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被世人所傳頌的導師製

牛津名言

隻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

牛津大學的導師製一直被世人所傳頌和推崇。因為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所以,導師製已成為牛津大學人才培養的傳統之一。英國教育史學家、倫敦大學教授奧爾德裏奇(RichardAldrich)就指出:“導師製成了牛津和劍橋的永恒特色。”然而,要真正模仿它卻非易事,這主要是因為牛津大學的導師製所依據的平台或環境——學院製是獨特的。除外,實行導師製還需要有一個知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品德高尚、充滿愛心和具有敬業精神的學者群體以及雄厚的經費支持。

導師製的由來

牛津大學的導師製是從學院製發展而來的。伴隨著學院製的發展曆程,導師製經曆了初創、確立、改革和挑戰四個時期。導師製建立的初衷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監管學生,二是輔導學生的學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大學的發展,導師製的內涵和形式得到了不斷調整和充實,最終成為一種備受世人推崇的教學模式。

初創時期

在中世紀大學形成初期,一群學生圍著一名權威的神學家或經院哲學家,聽他講經布道,逐步形成了類似行會中的師徒關係,最終這種關係發展成為“公共講習所”。從這種關係中似乎可以看到導師製的影子。中世紀時期,進入學院學習的學生年齡相差很大,從不滿14歲到20歲或30歲不等,但進入同一個寄宿舍或學院,他們自然都成了同學。有些學院的學生人數較多,院長們管不過來,於是就讓學院裏有資曆的成員承擔學生的學習指導並監督他們的行為。這是學院製理念自然發展的結果。

在牛津大學初期,人們可以找到導師製的發端。例如,作為最早學院之一的默頓學院的院規規定,必須專門安排一名文法或拉丁文教師負責解答本學院學生提出的有關文法或拉丁文學習方麵的問題。在女王學院,貧困學生由學院指定的教師給他們講授文法和邏輯。新學院則為學院所有的年輕學生選派學習指導教師,其報酬從學院基金中支出。莫德林學院的院長威廉·韋恩弗裏特以新學院為榜樣,建立了定期的指導製(regular system of instruc-tion)。但是,對於牛津大學初期的學院來說,早期的導師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教師,而是作為監護人負責監督學生的行為和經費開銷。15世紀,莫德林學院招收了20名自費生,這些學生都是貴族和鄉紳的子弟,學院指派監護人關心和指導他們。到1547年時,學院又增加了這些監護人的職責,即指導學生字要寫得漂亮,行為舉止要優雅,特別強調要管好他們的開銷用度。這樣,學院逐步把生活上關心學生和學業上教育學生看成是教師必須承擔的同等重要的兩項工作。在布雷齊諾斯學院,學生有導師監管其開銷用度並負責支付他們的罰金。在三一學院和耶穌學院,自費生都有指派給他們的導師。在聖約翰學院,自費生、唱詩班歌手和資助生也配有導師。1565年的《伊麗莎白法令》規定,住在學院以外的學生必須歸屬某個學院並住進學院和學堂,以便接受導師的監管。於是,學院的導師又多了一項工作,即負責監督學生遵守宗教宣誓和考試法令。當時,學院教師的數量增加了,導師的教育職能也在增加,但他們的主要職責還是作為學生的監護人。

確立時期

17世紀,導師製得到了發展。《勞德規約》首次將導師製確認為牛津大學體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規約規定,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配備導師,並且擔任導師的候選人必須是具有良好品質、廣博學問和宗教信仰的教師;聘任導師須由院長或大學校長批準。導師需教導學生遵教規守戒律,規範其衣著,監管其行為。1630年到1641年,時任牛津大學校長的大主教威廉·勞德曾批評當時的學院導師不能盡職盡責,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紀律管教不嚴。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擔任大學校長期間,對牛津大學整個體製進行了改革,並規定學生每日的祈禱也由導師負責。在斯圖亞特王朝複辟後期,盡管學院對導師的管理有些放鬆,但湧現出的優秀導師還是不少。這些導師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歡迎,為大學贏得了聲譽。

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牛津大學的學院導師主要承擔兩項職能:一是監護人,二是教育顧問。他既要對學院負責,又要對學生家長負責,其工作好壞直接影響到學院的聲譽和招生人數。因此,導師的作用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關注。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期間(1688—1689),新學院的院士、聖埃德蒙德學堂的院長斯蒂芬·彭頓(Stephen Penton)發表了一本題為《監護人的指導或紳士的浪漫》(TheGuardian's Instruction or the Gentleman'sRomarlce)的小冊子。在這本小冊子裏,他以自己兒子的親身經曆對牛津大學的導師製大加讚賞。年輕時期的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桀驁不馴,但最終被他的導師威廉·喬登(William Jorden)的慈愛所感動,潛心學業,最終成為一代文豪。當時,有些導師一邊監護學生,一邊潛心鑽研學問,在學識方麵甚至超過了學院的院士。

