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朝堂反目

李鴻章雖然身為剿撚統帥,但他並不怎麽參與具體的前線作戰指揮,完全放權於劉銘傳、張樹生、潘鼎新等淮軍高級將領,自己則隻負責全局的統籌調控,以及後勤供給的籌措安排。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向是李鴻章的用人準則。敢於放權給底下人,給其機會以充分發揮才能,這也是淮軍能夠快速崛起強大起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鴻章剛剛走馬上任剿撚統帥一職,淮軍將領潘鼎新立刻就率軍在山東運河一線大敗山東撚軍賴文光一部數萬人,用實際行動向朝廷表明,淮軍不可無李鴻章!

李鴻章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給潘鼎新寫了一封密信。在密信中,李鴻章對潘鼎新道:汝於山東一戰殲敵數萬,振奮朝野,提振我淮軍聲威,我甚欣慰。然則,剿撚一事事關重大、牽連甚廣,尤其事關我淮軍將來發展之前景。因此吾要求爾等將領能知我心意,不要急於立功,亦不必求速勝,在兩年內但求不敗即可。同時,無論朝廷持何態度,你亦要堅決擴兵,擴兵後所需軍械糧餉也不必擔心,吾在後方自會全力籌集。吾等上下協力,力爭讓我淮軍在兩年後能擴充到三五十萬人。屆時,不但剿撚如探囊取物,朝廷對我淮軍也會投鼠忌器,我等淮軍將帥才不會步當年湘軍被裁撤之後塵。望你謹記吾言,一切以我淮軍發展大計為重。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中,淮軍剿撚雖常有小勝,但卻又始終沒有一舉殲滅大批撚軍,未能取得重大戰果。李鴻章一直以兵力不足為由上書朝廷,即希望朝廷允許淮軍大量擴充兵員,又希望朝廷能撥款撥糧支持淮軍發展。朝廷對李鴻章的上書請求,全部都是一概不理,但李鴻章也沒有因為朝廷的置之不理,而放棄擴充淮軍的步伐。隻用了一年時間,淮軍就迅速擴張到了三十多萬人,李鴻章的野心也昭然若揭,朝野上下皆心照不宣。

對此,朝廷也多少有些無可奈何了,但也不能放任李鴻章如此擴充勢力,於是便以陝、甘、寧、晉四省西撚軍勢大,左宗棠那裏人手不足、獨木難撐為由,讓李鴻章分出十萬淮軍前往山西剿撚,歸屬左宗棠指揮調配。李鴻章知道朝廷已經對他有了明顯的猜忌之心,因此不好直接拒絕朝廷的旨意。思來想去,他果斷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劉銘傳、吳長慶等淮軍起家嫡係率軍前往山西。李鴻章自信,這部分淮軍嫡係絕對隻聽自己調遣,哪怕名義上,讓朝廷攤派到了左宗棠手下,沒有自己的授意允許,他也絕對指揮不動任何一人。

有了曾國藩的前車之鑒,左宗棠自然也清楚自己肯定指揮不動淮軍的那幫驕兵悍將,於是就把淮軍單獨放在山西,自己則率領自己的嫡係軍隊專心在陝甘一帶剿撚。因為有了大批淮軍在山西牽製,左宗棠也終於能騰出人手,敢於放手在陝甘剿撚。他不是李鴻章,更沒有借剿撚戰爭擴充自己實力的打算,他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傷亡,在最短的時間內,徹底剿滅陝、甘、寧、晉四省的西撚軍。再加上,左宗棠本就是成名已久,也最會打仗的湘軍名帥,淮軍如今,人手充裕後,隻用了短短四五個月,陝甘寧三省西撚軍,便在左宗棠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十餘萬西撚軍從西向東,一路潰逃到了山西境內,劉銘傳本想率領淮軍截殺這些潰逃而來的西撚軍,誰料左宗棠卻令他們按兵不動。隻讓自己手下的湘軍嫡係將領,繼續追擊西撚軍,隻怕到手的大功勞,最後被淮軍搶了過去。與此同時,朝廷看左宗棠如此厲害,於是便又動了想讓左宗棠接替李鴻章任剿撚大統帥的心思。立刻給李鴻章降旨,說如若西撚軍一路潰逃翻越太行山,則以後一切剿撚事務,悉聽左宗棠調遣。東西兩路剿撚隊伍相互配合,全力絞殺全部撚軍。接到這個聖旨後,李鴻章清楚,朝廷這是想利用頗有名望的湘軍名帥,從自己手中奪權。不過,李鴻章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早已籌謀已久,他又豈會輕易放權?又豈會輕易讓朝廷的奪權計劃得逞呢?

