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少年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出身鮮卑貴族,京兆平陵西人,父親竇毅在北周官拜上柱國,繼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陽公主。隋取代周後,竇毅被封為定州總管、神武公。

據《新唐書·後妃傳》記載,竇氏出生時,頭發下垂過頸,三歲時頭發與身體等長。竇氏聰穎異常,讀《婦誡》《列女傳》等書,過目不忘。她受養於宮中,深受北周武帝的寵愛,不同於其他甥男、甥女。武帝駕崩,竇氏像親女兒那樣悲痛。不久,北周楊堅自立為皇帝,竇氏非常痛苦,說道:“我自恨不是個男兒,不能救舅家的禍難。”竇毅馬上捂住女兒的口,說道: “不要亂講,皇上知道了會滅掉我們全族!”竇毅常對妻子說: “咱們女兒相貌出奇,且見識不凡,絕不能隨意許配人家。”為給女兒擇婿,便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來求婚的人,每人給兩支箭,從門屏背後射中孔雀眼睛者,才允許婚配。射者超過數十人,都沒有“中目”。李淵最後射箭,“中各一目”,竇毅於是把女兒許配給李淵。

婚後,竇氏為李淵生有四子(即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和一女。李世民的出生地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坐落在渭水北岸。時間是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在李世民的童年、少年時代,父親李淵在各地擔任地方官,因此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母親竇氏的肩上。所以,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母親,李世民從母親那裏得到了許多良好的教益。竇氏天資聰明,有著較好的文化修養。她善寫文章,又寫得一手好字,以至於把她同丈夫各自寫成的手書混在一起,人們都難以分辨出究竟是出自誰的手筆。史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足見竇氏頗有見識:李淵喜愛馬並養了許多良馬。隋煬帝繼位後,竇氏向丈夫勸說道: “皇上的脾氣你是知道的。他喜好這些東西,你為何不挑選幾匹良馬獻給他?將這些東西留在家裏,隻能招來罪過,不會有什麽好處。”李淵沒有把夫人的勸告當回事,不久便遭到隋煬帝的譴責。後來,李淵見隋煬帝施政昏亂,濫殺大臣,出於確保自身安全的考慮,多次向隋煬帝進獻鷹犬名駒,隋煬帝果然歡喜,提拔他擔任將軍職務。然而,此時竇氏已因病逝世。回想起夫人當年的勸告,李淵動情地向兒子們說道: “如果我早些聽取你母親的勸告,很久以前便可以得到將軍職務了!”說著,不禁落下淚來。

竇氏的婆婆獨孤氏年老多病,平時性情又很嚴肅,規矩很多,竇氏的妯娌們都很怕老夫人,不敢進前服侍。唯有竇氏服侍婆婆能曲盡孝道,獨得歡心。老夫人患病期間,她盡心服侍,常常月餘衣履不解,晝夜守護在婆母的身旁。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見母親盡心服侍奶奶,對母親越發崇敬,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對母親進行補償。

竇氏良好的文化修養、非凡的政治見識、高尚的品德,給李世民帶來深刻地影響。

總之,從李曷到李曬的興衰,說明這個家族是根底很深的軍事貴族,崇尚武功,子弟自小就要演習弓馬、讀兵書,一旦有戰爭,就要帶兵征戰。而這種人家的子弟,也把軍功看作主要的晉升階梯。他們往往因握有軍權,在政治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長期分裂割據的年代。李氏家族或者割地為王,如李曷;或者參與改朝換代的政變,如李虎,至李淵則親眼目睹了楊堅篡周的事實。在上述年代中,李氏家世經曆複雜,沉浮無常,種種經曆使這個家族富有冒險精神,在政治上也有野心。

