成了繁榮的景象,但卻造成了農村人口的流失,削弱了農業經濟。這種重城輕鄉的失衡狀態,不利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要趕快製定出相應的政策法規與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善這種局麵。

兩位上卿接過秦始皇的話題談了自己的看法:琅邪郡守所反映的情況和聖上的論斷都很對,但臣等認為,除了城市的收益高於農村成為吸引人們的因素外,政府對於農業的政策隻側重從產量征賦稅的一麵,但田畝之於業主仍是功爵所賜,其歸屬仍在國家;業主無擁有田產的權力,則心裏不踏實,怎麽會安心於農事?這就是農業人口流失的又一重大原因。因此,臣等建議從著手解決田畝歸屬來穩定農業人口,農業生產便會得到發展。

秦始皇沉思片刻,才有所領會地說,以前太熱衷於按功爵賜食祿,而未授田畝所屬權,人死後土地又歸還國家,所實得的利益太少,又不鞏固,確實是個弊病。何況我們國家總要以農桑為立國之本的。卿等趕快擬一項政策,使業主擁有田地的所屬權,他們就會安心於農業了。至於琅邪當地的現狀,已流失的當然難以找回,那就從外地遷三萬戶到這裏來務農,田地歸其所有,想必不久就會恢複農業複蘇的景象的。

他為了對百姓表示安撫,在實行“使黔首(百姓)處實田”的政策的同時,還通令全國賜給每一裏(百戶為一裏)的黔首六石米和兩頭羊,雖然是粥少僧多,隻是一種點綴而已,但也體現了秦始皇對以農桑為立國之本的重視。由於“使黔首自實田”政策的實施,原來的農奴製社會才最終結束,產生了擁有土地產權的地主階級,奠定了嬴秦封建王朝的基礎,這

也是秦始皇在第一次大出巡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

秦始皇在群臣擁簇下拾級而上,登上了山頂的琅邪台。他站在琅邪台,因為不甚高,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但當其放眼向東望去,便被那浩瀚無邊的大海所吸引。

秦始皇命李斯執筆書寫了一篇碑文,立於琅邪山上,又將越王勾踐築的琅邪台拆毀了,重新建築了一座琅邪台。

有一天下午氣候悶熱,秦始皇睡過午覺起床,帶著中車府令趙高到修築新台的現場看了看施工情況,然後信步走到台基的東麵,向大海極目遠眺。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海風吹帶著幾分濕潤的空氣,頓覺沁人心脾,非常的爽快,便情不自禁地拔去頭簪,解散發髫,讓涼風吹散腦際的悶熱。當他用手分開遮在眼前的亂發,再一次展望無際時,遠空突兀而現的奇景使他驚愕得愣住了:

隻見被烈日的強光斜照著的海天相接之際,似有千軍萬馬的激戰方酣,一方顯然是自己的秦軍,黑盔黑甲黑旗號,衝鋒陷陣,金戈鐵馬,好不威風!對方則是服色雜亂,辨不清是哪個諸侯國的,他們怎樣都敵不過自己的軍隊,正在節節敗下陣去……

看到這裏,他不禁揮臂高呼: “殺!與朕猛追窮寇,揚我武威!”那雲端的秦軍仿佛真的聽見了他這位君主的命令,一陣猛攻把敵軍擊退,隨即追趕而去……

秦始皇正因自己的軍隊大獲全勝而亢奮不已,隻見海空雲幕上閃現出重重疊疊的城廓、宮闕、華表、殿堂的景致,俱都是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其雄偉豪華之概真是世所罕見,無與倫比,使極盡尊榮的他也豔羨稱奇。

他正在聚精會神地思索,這景象是怎樣產生和變化的時候,一群海鷗從前麵逐浪飛過,打斷了他的視線,他忙側身昂首,選擇另一角度去眺望那遠空的宮殿、城郭,誰知就在瞬間所有的景象全從雲端隱退了,與此同時卻出現了幾座島嶼懸浮在半空,那環島拍岸的銀色浪花,似一串串珍珠鑲嵌在碧玉冠的邊緣,島上鬆竹掩映,樹姿礁影,紅牆碧瓦間似見旌幡招展,輕嵐薄靄飄忽在峰腰澗底,飛鶴翩翩,流泉汩汩,好一派離塵出世的神仙境界……

見此情景,一種清幽超逸的氣息由遠而近向他襲來,使他神智突然清醒了許多,思路也變了,變得對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海空中的島嶼產生了羨慕和向往。他趕快眯縫著眼,極目遠眺,想看清楚那島嶼的方位和距離,但恰被一片飄來的雲彩把斜日餘暉遮住了,那景致失去了光照,便幻滅得無影無蹤了!

