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促膝長談

因為與李鴻章相談甚歡,奕?也索性敞開心扉跟他提到了一些皇家秘聞。

奕?歎氣道“去年山東巡撫丁寶幀殺死西宮皇太後最親信的禦前大太監安德海一事,你們想必都聽說了吧?其實,你們不知道的是,安德海奉太後之名,攜巨款前往民間采辦貢品將會路過山東的消息,是我私下透露給丁寶幀,並暗示他那麽做的。”

李鴻章一驚道:“王爺,你這又是為何?”

奕?道:“我曾勸說太後如今國家危難,作為皇室,理應縮減開支,杜絕鋪張奢靡,以為百官表率。太後聽不進去我的話,執意要派安德海去大量采買貢品供自己享受,既然勸不動她,沒辦法,我隻好出此下策了。事後,太後也明白丁寶幀有我撐腰授意,可把我好一通罵,甚至都想罷了我的總理大臣一職。”

李鴻章衝著奕?拱手拜道:“王爺,為家國天下敢於上諫,下官敬佩不已。”

奕?則擺了擺手道:“有什麽好敬佩的,現在這大清江山淪落到這種地步,若再不多出幾個敢說實話、能辦實事的人,那這江山社稷還能保得住嗎?”

說著,奕?又揮了揮手把其餘人全部屏退,隻留下李鴻章一人與他促膝長談。

眾人退下後,奕?的眼神突然變得異常銳利起來,他緊緊盯著李鴻章,質問道:“李鴻章,我問你,你現在大權在握,可有謀反之心?”

李鴻章堅決否認道:“下官絕無謀逆之心!”

奕?又問道:“那你可敢向我起誓,此生絕不叛逆朝廷?”

李鴻章對天起誓道:“蒼天在上,我李鴻章敢以列祖列宗之聲名起誓,我若有大逆不道之舉,讓我李家上下百餘口人不得好死!”

看李鴻章表情真誠、語氣堅定,全然不似作假,奕?徹底放下心來,繼續道:“其實,今天看到這兩艘鐵甲艦,以及你對興辦洋務的一些看法後,我就已經確定你絕無謀反之心了。”

李鴻章不禁鬆了口氣,歎道:“王爺明鑒。”

奕?點了點頭,也跟著歎氣。

李鴻章好奇的問道:“不過王爺,這是何意?”

奕?沒有直接回答李鴻章,反而又問道:“你今年有五十了嗎?”

李鴻章道:“下官今年四十八歲,馬上就要步入天命之年了。”

奕?再問道:“自古人活七十古來稀,你還有二十年的折騰勁。不過你有把握在二十年內,帶領我們大清追趕上英法等國嗎?”

李鴻章黯然道:“造艦船、辦洋務、幹實業,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便是有一個小小進步,也是以十年計,我在有生之年,能幫我們大清打好基礎就以足夠。至於追趕上英法等國,既是奢談,也完全不現實。”

說罷,李鴻章瞬間也明白了過來,為何奕?不再質疑自己有謀反之心。奕?雖然在興辦洋務上見解上,不如李鴻章那麽廣博深刻,但他自幼生在皇家,見慣了勾心鬥角,在權謀上的見解,自有其獨到之處。他之所以認定李鴻章絕無謀反之心,其實是因為李鴻章雖然有野心,但是其卻將所能籌集到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建造艦船、興辦洋務、大搞實業之上。他所做的這種種事情都是投資極大、收效極慢,如果想要謀反推翻朝廷,用同樣的錢來大肆招兵買馬,顯然效果要更好也更快。這隻能說明李鴻章是真的想利用自己的權利和能力來中興大清、抵禦外辱。而不是攜權謀私、推翻朝廷自立之。

想到這點後,李鴻章看向奕?,二人相視一笑。

奕?坦誠道:“以前我對你不算了解,也曾對你多有猜忌,不過自今日之後,隻要你為國家、為社稷盡心盡力,無論是造艦船、辦洋務還是興實業,我定然全力支持。”

李鴻章喜出望外道:“下官在這裏就先謝過王爺厚愛了。眼下,我還真有意見要緊的事情需要王爺相助。”

奕?大手一揮:“盡管說來。”

李鴻章指著遠處丁日昌帶來的那一批江南學子,繼而道:“我建議今年科舉應做一些改革和調整,考題增加一些有關各國政治、地理、武備、農工、術算的內容,以發覺一些適合學習西洋文化、適合將來工業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不過,王爺你也知道,今年負責科考的主考官乃是翁同龢,此人與我素有嫌隙。如果我上書提出科舉改革,那麽以翁同龢為首的那一批清流官員,必定會權利反駁我,阻撓科舉改革。所以我思來想去,科舉改革這件事我不宜出聲,所以還需仰仗王爺,您要在太後麵前多多提及此事,說服太後盡快同意改革科舉。”

