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聯合

曹操攻取荊州,擴大了地盤,壯大了力量,從而聲威大震。東麵孫權、劉備無不感到恐懼,急謀自存之策。當時,曹操本有兩條可取之策,一是不要在江陵停下來,而是乘勝追擊劉備,以各個擊破為指導思想,急破劉備於與孫權聯盟之前;二是索性緩攻劉備,先事休整,用賈詡之策,以其破袁氏、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的聲威, “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以達到“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的目的。但是曹操的決策,既非前者,也非後者,而是在江陵耽誤了一段既不長也不短的時間,給了劉備以喘息的機會,致使孫劉聯盟得以形成。

曹操趨兵荊州之時,孫權知不能敵,已經開始了聯合劉備以抗曹操的行動。他聽從魯肅之議,讓魯肅借吊劉表之喪的機會,相機說劉備使撫劉表之眾,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是孫權屬下首倡並致力於孫、劉聯合的重要人物。魯肅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於是晝夜兼程,及至江陵,聞劉琮已降曹操,劉備也正惶恐南逃。魯肅北向迎劉備於當陽長阪,勸劉備與孫權聯抗擊曹操。那時劉備剛剛打了敗仗,正苦無安身之地,很高興地接受了魯肅意見,隨魯肅東走夏口。然後,過江退守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這時,劉備實際上也在醞釀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在此之前,劉備屯新野,三顧諸葛亮於茅廬之中,諸葛亮對劉備深刻地剖析了天下大勢,指出:“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種孫劉必然聯合的趨勢,卻沒有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視。他以自己勢大,所以再沒有想到運用故伎離間孫劉,以利各個擊破。他把劉備視作屢敗之將,覺得隻要沿江而下即可徹底擊敗;孫權小兒更非對手,隻要大兵壓境,再恫嚇一下就會俯首聽命,就會像公孫康送袁尚頭那樣把劉備的頭送來。這樣分析曹操當時的心境是有根據的。據載,劉備東投孫權,曹操的屬將大多認為孫權必殺劉備。這實際上是經驗之談,他們把孫權視作公孫康。曹操實際上也受此種思想的影響。然而,孫權沒有采取殺劉備以求自保的策略,而是“多與備兵,以禦太祖(操)”。

曹操基於一種不切實際的判斷,略做軍事部署,以後軍都督、征南將軍曹仁和軍糧督運使夏侯淵駐守江陵,以厲鋒將軍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然後遂即率所部及新附荊州之眾順江東而下。

曹操率兵自江陵順江東下,劉備、諸葛亮甚懼。諸葛亮奉劉備之命隨魯肅見孫權於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勸說孫權早下決心聯合抗曹。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時為劉備軍師,也是力主孫、劉聯合的人物。諸葛亮對孫權說: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麵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這是一種激將的方法。孫權聽後勃然大怒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吾計決矣。”然後,諸葛亮為其分析大勢。諸葛亮的分析著意以下幾點:第一,劉備

尚有一定勢力;第二,曹兵乃是疲憊之師;第三,曹軍“不習水戰”;第四,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第五,孫劉隻要“協規同力”,一定能夠破曹操;第六,破曹操之後鼎足之勢成,你孫權就可穩有江東了。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很高興,答應進一步同群下計謀。

正在此時,曹操的恐嚇信送到了孫權麵前。

孫權接到曹操的書信,展開一看嚇了一跳。便把書信傳給眾文武觀看。曹操的書信上說: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眾文武無不大驚失色。沉默了好久,長史張昭說: “曹操乃是虎狼啊!然而托名漢相,挾天子征討四方,動輒拿朝廷為托辭。今天拒他,恐怕不利。不如順著他,上可效忠漢室,下可保我江東無事。這是萬全的計策。”左司馬顧雍道: “看過去的大勢就知道了,能夠拒曹操的,全靠長江之險呀!現在曹操已經得到了荊州,盡收劉表的水軍,艨艟戰艦數千;兼有步兵幾十萬。水陸可以並下。這樣長江之險已經與我共有了。然而眾寡又無法相比。權宜之計是不如北麵迎接他。”其餘將校也大致是這種說法。隻有魯肅左顧右盼,不吭一聲。孫權緊鎖眉梢,無語而如廁。魯肅立即跟了進去。孫權覺得魯肅有話要說,到了廊下,就停步等著他。問道: “卿想說些什麽?”魯肅說: “大家的議論都要耽誤將軍,千萬不好聽啊!當今張長史可以迎曹,肅也可以迎曹,大家都可降漢室,隻有將軍不能!”孫權問:“為什麽?”魯肅說: “肅若迎曹。曹操品肅名位,猶不失為諸曹從事。出有安車,隨有步卒;論功行賞,尚可遷為州牧郡守。也算是輝煌於世。將軍迎曹,車不過幾乘,隨不過數騎。還能再要些什麽呢?願早定大計,莫被大家所誤!”孫權道: “我也深知大家的議論並非良策。然而曹操率兵八十萬,逼我俯首稱降。我要是不答應,打不過他怎麽辦?”魯肅說:“劉備梟雄,一向與曹操為敵,絕無降曹的道理。雖說是新敗,將校還在。倘若能與將軍協力,共結盟友,兩家齊心,就有轉機。劉表新喪,肅請托辭去吊表喪,說服劉備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如能說成,天下也不難圖哦!”孫權大喜,讚同道: “大家說的都使我很失望。現在卿所進的大計正合我的心意。這是天把卿賜予我啊!"便命魯肅帶了禮物快去夏口吊喪。