也是天助李鴻章,從陝甘潰逃到山西境內的西撚軍,剛剛渡過了黃河,就下了一場大雨,導致黃河水暴漲。追擊西撚軍的左宗棠,一時無法渡過黃河,因此導致錯過了全殲西撚軍的最佳時機,無奈左宗棠隻好又急令駐守山西的淮軍劉銘傳所部趕快封堵西撚軍。立功心切的劉銘傳剛欲有所動作,卻又接到了李鴻章的命令:敷衍應戰,放西撚軍過山西直入直隸,唯有讓朝廷感到撚軍威脅,其才會放下猜忌重用我們淮軍的心思。果不其然,當西撚軍一路逃至直隸南部,距離京城隻有八九百裏後,京城內的大小官員,包括恭親王奕?和慈禧太後也全都慌了。

因為黃河暴漲,還被困在陝西一時無法渡河的左宗棠,遠水救不了近火,是肯定指望不上的。朝廷隻能把全部希望寄予李鴻章,以及他手下的淮軍身上。對於李鴻章此時提出的任何請求和要求,都毫不猶豫地全部應承下來。等到自己目的全部達成後,李鴻章這才大手一揮,給淮軍上下,下達了全力殲滅撚軍的命令。早就憋了一股勁的三十萬淮軍,接到李鴻章的命令後,立刻便如出海蛟龍般呼嘯而動,攜雷霆萬鈞之勢,一鼓作氣隻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就將北方數省撚軍全部殲滅。

剿滅撚軍後,朝廷招李鴻章和左宗棠一道回京述職。因為在征剿撚軍期間,李鴻章多次已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之理由忤逆朝廷旨意,並也有多次攜淮軍勢大向朝廷索要利益之舉。因此淮軍的一幹將領都擔心,李鴻章入京後朝廷會對其不利,紛紛勸李鴻章不要進京。

李鴻章毫不在意道:“嗬嗬,爾等多慮了,隻要我們淮軍不倒,朝廷就不會真的把我怎麽樣的。”

殲滅撚軍後,淮軍進入了全盛時期,其所影響的勢力範圍,從最初的兩江地帶直接拓展到了至黃河以南,影響範圍幾乎占了半個大清國。相應的,人數也急劇擴張到了五六十萬。成了當之無愧且有絕對優勢的大清第一軍事勢力。至此,淮軍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就算朝廷如何猜忌,卻也是無可奈何,李鴻章也不再擔心,京城的王公大臣能拿自己怎麽樣,在任何時候,絕對的實力都是最大的底氣。

李鴻章本想邀左宗棠與自己一道同行進京,誰知狂傲的左宗棠不但拒絕了他,還寫信嘲諷道:吾血性男兒不肖與卑鄙小人同行。

李鴻章一笑置之道:“嗬嗬,看來這次是真的得罪左季高了。”

李鴻章與左宗棠之前就不怎麽對付,不過也還能勉強共事,依左宗棠的暴烈脾氣,以後遇事隻會和李鴻章針鋒相對了,兩人之間幾乎不會再有和解的機會了。

果不其然,進京上朝後,左宗棠當堂就在文武百官麵前,言辭激烈地參了李鴻章一本。

左宗棠在朝堂之上,朗聲討伐道:“李鴻章身為剿撚統帥,不以剿撚大局為重,一心隻顧他淮軍私利,枉顧朝廷旨意、拖延戰機、排除異己,其罪可誅。望皇上、太後,治其重罪,明正法典,以儆效尤!”

