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兵器鑄銅人

在秦國消滅六國的十年戰爭中,各國犧牲的將士多達三百餘萬人,武器就算被損壞和繳獲很多,但散落和藏匿在民間的各種武器的數量仍然是非常巨大的,這就成為反秦抗秦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武器來源。如此多的武器存在於民間,構成了對剛剛統一的秦王朝的巨大威脅。

從另一方麵看,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秦朝從此轉入經濟建設時期,對於國家、社會和人民都是件大好事,但是兵器入庫、馬放南山,大批將士都解甲歸田了,常規的部隊主力集中在國都鹹陽,各郡縣的部隊力量單薄,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都較差,難以維護地方治安。所以,反秦抗秦的武裝力量就敢於進行武裝叛亂,而且頻頻得手,以致不少郡縣的官員被殺,城池喪失,秩序混亂,人心惶惶,對秦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脅。

特別是這些武裝叛亂的發生,給了保守派以口實,他們紛紛指責說,還是分封製好,封君有自己的軍隊,可隨時進行鎮壓,叛亂就不會發生了。性格剛強、膽略過人的秦始皇,對於來自保守、頑固派的輿論當然是嗤之以鼻,不屑與聞,但對於不斷發生的武裝叛亂,卻不能等閑視之。

他命國尉尉繚派出部隊分赴各出事地點鎮壓叛亂,保護了基層政權,恢複了正常的秩序,維護了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但這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能完全杜絕叛亂的發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武器全部銷毀,叛亂者沒有作戰工具,就從根本上消除了釀成內亂的隱患——郡縣的武裝力量對付赤手空拳、手無寸鐵的叛亂者總還是綽綽有餘的。

秦始皇便以此為根除內亂隱患的方針大計,向全國發了一道“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罅”的詔書,全國各地從郡、縣到亭、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動員,號令所有原諸侯國的王室後裔、官吏、將士和平民,把所藏匿的刀、槍、劍、戟、戈、矛、槊、斧、鉞……乃至箭鏃,所有的武器和頭盔、甲片等金屬物全部繳納給官府,繳納之後又繼之以大搜查,就連秦軍中的退伍將士,也必須將所使用過的甲胄和武器繳還軍需部門才能離開部隊。經過反複多次疏梳密篦,分散在民間的兵器都搜羅殆盡了,通過車裝船載,從水陸兩路運到國都鹹陽。

關於這些堆積如山的舊兵器的處理,秦始皇經過幾度籌劃,作出如下的決定:由於戰國末期的兵器,除了秦、楚兩國技術先進能製造少量鐵兵器之外,其餘五國都用銅鑄造武器,根據這種以銅原料為主的情況,他決定鑄造十二尊身高五丈(合今之三丈)的巨大銅人——之所以取十二之數,是寓十二個時辰,即今之所謂“全天候”時間。

這項工程涉及麵廣、工種眾多,規模浩大,秦始皇便詔示由國尉、禦史大夫、內史、少府共同主持,協調指揮各部門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籌措和準備,鑄造銅人的工程開始了。

經過三千多冶煉工半年多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十二尊大銅人終於鑄成了,每尊高五丈(合今之三丈),重達二十四萬斤(合今之三萬七千五百公斤),一個個金盔金甲,濃眉大目,神采飛揚,威武雄壯。

在這半年期間,秦始皇經常向主持這項工程的幾位大臣詢問進展情況,並多次化裝成小吏,夾在大臣的隨從隊伍中到現場視察。他麵對那樣宏大的規模、熱烈的場麵,就仿佛看到投到煉爐裏的不是破銅廢鐵,而是六國的王室後裔、殘兵敗將和平民組成的反秦、抗秦的武裝,不由得心中暗喜。他在高興的同時便產生了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情。

回宮以後,便命中車府令趙高把國尉、禦史大夫、內史和少府一一傳進宮來,在對工程表示滿意、對他們給予嘉許之後,便連連催促他們要加緊督促,不斷地加快速度,早日完成他所設計的這個前無古人的傑作。

好不容易盼到秦始皇二十七年暮春,十二尊大銅人終於全部鑄好,並打磨、拋光完畢,真是金光燦爛,壯觀極了。

秦始皇在鑄造銅人的半年時間裏,同時也在設計、鑄造一個偉大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他自己。他命令主管天子冠服的禦府令丞,遵照他關於秦是水德、崇尚黑色等觀點,設計製作了皇帝在各個場合中穿著和佩戴的冠、服、履、劍。同時傳諭博士為宮室的太子、王子、後妃、女官和文武百官等擬議、設計了各種服飾、儀仗、旗幟等。每項設計、每幅圖案,秦始皇都要親自一一過目,從寓意、象征到具體的線條、圖像、色彩,都要作細致的指示,或采納,或取消,或增或減,務必達到他滿意,才交付製作。