1715年,時任牛津大學教務長普裏多(HumphreyPrideaux)向英國國務大臣建議:導師製應該在更加具體的規則下組織實施;所有的導師都應該由學院院長和高級教師任命,並在宣誓後由副校長頒發許可證;導師應該為學生定期開設講座,並在禮拜日為學生講解《三十九條信綱》等。他還認為,與辛勤耕耘的導師相比,不少學院的院士生活懶散、疏於學問,如果放任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將對大學和學院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必須對這些院士加以處罰或革職。這種忙閑不均的狀況,實際上為19世紀牛津大學導師製的改革埋下了伏筆。

改革時期

19世紀,牛津大學麵臨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的諸多壓力和挑戰。此時,學院的導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承擔的教學任務也越來越重。為此,一些院士也開始兼任導師工作,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導師們還成立了導師協會(Tutor's Association)。實際上,在19世紀牛津大學的改革中,從大學內部來說,來自導師群體的呼聲最高。導師們所關注的是《勞德規約》的修訂、大學規模的擴大以及教授職位的設置對他們的影響。同時,他們對學院院長的寡頭統治極為不滿。

1850年,英國議會成立的第一個皇家調查委員會在對牛津大學內部管理展開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牛津大學的導師承擔了大量的工作,而教授們卻做得遠遠不夠。然而,考慮到當時歐洲大陸一些大學的改革趨勢,究竟是保留教授製還是導師製,在牛津大學內部分成了兩派。實際上,這是導師製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最終,導師製和教授製都保留下來,隻是兩者的職責被重新劃分。教授主要負責科研,導師則承擔起本科生的教學指導工作,大學的教學工作則由講師或高級講師來完成。這樣,教學中心又從學院回歸到大學手中。《1854年大學改革法》實施的直接結果是,學院在大學的壟斷地位更加堅固,導師群體成為全校教職員大會中權力最大的群體,多數學院院長甚至部分教授都站在導師一邊。導師製在牛津大學得到空前的鞏固和發展,成為導師製發展的一個裏程碑。由於創建了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導師製,到19世紀末,牛津大學已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教學型大學。牛津大學的環境既輕鬆和諧又不失活躍,幾乎看不出一丁點學術氣氛,但它培養的學生一走出校門,就成為政府部門中的精英。

挑戰時期

進入20世紀,盡管牛津大學導師製的基本模式沒有改變,但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革。以往本科生的錄取是由學院院長或一個學院委員會負責的,本科生入學的標準主要是看學生的品格和興趣,即以“一個全麵的人”

的標準來衡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導師開始參與本科生的錄取過程,盡管所有的人都宣稱,品格和興趣同樣都是考慮的因素,但是最終還是全麵采用學術標準(Academic Criteria)作為錄取的條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牛津大學招生人數不斷增加,這給學院的住房和師資都帶來壓力。學科專業化以及新學科的出現,使得導師一個人很難在一個專業上全程指導他的學生,於是,一些學生必須跨學院尋找導師接受指導。以往導師都是住校教師或半住校教師,可以24小時與學生在一起,關注和了解學院所發生的一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結婚的導師搬出了學院,住到院外去了。而不少新聘任的導師對住校不以為然,更願意住在院外。結果,到1964年時,在所有招收男生的學院中,隻有21%的導師住在院內。另外,由於大學更加注意學術研究,導師在學生輔導和學術研究二者之間,他們更加傾向於後者,認為學術研究才是自己的工作。少數導師經常利用學術休假去參加學術會議或到國外找一份臨時的工作掙外快。但與大學的其他教師相比,導師的壓力仍然是最大的,因為各個方麵都對他們寄予太多的期望。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通過牛津大學的精英教育成為社會棟梁,而牛津人則希望把自己的學校辦成精英大學。1966年,弗蘭克斯委員會的報告提出為導師減負的建議,即牛津大學的本科生一周隻能有一次導師輔導。當然,在牛津大學,大多數導師還是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牛津大學的導師製麵臨的挑戰依然嚴峻。首先,對導師資質的要求提高了。導師不僅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需知識淵博、品行端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人。其次,導師的工作量增加了。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導師負責的學生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每位導師一般負責6名~12名本科生增加到90年代中期一名導師要負責20名本科生。按照規定,導師每周要與學生見麵一次,每周的教學工作量是12個小時,而且還要做科研工作,這勢必影響教學的質量和導師的工作積極性。第三,導師製非常昂貴,成本很高。經費緊張對導師製的生存帶來了很大壓力。據統計,牛津大學本科生年生均培養成本為12600~14600英鎊,研究生為9500~12000英鎊,而牛津大學從本科生和研究生那裏獲得的年生均學費為5600~7600英鎊,年生均經費缺口在7000~8000英鎊。正如牛津大學《2005~2006學年至2009~2010學年綜合規劃》所指出的,如果大學的財政狀況沒有實質性的改善,綜合規劃中提出的六項戰略目標都將難以實現。然而,即使如此,牛津大學對導師製仍情有獨鍾,因為它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英國乃至世界的精英。最難能可貴的是,導師製使每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無論身處何地心裏總存有牛津情結。

牛津小百科

牛津大學各學院學生總數有20000多人,其中15000多人是大學部學生,而教職員共有9000人。大學中的主要行政人員均選自牛津本身的教授及研究員。校長(Chancellor)是一項名譽職,是學校的最高層人物,主持學校所有的主要儀式。實際行政工作由學校每四年任命一位“副校長”(Vice Chancel-lot)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