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燕

燕國是秦始皇徹底吞滅的第五個大國。它是一個大且弱的國家卻一戰而亡的典型。

西周初年,封召公於北燕,他的子孫逐步征服這一地區。燕國成為姬姓的“文武所褒大封”之一。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先是位列十二諸侯,後又躋身七大戰國,也曾強盛一時。

燕國的始祖是召公奭。周成王時期,召公與周公共同輔佐幼主。召公之政甚得民心。他死後,民眾作《甘棠》之詩來懷念他。燕國立國達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諸國中最後滅亡。

西周、春秋時期燕國國勢較弱,戰國以來,燕國逐漸強盛。但是,仍比諸雄要弱一些。燕國的社會改革晚於各國。燕國最值得誇耀的功業莫過於燕昭王變法圖強,幾乎將齊國滅掉。

約公元前315年,燕王噲效仿古代的禪讓製度,將王位轉讓給子之,引起政治動**。齊宣王采納孟子的意見,舉兵伐燕,很快攻破燕都。燕王噲身死,子之被殺,燕國幾乎滅亡。

燕昭王即位後,發憤圖強,誓雪先王之恥。他師事郭隗,築黃金台,求購千裏馬骨, “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於是, “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

公元前284年,燕國參與五國攻齊。燕昭王以樂毅為將,命其直接進攻齊都臨淄。半年之間,樂毅連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

戰國中後期,燕國染指中原,多次參與合縱攻秦,與齊、趙也互有征伐。其中燕國與趙國之間戰事頻仍,雖負多勝少,卻加速了趙國的衰落。 “唇亡齒寒”,失去了趙國的屏蔽,燕國也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兵鋒麵前。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秦國擊破趙、燕,得益於二雄相爭。燕、趙兩強為鄰,勢必互有爭奪,戰事頻仍。秦國利用兩國相爭,坐收漁翁之利,最終一戰而並擒雙雄。

燕趙第一次惡戰發生在公元前251年。秦趙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趙國損失慘重。燕王喜目光短淺,欲趁機攻趙,首開兵釁。他不聽昌國君樂間的勸阻,出動六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伐趙。趙國派廉頗率軍八萬對抗,將兩路燕軍擊潰,追擊五百裏。廉頗包圍燕都,迫使燕國割地請和。

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燕趙之間戰事不斷,秦國相機介入其中。秦始

皇四年(前243),趙王派李牧攻燕,占領武遂、方城。翌年,燕王派劇辛率軍擊趙,趙王令龐媛率軍禦敵。劇辛、龐媛本是故交,他們各為其主,相互廝殺。龐媛消滅燕軍二萬,殺劇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趙將龐媛再次攻燕,奪取狸、陽城。秦始皇遂以救燕為名,派王翦、桓崎、楊端和擊趙,連克九座城池。秦趙兩國的對決進入尾聲,燕國也就岌岌可危了。

秦趙大戰猶酣之際,在秦國做質子的燕國太子丹逃歸故國。為了挽救燕國的危亡,他親自導演了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荊軻刺秦”。

太子丹本是秦始皇孩提時代的摯友,當初太子丹在趙國做質子,與秦始皇是幼年夥伴。可是,秦始皇立為秦王,太子丹質於秦,而秦始皇待之甚薄,不加禮遇。太子丹備遭淩辱,怒火中燒。

秦始皇十五年(前232),太子丹尋機潛逃回國。他清醒地看到燕與秦勢不兩立,秦國“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他急於弱秦複仇,於是與太輔鞠武商議對策。鞠武勸他靜觀待變,不要因急於複仇而招惹強秦。

過了一段時間,秦將樊於期獲罪,逃亡至燕,投在太子丹門下。鞠武認為,強秦積怨於燕,已足以令燕國膽戰心驚,太子丹潛逃更加深了怨恨,如果再收留秦國叛將,勢必激怒秦王。他主張盡快將樊於期遣送出境,聯合三晉、齊、楚和匈奴共同對付秦國。

太子丹認為這個方略很難收到成效,所以積極籌劃刺殺秦王。荊軻因此而名著史冊。

荊軻,衛國人,燕人稱為荊卿。他“好讀書擊劍”,有謀略、有膽識, “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他是一位慷慨悲歌之士。荊軻嗜酒,每日與兩位至交好友高漸離及狗屠飲於燕市。酒酣耳熱之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歡歌悲泣,旁若無人。燕國處士田光知其非尋常之人而善待之。

秦始皇滅韓攻趙,燕國形勢緊迫,太子丹向田光請教對策,田光把荊軻推薦給他。太子丹懇請荊軻擔當刺秦重任,他認為: “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國弱小,不是秦國的對手,而諸侯畏懼強秦,不敢聯手抗秦。