劉備屯兵夏口,得知曹操在江陵治理水軍,不日南下,大驚。就與諸葛亮、劉琦商議。劉備說: “夏口兵微地窮,咋能抵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如棄了夏口,另尋安身的地方。”正說之間,有人報稱江東孫權差遣魯肅前來吊喪,船已傍岸。劉備就問劉琦: “往日孫伯符去世,襄陽曾經使人去吊過喪嗎?”劉琦說: “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從不往來,哪能通慶吊之禮。”劉備道: “為啥江東卻來吊喪?”諸葛亮說:“這樣看來魯肅此番並非為了吊喪,而是來摸我的底細。”少時,魯肅登岸。劉琦公子迎接入城,陪往靈台。贈禮祭吊完了,魯肅便問劉備的行止。劉琦就引著魯肅來到劉備府前。劉備與諸葛亮出迎,邀入堂上獻茶。魯肅說: “久聞玄德公的大名,未曾謀麵。今日幸會,願領教誨。曹操正屯兵在江陵,不久就要順水而下。不知道劉豫州做些什麽打算?”劉備道: “江夏小郡,難敵曹操虎狼之師。我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想去投他,暫且安身。”魯肅說: “蒼梧地處邊遠,吳巨又非英傑。使君遠去,豈不誤托於人了嗎?孫討虜將軍聰明仁惠,擁有六郡,兵精糧足,足以成事。肅替使君打算,不如結好東吳,立盟聯軍,共拒曹操。”劉備心裏很是高興,但嘴上隻是說: “備與孫將軍素來無舊。窮困的時候去投他,恐怕不能容納。”魯肅道: “孫將軍禮賢敬士,聞名州郡。江東英豪爭相歸附。若派一位心腹人去說,肅保使君必成。”劉備說: “我身邊正沒有人可以派遣,咋個是好?”魯肅道: “孔明先生可以為使者。他的兄長子瑜先生是我的好友,現在江東,不正合適。”劉備說: “孔明先生是我的軍師,半會兒也離不開。咋能去得呀?”諸葛亮道: “事情已經非常緊急啦!不容多議。便請奉命去求救於孫將軍。”劉備馬上就答應了,這時他卻反倒催促快行。魯肅陪著諸葛亮駕起小舟,徑往柴桑而來。船靠了岸,魯肅先請諸葛亮歇在客館,獨自往見孫權。報稱:已經請來了諸葛子瑜的弟弟諸葛孔明先生,共議破曹的大計。孫權說: “今天已經晚了。明天大聚文武,便請孔明先生共謀破曹的計策。”

