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統一海內

隋王朝的崩潰始於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那年冬天,一個叫王薄的人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點燃了隋末大起義的第一把烽火,然後仿佛在一夜之間,帝國的四麵八方就爆發了數不清的叛亂,一個又一個亂世英雄爭先恐後地浮出了曆史水麵。

天下從此分崩離析,前後不知有多少人稱帝稱王。到了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淵父子雖然在關中建立了李唐政權,但是各路反王卻依舊擁兵割地、稱霸一方。

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與李唐對峙的較大的割據政權就有: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建立的夏,王世充在洛陽建立的鄭,劉武周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建立的定楊,梁師都在朔方(今陝西橫山縣)建立的梁,薛舉父子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建立的西秦,李軌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建立的涼,蕭銑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建立的蕭梁,劉黑闥在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建立的漢,輔公祏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市)建立的宋……

正所謂“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終究竟鹿死誰手,還要用實力證明、靠槍杆子說話。

早在李淵登基的次月、亦即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西秦的薛舉就親率大軍入侵關中,對新生的李唐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當時,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八道總管出兵禦敵。可是當唐軍進至高墌(今甘肅涇川縣東)、與薛舉兩軍對壘時,李世民卻忽然染上了瘧疾。在此情況下,李世民隻好暫時把指揮權交給了副手劉文靜和殷開山,命其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暫時采取守勢,不與薛舉交戰。可劉文靜和殷開山貪功心切,擅自與薛舉開戰,結果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北)被薛舉擊潰,超過半數以上的士兵陣亡,劉弘基、慕容羅睺、李安遠等多名大將被俘。李世民隻好率餘眾撤回長安。薛舉乘勝進占高墌,並將唐軍的屍體堆成一座高台,以炫兵威。

這是李淵自起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慘重失敗。

李唐朝野頓時人心惶惶。

可讓李淵君臣意想不到的是——淺水原兵敗僅一個月後,薛舉就病死了,其長子薛仁杲繼任秦帝。

李淵大喜過望。他知道,這個薛家的新掌門刻薄寡恩,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跟將領們明爭暗鬥、互相猜忌,現在雖然接了老子的班,可將領們大多不買他的賬。所以李淵料定,薛仁杲絕對不是唐軍的對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李淵再命李世民進擊薛仁杲駐守的高墌城。李世民吸取上次兵敗的教訓,遲遲不與秦軍決戰,隻是堅守營壘,同時不斷派兵襲擾,並切斷了對方的後勤補給線。

雙方對峙六十餘日後,高墌城中糧食耗盡,秦將梁胡郎等人紛紛率部歸降唐軍。李世民知道秦軍已經將士離心,遂於淺水原與秦軍展開第二次交鋒。此戰唐軍大獲全勝,繼而包圍高墌。薛仁杲意識到大勢已去,隻好出城投降,隨後被押赴長安斬首,西秦就此覆滅。

薛舉父子敗亡後,西涼李軌趁機出兵攻占了原屬西秦的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然而,表麵上的強勢擴張絲毫不能掩蓋其內政的混亂——此時的西涼早已人心離散。

導致李軌喪失人心的原因有三:一、誅殺功臣,致使親信舊部個個惶惶不安,唯恐被李軌兔死狗烹;二、迷信巫師妄言,耗盡國庫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玉女台,幻想“天降玉女”、保其國運;三、民間遭遇嚴重災荒,以致百姓易子而食,可李軌卻拒絕開倉賑糧。

西涼衰亡之兆已顯,李唐的一個朝臣安興貴立即向李淵上奏,願前往西涼勸降李軌。由於安興貴家族世居涼州,在當地頗有勢力,其弟安修仁當時還在西涼擔任戶部尚書,深受李軌信任,所以安興貴對此胸有成竹。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在取得李淵的同意後,安興貴隻身回到涼州,很快得了李軌的信任。但是,安興貴對李軌的勸降卻沒有成功,他隻好決定采用武力。隨後,安興貴與安修仁一起暗中募兵,出其不意地發動了一場兵變,生擒李軌,把他和幾個弟弟、兒子一起押往長安,全部斬首。

