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差一點效法了一次汪精衛的壯舉
蔣介石正巴不得能替英士兄分擔些什麽,聽到陳其美說有件事要處置,頓時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有一個人,叫劉師培,介石可曾知道?”
蔣介石太知道這個人了。
劉師培是江蘇揚州人,早有詩名。很早的時候,他就呼籲創辦新式學堂、鼓勵出洋留學,還發表《論留學生之非叛逆》,支持留學生運動;又作《黃帝紀年論》,提出以黃帝紀年取代帝王年號紀年。和蔡元培、章太炎等創辦報紙、出版書籍,宣傳革命,並加人中國教育學會、光複會、同盟會、國學保存會等團體。還創辦學校,培養專門從事暗殺的人才,並參與暗殺地方大員的活動,一度成為激進的革命黨人。還有一件事也讓此人名聲大振,那就是他與有名的交際花何震結婚,婚後,夫婦二人都參加革命活動,被上海革命黨人比作普魯東和索菲亞。
或許是與身為交際花的何震結婚後,經濟壓力的關係,劉師培從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演變成為告密者。竟作《上端方書》,向兩廣總督端方獻“弭亂之策十條”,充當端方暗探,出賣黨人張恭。
而張恭,是蔣介石在東京經常聚會的朋友。
所以,蔣介石對劉師培其人,非常痛恨。
後來,劉師培公開入幕,為端方考訂金石,兼任兩江師範學堂教習。端方調任直隸總督,劉師培隨任直隸督轅文案、學部諮議官等職。不料,端方因在慈禧出殯之時拍照隆裕太後的行宮被罷官,劉師培也就隨之退隱。
此時,英士兄突然提到這個人,一定是有了新情況。
果然,陳其美說:“端方已被委任為渝漢鐵路督辦,到了漢口,劉師培其人,也隨其而至。端方這個人,見識、眼界,在滿洲人裏,實屬鳳毛麟角,絕對不會安於專心督辦鐵路。劉師培也會替他密偵革命動向,對我輩實施計劃,是個威脅。”
“殺人放火,隻聽英士兄一言!”蔣介石信誓旦旦地說。
“先策劃一下,聽我的指令再行動。”陳其美指示說。
蔣介石頓感重任在身,也因為受到英士兄長的信任而自豪。英士兄手下,什麽樣的人沒有,此事,卻和他商議,足見英士兄對自己的信任和高看。
什麽軍校,什麽軍官資格,還有那個娘姨姚阿巧,這個時候,他都拋到了腦後。油然而生的,是務必完成英士兄交代的任務,於私為英士兄分憂解難,於公,是為革命立一功的使命感。
蔣介石接此任務,立即便著手準備,醞釀計劃。
自從革命黨人吳樾刺殺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未遂,暗殺行動一直沒有中斷過。
但是,最令蔣介石吃驚和傾慕的,還是汪精衛刺殺攝政王的壯舉。
對於汪精衛其人,凡是在東京留學的,無不聞其大名。蔣介石對他的經曆,也早已熟知。
或許因為汪精衛是廣東人的緣故,從一名留學生,一躍就成為孫中山的主要助手。光緒三十年,西曆1904年,和胡漢民、朱執信一同赴日留學,隨後參與組建同盟會,並擔任三部之一的評議部部長。作為孫中山的主要助手,汪精衛不僅在《民報》發表大量政論文章,還非常善於演講,在留學生中影響很大。
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位人物,在梁啟超“遠距離革命家”譏諷的刺激下,作出了親自到北京刺殺清廷高官的決斷,以向世人表明,革命黨的領袖,絕不是貪生怕死之徒,並以此重振黨人的信心。
盡管孫中山和胡漢民一再勸阻,汪精衛決心已定,還是秘密組織了暗殺團,悄然到了北京。
汪精衛和他的暗殺團在北京的琉璃廠租了一棟房子,開了個“守真照相館”作為掩護。因為照相館的暗室最適合搞炸彈的組裝,照相館裏飄出化學藥品的味道也不會引人懷疑。
經過一番嚐試,最終,暗殺目標鎖定為攝政王載灃。
載灃所居住的醇王府在什刹海邊上,每天進宮上朝都要經過一座銀錠橋。這裏環境非常僻靜,而小橋北邊又有一條能容一人的大陰溝可藏身。於是汪精衛決定事先將炸彈埋在小橋下,待載灃經過時引爆,與之同歸於盡。
不料,在夜裏埋炸藥時,被人發現並報官。
暗殺沒有成功,汪精衛等人被捕。
獄中的汪精衛,堅貞不屈,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慷慨歌燕市,
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所有讀到這首詩的人,無不被那慷慨從容、英姿勃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所感動。
熱血青年,皆以能效法汪精衛壯舉為榮。
終於有了這樣的機會,蔣介石很是激動。
但是,被刺殺的人安然無恙,行刺者被捕,這無疑是作為刺客的大失敗。蔣介石總結了其中的教訓,覺得汪精衛他們,對細節過於大意。比如,這些人都是剪掉辮子的青年,集中到一起辦照相館,本來就容易引起注意,還在一起開懷暢飲,歡聲笑語達於戶外。還有,南方通過東交民巷的正金銀行給汪精衛匯款300圓,都是很不機密的。所以行刺未遂,雖未當場拿獲汪精衛等人,可是,當局破案時,這些蛛絲馬跡就成了線索。
蔣介石決心要精心策劃,爭取幹得幹淨利落。
刺殺劉師培雖然不可與刺殺攝政王相提並論,但是刺殺攝政王失敗了,效果就打了折扣;倘若刺殺劉師培一舉成功,畢竟是為黨人除一禍患,為革命立一大功,效果未必小於汪精衛失敗的壯舉。所以,蔣介石很看重這次機會,開始埋頭設計行動方案。
可是,蔣介石精心籌備了很久,眼看假期就要結束,依然沒有接到英士兄行動的指令。
“介石,我看,你還是按時回東京,繼續你的學業吧!”這天,英士兄召見蔣介石,對他說。
“那麽,行動?”蔣介石焦急地問。
“孫先生不支持。”陳其美說,“孫先生一貫認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殺是下策,有損光明。”
“可是,萬一劉師培……”蔣介石還不死心。
“端方已奉調署理四川總督,劉師培必隨他去成都,這樣也就沒有必要行動了,免得打草驚蛇。所以,你還是回東京,繼續學業。一旦有事,我會及時知會你。”
“也隻好如此了。”蔣介石頗為自己的完美設計無用武之地而感到遺憾,“或許,以後會用得著的,權且作為戰前預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