次日,魯肅來到客館,請了諸葛亮同來議事。走在路上,魯肅對諸葛亮說: “孫將軍深慮曹兵勢大,恐怕力不能敵,故而猶疑不定。先生見時當助我解除顧慮,不要說曹操的兵多。”諸葛亮點頭應允。進入議事堂,孫權親自下階迎接。把左右文武一一引見,逐個道了官職姓名。於是分賓主而坐。孫權說: “昨聞魯子敬盛讚先生的大才,便渴望求教。”諸葛亮謙道:“亮乃是山野村夫,才疏學淺,有辱下問。”孫權說: “足下輔佐劉豫州與曹操交戰,必能深知曹兵的虛實。”諸葛亮心想:我若實說恐怕打不動他;不如用言辭激他,看他有些什麽說法。便說: “劉豫州兵微將寡,怎能與曹操對峙;曹軍未到先走,竟不能知道他的虛實。”孫權問: “曹兵共有多少?”諸葛亮說:“約有一百餘萬!”孫權道: “莫非有詐?”這時候魯肅在旁邊,隻向諸葛亮皺眉。諸葛亮裝沒看見。答道: “無詐!曹操收兗州黃巾三十萬;滅袁紹又得三十萬;北上攻柳城,降遼東軍十萬;下荊州,又平添馬軍、步軍、水軍三十萬。這樣已經有百萬。尚未算入擒呂布,破袁術,降壺關所得之眾。若都計入,恐怕有一百五十萬呢!”孫權非常不安。就問: “這麽多曹兵,我等怎能勝他?”諸葛亮說: “當今漢室衰微,海內大亂,群雄爭霸;曹操先破袁紹,再降荊州,海內震驚。劉豫州不幸兵敗,逃到這裏。將軍坐據江東,盡可以量力而行。若能率吳、越的大眾與中原抗衡,便當立即與他斷絕來往,起兵攻打曹操;若不然,不如卸甲束兵,北麵而事他。如今將軍猶豫不定,事急而不斷,隻怕是禍不遠嘍!”孫權聽了變色道: “如君所說,劉豫州為什麽不去事他?”諸葛亮說: “壯士田橫尚且守義不肯受辱。劉豫州乃是王室之胄,眾人仰慕,怎麽能拜於人下哦!”孫權勃然大怒,憤然而起,便入後堂。魯肅責備諸葛亮說:“我一路上叮囑君,怎麽到時候全不顧了。君說的話也太傷我主的心啦!"諸葛亮道: “我還沒有說完,孫將軍就不願意聽了。怎麽好怪我?”魯肅說:“原來君有破曹操的計策,隻是未說。我當再去請主公來見先生。”說罷也入後堂。在座的文武聽見諸葛亮出言不遜,都發火了。張昭先拿話諷刺說: “昭乃是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常拿管仲、樂毅自比。聽說劉豫州三顧茅廬方才把先生請出來,視為如魚得水,可以馳騁天下。為什麽在得先生以前,還有新野可守;得了先生之後,焚新野,走樊城,敗當陽,逃夏口,丟盔卸甲,望風披靡,以至於無容身之地。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大家轟然大笑。諸葛亮緩慢地答道: “新野小縣,人煙稀少。劉豫州不過是暫時安身,以圖後計。豈是要老守在那裏呀?想以甲兵不壯,城郭失固,軍未精練,糧無繼日,便要與百萬曹兵交戰。這是不識時務,不知進退,無謀的一介武夫罷了!況且勝負本是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屢敗於項羽。垓下一戰,四麵楚歌。豈非韓信的奇謀麽?韓信久事高祖,並未總勝。這是因為國家的大計,社稷的安危,需要有遠謀。非比浮誇之徒,大話欺人;坐談立議,無人可及;臨機應變,卻無一能。徒為天下人恥笑哦!"一席話說得大家鴉雀無聲。

座間有人大聲問道: “孔明先生自有破敵的妙計。今天又何必來我江東,說我抗曹。徒費口舌!”諸葛亮認出該人乃是顧雍。便說: “劉豫州本是漢室之胄,天下俊傑,決心恢複漢室,矢誌不移。今以數千仁義之師,退守在夏口,等待天時,本來想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因為魯子敬先生誠意邀請,故而劉豫州派遣亮到江東來,兩家結好,共同破曹。這也是唇亡則齒寒,一興而俱榮之舉。怎麽能說是多費口舌呢?”又一個人起身問道: “聽說曹操贈予先生雞舌香五斤。不知是道何意?是慕先生的才幹,還是為先生留條後路呢?”諸葛亮辨認出那人乃是太史慈的兒子太史享,字元複。太史慈因病不治,死於建安十一年。孫權為了褒獎他,提拔他的兒子為尚書。諸葛亮便說: “我也正不知道這是何意?聽說令尊大人生前曾經收到過曹操送的一匣當歸。也是為令尊大人留後路嗎?"太史享語塞,大家也不說話了。忽然又一個人笑著問道:“我聽說劉豫州冒稱漢室之胄,難以稽考。就不怕上犯欺君之罪,徒惹天下人恥笑嗎?”諸葛亮怒道: “劉豫州是堂堂正正的帝胄。何謂冒稱?當朝天子按皇室宗譜查驗,賜爵宜城亭侯。怎麽說是難以稽考?天子的話君還不信,真可謂無君無父之徒,有何資格在這裏發問呀?”該人不慌不忙笑道:“孔明先生息怒!天子按譜賜爵不假。然而劉豫州自述是陸城亭侯劉貞的後代。劉貞坐酎金失侯,因此淪落在涿縣,隻能以織席販屨謀生。卻又為何劉貞以下,劉豫州曾祖以上,曆代封侯,且又都不在涿縣。究竟如何淪落到涿縣,何時淪落在涿縣,不知先生能否說得清楚?”諸葛亮聞言吃驚不小。這時候方認出該人姓步名騭,字子山。家貧,種瓜謀生;曾經送瓜給縣令。就用雲山霧罩法答道:“織席販屨就算羞恥嗎?從前高祖出身亭長,而終有天下,至今四百餘年。不正說明:出身貧賤,不足為恥。子山君從前販瓜,今天是孫將軍座上的東曹掾,高坐堂中。還需要獻瓜於縣令嗎?"步騭受譏還要再問。正在這時候,魯肅從後堂出,對大家說: “主公要在後堂會見諸葛先生,大家可散。”