至此,李淵不費一兵一卒就平了西涼,占了河西。

然而,李淵萬萬沒有料到,他這邊輕輕巧巧地占據了河西,他的四子李元吉(時任並州總管)卻不戰而敗地丟掉了並州(原隋朝的太原郡)。

攻占並州的正是據守馬邑的劉武周。

眾所周知,並州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且是捍禦突厥的軍事重鎮,其戰略地位非同小可。所以當李元吉灰溜溜地逃回長安時,滿朝文武無不震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下半年,劉武周麾下猛將宋金剛橫掃河東,令唐軍節節敗退,連主動請纓北上的右仆射裴寂也被打得丟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

李淵不得不下詔告諭河東各軍,說:“賊勢如此,難以爭鋒,不如暫時放棄河東,堅守關中。”

李世民立刻站出來反對。他說:“太原是帝業的發祥地、國家的根本所在,而河東物產豐饒、民眾富庶,是京師的資源供應地,如果將其拋棄,兒臣竊感憤恨!請撥給兒臣精兵三萬,必能平定劉武周,克複汾晉。”

李淵甚為欣慰,馬上集結關中的所有精兵,全部交給了李世民。

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率大軍自龍門踏冰西渡,進駐柏壁(今山西新絳縣南),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仍舊采取了他的一貫戰略——堅守營壘,拒不出戰,以此消耗對手的銳氣,也消耗對手的糧食。

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與宋金剛整整對峙了將近半年,除了發動一兩次十拿九穩的奇襲之外,基本上按兵不動。四月下旬,宋金剛終於全線撤退。李世民抓住戰機,一日一夜追出了二百餘裏,與定楊軍大小數十戰,連戰連捷,一直把宋金剛追到了介休。還沒等他們緩過一口氣,李世民已經兵臨城下。

就是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李世民得到了宋金剛麾下的一員猛將——尉遲敬德。

當時,不甘失敗的宋金剛命尉遲敬德防守介休城,自己在西門外列陣阻擊唐軍。李世民命李世勣發起進攻,而後佯裝敗退。當宋金剛揮師進攻的時候,李世民率精銳騎兵迅速繞到了他的陣地背後。腹背受敵的定楊軍頓時崩潰,被唐軍斬殺三千餘人,宋金剛帶著少數輕騎再度北逃。李世民又追出了數十裏,一直追到張難堡(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才勒住了韁繩。

尉遲敬德料知大勢已去,隻好歸降了李世民。

宋金剛慘敗的消息傳到並州後,血本無歸的劉武周就像被利器戳中了心髒,頓時全身癱軟。此次傾巢南下,他把自己的精兵良將全部交給了宋金剛。而今宋金剛全軍覆沒,劉武周還拿什麽逐鹿天下?

絕望的劉武周隻好放棄並州,帶著少數部眾流亡東突厥。宋金剛本來還想收集殘部再戰,可士卒們風聞劉武周已經逃亡漠北,都不再聽從他的號令。宋金剛無可奈何,隻能步劉武周之後塵,率一百餘騎逃奔突厥。但是突厥人覺得他們已經沒什麽利用價值,不久就把他們先後除掉了。

作為李唐王朝在北方最強勁的一個對手,劉武周的覆滅讓李淵長長地鬆了一口氣。他隨後便把目光轉向了關東。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大舉進軍中原,經過十個月的苦戰,占據了王世充的大部地盤,最後把他死死地困在洛陽城內。次年五月,竇建德率十萬大軍來援,李世民力排眾議,采取“圍洛打援,兩線作戰”的戰略,擊潰竇建德,將其生擒,繼而逼降了王世充,一舉消滅了鄭、夏兩大割據政權。(參見《逐鹿中原》)

