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逐鹿中原

李淵於公元618年定都長安、開創大唐王朝,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先後**平了隴右的薛舉父子、河西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等(參見《統一海內》),迅速成為四方群雄中最強大的逐鹿力量之一。

在這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建功最著者首推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剛剛平定劉武周,就又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東征之路,揮師挺進中原,兵鋒直指東都。這一次,李世民將麵臨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一個是盤踞河南的王世充,一個是割據河北的竇建德。

此時的李世民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滿懷必勝的信念。可他並沒有料到,等待在他前方的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在這場長達十個月的中原之戰中,李世民將多次身陷重圍、命懸一線,經曆他軍事生涯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幾個生死瞬間;此外,唐軍也將在洛陽城下遭到異常頑強的抵抗,付出慘重的傷亡;並且,就在東都久攻不下、唐軍師老兵疲之際,竇建德又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援洛,對唐軍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然而,就是在這種敵眾我寡、腹背受敵的嚴峻局麵下,李世民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扭轉乾坤,一戰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一舉消滅了兩大割據政權,為李唐王朝統一天下徹底掃清了道路。

那麽,李世民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下麵,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一千多年前那個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中原……

盤踞東都的王世充原是西域胡人,本姓支,因其祖母早年改嫁漢人,遂以王為姓。王世充從小頗涉經史,尤好兵法,年輕時擔任禁軍侍衛,後以軍功擢升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官至江都郡丞。隋煬帝東幸江都後,王世充善察人主顏色,阿諛奉承,所言無不順旨,且精心營建宮室池台,廣搜天下奇珍以獻,故深得楊廣寵信。大業末年,四方叛亂紛起,王世充頻頻率部征討,頗立了一些戰功,越發獲得楊廣的信任和器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崗寨在李密的領導下飛速崛起,先後占領了興洛倉和回洛倉,對東都形成了巨大威脅。楊廣急命愛將王世充馳援東都、討伐李密。在此後的一年間,王世充與李密在中原地區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前後數十戰,雖然總體上敗多勝少,但最終卻在邙山會戰中大敗李密,悉數收降了瓦崗的部眾,而且兼並了瓦崗的大部分地盤,從此,王世充的實力空前壯大,遠近的割據勢力紛紛前來投靠,“東盡於海,南至於江,悉來歸附”(《北史·王世充傳》)。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早已一手把持朝政的王世充廢掉了傀儡皇帝楊侗,在洛陽稱帝,國號為鄭。他原本以為從此可以割據一方,與其他政權鼎足而立,沒想到還沒過足皇帝癮,李世民的東征大軍就逼到了他的眼皮底下。

七月,唐軍進入東都戰場,前鋒羅士信進圍慈澗(洛陽城西),王世充接到戰報,立刻親率三萬人前往增援。七月末,李世民率領一隊輕騎兵在慈澗周圍偵察。第一個生死瞬間就在這時候悄然降臨。

當時,李世民正在專心致誌地勘察地形,誰也沒有料到王世充會在這個時候帶著軍隊從天而降。由於雙方兵力太過懸殊,唐軍士兵們大驚失色,一時間不知所措。可李世民卻鎮定自若,他一邊帶領騎兵們且戰且退,向著大營的方向突圍,一邊前後奔馳、左右開弓。弦聲響處,最先衝上來的鄭軍士兵紛紛墜馬,包括王世充的大將燕琪也被李世民一箭射落,唐兵立刻衝上去將其擒獲。王世充慌忙勒住韁繩,不敢再向前追擊。李世民遂和士兵們殺開一條血路絕塵而去。

死裏逃生的李世民回到軍營時,渾身上下沾滿塵土,守軍認不出他,差點放箭把他射殺。李世民摘下頭盔大聲呼喊,守門士兵才認出這個“土人”原來是他們的秦王。

次日清晨,對整個戰場地形已經了若指掌的李世民親率五萬步騎進攻慈澗,王世充怯戰,撤出慈澗退守洛陽。李世民隨即命各路兵馬縮小包圍圈:史萬寶自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進軍,占領龍門(洛陽城南);劉德威穿過太行山,南下進圍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王君廓自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出兵,切斷洛陽的糧食補給線;黃君漢自河陰(今河南孟津縣北)出兵,攻擊回洛倉城(今河南偃師市北);最後,李世民親率大軍進駐邙山南麓,營陣相連,從北麵威逼洛陽。

數日後,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北的青城宮列陣對峙,雙方隔著洛水河進行了一番對話。王世充向李世民喊話道:“隋室傾覆,唐稱帝於關中,鄭稱帝於河南,世充未嚐西侵,秦王為何舉兵東來?”

李世民不屑於跟他說話,命宇文士及回答:“四海皆歸順吾皇,唯獨你阻撓大唐的聲威教化,這就是我們東來的原因!”

王世充接下來的這句話充分暴露了他對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戰的恐懼。他說:“你我和平共存,休戰止兵,豈不更好?”

宇文士及最後給他的答複是——“我們奉詔取東都,沒有奉命與你和解!”

王世充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隻能拚死一戰,別無選擇!