左宗棠話音剛落,下麵又站出一個須發半數灰白的翰林禦史,隨聲附和道:“微臣以為,李鴻章之罪,大逆不道,簡直罄竹難書,當處以極刑以謝天下。”

李鴻章微微皺眉,他早就預料到了,今日在朝堂上會有人對自己發難,但他卻沒想到這些反對自己的人反應會如此激烈。

恭親王背對著自己,李鴻章看不出他的態度,兩宮皇太後則端坐於龍椅之後,被一簾輕紗隔著也看不清表情態度。至於皇上也才隻有十二三歲,還少不更事,他正在一心把玩著一個西洋小物件,對朝堂上的爭論充耳不聞。李鴻章沒有急於親自站出來解釋什麽,他向自己身邊的一個相交甚好的官員,暗暗遞去一個眼神,那名官員立刻會意,上前兩步開始頭頭是道的幫著李鴻章辯解起來。其辯解的理由,也無外乎是旁人不在李鴻章其位,自然不明白,他在當時所麵臨的實際情況,因此才會對他誤會頗深。

這名官員替李鴻章出聲後,立刻又有十餘名官員也站了出來紛紛附和,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李鴻章這一邊。這幫人也許不是真心的認為李鴻章是冤枉的,但這幫人**卻看得清楚,以淮軍的實力,朝廷已經對其無可奈何,這就是他們堅定支持李鴻章的原因。而反觀支持左宗棠和那名翰林禦史的官員,隻有寥寥四五人,當然更多的官員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發一言,保持中立。

又等了片刻,恭親王奕?基本已經判斷清楚了,朝堂上的派係局勢後,這才緩緩回過身來,冷笑著看向李鴻章,問道:“李鴻章啊,你自己可有什麽說的嗎?”

李鴻章指著身後支持自己的那一眾官員,正色道:“下官的難處,這麽多同僚都看的清清楚楚,至於左大人彈劾我的那些事情,想來也是他身在局內會當局者迷罷了。我相信皇上和兩位太後,也肯定能明白我的苦衷,一定會秉公決斷的。”

看到支持李鴻章的人那麽多,左宗棠更不服氣了,他又向前一步,剛欲發言,卻被太後的一聲咳嗽聲給打斷了。

慈禧清了清嗓子,然後問道:“恭親王,你怎麽看啊?”

奕?拜禮道:“回太後,左、李兩位大人,其實說的各有道理,既然今日在朝堂上,難以分辨對錯,不如朝廷派出欽差大臣,前去暗訪調查。等到調查結果出來,朝廷再議此事,也不遲嘛。”

慈禧太後點了點頭道:“好的,準奏,派欽差大臣暗訪調查的事情,就交給你來辦吧。”

雖然恭親王說會派人前去調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那不過是個托詞,此時多半就會不了了之了,李鴻章也不會因為左宗棠的彈劾,而受到任何處分。

散朝後,李鴻章先是感謝了一番在朝堂上幫自己說話的官員,接著又向一名與自己私交很好的京官問道:“那個附和左宗棠彈劾我的翰林禦史是誰?”

那名官員回道:“李大人,那人叫翁同龢,他已經不止一次在太後麵前,說過您的不是了,很多話都不堪入耳啊。”

李鴻章眉頭一皺道:“我怎麽不記得,自己什麽時候得罪過此人呢?”

那名官員又道:“翁同龢的長兄名叫翁同書,當年曾任安徽壽州縣令時。麵對太平軍棄城逃走,事後被李大人你彈劾處死,因此翁同龢才一直分外仇視大人你呀。”

李鴻章點了點頭,諂笑道:“哦哦,原來如此。當真有趣,當真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