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的九字真言

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就胸懷大誌要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一個新朝代。每到一處,他都要換上便裝,走鄉串鎮去訪賢求才。這年夏天,他帶兵路過徽州。

徽州地區距寧國大約也有四百多裏地。就像徐達、常遇春一樣,朱元璋、鄧愈在向徽州開進的過程中,也沒有打過什麽惡仗。徐達、常遇春占領銅陵池州後不久,朱元璋和鄧愈也拿下了徽州路一州五縣。鄧愈攻下休寧之後,聽說本地有一個非常有學問的讀書人,叫朱升。鄧愈知道朱元璋現在很喜歡和讀書人交往,於是就派人向朱元璋推薦。朱元璋到哪兒,總喜歡把李善長帶在身邊。朱元璋對李善長說道: “你先去調查一下,看看朱升是不是真有學問,如果真有學問的話,我就去拜訪他。"

李善長經過一番仔細認真的調查後,回複朱元璋道: “那個朱升真的很有學問。”

朱元璋在這方麵自然相信李善長的話,於是就和李善長一起,趕到休寧,在鄧愈等人的陪同下,去見那個朱升。

休寧一帶多山,朱升就隱居在休寧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這倒不是說,朱升本來就是一個隱士,他曾做過池州學正,任期滿後,覺得做“學正”一類的小官很難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及遠大抱負,於是就退隱故鄉休寧,閉門讀書著書。

在往朱升隱居的那個小山去的路途中,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解地問李善長道: “李先生,為什麽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喜歡住在山裏呢?”

李善長道: “凡真正有大學問者,絕不會故作清高。他們隱居山中,隻想鍾天地之靈秀,借山中奇妙景致,來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朱元璋不由笑道: “李先生,你這話我不大讚同。你曾經跟我說過,當年的諸葛亮隱居臥龍岡,那裏山清水秀,的確招人喜歡,可你再看看這個地方,山光禿禿的,連樹都很少見到,更看不到什麽清清的溪水,這裏的景致,無論如何也不能用奇妙來形容的,住在這種地方,還怎麽參悟天地人生的真諦?"

這一座小山的確沒有什麽景點,甚至都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李善長哈哈一笑道: “朱大人,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在諸葛亮的眼裏,山清水秀的臥龍岡是奇妙無比的,而在朱升的眼裏這光禿禿的小山卻是無比奇妙的。朱大人,我說的可有一點兒道理?"

朱元璋一行人說說笑笑地往山上走,倒也不覺得累。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往前走,走到兩間茅屋處,便是朱升隱居的地方了。等看到兩間茅屋的時候,朱元璋突然打住腳步對鄧愈道: “鄧將軍,你脾氣暴,到時候見了朱升你不要亂說話。朱升年紀大了,你一亂說話,說不定就會把他嚇出個三長兩短來。”

鄧愈訕訕地笑道: “朱大人,讀書人的膽子不會那麽小吧?你看,李先生的膽子不就很大的嗎?"

朱元璋很認真地道: “讀書人跟讀書人是不一樣的。李先生是主動來幫我的,而這個朱升,卻是我來見他。鄧將軍,你明白了嗎?”

鄧愈趕緊道: “明白了,朱大人,到時候我裝啞巴,一聲不吭不就行了嗎?"

說著說著,就來到了那兩間茅屋跟前。還別說,整座山看上去不怎麽樣,但這兩間茅屋跟前的景致卻十分別致。不說其他,單說茅屋附近的一個小山洞,就很能引發來訪者的興趣。洞口本也不算小,卻被左右的鬆柏掩映得隻剩下一個縫隙了,恰恰有一股清泉從那縫隙中湧出,又若即若離地繞兩間茅屋一周,然後緩緩地流向遠處的山穀。

李善長不禁脫口而道: “不是仙境,勝似仙境,妙哉,妙哉!”

話音剛落,從一間茅屋裏跚跚走出一個老頭來。這老頭個子很矮,也很瘦,但一把雪白的胡須卻垂散在胸前,幾乎遮去了他半截身體,看起來多少有點怪異。這老頭漫不經心地掃了朱元璋等人一眼,然後又蹣跚地退回了屋裏。

李善長急忙緊走幾步,跨到那間茅屋的門口,衝著那老頭弓身拱手言道: “敢問這位先生可是朱升朱學正?”

