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皇位之爭 功高震主

自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的戰爭過程中李世民威望日隆,在上層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在兄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太原謀劃起兵時,李世民起了重要作用,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卻在河東,沒能直接參與其事。唐兵定關中,建立李唐王朝,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封為太子。太子是國之儲君,需經常留在君主的身邊,習理朝政,一般的領軍作戰是不派太子親征的,即所謂“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李淵出身關隴軍事貴族,趁隋末農民大起義基本上摧毀了隋統治政權時,才起兵反隋。奪得全國最高統治政權之初,其地位並不鞏固,因而李淵從不把軍國大權委任外姓將領擔任,而由李氏諸王任各路大軍統帥,最關緊要的崗位更是必須由自己的兒子來擔任。

竇皇後共生四子:建成、世民、元霸、元吉。玄霸早夭,元吉起兵時隻有十五歲,而長子建成和次子世民年已二十九歲和二十歲。所以入關時,建成、世民領左、右軍大都督,分統左、右大軍,元吉則為太原郡守,留鎮晉陽。進入長安後,初次出兵關東,也以建成、世民分任左、右元帥。但到李淵稱帝、建成立為太子時,削平割據勢力、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的戰爭指揮權就隻能由秦王李世民來執掌了。

武德三年(620)出兵關東時元吉已十八歲,也隨同秦王領兵出戰。不過,指揮全局的是李世民,李元吉指揮作戰雖也取得一些成功,但其謀略遠不如世民,在諸將領中的威望也遠趕不上世民,這就在客觀上為李世民建功立業提供了機會。唐軍進入長安前,李世民與長兄李建成的地位、權力基本相同,進入長安後,由於所處地位的不同,兩人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

秦王私黨的淵源,可追溯到太原起兵時。那時,李世民參與了太原起兵的決策,所以跟許多“太原元謀功臣”關係密切。如在太原起兵時起過重要作用的大臣劉文靜與武將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等人,都與李世民友善。

入長安後,劉文靜與裴寂發生矛盾,史籍記載由於裴寂的讒毀,致使劉文靜被李淵殺害,雖經李世民力爭,也未能挽救。其實很可能是由於李淵覺察到或是疑忌劉文靜支持李世民結黨,才下決心殺他,以削弱李世民的私黨勢力。此外,元謀功臣中的長孫順德後來成了秦王的親信,劉弘基、柴紹常隨李世民征戰,唐儉是天策府長史,都歸到秦王府一邊。

唐軍進入長安後,四方豪傑之士紛紛歸附,李世民乘機網羅了大批人才。如長孫無忌、房玄齡與杜如晦成為秦王府的重要謀士和決策者。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 “少聰悟,好談文史”,大業中,為隋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歸唐後,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被李淵調離秦府,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向李世民說: “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大驚道: “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遂奏留在府內。李世民接受了房玄齡的意見,說明此時他已不安於“守藩端拱”,並懷有“經營四方”之誌。杜如晦果然不負所望,隨世民出戰, “嚐參謀帷幄,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眾服”。因此,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成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為擔心的人物。

在平定隴右、隴東和進行統一關東的曆次戰爭中,秦王李世民都放手引進人才。還在破薛仁杲時,就想留用薛仁杲,答應免其死,後俘入京師,卻被李淵所殺。又“俘其精兵萬餘人”, “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史載降卒“荷恩懾氣,鹹願效死”。在破劉武周時,招撫了著名將領尉遲敬德。“敬德善解避稍,每單騎入賊陣,賊稍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稍,還以刺之,"齊王李元吉以善馬稍自負,曾與其比武。尉遲敬德自去兵刃,而讓李元吉持稍。交手片刻,三奪其稍,弄得元吉“雖麵相歎異,內甚恥之”,屈突通降唐後,為秦王“行軍元帥長史,以平薛舉”, “尋以本官判陝東道行台”,從討王世充, “拜陝東大行台右仆射,鎮於洛陽”。公孫武達,武德初年到長春宮拜見秦王, “以討劉武周,又從平王世充、竇建德,累遷秦王府右三軍驃騎”。段誌玄“從討王世充”,“遷秦王府右二護軍”。錢九隴從“平薛仁杲,劉武周”,又從秦王“擒竇建德,平王世充”。樊興從秦王“破薛舉,平王世充、竇建德”。此外,尚有李安遠、張士貴、薛萬徹,等等,都是在曆次戰爭中,成為秦王府的重要將領。特別是在平定王世充戰爭時,李世民更是搜羅了大批文臣武將。如秦叔寶、程知節本跟從李密,後歸王世充,降唐後,秦叔寶“事秦府”, “拜馬軍總管”, “尋授秦王府右三統軍”;知節“授秦王府左三統軍”。張公瑾為王世充消州長史, “以州城歸國”,李世劫薦給秦王, “尉遲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劉師立初為王世充將軍, “洛陽平,當誅”,秦王“惜其才,特除之,為左親衛”。李君羨初為王世充驃騎, “叛而來歸”,李世民“引為左右”。田留安為王世充征南將軍, “帥眾來歸”,李世民任其為右四統軍。戴胄本為隋越王侗官吏,秦王“克武牢而得之,引為秦府士曹參軍”。

此外,武德四年(612)在平定王世充、鎮壓竇建德後,李世民以為“海內漸平”,乃開文學館,召納四方文學之士十八人:秦王府的屬官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谘議典簽蘇晶、天策府的從事中郎於誌寧、軍諮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都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

李世民將他們“分為三番,更日值宿,供給珍膳,恩禮優厚”。他自己“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又使庫直閻立本畫像,褚亮為讚,號“十八學士”。這實際上是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組織起來的一個秦王府智囊團。

至此,已基本形成了以李世民為首的文武俱備的政治集團。如果說李世民在統一戰爭過程中招安一些軍事人才,還可以說是為了戰爭的需要,那麽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李世民迅速由軍事轉向政治,尊崇文士,那就隻能說明他對政權已懷有野心了。

在十八學士中,許多是關東統一戰爭中招收來的。如陸德明、孔穎達原在王世充轄區,李玄道先為李密記室,後又任王世充著作佐郎;李守各代均為山東名族;虞世南本為竇建德黃門侍郎;蔡允恭為竇建德部屬。

以上事實說明,李世民在經略山東的過程中,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軍事、政治實力,為以後的政治鬥爭做好了組織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