於是,魯肅領著諸葛亮跨過中門,進入後堂,便見孫權坐在堂中相請。諸葛亮入座後,孫權先說: “剛才冒犯了尊嚴,幸未怪罪!”諸葛亮欠身答道:“亮言語不周,多有得罪。還請恕罪。”孫權說: “當今諸雄俱滅,隻有孤與劉豫州尚在。願先生教我破敵的計策。”諸葛亮道: “曹操的兵馬並不可怕。孫將軍若與劉豫州唇齒相依,必能計破曹操百萬之眾。”孫權說: “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非劉豫州無人能助我敵曹操。然而劉豫州新敗,又如何能抗擊曹操百萬之眾?”諸葛亮道: “劉豫州雖然敗於長阪,而如今敗軍複聚者尚有萬人。劉琦統領的江夏水軍也不下萬人。曹操遠來疲敝。聽說追劉豫州,輕騎一日一夜奔馳了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故而兵法上絕對忌諱,雲: ‘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新附,迫於形勢,心裏並不服。將軍若能命一員猛將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同心協力,必能破曹操。曹軍破,將北還。這樣,則荊、吳之兵強盛,鼎足之勢就構成了!成敗之機在此一舉,願將軍莫失良機。”孫權大喜。說道: “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大計我已經決定了!明天就召集眾將商議起兵,共滅曹操。先生請先到館驛安歇,候我佳音。”

這時,長史張昭得知孫權決意出兵,大驚。連夜趕來諫道: “主公誤中孔明的奸計啦!想那劉豫州兵敗當陽,即將遭擒,隻剩下殘兵敗將;退無可退,守無可守。卻來攛掇得主公替他抵擋曹操;他倒可以從中漁利。試想當年曹操兵微將寡的時候,袁紹還不是對手。現在已經擁有百萬之眾,我又怎麽能夠敵得過他呢?倘若兵敗,將使江東六郡百姓死無葬身之地。子敬年輕,稀裏糊塗。昭乃舊臣,看見江東有難不可不盡言。望主公三思而行。”一席話使孫權複又猶疑難定。張昭去後,魯肅又來。得知張長史又諫孫權不要出兵,著急道: “子布的話不能聽呀!彼等隻顧妻兒老小,全不以江東的安危為念。”孫權沉吟不語。魯肅說: “主公怎麽不記得從前孫討逆將軍說過的話?”孫權問: “什麽話?”魯肅說: “討逆將軍臨終遺言:外事不決問公瑾。今天的大事為什麽不問問公瑾?”孫權聽了猛醒。立即遣人去鄱陽,召周瑜星夜趕來。

周瑜抵岸,魯肅到埠接他,便把大家的議論詳詳細細地敘述給周瑜。周瑜說:“子敬休慮。我自有決斷。公可請孔明先生前來一敘。”

