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洛陽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在平定了西北的割據勢力之後,奉命率大軍出關東征。

這時,李密、宇文化及等人都已失敗,關東中原地區隻剩下王世充、竇建德兩支武裝,江南仍然還有杜伏威、蕭銑兩股力量。李世民一出關,首先要解決的是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問題,他們比李世民在西北戰場所遇到的對手要強得多。

當然秦王李世民所率的唐軍主力,也比四年前攻洛陽時強大得多,就軍事力量而論,關東任何一個武裝集團單獨和唐軍相比,都比不上。但是,假如王世充、竇建德聯合起來,或者再加上杜伏威、蕭銑,那麽關東軍事集團的力量將大大超過唐軍。如果局勢按照這樣發展,李世民就很難應付這種局麵了。然而,王、竇在唐軍的攻勢麵前並沒有能夠聯合起來,而是仍然處於敵對狀態,王世充軍攻竇建德之黎陽,竇軍則攻王世充所據之殷州,相互之間鬥爭激烈。杜伏威遠在長江下遊,與王、竇好像不相往來,李淵利用了這一點,派說客拉攏了杜伏威,使其在東方派兵助唐。

另外,在幽州的原隋朝總管羅藝也歸附了唐政權,從北方牽製了竇建德軍的力量。盤踞長江中遊的蕭銑,原是後梁皇室的後裔,與王、竇也無任何瓜葛。還在李世民出關之前,李淵已派河間王李孝恭為山南道招慰大使,與李靖一起率軍自金州出巴蜀,再沿長江而下,攻克信州,直逼蕭銑的割據中心江陵,從南方與李世民所率唐軍形成相互呼應之勢。

這樣,王世充、竇建德實際上四麵都受到唐軍的威脅。因此,李世民率軍出關時,在戰略上居於主動出擊的極為有利的地位。在戰略方法上,李世民決定先吞並王世充,占領洛陽後再攻竇建德。他之所以這樣選擇,一是擔心舍近就遠先攻竇建德,容易腹背受敵,遭受夾擊;二是王世充的武裝集中在洛陽,易於聚殲;三是洛陽乃隋的東都,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地位極為重要,攻克之後,可使唐軍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王世充鄭軍的長處,一是占據洛陽地區多年,防守經驗非常豐富,且熟悉地形,士氣頑強;二是洛陽外圍防衛嚴密,李密瓦崗軍屢攻不破,可見一斑。但鄭軍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存在著致命的弱點。

第一,王世充曾經是隋煬帝的親信,他是直接接過了隋政權,是在鎮壓反隋鬥爭的基礎上起家的,因此鄭的統治不得人心,無法獲得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第二,在東都的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一部分關隴軍事貴族,始終傾向於唐,被俘的李密舊將,大部分不願為王世充賣命,凡屬於裴仁基一派的,如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等人,都先後棄鄭降唐。武德二年,在東都還發生了獨孤武都和裴仁基的兩次叛變。

第三,鄭政權所控製的地方州縣非常不鞏固,大部分官吏都明白王世充根本無力派兵保護自己,因此當他們看到唐鄭相爭鋒時,就紛紛倒向唐。

第四,王世充的主力軍隊,由江淮排攢手組成,善於防守,進攻能力較弱,不適合野戰。

第五,鄭的政治中心洛陽距前線新安不過百裏之遙,完全暴露在唐軍麵前,使鄭在戰略方麵處於被動地位。

另外,洛陽距補給地回洛倉雖然不遠,但由於距前線太近,糧道保護十分困難。

在唐軍方麵,這次雖是在控製區外作戰,但和四年前那次東征相比,情況已大不相同。唐的後方地區大大擴大,特別是後顧之憂——突厥已解除,後方基地是鞏固、安定的。武德三年(620)七月,唐在關中施行了一項重要改革,即“初置十二軍,分關內諸府以隸焉。每軍將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為之,督以耕戰之務”,把軍事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為前方提供了兵員、糧草等堅實的後備力量。

從前方來說,李世民這次出關帶走了唐大部分精銳部隊,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壓倒了鄭軍力量。而且唐軍屢獲大勝,士氣高漲。從地理條件方麵看,唐軍出關有所謂高屋建翎之勢,十分有利。總之,唐軍在軍事上完全居於戰略優勢地位。

