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這次當“憤青”的結果出乎意料

保定,是京師的南大門,也是炙手可熱的直隸總督的治所。此處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地連四部,可謂京畿輔善之地。

在保定城東北郊,建有一所直隸朝廷陸軍部的軍校,包括校本部、分校、大操場、靶場四部分,占地總麵積達1500餘畝。校園呈正方形,軍校的北部,原是一座關帝聖武廟,廟中並立兩棵挺拔高聳的柏樹,二樹中間懸著一口大鍾,軍校的一切活動均以鍾聲為號。在關帝廟左右,對稱建有講堂和學生宿舍。步兵連隊的學生住西部,騎、炮、工、輜重連隊學生住東部。關帝廟向南,有個寬敞的坪場,長官常在這裏給學生訓話。再向南穿過坪場,拾級而上,有座是禮堂,大門坐南向北。軍校南部界以圍牆,乃校官住宅區,學生不準隨便進入。從關帝廟而南,一條甬路直通軍校大門,門外是廣闊的操場。校內有馬廄,專門為騎兵連備養百餘匹戰馬,全校用電燈照明。

這所軍校,大名鼎鼎,有些來頭。同治九年,也就是西曆1870年,李鴻章奉調直隸總督,遂提師北上,駐節保定。這位以辦洋務聞名中外的直隸總督,念念不忘的是辦洋務。一番考察後,李鴻章以為保定有“地利”,於是,便調集人力物力,創建了一座新式軍事學堂——將弁學堂。1901年為實行新政,朝廷下令各省設立武備學堂。此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便將保定將弁學堂改名為武備學堂。兩年後,朝廷設立了練兵處,推廣袁世凱的北洋練兵經驗,武備學堂又改名為保定北洋協和學堂,招收了兩期學生,學製兩年。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因朝廷“仿行憲政”之故,改革官製,設立陸軍部,保定北洋協和學堂隨之改名為陸軍部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學校的一切費用,都由陸軍部撥給。

不用說,能夠考取保定軍校,對於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件相當榮耀的事。

光緒三十三年,西曆1907年,保定軍校又招收了一批新生。這一天,新招收的炮兵科的學生,正在教室上課。

當天的課程,是軍醫課,授課的,是一名日本教官。此人一向態度傲慢,驕橫至極。學生們對他,真是又恨又怕。

也難怪,1895年,甲午一戰,中國海軍連同號稱亞洲第一的艦隊,全軍覆沒,慘敗於日本。10年以後,號稱歐亞大國的俄羅斯,為與日本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在中國的領土上打了一仗,敗在了日本手下。蕞爾之國的日本,儼然是世界強國,亞洲霸主,咄咄逼人,巴不得找到點碴兒,挑起些事端,以逞其用兵掠土的野心。

“看到了,這,是一塊泥土。”日本軍醫教官開始授課,“這塊泥土,就好像是你們支那;這塊泥土中,有四億個微生蟲,正如你們支那的四億人口。”

教官的話一出口,學生們驚呆了。

突然,有名學生從前排的座位上“噌”地站起身,一個箭步衝上講台,拿過那塊泥土,“嚓嚓”幾聲,掰成八塊,拿著其中的一塊,對著那位驕橫無恥的日本教官,義憤填膺地質問:“日本有五千萬人口,是否也像五千萬寄生蟲依附在這八分之一的泥土中呢?”

“好!問得好!”教室裏頓時響起了一片喝彩聲。

日本教官目瞪口呆,麵紅耳赤,緩過神來後,惱羞成怒地指著那位衝上講台的學生說:“你,為什麽沒有辮子?定然是革命黨!”