就在李世民平定中原的同一年,趙郡王李孝恭和行軍總管李靖也大舉南下,進軍蕭梁。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月,唐軍兵分四路,由李孝恭和李靖率二千餘艘戰船出巴蜀,浩浩****順長江東下;另三位大將分別出襄州(今湖北襄陽)、辰州(今湖南沅陵縣)和夏口(今武漢漢口),從各個方向進逼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蕭銑卻對戰局產生了重大誤判。他認為此時長江水勢大漲,不易行舟,因此並沒有及時進行防禦部署。李孝恭的唐軍主力遂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陷荊門和宜都兩處軍事重鎮,迅速進抵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梁朝門戶洞開,都城江陵一下子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蕭銑這才慌了手腳,急命大將文士弘率數萬精銳進駐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布防。十月初,李孝恭和李靖大破文士弘,俘戰船三百餘艘,梁軍被殺和溺斃者數以萬計。唐軍艦隊**,兵鋒直逼江陵。梁江州(今湖北長陽縣西)總管蓋彥舉旋即以五州之地降唐。

文士弘潰敗、蓋彥舉叛降的消息傳回江陵,蕭銑頓感末日降臨。他迫不及待地向各地發出了十萬火急的勤王詔。然而,此刻蕭梁的大多數軍隊都遠在江南和嶺南,遠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數日後,唐軍迅速攻破了江陵外城,俘獲艦船一千餘艘。李靖建議將這些艦船放入江中,任它們向下遊漂去。眾將領大惑不解,紛紛反對說:“破敵所獲,理當為我所用,奈何棄之,以此資敵?”

可在李靖看來,這批戰利品還有一個更大的用途,他可以用它們一舉擊潰下遊梁軍的軍心和鬥誌,讓他們徹底放棄援救江陵的打算。

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眼見眾將領依舊是一臉迷惑不解的神情,李靖解釋說:“蕭銑所據之地,南到嶺表,東至洞庭,其軍隊數量仍然很大。我們孤軍深入,如果不能及時攻克江陵,等敵人援兵四集,我們必將陷入腹背受敵、進退兩難的困境,就算擁有這些戰船,又能起什麽作用?如果我們將這些艦船放棄,讓它們蔽江而下,各地梁軍見之,必然以為江陵已經陷落,不敢輕進;即便派人偵察,一來一往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到時候我們早已拿下了江陵。”

李孝恭和眾將領至此才恍然大悟,遂依計而行。

當一千多艘空無一人的“幽靈船”無聲無息又浩浩****地漂向下遊時,沿岸梁軍不禁大驚失色。

他們唯一的反應就是——江陵陷了,梁朝完了!

李孝恭和李靖率大軍將江陵內城團團圍困後,迅速切斷了它與外界的一切聯係。梁帝蕭銑神色淒然對文武百官說:“天不佑梁,勢不能支,若竭力死戰,則生靈塗炭,豈能以我一人之故而使百姓蒙難!”隨後,蕭銑身穿麻衣,頭裹布巾,帶著文武百官來到唐軍大營,對李孝恭說:“當死者唯銑耳,百姓無罪,請勿殺掠!”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蕭銑被押赴長安斬首,時年三十九歲。

蕭梁平定後,整個長江中下遊基本上都納入了唐朝的版圖,但是此時的李淵卻亦喜亦憂——喜的是帝國南方的平定,憂的是河北劉黑闥的複叛。

劉黑闥是竇建德的舊部,夏朝覆亡後逃回家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原夏朝將領高雅賢等人擁他為首領,再度發動叛亂。劉黑闥起兵後,連戰連捷,聲勢迅速壯大。緊接著,兗州的徐圓朗也舉兵響應。隨後,鄆州(今山東鄆城縣)、曹州(今山東定陶縣)、杞州(今河南杞縣)、伊州(今河南汝州市)等八州豪強也紛紛起兵,一時間叛亂的烽火又開始熊熊燃燒,剛剛平定的大河南北風雲再起。

如果不能及時將這些反叛勢力撲滅,李世民中原決戰的勝利果實必將付諸東流,而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日子亦將遙遙無期!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李淵急命淮安王李神通率領關中精銳火速馳援河北。李神通進抵冀州(今河北冀縣),與燕王羅藝會合,在饒陽與劉黑闥展開會戰。雖然唐軍在兵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最後還是被劉黑闥擊敗,人馬和裝備都損失了大半。