武德三年(620)七月壬午,李世民率唐軍到達新安,此地離洛陽西七十裏。麵對來勢凶猛的強大唐軍,王世充一麵親率步騎三萬向西迎戰,一麵部署加強洛陽的防衛工事。

他從所屬的州縣征集兵員,集中到洛陽,分遣自己的兄弟子侄任要職,防守洛陽要害的五城,齊王世惲守南城,楚王世偉守寶城,太子王玄應守東城,漢王王玄恕守含嘉城,魯王道徇守曜儀城。

另外,還加強了洛陽的外圍防線,也是派遣兄弟子侄鎮守襄陽、虎牢、懷州等要地。這些情況說明,王世充除了相信自己的兄弟子侄外,基本上不相信別人。

李世民這次所采取的戰術是攻堅戰,與打擊薛氏父子、劉武周的兩次戰爭不同。

第一仗是進攻鄭軍西線的主要據點慈澗,這是進圍洛陽的要道。王世充聞訊率三萬部眾來救。李世民一麵派大將羅士信率前軍圍慈澗,一麵親率輕騎趕赴前線觀察敵陣。不料半途與王世充大軍相遇,寡不敵眾,且道路艱險,難以退卻,被鄭軍所圍,情勢十分危急。李世民不慌不忙地拈弓搭箭,左右連射,敵人無不應弦而倒,反而擒獲鄭軍左建威將軍燕琪,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

李世民滿麵塵垢,回到營門,守門軍士都認不出來了,李世民解胄自明身份,方能夠得進。第二天,李世民率步騎五萬直逼慈澗,王世充知道難以抵擋,還沒有交戰,即棄城撤軍回洛陽,準備憑險固守。

李世民在占領慈澗後,立即部署進攻洛陽的外圍防線,完成對洛陽的包圍。他派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南占據龍門,將軍劉德威自太行東包圍河內,上穀公王君廓自洛口切斷鄭軍餉道,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攻回洛城。李世民則親率大軍屯於洛陽北的北邙山,連營逼近洛陽,牽製王世充對外圍防線的支援。

戰事按照李世民的部署順利進展。從八月至九月,黃君漢以水軍襲取了回洛城,切斷了河陽南橋,降服其堡共二十餘個,並擊退王世充太子王玄應援軍的反攻;劉德威襲擊懷州,入其外城,占領堡壘,史萬寶進軍至壽安的甘棠宮;王君廓先攻下輥轅關,接著大敗來支援的鄭將魏隱等部,然後往東長驅直至管城。鄭政權的州縣官吏目睹唐勝鄭敗的形勢,紛紛歸附於唐,其中有鄧州、顯州總管所屬二十五州,以及尉州刺史所部的杞、夏、陳、隨、許、潁等七州。

由於這些州縣的官員們大批降唐,洛陽與南陽間的通路被切斷,使鄭失去了南方的外圍屏障。李世民對歸附的鄭官一律保留原職,有的還加以提拔,讓他們治理原來的地方。這樣進一步分化瓦解了鄭政權,使洛陽完全陷於孤立的境地。

次年二月,王世充的侄子王泰放棄河陽逃走;懷州刺史陸善宗率城降唐;太子王玄應帶兵數千人自虎牢護運糧米,被唐將李君羨部消滅;保護洛口的悍將單雄信等在王君廓圍困下苦苦固守,後來李世民親率步騎五千增援,單雄信在強大壓力下棄城而逃。不久,王君廓又夜襲虎牢,取得了勝利。與此同時,唐大將李大亮奉李淵之命從南路連克樊城鎮、沮州、華州,牽製了襄陽的鄭軍,給李世民大軍以有力地配合。

這時,洛陽的外圍據點大多被唐軍控製,鄭外圍防線被徹底摧毀,李世民率大軍浩浩****地來到洛陽城下。於是,王世充出兵於洛陽城西北的青城宮,隔水與李世民軍相對。他想與唐軍講和,隔河對秦王李世民說: “隋室傾覆,唐帝關中,鄭帝河南,世充未嚐西侵,秦王忽舉兵東來,這又是為何?”李世民使宇文士及回答: “四海皆仰皇風,唯公獨阻聲教,為此而來。”王世充又說:“相與息兵講好,不亦善乎!”宇文士及幹脆回答說:“奉詔取東都,不令講好也。”