因此,最佳的方略是派遣勇士出使秦國,設法脅迫秦王全部歸還侵占各國的領土。如若無法實現,不妨刺殺秦王。這樣一來, “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荊軻略表推辭,見太子丹頓首固請,便慨然允諾。於是,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優禮備至,提供最好的住房、食品和奇珍異物, “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王翦破趙,虜趙王,進兵至燕國南界,尋機渡過易水伐燕。燕國上下震動。太子丹敦促荊軻盡快赴秦。荊軻請求兩樣東西,一是燕地督亢的地圖;二是樊於期的首級。他認為,秦始皇急於奪取燕國領土,又以“金千斤,邑萬家”懸賞緝捕樊於期,獻上這兩樣禮物,可以獲得秦王的信任。

太子丹當即答應提供地圖,而樊於期的人頭則不忍心。荊軻親自麵見樊於期。樊於期報仇心切,當即自刎而死。

太子丹又為荊軻提供了四個條件:一是趙國工匠徐夫人鍛造的匕首。這種匕首價值百金,鋒利無比,又以毒藥淬之,可以見血封喉。匕首藏於地圖之中,以便攜入秦宮。二是燕國勇士秦舞陽。他“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太子丹令秦舞陽為荊軻副手。三是敢死之士二十餘人。眾勇士也隨從入秦。四是價值千金的財物,供荊軻打通關節使用。

荊軻還約一位朋友同行,由於路途遙遠,尚未趕到。太子丹急不可待,懷疑荊軻有悔改之意。荊軻怒,立即出發。太子及其親信賓客都身穿白色衣冠送行。在易水岸邊,眾人敬酒壯行,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軻至秦,通過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向秦王進言:燕國“願舉國為內臣,此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還送來樊於期的人頭。秦始皇聞之大喜,於是決定身著朝服,設九賓之禮,在鹹陽宮接見燕國使者。

荊軻等人奉命晉見。荊軻捧著樊於期頭匣,秦舞陽捧著地圖匣,順次入殿。走到王位的台階下,秦舞陽被威嚴的朝儀所震懾,臉上色變,身體顫抖,群臣產生懷疑。荊軻回顧秦舞陽,微微一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請求寬恕這個沒有見過大世麵而有失禮節的蠻夷之人。

秦始皇不加怪罪,下令獻上地圖。荊軻從容地展開地圖, “圖窮而匕首見”。他左手抓住秦始皇衣袖,右手持匕首猛刺,“未至身,秦始皇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始皇,秦始皇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根據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事發於不測,而群臣手無寸鐵,隻能“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情急之中,提起藥囊擊打荊軻。秦始皇十分驚慌,不知所措。經左右提醒,他把劍匣推到身後斜抽出劍, “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身受重傷,毫不畏懼,奮力將匕首擲向秦始皇,擊中桐柱。秦始皇連砍荊軻八劍。荊軻自知刺秦失敗,他倚柱而笑,叉開腿坐著,大罵秦始皇,說: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時左右侍衛一擁而上,殺死荊軻。秦始皇驚魂方定, “不怡者良久”。

太子丹設謀刺殺秦始皇,實屬下策。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從當時的形勢看,無論荊軻刺秦是否成功,都很難挽救燕國覆滅的命運。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本身沒有什麽值得稱道之處,而荊軻的為人還是令人欽佩的。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荊軻文韜武略皆佳,俠義膽識具備,可惜不得其用,隻能以刺客聞名於世。慷慨悲壯的事跡,既令人讚歎不已,又令人悲之慨之。無論如何,荊軻也算是一位英豪。

荊軻刺秦王不成,加速了燕國的滅亡。秦始皇大怒,下令增兵伐燕。燕、代也合兵抗秦。兩國之兵難以抵禦強大的攻勢,被王翦、辛勝、李信等秦將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秦軍破燕、代於易水之西,乘勝進逼燕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十月,薊城失陷,燕王喜與太子丹退守遼東。李信率數千精銳追擊,再破燕軍。燕王喜被迫采納代王趙嘉之策,主動將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國,以求寬恕。

燕王斬太子丹以獻秦隻能收一時之效。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始皇先後在南北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他派王賁為將,統率重兵,揮師北進,先攻遼東,俘燕王喜,然後回兵攻代,虜代王嘉。秦先後吞並韓、趙、魏、燕、楚五國。為了隆重慶祝,這年五月秦始皇下令“天下大醐”,恩準天下臣民飲酒歡樂,舉行大型慶祝活動。五國皆亡於秦始皇之手,剩下的隻有偏安一隅的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