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始皇帝

議帝號

秦始皇曆時十餘年,終於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接下來,他要考慮的是如何鞏固國家的統一,如何讓江山千秋萬代都姓秦。

於是秦始皇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秋召開國是會議,丞相王綰、國尉尉繚、廷尉李斯、禦史大夫馮劫以及文武百官皆與會,共同商討若幹重大國政之抉擇。

秦始皇坐在殿上,誌得意滿,神采奕奕,用那深邃而銳利的目光向群臣掃視一周,傲然地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滅暴亂,依賴祖廟之靈驗,使我大獲全勝,使六國都得到應有的結果。現在天下已得統一和安定,都在寡人的治理之下,如果不把原來‘秦王’的稱號改成別的尊稱,就與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不相稱,也不能使我的功業傳於後世。現在大家議議,看我取一個什麽新帝號好啊?”秦始皇雕像經過熱烈的討論,由丞相王綰、國尉尉繚、禦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重臣代表全體與會臣屬向秦始皇政稟奏說:古時候的五帝,所管轄的領地不過千裏,至於分封在外的諸侯和夷族部落,是否服從或向帝王朝拜、進貢,天子是管不著的。現在陛下領導正義之師,誅除了諸侯的殘餘勢力,平定了天下,把四海之內的領土劃分為郡縣,統一了法令、法規,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豐功偉績,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帝”都望塵莫及的。臣等討論後認為,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前二者是主宰天地,泰皇是人類至高無上的主宰。臣等冒死罪向陛下建議,就用“泰皇”這個尊稱吧!

可是秦始皇對此仍不滿足,便說: “那就把‘泰皇’的‘泰’字去掉,取其‘皇’字。而且朕所建立的統一天下的功績,是古代五帝所未及,那就把‘帝’的尊稱也用上,尊稱朕為‘皇帝’,含‘德兼三皇,功包五帝’的意思——這樣才與朕現在身份相稱啊!”

“陛下聖明,用您自己決定的‘皇帝’稱號,才能真正而全麵地體現出您的曠古爍今的英明偉大!"聽秦始皇這樣一宣布,整個朝堂泛起一片阿諛奉承的頌揚聲。

至此,最善於揣測和附會君主意旨的廷尉李斯,便聳肩躡足出班跪下,向秦始皇稟奏說:既然您的尊稱確定為“皇帝”,那麽很多用語都必須專化,以適應您的至高無上的尊嚴。

秦始皇立即高興地表示說:廷尉你就給朕擬定一下吧!

李斯便振振有詞地說:我建議皇帝的一般指示由“命”改稱為“製”;而專門指示的,由“令”改為“詔”,這樣就顯得規範而且尊嚴。

禦史大夫馮劫也嚴謹地建議說:還有“朕”這個詞,就請定為皇帝的自稱用語,其他的人就不能再僭用了。

秦始皇微笑點頭,接受了李斯、馮劫二臣的建議,立即由馮劫做了記錄,並曉諭與會的群臣遵行恪守。秦始皇為已經確定且被臣屬擁戴的這一“皇帝”稱號自我陶醉地品味了一番。他想自己之所以能有今日,都是因繼承了父王莊襄王之位,將祖宗基業發揚光大才取得的,緬懷遺澤,應該對父王追封相應的尊稱才是。

因此,他宣布說:既然朕改尊稱為“皇帝”,先王則應追封為太上皇,諸卿以為如何?

丞相王綰小心翼翼地對秦始皇說:先王現在的稱號是由先前“莊王”和死後追諡的“襄王”組合而成“莊襄王”的全稱。如按陛下的想法,不是會把“莊襄”兩個字都取消了嗎?

秦始皇正色地說: “朕就是聽說在上古時代帝王隻有號而無諡,到了中古時代,帝王不但生前有號,而且死後追諡一稱呼。這是讓兒子來評論父親,臣屬來評論君主,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所以朕主張追封先王為太上皇,以表明是朕的父親,而不加任何後輩的評論。”

國尉尉繚和禦史大夫馮劫又惴惴然問秦始皇說: “這樣一來,把諡號取消了,又怎麽來辨別各代君主的輩分呢?"