經此一役,劉黑闥兵勢更盛,隨即遣使聯絡東突厥,頡利可汗立即出兵助陣。

此後,劉黑闥率突厥騎兵南下,接連攻克洺州(今河北永年縣東南)、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黎州(今河南浚縣)等地,各路唐軍將領無人能擋其鋒,紛紛放棄抵抗逃回長安。

短短半年之內,劉黑闥以所向無敵之勢橫掃河北,戰必勝、攻必取,全部克複夏朝舊境,創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爭神話。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初,劉黑闥自稱漢東王,定都洺州,改元天造。

危急時刻,李世民再次披掛上陣,率領東征大軍進入河北戰場,在洺水南岸紮營,威逼洺州。與此同時,幽州羅藝也率數萬兵馬南下,對劉黑闥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數日後,李世民又分兵繞過洺州,收複了北麵的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和太行山脈的一個重要關口井州(今河北井陘縣西北)。二月中下旬,羅藝一路南下,接連攻克定州、欒州(今河北趙縣)、廉州(今河北槁城縣)、趙州(今河北隆堯縣),兵鋒直指洺州。

至此,唐軍成功地對劉黑闥實施了合圍,將他壓縮在了洺州的彈丸之地,使其基本上喪失了轉圜空間和機動作戰能力。此時的劉黑闥可謂“四麵楚歌”:北麵的邢州和趙州落入唐軍手中,西麵則有太行山脈的天然阻隔,南麵是李世民的唐軍主力。三月初,羅藝率軍進抵洺水南岸,與李世民主力會師。劉黑闥不斷挑戰,李世民再次采用了他的一貫戰略,堅壁不出,隻是派兵封鎖漢東軍的補給線。

隨後,李世民料定洺州城糧草將盡,劉黑闥必定要到洺水南岸來決戰,遂命部將到洺水上遊攔河築壩,下令說:“待我與賊戰,乃決之!”(《資治通鑒》卷一九〇)

所謂“乃決之”,就是決堤泄洪!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三月二十六日,陷入絕境的劉黑闥被迫出城決戰。

劉黑闥率步騎兩萬,南渡洺水,緊逼唐軍大營列陣。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首先攻擊劉黑闥的騎兵,將其擊破,並乘勝衝入漢東軍的陣地,橫掃其步兵。劉黑闥深知,輸掉這一仗他就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於是率眾殊死奮戰。而他麾下這些剽悍驍勇的河北將士也人人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所以打得異常頑強。兩軍一直從中午苦戰到黃昏,往來衝殺,難分勝負。唐軍雖然略占上風,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勝的優勢。

暮色徐徐降臨,雙方仍然鏖戰不止。漢東軍將領王小胡發現士兵們已經漸露頹勢,連忙對劉黑闥說:“看來是頂不住了,咱們還是趁早抽身吧。”劉黑闥雖然極不情願,但他對戰場上的形勢同樣不抱樂觀,無奈之下,隻好和王小胡等少數將領暗中撤出了戰鬥。

劉黑闥就這麽腳底抹油、一走了之了,可他麾下的絕大部分將士卻根本沒有察覺,依舊在那裏拚死砍殺。最後,漢東軍再也無力堅持,隻好向洺水北岸潰逃。

就在他們全部進入河溝的時候,洺水上遊的滔天巨浪頓時轟然而下。

當精疲力竭的漢東軍士卒睜著血紅的雙眼,看見一丈多高的洪水仿佛萬馬奔騰一樣席卷而來的時候,他們幾乎連恐懼和絕望都來不及體會,就在一瞬間被咆哮的洪水全部吞沒……

此次戰役的結果是:漢東軍被斬首萬餘級,溺死數千人,幾乎全軍覆沒,劉黑闥僅帶著二百餘騎逃奔東突厥。

聽到劉黑闥逃亡突厥的消息後,山東(太行山以東)地區的部眾頓時鬥誌全喪,紛紛歸降唐朝。李世民乘勝東進,掃平了跟隨徐圓朗叛亂的鄆、曹等州,隨後班師。

原本以為劉黑闥叛亂已告平定,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短短數月後,劉黑闥便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卷土重來,連克河北數城。剛剛被李淵任命為河北道行軍總管的淮陽王李道玄在下博(今河北深州市東南)與其會戰,結果也兵敗被殺。