秦始皇站在那裏,愣了好一陣子,直到發現時已薄暮,這才怏怏地轉過身去尋找陪他來的中車府令趙高——剛才這段時間,他觀看海空的景致,專注得把這位貼身宦官都忘了,而他始終默默地站在君主的身後,保衛著他。秦始皇讚許地向他微笑點頭,並在其陪同下回到琅邪郡守衙署特為他裝飾的禦寢房裏。

晚膳之後秦始皇立即召見琅邪郡守,向他說了在那邊所見到的海空幻影的情況,問是什麽原因。郡守回答說:海邊的上空,一年總有幾次這樣的景觀,據說是海蜃吹的氣變成的,稱為“海市蜃樓”;究竟主何吉凶,他也說不上來。不過當地有位叫徐福的巫師,頗有法術,也許可以解答這方麵的疑難問題。

秦始皇聞言大喜,命郡守即召徐福前來覲見。

受禮賜坐之後,秦始皇便把傍晚所見景觀之異象向徐福垂問,徐福始作沉思、繼而驚訝地向秦始皇稟奏說:“皆緣上界靈光直照海底,驚動靈物海蜃,乃煉功求仙,吐出霧氣,直達天庭。每當此時,與仙界有緣者,即可於這層蜃霧上看見奇情怪景,此之為‘海市蜃樓’。”

“道長所言極是,”秦始皇忙接過話頭說, “朕薄暮所見海天雲幕上之景象不但奇特,且皆似朕之軍陣暨鹹陽秦廷宮闕,何其蹊蹺以至於此?此朕之未解一也。”

“陛下既為天帝之子,必有祥光瑞氣直幹霄漢,於是被仙人覺察,乃憑海蜃氣與聖上感應,其所以現在海島仙境,蓋以超凡出世之想,引渡陛下,以臻長生不老之境界。”

秦始皇經徐福一番誇張、渲染和誘導,就更加劇了他對長生不老的追求與憧憬,忙不迭地向徐福表示,自己的確需要學到一種妙法,以期長生不老,益壽永年,務請道長賜教。

於是徐福“憶述”了自己的一段奇天盡頭遇:幾年前的某日,乘船到附近礁島采藥,被狂風勁吹漂到一座仙島才停下來。那島上風景明麗,四季如春,無論是垂髫童、鶴發長者、妙齡少女和高年老媼,一個個都顯得神清氣朗,朝氣蓬勃,仙風道骨,超凡脫俗,他欽羨不已,要求留下。但他們說他的塵緣未了,還不能留在此地,等時機成熟了,會托夢讓他去的。臨別時他們贈予他九顆藥丸,他服用之後的確年輕多了。島上的仙人還囑咐說,如遇有緣分的人,願求長生不老之藥,可由他去島上相求。秦始皇被徐福天花亂墜的描述說得心旌搖動,忙離座長揖,央求他出海為自己去求長生不老之藥。

徐福說,對方還沒有托夢來,不知這樣去能否找到,因為東海中有三個仙島,名為“蓬萊” “方丈”和“瀛洲”,貧道上次去的隻是作為仙島門戶的小島而已,且是被風吹去的,方向還記憶不清。這次前去必須在茫茫大海中四處尋找,恐非短期所能奏效;最為難的必須有童男童女各三千,分乘大型樓船百艘,齋戒誠心,焚香祈禱,以朝覲仙島,奉上陛下詔書才能被其接納,賜予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本人就是喜歡誇張炫耀、講究排揚威儀的,這次用自己的名義派徐福為使臣出海求藥,當然要顯出泱泱大國的氣派來,所以凡徐福所要求的,一概照準,並責成隗狀、李斯等會同琅邪郡守從速辦理。

經過緊張地督造、征集,總算在琅邪台竣工前十天把百艘樓船造好,童男女各三千分乘於上,道長徐福坐鎮為首的龍頭鳳尾船,仗劍禹步,念咒作法。船隊分幾列幾層排開,每列為首的船上也有一名方士輔助徐福指揮航向,真如戰艦出征,極為壯觀。

秦始皇率群臣親臨海灘送行,頒發詔書後向徐福等方士暨童男女賜予大量的金銀珍寶,以資勖勉。船上金鼓齊鳴,號角嘹亮,香霧騰空,旌旗招展,船隻趁著退潮之勢,向東海深處駛去,逐漸消失在浩渺的遠處煙波之中。

旬日之後,秦始皇又躊躇滿誌地主持了立頌德石碑和登琅邪台的儀式,小憩幾日後便開始了新的行程。

抵達彭城之後,秦始皇便齋戒沐浴,焚香祈禱,寫文祭泗水之神,求其相助,以期撈回失鼎,借以圓九鼎齊全之夢。彭城縣令遵其旨意,征來千名水性極佳之水手,搜索失鼎。除了在高台上的秦始皇君臣,在台周圍護駕的虎賁軍外,沿泗水兩岸擁簇、排列著成千上萬的人們,大家都把眼光盯著河裏。每當有人鑽出水麵,高台上下和沿岸的人群中都要發出一陣歡呼聲,但很快就變成了歎息。如此由歡呼而歎息,再歡呼、再歎息。但一直堅持到最後一批的最後一名水手精疲力竭地浮出水麵,兩手空空如也向高台叩頭謝罪,秦始皇才隻得默默地揮手讓他退下。

