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為漢丞相

曹操以軍政相濟之用,名重勢大,居高臨下,討張繡,擊袁術,征呂布,戰袁紹,伐烏桓,沒幾年,軍功顯赫。軍功大,兵力多,權力日隆,為他進一步考慮政治製度的改革和集權問題提供了條件。

史載,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罷三公,複置丞相、禦史大夫,而且自己當了丞相。其目的就是把還有點名義權力的三公通通罷置,而樹立了一個獨攬大權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

三公官,曆代指謂不同。《尚書·周官》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漢初,以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為三公;哀帝元壽二年(前1),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後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製和丞相製實是兩種不同的製度。就漢代來說,西漢成帝以前雖有三公的稱謂,但無實際職權,所以基本上是丞相製,丞相助理萬機,權力很大;成帝時,改禦史大夫為司空,與大司馬、丞相是為三公,其實都是宰相。丞相的職權被一分為三。三公製削弱了丞相的獨斷權力,實是對丞相製的否定。東漢初年延用西漢官製,但“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三公之職,備名而已”。當然,三公的地位,如前所述,仍甚尊貴,對於政治大局仍有極大影響。因此,三公的存在,對於曹操的集權來說,無疑依然是極大的障礙。所以,他為了集權而徹底否定三公製,恢複丞相製,實在是情理中事。丞相製的恢複,實際就是對丞相獨斷權力的恢複,是中央或某一人集權的需要,是對三公製的否定。

其實,這一步驟早在建安元年他自為司空、錄尚書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他八月迎漢獻帝都許,九月就借故把太尉楊彪和司空張喜罷掉了。建安十三年春又把僅存的一位三公司徒趙溫以“辟臣子弟,選舉不實”免掉。

至於複置禦史大夫,不必看得過於認真,它既非昔日三公之屬(大司空),亦非漢初的丞相之副。過去的禦史大夫有實權,並領有相當多的屬官,而複置的禦史大夫,幾乎是“光杆司令”一個。

曹操還對中央的其他官製做了諸多的調整和改革,如在丞相府設中領軍、武衛營,置征事,省西曹等,目的均在加強丞相的控軍和握政的實際權力。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創設了副丞相之職。丞相是秦朝設立的官職,有左右之分,但無副相之說。漢承秦製,置丞相,並置禦史大夫,位次於丞相。曹操既罷三公,也不再給複置的禦史大夫這樣的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