旬月之間,複仇之神劉黑闥再次克複夏朝全境,大搖大擺地進入了洺州。

對於李唐王朝的所有人而言,這顯然都是個壞消息。

但是有個人卻覺得這是天賜良機。

他就是時任太子洗馬的魏徵。

眼看秦王李世民幾年來威望日增、功勳日隆,魏徵一直替太子李建成感到憂懼。

所以在他看來,這一次絕對是李建成揚名立萬的大好機會。他對李建成說:“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崤山以東)豪傑,庶可自安!”(《資治通鑒》卷一九〇)

李建成深以為然,隨即主動請纓。李淵大喜,立刻頒發了一道詔書,任命李建成為“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同時,宣布“河南、河北諸州並受建成處分,得以便宜從事”。也就是說,整個潼關以東的所有唐朝將吏全部要受李建成一體節製,且賦予了他臨事專斷之權。很顯然,李淵也擔心李世民的功勳和威望蓋過李建成,威脅其儲君之位,所以要刻意抬高李建成的身價,提升他的威望。

李建成出兵河北後,采納了魏徵的建議,采取政治與軍事手段雙管齊下的辦法,盡力安撫原夏朝的將領和官員,同時將漢東軍的戰俘全部釋放,讓他們各回家鄉,從而收攬了人心,並極大地削弱了劉黑闥在河北的群眾基礎。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二月,李建成率部在昌樂(今河南南樂縣)與劉黑闥對峙。但是尚未開戰,劉黑闥的部眾便開始紛紛逃亡。劉黑闥無法禁止,隻好率餘眾不戰而逃。李建成在後麵緊追不放。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劉黑闥逃到饒陽,被他的部下、饒州刺史諸葛德威誘殺。至此,轟轟烈烈的劉黑闥叛亂徹底平定。

同年二月,徐圓朗勢窮力蹙,棄城而逃,被流民所殺,河南平定。

三月下旬,梁師都的大將賀遂、索同率領下轄的十二州降唐。梁師都的勢力從此大為削弱,雖然仗著突厥人的支持不時犯邊,但基本上已是日薄西山,難以有何作為。

此外,盡管各地還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小規模叛亂,但都不成氣候,李唐王朝似乎已經完成了統一,天下似乎也已經恢複了安寧。

可是,就在這一年八月初,最後一波大規模的叛亂爆發了。

叛亂者是輔公祏。他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市)稱帝,國號為宋,還煞有介事地設立文武百官。然而,在天下皆已歸心李唐、海內普遍渴望和平的大背景下,輔公祏此舉無異於自取滅亡。

李淵當即下詔,命各地唐軍兵分四路,以李孝恭和李靖為首,大舉發兵討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李孝恭和李靖在蕪湖擊敗宋軍,並迅速北上,一舉攻克梁山(今安徽和縣南)的三座軍鎮,進而攻至丹陽城下。輔公祏怯戰,率數萬人馬向東逃竄,但是一路上部眾卻不斷逃散,最後身邊隻剩下數十個人。最後逃到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遭當地流民襲擊,輔公祏被生擒,旋即押赴丹陽斬首。

至此,江南徹底平定——“北自淮,東包江,度嶺而南,盡統之”。(《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

李唐王朝從立足關中、帝國草創到掃滅群雄、統一海內,整整用了七年的時間!

在這個定鼎天下的過程中,建功最著者當非李世民莫屬。

自大唐開國以來,每一場重大的戰爭,每一個危急的時刻,他總是挺身而出,並且每一次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他已經成了李唐王朝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通過幾年來的南征北戰,李世民的地位、權勢、功勳、威望均已達到人臣的頂點;同時,天下的英雄豪傑與文人名士也紛紛集結到了他的麾下,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如此種種,不能不令高祖李淵和太子李建成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憂懼。

所以,到了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統一天下的戰爭剛剛結束,另一種更為殘酷的戰爭就開始了。

那是李唐王朝內部的戰爭。

準確地說,是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