秦朝百官從此按製度穿著,不得僭越或亂用。這種服飾文化體現了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和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和文化色彩,秦始皇的事必躬親,嚴格、細致的工作作風,在臣屬中傳為佳話。但他的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不容臣屬置言的威嚴跋扈,則使臣屬更加畏懼了。

秦始皇之所以要在此期間把服飾、禮儀、旗幟等設計、製作出來,就是要趁銅人製作完成,在鹹陽宮前定位妥當之後,舉行一次盛大的典禮,讓臣民瞻仰、觀賞這些輝煌燦爛的藝術傑作,進而欽仰、讚頌自己的豐功偉績。

幸虧那樣偉岸威武的銅人有十二尊之多,澆製既費時,脫胎後的打磨、拋光更是耗費時日,以致曆時半年以上,這樣,禦府令才來得及把秦始皇審定的帝、後、太子、妃、女官和能參與朝政的文武大臣的服飾如期趕製出來。秦始皇看到這項大事沒有誤期也就感到滿意了,便親自占卜,擇了一個上上的吉日,在鹹陽宮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銅人定位的盛大典禮。

慶典那天果然是萬裏晴空,春風和煦,鹹陽宮修飾一新,在宮前廣場正中搭了一座高大的祭壇,從前周京城遷來的八座大鼎內,焚著的檀香,煙霧繚繞,香氣四散。那十二尊銅人巋然屹立,被初升的朝陽照映得光芒四射,更顯得威武雄壯!由六千名宮廷近衛和虎賁軍組成的方陣,在廣場中央圍成一塊演樂、祭祀的場所。祭壇的左、右、後三方全用黑氈製成的屏幕架設成宮殿式的背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幅繡著鬥大金色的“秦”字和象征“飛龍在天”的金色虯龍被彩雲擁簇著昂首奮飛的圖案。

部隊方陣也是黑盔、黑甲,所舉的大旗除黑底金龍、金色“秦”字以外,還有領軍將領姓氏“王” “蒙” “李”等字樣,顯示出各自的赫赫功勳。部隊方陣以外站滿了聞訊前來觀禮的老百姓,熙熙攘攘、密密麻麻地足有好幾萬人;其情緒之熱烈,心情之急切,遠勝過十六年前觀看嫪毒被車裂的場麵。

巳時剛到,鍾鼓齊鳴,管弦高奏,秦始皇在左右相隗狀、王綰,廷尉李斯,禦史大夫馮劫和中車府令趙高等重臣的擁簇下,出鹹陽宮正門,緩步登上祭壇。

這位剛入不惑之年的英明君主,首次穿戴上經他親自審定製作的天子冠服。隻見他頭戴足有六寸高的通天冠,冠頂有一塊微呈波狀的卷梁,前麵有一展筒。卷梁的前後各綴有十二串珍珠串成的冕旒,像小簾子一般遮住秦始皇的臉部和後頸。身著黑色對襟寬袖大袍,領和袖的邊都繡著金色的紋飾。袍上圍一幅腰圍似的裳裙,前後都繡著金色的“飛龍在天”的圖案。大袍的下沿繡著水波紋,象征秦乃水德。足下登一雙望仙鞋,鞋頭向上翹起做仰望之狀。參加典禮的文武大臣約三百人,文官都穿著黑色回紋飾的官服,頭戴飾以獬豸圖案的法冠。獬豸是傳說中的神獸,能辨曲直,故用以表示文官的高智能。武將則內著鎧甲、外穿黑色官服,頭戴飾以虎和鴞鳥圖案的武冠,以顯其武勇。

秦始皇的後、妃和二十幾位王子以及若幹皇支宗親,因非官職,不能與秦始皇等君臣一樣在祭壇中央參加祭典,便在兩旁的席位上觀禮。當君臣和貴賓們都依次入席到位,鍾鼓和樂聲便停下來時,全場的臣屬、將士和百姓們都跪下,齊聲歡呼: “恭迎始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祝福聲由近而遠傳開去,像波浪似的此起彼伏,聲震天宇,經久不息。

