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來運轉

武則天多麽希望唐高宗把她接進宮去,但她也知道,像她這樣的尼姑,要重入宮闕不大容易。正當她為此憂慮的時候,京師長安發生了兩件與政局有關的大事:

首先,武則天在感業寺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後來的太子李弘。關於李弘的生年,史書記載不一。《舊唐書·孝敬皇帝傳》雲:上元二年(675),太子弘薨,年二十四。依此逆推,武則天生子於永徽四年(653)。《通鑒》卷二百雲:顯慶元年(656), “立皇後子代王弘為皇太子,生四年矣。”

《全唐文·孝敬皇帝睿德記》雲: “年才一歲,立為代王。”《唐會要》卷二: “李弘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據此,則當以三年出生為是。不過說正月封代王似有誤,因同年五月武則天才從感業寺重新入宮。又,永徽六年十一月,許敬宗奏言: “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彗星指燕王忠。由此可知李忠立為太子時,李弘尚未誕生。燕王忠是永徽三年七月立為太子的,而李弘之生當在七月以後。李弘的降生,無形中抬高了武則天的身價。

其次,王皇後與蕭淑妃爭風吃醋,矛盾達到了尖銳化的程度。

王皇後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玄孫女。其父母兩家都與唐室有一定的血緣關係。唐高宗為晉王時,她在同安公主的推薦下被太宗選為晉王之妃。貞觀

十七年(643),李治當上皇太子後,她被冊為太子妃。高宗即位不久,她又被立為皇後。她是唐太宗心目中的好兒媳,長得也很有姿色,但卻不大為高宗喜歡。隻是出於對唐太宗的順從和對長孫無忌等佐命大臣的尊重,才將她立為皇後的。

蕭淑妃為何許人,史無明文記載,可見其家世不如王氏。李治當太子時,她被選入東宮,封為良娣。高宗即位,她又被升為淑妃。在當時眾多的嬪妃中,她是唐高宗比較喜歡的一個。王皇後不會生兒育女;蕭淑妃卻兒女雙雙,從而直接危及王皇後的地位。因此二人勾心鬥角。這又引起了唐高宗的不快。

這兩件事都為武則天離開感業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永徽四年(653)春,王皇後與蕭淑妃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王皇後的命運關係到士族官僚的利益。如果王皇後倒了台,那麽,與她相關連的士族利益必然遭受損失。所以他們要想方設法,阻止蕭淑妃地位的上升。長孫無忌等人經過一番密謀後認為,燕王忠是高宗長子,而生母卑賤。若立他為太子,一則可以扼斷蕭淑妃的晉升之路,再則不會影響王皇後的地位。於是聯合上奏,請立燕王。

高宗看他們的要求頗為強烈,又迫於立嫡以長的傳統觀念,便立燕王忠為皇太子。但是,蕭淑妃並不因此而罷休,繼續在高宗麵前說王皇後的壞話。燕王忠立為太子,蕭淑妃受寵如故,使得王皇後更加嫉妒。她也時常在高宗麵前說蕭淑妃的壞話,但高宗不予理睬,急得她無計可施。忽然,她想起了武則天與唐高宗的關係,以為武則天有子,可以奪蕭淑妃之寵,若使她二人相爭,則自己必能收漁翁之利,就在同年五月建議高宗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宮中。而這正是高宗求之不得的好事,當然一拍即成。

於是,武則天奉唐高宗之詔,告別了生活四年之久的感業寺,再一次踏進了皇宮的大門。第二次入宮以後,她被高宗冊封為“昭儀”。昭儀,正二品,是妃嬪中較高的一等。當時,武則天已經二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