李世民出生時,當朝皇帝是隋文帝楊堅。李氏家族同楊氏家族有著親密的裙帶關係。楊堅的祖先也曾在後魏時出鎮,移家武川,與李氏經曆大致相同。楊堅的父親楊忠,與李虎同為後魏“八大柱國”,而且居於同州。李虎居州城西北,麵朝濼水,楊忠居州城東南,麵臨大路。兩家東西相望,僅隔二裏路,平時過從頻繁。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時,楊忠被封為隋國公。後來楊堅與李曬成年,都娶獨孤氏姊妹為妻,兩家進一步結為姻親。李曬死時,李淵年幼,楊堅對這位小外甥加意照顧。楊堅任北周宰相時,恢複了李氏漢姓,稱帝後,先授李淵為千牛備身,後又任他為地方官,曾任譙、隴、岐三州刺史。

仁壽四年(604),李世民年已七歲。這一年,楊堅的兒子楊廣殺兄弑父,篡取了帝位,稱隋煬帝。李淵與楊廣在親戚關係上是姨表兄弟,李淵年長三歲,其甥女王氏又是楊廣的後妃。因此,楊廣稱帝後,李淵的優厚地位並未改變,一直到大業九年(613)前後,李家與隋政權的關係基本上是密切的。

大業初年,李淵被任為滎陽、樓煩太守,後還朝轉為殿內少監。殿內省屬隋中央政府機構五省之一,殿內少監為殿內省長官,專掌朝廷供奉諸事,秩從四品。大業時郡太守秩分三品、正四品、從四品三等。李淵被封為殿內少監,不至於降級,據此可以知道李淵任郡太守時其秩當為從四品。由於李淵從地方調至中央,因而他一家又返回長安。大業九年(613)李淵遷衛尉少卿,秩正四品,掌管朝廷宮殿禁衛事。後來隋煬帝發動征遼東的戰爭,李淵在懷遠鎮負責督運。楊玄感起兵反隋時,他又奉命馳驛坐鎮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成為負責方麵的大臣和軍事將領。

李淵在隋朝的官品始終在三品以下,沒能進入樞要的行列,其原因是李曬的過早去世。關隴貴族的特點是爵位世襲,可官位仍須憑勳功和才能授予。李曬生前沒有顯赫的建樹,死時李淵又年幼,加上隋統治者在篡周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非楊氏的關隴貴族,一再實行打擊、排斥的政策,這多少使李氏家族在仕途上蒙上了一些陰影。李淵給長子取名“建成”,二子取名“世民”,也就是取建功成業、濟世安民,以重振門望家聲的意思。這既是他對後輩的期待,也包含著他本人不滿於現狀的情緒。當然,由於裙帶關係,李淵在隋朝廷中的地位畢竟是優越的。隨著李淵年齡的增長,朝廷又提供了讓他發揮才能的舞台。特別是大業九年(613),李淵由文官轉為武官,並一再遷升,這對於一個軍事貴族的後裔來說,意味著重彰先祖舊業的時機來臨了。在這年,李世民剛好十六歲。

如果說童年時代的李世民,在母親的教誨下養成了喜愛讀書、愛好文史的習慣,並能寫得一手好字的話,那麽,使他更感興趣的則是從他的軍事貴族家庭中接受軍事知識和騎射的訓練。他從小便練習弓馬騎射,馳騁獵場。由於身強體壯,又嚴格要求自己,他所用的箭比一般人所用的要大一倍。在百步之外,他能“躬洞門闔”,足見其武藝精湛。讀兵書亦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李世民對曹操所注釋的《孫子兵法》非常感興趣,對這些兵書能夠倒背如流,在少年時代便能就《孫子兵法》的理論同父親談論兵策,使父親感到李世民在眾兄弟中確實有超群的見識。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個射箭的能手,因射技高超而贏娶竇氏,李世民的嶽父長孫晟也是能夠一箭射二雕,讓突厥可汗大為歎服,李世民因此對演習騎射懷有極大的興趣。對於騎射,李世民做了皇帝後曾回憶說: “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又說: “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從李世民的表白中可以看出,他在青少年時期雖然也愛好文史和書法,但不是一介文弱書生,而是善於騎射、強悍驍勇的貴族子弟。他性格倔強豪放,從小便養成了“剛烈”的性格特點。在隋末的動**年代裏,李世民正是從家庭的傳統軍事教育中培養出了相當的軍事本領,使得他在日後的軍事鬥爭的大舞台上,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