因為朱升曾做過池州學正,所以李善長才這麽稱呼。誰知那老頭沒有回答,而是反問李善長道: “你是誰?”

李善長回道: “在下姓李,名善長,在大宋朝小明王陛下中書省平章朱元璋朱大人帳下做一名幕僚……"

那老頭點了點頭: “哦,你就是李善長?我聽過你的大名。”

恰好朱元璋和鄧愈也走到近前,李善長便向那老頭介紹道: “這位便是朱大人,這位是鄧愈將軍。”

老頭又點了點頭道: “鄧大將軍占領休寧城的那天,老朽也在城裏遊玩,早就聽說朱大人相貌不凡,今日一見,果然不虛。”

說朱元璋“相貌不凡”,朱元璋當然高興。於是朱元璋就上前一步,朝著那老頭施禮道: “朱元璋特來拜見朱先生。”

沒想到那老頭連忙衝著朱元璋還禮道: “朱大人,你認錯人了,老朽不是朱升,老朽隻是朱升的一個親戚,來這裏幫朱升整理書籍。”

朱元璋等人大失所望,搞了半天,這老頭原來不是朱升。李善長先是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後問那老頭道: “可知朱先生去往何處?”

老頭皺了皺眉: “這就不好說了。朱升三天前出外遊玩,也不知他去了哪裏,更不知他何時回來。”

鄧愈實在忍不住了,就湊在朱元璋的耳邊道: “大人,既然朱升不在這裏,那我們就回去吧。"

鄧愈雖然是湊在朱元璋的耳邊,但說話的聲音卻很大,誰都能聽得一清二楚。那老頭笑微微地望著朱元璋道: “朱大人,鄧將軍說得對,你們還是抓緊時間下山吧。這裏雖然離休寧不遠,但山路崎嶇坎坷,實在不易行走。”

朱元璋狠狠地瞪了鄧愈一眼,然後麵帶笑容對那老頭言道: “老人家,如果那朱先生回來,煩你轉告他,就說應天的朱元璋前來拜訪。”

老頭忙道: “一定,一定。朱大人慢走,李先生和鄧將軍好走,恕老朽不再遠送。”

幾天之後,朱元璋帶著李善長和鄧愈等人,第二次去見朱升。同上一次一樣,朱升不在,隻有那個長胡須老頭。

朱元璋沒泄氣,又過幾天之後,他帶著李善長、鄧愈等人第三次上了山。上山途中,鄧愈問李善長道:“李先生,朱大人這次該能見到那個朱升了吧?"

李善長笑著反問道: “鄧將軍,此話怎講?”

鄧愈回道: “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今天,朱大人也是三顧茅廬了,該不會又是白跑一趟了吧?”

李善長輕輕地搖了搖頭道: “鄧將軍,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啊。”顯然,李善長對此行並未抱太大的希望。但朱元璋卻顯得信心十足,一鼓作氣地率先到達了朱升的兩間茅屋前。然而,那長胡須老頭告訴朱元璋朱升外出遊玩,還沒有回來。

這下子,朱元璋也有些垂頭喪氣了。下山的時候,他不僅步調遲緩,而且一言不發。到了山腳下,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道: “難道我朱元璋,真的與那朱升無緣見上一麵?”

李善長突然言道: “大人,我想我們已經見過朱升的麵了。”

朱元璋猛然醒悟道: “李先生,你說那長胡子老頭就是朱升?”

李善長點頭道: “大人,你想想看,朱升一大把年紀了,他怎能外出遊玩這麽多天?還有啊,他與諸葛亮畢竟不同,諸葛亮胸藏治國平天下之誌,自然需要四處走動,而他是個做學問的人,做學問的人怎能長期在外遊玩不歸?"

朱元璋言道: “李先生言之有理。實際上,也是我們太笨了。休寧城裏肯定有很多人認識朱升,我們找個人來認認那長胡子老頭,不就什麽都清楚了嗎?"