這個沒有辮子的年輕人,就是蔣介石。他在日本期間剪了辮子,到軍校後,滿族學生對他怒目相待,視同敵寇。蔣介石不得不分外小心。想不到,今天被這個日本教官給點出來了。他靈機一動,繼續質問日本教官說:“隻問你譬喻對不對,莫要問這題外事。”

日本教官無言以對,立即報告軍校總辦趙理泰,要求對蔣介石予以嚴懲。

蔣介石這才從憤怒中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

他不會忘記,曾經有過的經曆以及由此帶來的挫折。

那還是發生在4年前的事。

那一年,家鄉奉化縣縣城設立了一所新式學堂——鳳麓學堂。蔣介石為接受新式教育,不厭路途之遙,毅然赴學堂就學。到了學校才知道,鳳麓學堂雖號稱新式學堂,但是除了設有英文、算術等新科目外,教學仍以經史為主,學校的一應規製和講課內容還是舊式的那一套,與以前的私塾課堂並沒有大的區別。可是,受新思潮影響,前來就學的年輕人,思想激進,無所畏懼,所渴盼者,隻是一個“新”字,對學校的教學,自然就感到不滿。於是,他們提出了三項“改革教育方針”的要求,其中最為積極的,就是16歲的蔣誌清,同學們遂推舉他為代表,與校方交涉談判。

畢竟,所謂新式學堂,剛剛開辦,難免有新瓶舊酒之狀;況且還有最高當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方針,哪裏容得學生組織起來向校方提出改進教學的要求?這無異於以下犯上,近乎於造反了!

校方對學生的過激行為難以容忍,便決定拿帶頭者開刀,以收殺雞駭猴之效。於是,氣勢洶洶地給蔣誌清加上一個“首謀搗亂”的罪名,決定開除其學籍,送交官府究辦。

此消息一公布,全校學生嘩然。紛紛向校方提出抗議。蔣誌清更是毫不示弱,臉紅脖子粗地與校方據理力爭。最後,校方為減少影響,避免事態惡化,不得不撤回開除蔣誌清學籍的決定,送交官府究辦雲雲,自然也就不再提起。這場風波,以誌清的勝利而告結束。

與校方據理力爭,辨別理論時,蔣介石因情緒激動,血氣上衝,總是憋得滿臉通紅,加上他在這次活動中是統帥人物,同學們便給他送了個“紅臉將軍”綽號。

可是,勝利給“紅臉將軍”帶來的,是學校和老師對他的成見和處處刁難,使他在鳳麓學堂的日子,甚是難熬,不得不心灰意冷地離開奉化,轉往路途更為遙遠的寧波求學。

4年前的一次拍案而起,尚可拂袖而去,這次怎麽辦?

蔣介石心裏最清楚不過,進入保定軍校,是他實現命運轉折的關鍵一步。況且得來這次機會,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去年冬,蔣介石按照英士兄長的指引,從日本回國。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備考保定軍校上了。他異常看重這次難得的機遇,廢寢忘食,誌在必得。

蔣介石全力以赴備考,親朋好友則在四處打探著軍校招生的有關消息。越打探越感到希望渺茫:保定軍校在浙江省招生名額為60名,而其中的46名,都是由官府依照門第高低和官階等級保送和遞升的,真正在民間通過競爭招生的人數,僅為14人;而報考的人數則超過了1000人,名副其實的百裏挑一。

天遂人願,蔣介石憑借自己的實力,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榜上有名。

這是20歲的蔣介石邁出的改變命運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從溪口到保定,沒有便利通道,水陸跋涉,用了一個多月。此生中,蔣介石第一次北上中原。這次長途跋涉,領略北國風貌,茫茫乾坤,20歲的年輕人,禁不住心潮澎湃,也曾暗暗發誓,要勤奮學習,掌握真本事,以奠功業之基。

難道,剛剛邁出第一步,就要跌倒嗎?因為,蔣介石清楚校規:凡反對教官,輕則除名回籍,重則治罪。

但是,麵對那個傲慢無禮的日本教官侮辱國格、人格的厥詞,有大誌向者,豈能瞻前顧後、置若罔聞。恰恰是這種時刻,才能顯示一個人的勇氣、膽識和誌氣,顯示出一個人是凡人還是卓爾不群者的機會啊!