秦始皇略微欠了欠身,探出頭去,聳了聳蜂狀的大鼻頭,眯縫著鷹似的銳目,從平頂冠垂下的串珠冕旒後麵投出目光,掃視著台下廣場的情景,他看到那數以萬計的將士和平民,黑壓壓的一大片跪在那裏,虔誠而激動地仰望著自己,歡呼萬歲,真使他既感動又興奮,高高舉起雙臂向台下和遠處揮動,表示答謝。

他這個檢閱式的動作,立刻贏得了全場數萬軍民的歡呼,聲浪越傳越遠,大有萬穀回聲之勢。這時丞相王綰走近前來向他稟告說,已經接近午時了,他才示意身旁的幾位近臣,趕快通知王賁將軍用旗語命令將士們停止歡呼,並向百姓傳令,這才使人們安靜下來。

於是,由相國王綰司儀,秦始皇主祭,上過香,獻過三牲,行過三拜九叩首的大禮之後,秦始皇端端正正地跪在祭壇中央,仰麵凝眸向湛湛的藍天望了一眼,然後以眼神示意,由左相隗狀肅立台前側,用抑揚如樂、頓挫有致的腔調高聲朗誦《立銅人祭天地祖先文》:

惟始皇二十七年三月下浣,始皇乃立所鑄銅人十二於鹹陽宮前,躬祭天地暨大秦曆代先王之靈位前曰:嬴政承業繼位,先王遺誌未忘。振長策禦宇內,麾軍我武維揚。馳騁疆場十載,六國次第滅亡。普天之下一統,天地賜福賜祥。遂乃銷鋒鑄鐮,銅人偉岸堂皇。屹立鹹陽宮外,全日護我朝堂。諸侯餘孽盡誅,大秦國祚永昌。即改秦王之號,尊稱為秦始皇。新紀元自我始,玄色為貴首倡。五行秦為水德,澤沛四海汪洋。特此為文紀事,朕躬祭祀上蒼。祖德詒謀長遠,從茲更著輝煌。繼我始創之業,千秋萬代綿長。

祭文讀罷,隗狀又高聲朗誦一句:

“祭文讀罷,伏維尚饗!”

這才把祭文點燃、燒掉。秦始皇又對著蒼天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才慢慢地站起來,祭壇上下又一次爆發出“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歡呼聲。秦始皇昂首健步走到祭壇前沿,向數萬軍民揮手致意,然後由群臣擁簇著走下祭壇,回到鹹陽宮去。

從這次慶典的成功,秦始皇知道為自己塑造的形象極其高大輝煌,自己的威望已經確立,而且遠播天下,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英雄。

與十二銅人相媲美的是,鑄造銅人還剩下一些銅料,秦始皇便要銅工鑄造了六套編鍾,分發給宮裏的樂師使用。

秦始皇從下麵郡縣向朝廷匯報的情況中了解到雖然分散或藏匿民間的武器已經搜繳殆盡,發生武裝暴亂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對基層的地方政權、社會秩序和人民生產、生活等方麵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會構成威脅,造成危害。

於是,他立即將幾位重臣召進宮來,研究對策。他指著剛看過的幾份奏本問大家說: “近來諸多郡縣奏來表章,皆言其處境窘迫,卻又無力應付,特上言朝廷,求予援手。不知卿等意下如何?"

丞相王綰皺著眉為難地說: “夫戰之勝敵也,如風火之摧草木,或死或揠;待其勢過去,則死灰次第複燃,而揠草又能蔓長。我軍雖以神勇取六國,其朝廷雖滅,而餘孽猶存;兵刃被銷,但其心不死。是宜防患於未然,方為上策。”

左相隗狀讚同王綰的看法,並補充說: “何況天下初定,郡縣新設,製度試行,聲威未立;則目前各地郡守、尉丞處境艱難,甚至有尋釁相犯之危,實堪為之憂慮而求救於朝廷也!”

“二卿所言,朕亦有同感。郡縣麵臨之窘迫,乃始料未及;可見河山於馬上得之易,而於朝中治之難也!朕既君臨天下,自當責無旁貸,使六國之遺民皆臣服於我之足下。唯一時思緒紛繁,尚無心得,故召諸卿共商之。”秦始皇表示了要加強政權建設的決心,並急切地征求臣屬的意見。

“陛下何昔之武威赫赫而今之文質彬彬?天子之江山既是馬上得之,則南麵臨朝,也不能怠慢了武功。”蒙毅將軍的談吐透露出幾分英武之氣來。他向秦始皇拱手為禮又說: “陛下但放寬心,坐理朝政;倘有哪方諸侯餘孽敢於犯上作亂,或尋釁釀禍,隻等陛下一聲令下,末將即率軍將其消滅,看他有幾個頭顱斷送在我的刀頭之下!"