朱元璋當即叫鄧愈回休寧城找人詢問,並對鄧愈言道:“如果那長胡子老頭真的就是朱升,你就帶些酒菜回來。朱升在跟我們玩點子,我們就陪他好好地玩。”

鄧愈去了又回來,一手提著酒,一手拿著菜。遠遠地,鄧愈就高聲叫道: “朱大人,李先生,休寧城裏幾乎人人都認識朱升,我一說長胡子老頭,他們便說就是他!"

朱元璋就帶著李善長和鄧愈第四次上了山。來到那兩間茅屋跟前,朱元璋也沒直接去找那個長胡須老頭,而是和李善長、鄧愈一起席地而坐,攤開酒菜,有滋有味地吃喝起來。朱元璋雖不怎麽喝酒,但菜卻嚼得“吧嗒吧嗒”直響。長胡子老頭雖然躲在屋裏,但朱元璋嚼菜的聲音,卻肯定能鑽進他的耳鼓。

頂多一盞茶時間吧,那長胡子老頭走出了屋子,來到朱元璋身邊長揖道: “老朽朱升,見過朱大人。”

朱元璋佯裝吃驚道: “喂,你不是朱升的親戚嗎?怎麽變成朱升啦?”朱升又長揖道: “老朽早就聞聽朱大人雄才大略英名蓋世,也早就想投效在朱大人帳下略盡綿力,但又自忖年紀老邁,恐無所作為,故又打消了此念;朱大人三番五次來此,老朽實不敢以真麵目相見,還請朱大人恕罪。”

朱元璋一邊大笑,一邊起身言道: “朱先生何罪之有?我朱元璋既然拿定了主意來拜見朱先生,那就一定要見到朱先生的真麵目才肯罷休的呀!”朱升似乎無奈地搖了搖頭道: “朱大人如此誠意,老朽卻避而不見,想來真是慚愧啊!"

李善長起身言道: “朱先生,別慚愧不慚愧的了,快坐下來與朱大人暢飲幾杯,朱大人還要向你討教方針大略呢!"

朱升含蓄地一笑道: “李先生,老朽哪有什麽方針大略?隻是想送朱大人九個字罷了。”

朱元璋趕緊言道: “朱先生想送我哪幾個字?請朱先生明言,我正在洗耳恭聽。”

朱升不緊不慢地說出了三句話,每句話三個字,一共九個字。這九個字是: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的意思不僅僅是指把城牆築得高高的,更主要的是指把後方鞏固好、用心地去發展軍隊; “廣積糧”當然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積極儲備軍糧的意思; “緩稱王”三個字是暗示一個人要想最終成就霸業,就不能沽名釣譽,因為樹大招風,早早地稱“王”稱“霸”,就會為自己樹立許多敵人。想當年那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結果成了眾矢之的。

不難看出,朱升早就明了朱元璋有一顆想當皇帝的心,故而用這麽三句話幾個字來勸告朱元璋。朱元璋將這九個字反反複複地念叨了幾遍之後,突然一拍巴掌道: “好呀!朱先生,你真是一個有大學問有真本領的人啊!你這九個字,恰恰說到我朱元璋的心坎裏去了!"

而實際上,在這之前,朱元璋也大體上就是按照朱升這九個字去做的。他努力地發展自己的力量,而且始終打著大宋朝小明王的旗號。隻不過,朱元璋過去那麽做,好像是出於一種本能、一種直覺,還不是什麽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現在,朱升用九個字來概括,便把朱元璋過去的所作所為明朗化了、製度化了,也規範化了,使朱元璋深切地認識到自己以後該怎麽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朱升送給朱元璋的這九個字,對朱元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朱元璋回到軍營後,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辦理。經過兩年多時間,就推翻了元朝,統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這時,他想起朱升,就與軍師劉伯溫商量,如何禮邀朱升。誰知黃門送來一份稟報,說: “皇上,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給萬歲的。"

朱元璋接過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寫:

山村教讀遇皇上,

九字真言方得傳;

如今天下一統日,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請不出來了,就派李善長為欽差,來到徽州,把鍾南山改為“問政山”,在山上建朱升祠。從那以後,這山就叫“問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