次日,魯肅陪同諸葛亮一起拜見周瑜。周瑜出門迎入。敘禮畢,分賓主而坐。周瑜說:“江東受敵,眾文武意見不一,不知道諸葛先生有何高見?”諸葛亮道: “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今得荊州,必然南下。爾今曹操冒稱八十萬眾欲取江東,高揣度,曹軍不過二三十萬,且已久疲。所得荊州兵,心裏未服。今以久疲之師,禦狐疑之眾,數量雖多,並沒有什麽可怕的,一戰可勝。”周瑜說: “勝負乃是兵家常事。為將者隻料其勝,不慮其敗,非良將啊!若如此,劉豫州或可一走了之。我江東六郡的百姓,又將哪裏安身?這樣江東謀士降曹的主張也有可取之處嘛!”魯肅聽了吃驚。反駁道: “公瑾怎麽能這樣說。江東基業,已曆三世。豈可輕易送給他人?討逆將軍遺言:外事托付於公瑾,全仗將軍保全國家。怎麽可以輕信懦夫之論呀!”周瑜說: “我並非不想戰。隻怕兵馬不足,難以取勝。若必須戰,劉豫州可否助我二萬人馬?”諸葛亮道: “兩家聯合破曹,自當盡力。劉豫州所率的兵馬一定全部幫助將軍破曹。”周瑜說: “既然這樣,便請先生返回夏口,把大軍悉數提來柴桑,候我調用。”諸葛亮聽了這話方才明白周瑜的意思——怕周瑜從中漁利。想要先製住劉備,再與曹操交戰。我卻既不能回絕,又不便應承。既然如此,我隻有激他出兵,方可保全主公無慮。就說: “要想退曹,也可不動刀兵。隻需送上兩個人去江陵。曹操一得此二人,必然大喜過望,百萬之眾即將退回。”周瑜問: “用哪二人,能退百萬之眾?”諸葛亮道: “亮在新野時,聽說曹操在玄武池中獲得一隻銅雀,高可丈五,極其壯麗。想要修建一台,名叫‘銅雀台’。上立銅雀,下納妻妾女樂,以娛晚年。曹操有心求得喬太尉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收於銅雀台中。將軍為什麽不使人去尋訪此二女,重金買下,送過江去。曹操得此二女,必然班師回朝。”周瑜聽了青筋直暴。仍按住性子問: “先生此說可有憑證?”諸葛亮說: “豈不聞曹操的兒子曹植,下筆成章。曾經奉命題了一篇賦,名曰《銅雀台賦》。賦中便提道: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足以為證。”

周瑜聞言,再也按耐不住了。大吼: “老賊欺我太甚!我與老賊誓不兩立!”諸葛亮故意迷惑不解道: “從前單於屢犯疆界,漢天子許他公主遠嫁和親。將軍為什麽舍不得民間的兩個女子,來解脫江東之困呢?”這時魯肅對諸葛亮說: “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權的夫人,小喬乃是周公瑾的愛妻呀!曹阿瞞要奪人所愛,周公瑾怎麽能夠不生氣!”諸葛亮佯作惶恐之狀。謝罪道:“亮實在不知道。失口亂言,有犯尊顏。”周瑜說: “不知者,不怪罪!我與孫伯符有總角之好。現在老賊侮辱我二人,就是欺負我江東,豈可容他。來日入見主公,一定力主出兵。”諸葛亮與魯肅辭出,相別各去。

次日孫權升帳議事,文臣武將俱到,分列堂下左右。孫權說: “曹操統兵八十萬,屯於江中,要與我會獵於吳。現在周公瑾已歸,當再商議,求得良策。”這時,周瑜振振有詞道: “曹操雖然托名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神武雄才,又仰仗父兄英烈;割據江東,地方千裏,兵精糧足。何需依賴他人的鼻息度日。現在曹操違背天時,遠來江上,其必敗無疑。第一,北土未安;馬超、韓遂還在關西,隨時可以掩襲其後。第二,北軍不習水戰;曹操離鞍馬,下舟楫,舍長就短。第三,時值寒冬季節;馬無槁草不肥,軍無坐騎難行。第四,北軍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有這樣四大不利,曹操不知道,反而驅兵南進。將軍擒曹,就在今天。我隻要精兵五萬,定能為將軍破了他。”孫權大喜,扶案而起。說道: “老賊想廢漢自立久已!隻忌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當今數雄盡滅,隻有我還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說罷拔出佩劍,就向麵前條案上著力砍去一角。對大家說: “誰敢再說降的,就與此案同!”眾人都啞口無言。孫權便解下劍鞘交給周瑜。囑咐道: “但有不聽周將軍號令者,就用此劍行刑!"於是拜周瑜為右都督,程普為左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擇日起兵。

周瑜回到下處,便請諸葛亮前來議事。諸葛亮到,周瑜說: “今天孫將軍決心已下,授我右都督的官職,命我擇日出兵。願先生教我破曹的計策。”諸葛亮道: “還不可以出兵啊!”周瑜驚問: “兵貴神速。先生為什麽阻我出兵?”諸葛亮說:“不是啊!孫將軍雖然主張出兵,我料他心思未穩。倘若有變,都督豈不是進退兩難了嘛!”周瑜道:“孫將軍授我生殺之劍,還能再變?”諸葛亮說:“孫將軍所以猶豫不決,隻怕他兵力不足。若是不解開他心裏的疙瘩,日後難免有變。變了將軍就難辦了。”周瑜頓悟。送走了諸葛亮,便又去求見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