“蒙將軍心係安危,誓保社稷,真乃忠勇可嘉。但郡縣所奏之事態,雖常使當地吏守難於應付,尚不見明目張膽犯上作亂之舉;倘遇風吹草動便以屠刀相向,大加討伐,豈不是小題大做,師出無名;反給人以口實,說我泱泱大國有失道義?”秦始皇畢竟處理國政已有些年了,知道不是所有的棘手礙難之事、違政悖法之舉都能夠用武力解決得了的,便說服蒙毅將軍不要偏執地憑感情用事。

“陛下所言極是。”廷尉李斯在大家各抒己見、爭相言說的時候,把秦始皇指給他的那些來自郡縣的奏本反複、仔細地看了幾遍,覺得所反映的情況是多方麵的,現象看來很複雜,但從性質和根源上深究,則是六國的王室宗親、遺臣和富戶們的反秦抗秦活動的新的表現:兵器被搜繳了,武裝叛亂搞不起來,便在自己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形形色色的反抗和破壞活動,利用所擁有的土地加重對佃農的剝削,使其破產,再次淪為農奴;豪商富賈們則壟斷對鹽、鐵等礦產的開采運輸和銷售,占據市場,控製商品的交流,抬高物價,牟取暴利,擾亂經濟生活,抗稅偷稅,抵製、破壞國家的經濟政策;甚至豢養雞鳴狗盜之徒,進行騷亂或散布謠言,詆毀和反對郡縣的吏守,反對新生的政權;真是危機四伏,事態嚴重。而且其方式常常是以隱蔽的或以合法的麵目出現,因此決不能訴諸武力,以圖一快,那樣反而會弄巧成拙,使自己陷於被動。

當李斯聽到秦始皇對蒙毅將軍進行說服和解釋時,覺得這位君主已經比以前成熟多了,而且已經掌握問題的關鍵了,便忙接過秦始皇的話,表示擁護,並向君臣們詳細地剖析和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大家一致讚同他的看法,並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廷尉所言真乃鞭辟入裏,一語而中的。似此事態多端,紛紜複雜,將何以一一製之,方保無虞?"禦史大夫馮劫覺得事情多,問題複雜,很是棘手。

"大夫此問甚好,容斯為汝答之。"李斯慢條斯理地向大家解釋說,“事之多象,猶病也。循其病象,探其病理,識其理則得其本,辯證施治,即可根愈。令郡縣所窘者,雖事態紛繁,但其症結為室遺臣暨豪門之手,可探製事態,左右局麵;我雖有郡縣之衙,守尉之職,亦形同虛設,難以施政用事。”

秦始皇頻頻點頭說: “李卿所言甚是。根本未曾在握,怎不舍本逐末而捉襟見肘,窮於應付?往者隻圖武功之建樹,未務經濟之把持;今雖君臨天下,但命脈受製於人。浮土無根,哪來果實?今既吃一塹,當長一智,朕已有所決策矣!"

臣屬們忙問秦始皇: “陛下計將安出?”

“看來前者之失在於散,”秦始皇做了個把手掌鬆開、五指分散的手勢,頗有心得地說, “六國宗室、遺臣、富豪,為數甚多,遍布天下,委實難以控製,致有當前之失誤。今朕傳詔,將其集於一地,以兵力監督其起居行止。”說著把散開的手掌攥成拳頭, “今後之策在於管:一切產業經營、商賈貿易,皆按律依製,奉公守貸!”說著將拳頭往案上重重地一擊,環視左右,問大家說, “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英明決策,既可防患於未然,又能固本繁枝,富國而裕民,真乃又一項始創於君主之舉措!”群臣表示一致擁護,蒙毅將軍憨笑著說:“以前不該散,今後要嚴管。末將有槍戟,不許他造反!”說得大家開懷大笑起來,尤以秦始皇和李斯笑得最為舒暢。

這次大移民的政策很快就得到貫徹執行,從前六國的首都和其他通都大邑,將原來的王室宗親、遺臣和豪商富賈共十二萬戶豪富遷徙到秦都鹹陽,一部分則到巴蜀等地,都被置於嚴格的監管之下。

這些豪富都是領主殘餘和豪商,在本地兼並土地,壟斷產業,迫使農民當奴隸,危害極大。被遷徙到新地區以後,失去了舊有威勢,就不能興風作浪,幹破壞統一的壞事了。他們留在當地的田地住宅,經過郡縣統一處理,分配到貧困的農民手中,穩定了社會秩序,使經濟得到平穩、順利的發展,也使文化得到了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