奕?道:“那一幫以翁同龢為首,自稱清流的官員們在科舉儀式上還真是十足的頑固派,原因也不外乎他們培養的家人、子弟都是苦學八股文長大的,為了讓他們的家人、子弟能在這次科舉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多半會極力反對你提出的這個科舉改革方案。不過,有本王出麵,太後多少會聽進去一些建議,還有就是至少翁同龢本人倒也不怎麽反對興辦洋務,本王親自去說服他進行一些必要的科舉改革也不難。當然,要讓朝廷裏的那幫人一次性完成你提出的全部科舉改革方案也不現實,我試著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李鴻章再次謝過奕?後,又建議朝廷可否選派一批學童赴歐洲或美國留學,奕?也欣然應允會跟太後提起此事。同時奕?也提到:“無論是科舉改革,還是選派學童出洋留學,都是長遠之計,眼下想要興辦洋務,還是需要重金雇傭洋人技工方可。然而,洋匠雖貪高額酬金而肯來,然則洋人官府屆時忌憚我大清崛起,則必疑忌而撓阻。將來你想重金購買洋人的戰艦,或其他先進機器也是同樣道理。對此,你可有什麽應對之策?”

李鴻章道:“王爺所慮極是,眼下,我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兩全之策,隻有一個不得已的辦法。”

奕?問道:“具體說來聽聽?”

李鴻章在地上虛畫了三個圈,然後緩緩講道:“在歐洲諸國中,英、法最強,德國次之。而對我大清的覬覦之心也同樣是英法最貪,德國次之。究其原因,英法兩國最先發展工業,已全麵完成工業化,這兩國對外擴張的也最早。而德國雖然現在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但是其國內依然有分裂隱患,外部又有英法等歐洲強國對其展開圍剿,因此德國直至現在,也很難突破英法兩國的圍剿。其衝出歐洲都尚且困難,自然也無法覬覦我大清,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因為我們暫時與德國沒有任何利益衝突,所以我以後將打算重金從德國購買軍艦、武器、機械設備,以及引進人才。而德國想要與英法兩國競爭,也亟需大筆資金,相信他們對這筆生意也很樂意。”

奕?誇讚道:“很好,你能想到利用西洋諸國之間的矛盾夾縫求生,嗯,很好很好。”

奕?現在也不得不佩服李鴻章的能力了,尤其是他對整個世界局勢和政治的把握實在比自己強太多了。

奕?又問道:“你還有什麽要求,今日索性就一並與我說了吧?”

李鴻章故意賣了一個關子,又道:“我的確還有幾個要求,不過事關重大,下官唯恐王爺你為難……”

奕?也知道李鴻章是在故意激將自己,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咱們就在官場,你就別跟我耍什麽激將法了。有什麽想法,今日你就暢所欲言,隻要對國家有利且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幫你就是了。”

李鴻章在心中訕訕一笑,然後正色道:“現在我是直隸總督,直接管轄北方數省,然而這數省的巡撫皆與我不曾有舊關係一般,有人甚至還對我頗有敵意,這很不利於我在直隸所轄數省範圍內大力推行興辦洋務之舉。所以……”

奕?瞬間就猜透了李鴻章的想法了,反問道:“所以你想讓我幫你在太後跟前勸諫說情,把直隸所轄數省全部換成你的人?”

李鴻章毫不隱晦道:“下官正是此意。自古,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唯有如此,下官在推行興辦洋務的時候,才能不受掣肘,全力施為。”

奕?既沒有立刻答應,也沒有立即反對,隻是又問道:“先說說你想怎麽換人吧?”

李鴻章道:“下官想讓張樹生去出任山西巡撫,潘鼎新去出任山東巡撫,至於河南巡撫就換成錢鼎銘吧。”

奕?一驚道:“一張口就把三省巡撫全部換成你的親信,李鴻章啊李鴻章,你倒真是好大的口氣!”

李鴻章趕忙解釋道:“請王爺相信我李鴻章絕無任何其他目的,單純的就隻是出於自己人好使喚,在北方數省管轄之地利於推進操辦洋務事宜而已。”

奕?麵露為難之色,直言道:“就算我相信你,可是太後會信嗎?你當太後真是那麽好說話的嗎?這樣吧,你先在太後麵前舉薦這三人,我找機會幫你在太後麵前說情,至於能不能做到,我不敢跟你保證。”

接著奕?又慎重地問道:“此時你可要想好了,你同時舉薦三名親信出任北方三省巡撫,翁同龢那些人可就又有了對你口誅筆伐的由頭了?”

李鴻章淡然道:“我做事向來問心無愧,也想來之講求實際,從來也不會因為他人的閑言碎語,而有任何退縮。再者說了,翁同龢想要扳倒我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沒有這個理由,也還有其他理由,我又何必因此而畏畏縮縮。”

經曆天津教案後,李鴻章的心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此時的他已無心將大部分精力繼續投於權術爭奪,然而身在官場之中,畢竟身不由己,更何況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的他已經是樹大招風。再加上李鴻章想要完成自己大力興辦洋務、以實業興國的遠大抱負,又不得利用手中權力來進行下去,權力越大,他所能調動的資源就越多,他的影響就越大,在興辦洋務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所以他才獅子大張口,直接便想通過奕?讓朝廷將山西、山東、河南三省的巡撫之位,全部換成他的淮軍親信。

眼看天色漸晚,奕?趕忙告辭離開,生怕李鴻章再跟他提出什麽過分的要求出來,出於國家發展大計,他既無法拒絕,又不容易做到,最後不但沒做成一個老好人,反倒丟了自己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