對於一個底層青年來說,不具備與生俱來的成為聖賢豪傑的資格,而要嶄露頭角、出類拔萃,就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麵前,顯示出與眾不同。

果然,炮兵科新生蔣介石在課堂上義正詞嚴反擊日本軍醫教官的事,當即就在學校傳開了。蔣介石,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浙江人,一夜之間,成了保定軍校的名人。校內各科各屆的學生,紛紛慕名主動接近他,希望與之結為朋友。

不過,學生是學生,學校當局會怎麽看?誰不知道,當下的中國官場,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當局,無不畏日如虎、談虎色變。

真是萬幸,總辦趙理泰不是一個勢利小人,有些民族大義,知道此事錯在日本教官,不在這位叫蔣誌清的學生。但是,誰都知道,惹了日本人,鬧不好是會出大事的。所以還必須要照顧那個日本教官的臉麵,給個台階下。於是,便將蔣介石狠狠訓斥一頓,然後不了了之。

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總算平息了。

但是,真正的考驗,應該是在風波平息之後。4年前鳳麓學堂的經曆,正是如此。

不久,蔣介石就遇到了一次檢驗的機會。

這年冬,陸軍部決定從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日文班的學生中,選拔一批人赴日留學。

看到這個告示,蔣介石激動不已,躍躍欲試。

說到底,保定軍校隻是跳板,蔣介石是要通過這個跳板達到去日本學軍事的目的,而且越快越好。

可是,陸軍部的告示說得很明白,此次赴日留學的人,是從日文班的學生中考選;而蔣介石,是炮兵科,不是日文班的學員,他,沒有報考資格。

蔣介石不甘心,他想爭取到這次機會。

不爭取,就沒有希望;爭取,就有一絲希望。沒有希望和有一絲希望相較,應該選擇後者。

於是,蔣介石精心撰寫了一份申請報告,說陸軍部是規定此次考選留學生的對象是日文班學生,為什麽做出這樣的規定?是基於日文班學生懂日文?而本人雖然不是日文班的,可是不久前去過日本,已經學會日文,就事實而言,就相當於符合資格了。因此,請求學校準許本人參加選拔考試。

申請遞出去之後,蔣介石心裏忐忑不安。

畢竟,他很清楚,自己明明不符合條件,雖然來了個邏輯推理法證明自己事實上具備了條件,恐怕學校當局未必聽得進去。人家按照條文辦,誰也說不出什麽。而破例,多少還會承擔風險。何必為了一個素不相幹的年輕人承擔風險呢?況且,這個年輕人,不久前還惹了一場風波。

蔣介石越想越覺得希望渺茫。

看來,此次出國留學的機會將與自己失之交臂了。

明知道希望渺茫,卻還是焦急地等待。越是覺得希望渺茫,越看重這絲希望。好幾天裏,蔣介石食不甘味,寢不安神。

眼看考試的日期已經到了,蔣介石始終沒有等到任何消息。第二天,就是考試的日子了,直到熄燈,還是沒有消息。斷念的蔣介石反而沉沉睡去了。

這時,突然有人提燈傳信,通知蔣介石,經研究,決定允許他參加此次留日學生選拔考試。

蔣介石大喜過望。

機會終於爭取到了,但是也僅僅是機會而已。願望能不能真正實現,還要成績說了算。

考試結果很快出來了:蔣介石順利過關。

不能不承認,從古至今,考試,是中國底層的年輕人打開改變命運之門的一把鑰匙。

一切都塵埃落定,蔣介石才知道,正是自己義無反顧衝上講台反擊日本教官的舉動,令趙總辦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反複權衡後,為了不引發事端,等到最後一刻,才通知蔣介石,破例給了他這樣一次機會。

謀事在人,此言不虛啊!蔣介石難免感慨萬千。

假如自己因知道不符合條件而不去主動爭取;即使爭取了,假如當時自己沒有挺身而出台反擊日本教官,校長或許不會破例;即使破例了,假如自己的本事不夠,考試不合格……每一個假如,都是一道關口,一個關口沒有過去,出人頭地的夢想就可能破滅。

人生固然充滿變數,可是,歸根到底,事在人為,隻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應該放棄努力,就要主動爭取。

眼下,滿懷成功的喜悅,年輕的蔣介石,向著實現出人頭地的夢想,又要邁出新的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