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人頭地隻能以製度平台為起點

不妨幫張居正分析一下,他這個寒門之後要改變命運、出人頭地,該怎麽辦。

我看,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造反!大明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朱皇帝他老人家,一個乞丐,靠槍杆子打出了政權,到現在還福延子孫呢!他老人家的做法在當時顯然不合法,可是創造了曆史合法性。靠這個,子子孫孫都可以合法坐江山。

可是,造反不是什麽時候說幹就可以幹的,至少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不和這樣的條件。而張居正生活的時代號稱太平盛世,偶爾有點兒群體性事件也是屢起屢撲,星星之火難以燎原啊!坐江山的從維護長治久安的角度去考慮,得有合法的管道,讓底層中有誌於出人頭地的才俊能夠有改變命運、爬到上層的機會。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條路:用國家提供的製度平台。

一個正常的國家都會為有誌於出人頭地的底層民眾提供合法的製度平台。比如現代憲政體製下,通過競選,木匠卡特也好,移民的後代、黑人奧巴馬也罷,都能夠當上美國總統。競選,就是憲政體製下有誌於從政者的一個製度平台。

張居正生活的時代,國家提供的製度平台就是考試。學而優則仕,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寒門子弟要做官,非經過考試不可。既不能花錢買文憑,考試也很難作弊。大體來說,通過考試取得做官資格是相對公平的,要靠自己的本事,歪門邪道基本上是走不通的。

科舉考試三年一次,平均每個省錄取的名額是15名——當然不是按照省份平均的,長三角地區名額最多;其次是張居正所在的湖廣省,就是現在的湖北、湖南兩個省,名額也就是幾十號人的樣子;有的省如貴州,還不到一個名額。可以想象,競爭何等激烈!

在張居正那個時代,過了考棚,一個人一個狗窩大小的格子間,吃喝拉撒都在裏麵,夜裏隻能蜷曲著勉強躺下睡一會兒,僅考舉人的省內統考——鄉試,也叫秋闈,就要一次連考三場,耗時九天!真是“三場辛苦磨成鬼”啊!

所以,作為家庭乃至家族培養對象而苦讀聖賢書的少年郎,多多少少都會在某個時期產生逃避情緒。像王世貞那樣的幹部子弟,小小年紀對苦讀不甚了了的四書五經就有些受不了,可能還聽說過進考場所要經曆的折磨,就總想逃避,不想參加科舉了。他爹真是急壞了,趕緊請了幾個有名的大師級的科舉前輩做家教,一邊嚴厲督促,一邊惡補教科書,才算跟上了。

即使是張居正,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願望夠強烈了吧?可是也有那麽一段時間,不知是有點兒扛不住了還是別的原因,反正忍不住想看點閑書,也可能是青春萌動,有些坐臥不安吧,反正他自己後來講他有一段時間沒有專心致誌,有些分心。好在他的控製力不錯,後來積極改正,回到了應試的軌道上來,才沒有從平台上掉下去。

政府倒是沒有逼著誰非要去考試不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呀!當然,政府對參加科舉考試是鼓勵的,隻要考進了公立學校,政府就按月發補貼了;考上舉人,就具有了國家幹部的身份,不參加進士考試或者考不上的,政府也給分配工作;舉人到首都參加考進士的全國統考,路費政府也給包了。

從後人的角度看,科舉製度不管有多少問題,但還是公平的。當時就有“至公如權衡”之說,意思是說就像老百姓用秤去稱東西一樣,有幾斤就是幾斤,有幾兩就是幾兩。

可以這樣說,國家提供的製度平台是公平的,能不能通過這個平台上台階,那就全看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