幸虧左相隗狀向他建議說:既然原來的那篇卦辭是從巫師那裏得來的,不妨再請一位巫師來算算,看失鼎的著落究竟如何。秦始皇想想也頗合情理,就命彭城縣令找來一名巫師。那巫師見秦始皇滿麵愁容、氣急敗壞的樣子,就知道是為了找鼎不著,唯恐有損天子的盛德威儀,而找自己來替他圓場的,趁此機會他正好可以賣弄一番本領,於是他匍匐在地對秦始皇說:“貧道辱蒙聖命,以九鼎之大事垂詢,唯念我道行淺薄,法力難達天庭,故懇請以隆儀盛典,仗陛下之神威與神靈感應,方能請得周武王顯靈,指點失鼎之真實著落;若憑貧道薄麵,唯恐難奏效。"

秦始皇見他謙恭自持,又極力推崇自己的威儀,當然喜不自勝,立即賞賜黃金二十鎰,令在督觀撈鼎的高台上搭起法壇,香燭高燒,鍾鼓齊鳴,供上三牲祭禮。那巫師披頭散發,左手掐訣,右手握劍,禹步起舞,口塗牲口的鮮血,搖唇鼓舌,喃喃地念了一陣咒語,由秦始皇向天空奠酒三次後,他將李斯執筆請周武王降臨的祭文,點燃焚化。

隻見那紙灰燒得團團轉,旋轉著向上飛去。巫師便說: “祭文上天去矣,武王片刻即至,屆時陛下向他詢問失鼎諸事,定能一一作答不誤。”說罷猝然倒地,渾身顫抖起來,氣喘籲籲地宣稱: “吾乃周武王姬發是也。下界何人設壇祭天,班請寡人前來,所為何事?”

眾臣聽說是武王降臨了,連忙將巫師扶起,坐在正中席位上。隻見他不再顫抖,隻得閉著眼睛,等著別人提問。

秦始皇雖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而目空一切,但又頗信鬼神,特別是受到挫折時便心虛起來,如在泰山中途遇暴風雨就嚇得膽戰心驚,荒唐到封鬆樹為五大夫,褒獎其“救駕有功”,就暴露了色厲內荏的心態。這次又撈鼎失敗,心裏更是忐忑不安,現在見巫師裝得活靈活現的模樣,便有幾分相信,忙向“武王”長揖問道:

“請問武王陛下:三十年前先曾祖昭王派人自王城取九鼎,其中豫州之鼎竟不翼而飛,不知可有此事?"

話音剛落, “武王”即回答說: “確有此事。”“但不知何人所為?”秦始皇緊接著發問。

“正是寡人所為,你何必明知故問?”“武王”直言不諱,並反過來將他一軍。

“既是陛下所為,怎的不就地掩藏,乃舍近求遠,拋到這泗水河中,是何緣故?”秦始皇進一步詰問對方。

“武王”這一次沒有正麵作答,而是反問他說: “陰陽五行與方位關係,汝可知曉?”

“寡人略知一二。”秦始皇心中暗想我是學過鄒衍的“五德行始終說”的,這還不知道?

“武王”微微點頭說:“如此甚好,待寡人一一答複於你便了。”說著,便伸出手過去對群臣說: “速取帛、筆前來,待我一揮而就!”

趙高、李斯等人忙把帛和筆遞了過去,隻見“武王”接過帛和筆,不假思索便筆走龍蛇,一氣嗬成,寫完後順手一扔,口中念著說: “寡人去也!"隨即再次倒地,四肢抽搐了幾下,使站起來,恢複了巫師的神態,他向群臣說: “武王所寫斷語何在?”

趙高忙把拾起的帛幅遞了過去,巫師略一瀏覽,發現沒有破綻,便雙手捧著呈獻給秦始皇說: “武王所書斷語在此,請陛下禦覽。”

秦始皇接過帛幅,忙展開一看,原來是一首六言體的韻文題詞:

汝祖三十年前,興兵滅我周朝。毀宗廟又奪鼎,使我血淚雙拋。雨夜收回神器,投向泗水波濤。徐州乃屬東土,生出辟邪木桃。秦在西方屬金,克木舉刃揮刀。寶鼎桃符神火,烈焰把金鎔銷。此鼎受神永保,千名水手徒勞。已失不能複得,何必煩惱自招。

這篇短短的答辭,不但把秦始皇的提問答複得很圓滿,而且可以使他在此地得以體麵地下台。秦始皇對彭城縣令和巫師給予重賞,對那一千名水手也因其“沒有功勞有苦勞”,發給了優厚的慰勞費,一幕鬧劇就此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