秦始皇爽朗地笑著說:“諸卿想想看,古代的賢明君主追封了諡號的不過三四十年就又出現一代新的諡號。即使是堯、舜、禹、湯、文、武這樣的聖主明君,以其累代相傳的盛德,作為傳給子孫的基業,也隻傳了二三十世而已。但是帝王死後追諡尊稱,如孝、穆、昭、襄、文、武,等等,因字很有限,會造成父子、祖孫稱號相似或沿襲使用的現象。可是朕的事業是要傳上一萬代,而稱號是不能重複的。”

國尉尉繚和禦史大夫馮劫顯得為難地說: “但是我們所使用的字總共隻有幾千個,怎麽能到一萬而不重複呢?

“你們真不會想”,秦始皇自得地笑著說, “以朕為例吧,以數字來稱謂則為‘始皇帝’,順序下去號稱‘二世’、 ‘三世’……以至‘萬世’,不是不會發生重複的現象了嗎?”

“聖上真是睿智英明,用數字順序來記述輩分和朝代的延續,真是再簡明不過了,既便於史官記錄,更使臣易於記憶。”朝堂之上立刻又泛起一片諂媚奉承之聲。

聽著這番話,秦始皇頓生得意與滿足之感。

秦始皇遂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一詞,古即有之。《尚書·呂刑》有“皇帝哀衿庶戮之不辜” “皇帝清問下民”等。這是現存文獻中“皇帝”稱謂的最早用例。

對於《呂刑》所說的“皇帝”,古代學者大多認為是對堯、舜等前代帝王的尊稱。在功蓋“三皇五帝”的意義上使用“皇帝”一詞,並將這頂桂冠加在當代君主的頭上,顯然始於秦始皇。

自從秦始皇確定了皇帝的名號,並且自定為始皇帝,從此這個始皇帝成為他個人獨有的稱號或專有名詞了。

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因華陽夫人之命,改名叫子楚,所以,秦人都得避諱楚字,凡遇楚字,如對楚國,則不能說或寫楚字,而改為荊字。秦始皇統一天下而成為天下的皇帝後,整個中華大地上的人,也絕不許直說或直寫楚字,也都得用荊字代替了。

另外,秦始皇是正月出生,因而取名為政,他當上秦王後,秦人都不能讀正字的政音,而改讀為征音。他統一天下後,整個中華大地上的人,對正字又都得隨著而改讀為征音,並一直延續下來,人們對一年之後的正月都讀之為征音。而本來正月是首月或始月,秦則又規定說正月為端月。

皇帝不僅要有自己專用的稱呼,還要有屬於自己專用的器物;這些器物的形製和名稱,同皇帝本人一樣,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秦始皇將“玉璽”規定為皇帝專用。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璽,上有龍虎獸紐,並沒有很嚴格的等級意義上的區分。自此後,玉璽為皇帝所獨享,臣民不得以玉治印,亦不得稱璽。按照水德終數為六的說法,秦始皇為自己準備了所謂“乘輿六璽”、皇帝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

除此之外,還有所謂“傳國玉璽”。秦始皇得到了一塊出自藍田的美玉,令李斯書文以刻之,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塊玉璽,曆代皆以為重寶。

除璽印外,服飾也是標誌天子權威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周天子地位日益低下,諸侯和卿大夫遂“奢僭益熾”, “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絡玉纓象鑣金鞍以相誇”。秦始皇攻滅六國,兼並天下,自然不容許此種現象再繼續下去,遂慢慢製定了嚴格的服飾製度,以標誌等級,區分貴賤。例如,秦始皇郊禮所服,皆以構元,以從冕旒,前後邃延。此製為後世之朝所沿襲。又有所謂通天冠,是皇帝的常服,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直下,以鐵為卷梁,前有卷筒。類似此類的服飾,臣民絕對不能穿用,否則便是一死。禮儀之邦也好,法治之國也罷,在這方麵,為君父者對僭越者從來都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