雖然外圍防線已被攻破,但洛陽守軍仍有相當強的實力,因而對唐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地抵抗。有一天,李世民在榆窠打獵,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王世充驍將單雄信直逼李世民,情勢十分危急,幸好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落馬,鄭軍才稍退。尉遲敬德保護秦王世民衝出重圍,隨後掉頭再率騎兵與王世充交戰,幾個回合,大敗鄭軍,並擒獲王世充將領陳智略,獲排攢兵六千人。

回營後,李世民感慨地對尉遲敬德說: “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報之速也。”因此贈送金銀一篋。原來尉遲敬德曾是劉武周的部將,柏壁之戰時,與尋相一起降唐,跟隨李世民東征,沒想到出關後,尋相仍勾結劉武周舊部起兵叛唐,因此牽連到尉遲敬德。一些唐將懷疑他也將叛變,把他抓了起來,囚在軍中。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對李世民說: “尉遲敬德初歸國家,情誌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縶之又久,既被猜貳,怨望必生。留之恐貽後悔,請即殺之。”李世民說: “寡人所見,有異於此。尉遲敬德若懷翻背之計,豈在尋相之後耶?”李世民不僅不準殺他,而且當即下令釋放,召尉遲敬德進入自己的臥室之內,贈予他金銀,對他說: “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終不聽讒言以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應欲去,今以此物相資,表一時共事之情也。”

其實尉遲敬德不一定沒有叛心,他的心情是矛盾複雜的,因為李世民愛才與信任,施之以恩德,使尉遲敬德極為感動。自此以後,尉遲敬德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大將。

這時,唐、鄭之間的戰爭進入急劇階段。二月辛醜,李世民移師青城宮,尚未紮營,王世充率眾二萬從方諸門出城,在穀水邊憑借廢棄的馬坊布陣,氣勢洶洶地想要與唐軍決一死戰。李世民將精兵良將部署在北邙山,然後登上魏宣武陵瞭望敵陣。他見王世充傾巢而出,覺得是個殲敵的好機會。便命屈突通率步兵五千渡水進攻,並關照一旦開仗則放狼煙。等到見煙起,李世民親率騎兵南下,直衝敵陣,與屈突通部合勢力戰。戰事進行得十分激烈。李世民急於了解敵陣的縱深情況,便與精騎數十殺進敵陣,一直衝到敵軍陣後。由於地形不熟,李世民與騎兵散失,隻有將軍丘行恭隨侍在側。王世充立即率騎兵緊追,李世民坐騎中流箭而斃,丘行恭趕緊回馬射箭,發無不中,擋住了追兵。丘行恭將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自己執長刀步戰,奮力保護。兩人一前一後,好不容易衝出重圍,與大軍會合。李世民了解敵情後,繼續揮軍進攻。

王世充也率眾殊死搏鬥,隊伍四次被唐軍衝散,又四次迅即聚合。戰鬥從早晨打到中午,鄭軍漸感不支,王世充下令撤退,雙方勝負才見分曉。李世民率軍緊追,直抵城下。

王世充退入洛陽城,李世民乘機下令猛攻。洛陽守軍皆用重武器,防守很嚴。大炮飛石,重五十斤,擲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射五百步。李世民揮兵從四麵攻城,晝夜不息,但都被擊退,二十餘日不克。攻城戰處於膠著狀態。這時,一部分將士久戰疲憊思歸,總管劉弘基建議李世民班師回關中。

李世民對將士說: “今舉大計而來,當一勞永逸。東方諸州已望風款服,唯洛陽孤城,勢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棄之而去!"遠在長安的李淵聽說洛陽守備堅固,久攻不下,便密令李世民退兵。可是李世民身處前線,更了解戰場的實際情況,深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因此堅持圍攻洛陽,拒不撤兵。唐軍將領和士兵見主帥鬥誌堅決,也抖擻精神,繼續攻城。

到了三月,洛陽城由於長期被圍,糧食嚴重缺乏,草根木葉都吃盡,公卿貴族連糠皮粗屑都不充足,死者相枕於道,城中三萬家減至三千多家。眼看馬上就要攻下洛陽城了。但是就在這緊要關頭,形勢驟變。河北的竇建德率眾十餘萬人,到達成皋的東原,援救被圍困的王世充,對唐軍的側翼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一波未平,另一場大戰又即將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