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賦役

重民賦,搜刮民脂民膏,是封建統治階級走向腐朽的表現,無異於自掘墳墓。因為殘酷的租賦和徭役,使得廣大老百姓難為生計,離開了土地,甚至亡逃山林,淪為“盜賊”。相反,薄賦役,減輕負擔,民人樂業,社會秩序安定,統治者的地位也就鞏固了。

曹操自秉漢政,即試圖行農戰之策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州郡例置田官,實行屯田,是其重要決策之一。同時,他對廣大的自耕農也予以了關注。例如,建安四年(199),曹操同意治書侍禦史衛覬的建議,利用賣鹽得到的錢買耕牛,並常對重農、勸農的官吏予以嘉獎。

曹操提倡重農、勸農,自然也注意平民百姓的困苦。他曾作《謠俗詞》一首: “甕中無鬥儲,發篋無尺繒。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以表示對窮困者的同情。曹操常有一些恤民疾苦的政策出台。建安七年(202),軍譙,見舊土人民,死喪略盡,不由淒愴傷懷,於是下令說: “其舉義兵以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建安九年

(204),河北平定後,全額免除了河北的當年租賦。建安十四年(209)秋七月,特令存恤戰死之家, “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朝廷保證供給。建

安二十三年(218),又針對上年冬天發生嚴重瘟疫,老百姓病死者甚多,農田墾殖減少,發出了《贍給災民令》。這是一道救濟性的文告,講了三條賑災措施,一是寡婦七十歲以上和孤兒十二歲以下,以及殘疾而無產業者,由國家養起來,“廩食終身”(幼者十二歲止);二是貧窮無力難以養活自己的,朝廷給予幫助,借給糧食,“隨口給貸”;三是耄耋老人需要人照顧,年九十以上者,免其家中一人的徭役, “複(免除)不事,家一人”。

所有這些都說明曹操甚明統治之術,頗知存恤貧民的必要。建安期間,曹操統治地區的天災,較之以往尚不算頻繁、嚴重,僅發生過幾次大水和瘟疫。曹操的一些措施大都是針對天災人禍的實際情況發出的,因而必然收到實際的效果。當然也不宜估價過分。因為相對來說,第一,曹操雖然有過免賦役的政令,但與西漢、東漢之較穩定時期相比不及其多,也不及其廣;第二,曹操統治地區的賦役負擔遠較吳、蜀為重,所以民反之事也較多;第三,他的重農思想也不及諸葛亮的勸農思想明確。諸葛亮主張“唯勸農業,無奪農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諸葛亮接受劉備托孤,輔後主劉禪,首先考慮並於建興二年

(224)推出的是“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在戰爭期間他還常常通過“休士勸農”的方式,以解決軍食,減輕農民的負擔,因此得到好評, “亮之治蜀,旦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