麵對四麵合圍、聲勢浩大的唐軍,感到恐懼的絕不止王世充一個人。

他屬下的大多數將領都料定他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洧州(今河南扶溝縣)、顯州(今河南泌陽縣)、尉州(今河南尉氏縣)、杞州(今河南杞縣)、夏州(今河南太康縣)、陳州(今河南淮陽縣)等數十個州縣,紛紛歸降唐軍。

九月下旬,李世民率麾下驍將尉遲敬德和五百名騎兵巡視戰場。當他們走到位於邙山腳下的“景陵”(北魏宣武帝元恪陵墓)時,王世充帶著一萬多名騎兵突然出現,迅速將他們包圍。鄭軍大將單雄信一馬當先,手中長矛直刺李世民。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尉遲敬德飛馳上前,一聲怒喝將單雄信挑落馬下,鄭軍士兵大為驚恐,不敢再往前逼近,眼睜睜地看著尉遲敬德保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稍後,屈突通率大軍來援,李世民隨即組織部隊反擊,大破鄭軍,俘虜六千人,斬殺一千餘人。王世充和單雄信僅帶著少數部眾逃回洛陽。

進入冬天後,唐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王世充的地盤迅速縮水:十月,管州(今河南鄭州市)、滎州(今河南滎陽市西)、陽城(今河南登封市東南)、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等地紛紛降唐。與此同時,唐將李大亮也奉命進逼王世充之侄王弘烈駐守的襄陽,於十一月初連克襄陽外圍的十四座城寨,繼而將襄陽團團圍困。十二月初,在各路唐軍的強大攻勢下,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亳州(今安徽亳州市)、隨州(今湖北隨州市)又全部歸降唐軍……

至此,洛陽已經徹底成為一座孤城,陷落隻是遲早的事。

在這個即將滅頂的時刻,近乎絕望的王世充不得不向一個人發出了求救信號。

這個人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自少慷慨俠義,頗為鄉黨所稱。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政府招募東征高麗的士兵,竇建德因驍勇之名被任命為二百人長,同鄉好友孫安祖也在征召之列。可孫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災,老婆孩子全部餓死,故不願再替官府賣命,堅決不肯應征。當地縣令大怒,將其逮捕並施以鞭刑。孫安祖憤而刺殺縣令,躲到了竇建德家中。

竇建德將他藏匿起來,隨後又幫孫安祖召集了二百多個壯士,讓他們到高雞泊一帶落草為寇。竇建德當時的心態頗為矛盾——盡管他也知道隋王朝已經失了人心,天下必將大亂,可他對自己在隋朝軍隊中的前程似乎還抱有幻想;盡管他可以不遺餘力地幫助孫安祖去反叛隋王朝,可他自己仍然舍不得扔掉“二百人長”這塊雞肋。

最後,還是當地官府幫他下了這個決心。

本來竇建德窩藏孫安祖一事,當地官府已經有所察覺,加之附近的張金稱、高士達等盜匪凡有洗劫,皆自動避開竇建德家所在的那條街,當地官府據此認定,竇建德必然與盜匪暗中勾結,於是發兵前去逮捕。碰巧那天竇建德不在家中,官兵為了泄憤,就把他的一家老小全都殺了。

至此,萬念俱灰的竇建德終於脫下隋朝軍裝,帶著手下的二百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他之所以沒有去找孫安祖,是因為他知道,一旦去了高雞泊,孫安祖必定會讓出首領的位置,而一向仗義的竇建德當然不願這麽做,正所謂君子不奪人之美,所以他寧可去給高士達當副手。

竇建德有意成全孫安祖,可惜孫安祖能力平平,不久就在與張金稱的火並中被殺,高雞泊的數千部眾群龍無首,旋即歸附竇建德。由於竇建德能夠禮賢下士,與普通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人們都願意為他效命,越來越多的人投到了他的麾下,部眾很快增至一萬多人,聲勢日漸壯大。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軍前來討伐,高士達自知謀略不及竇建德,遂任命他為司馬,把部隊交由他全權指揮。竇建德不負眾望,用詐降的辦法大破隋軍,由此威望日盛。不久,隋將楊義臣討平張金稱,乘勝進攻高士達。竇建德知楊義臣善用兵,勸高士達堅壁清野、避敵鋒芒,等敵疲累之時再發動進攻。無奈高士達擔心竇建德威望太高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斷然拒絕他的建議,親自率部迎戰,結果兵敗被殺。竇建德率餘眾突圍而去,隨後占據饒陽,招集逃散的部眾,於是聲勢複振,自立為將軍。

竇建德雖然是農民出身,沒什麽文化,但他卻很懂得尊重讀書人,所以每當抓到隋朝的官吏士人,竇建德總是以禮相待,對於有才之人,更是將其奉為上賓。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些隋朝的官吏士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竇建德的禮遇,無不感恩戴德,樂得為其所用。因此,竇建德麾下的將帥和智囊越來越多,其仁義之名也逐漸傳開,遠近的隋朝將吏紛紛舉城歸附,部眾迅速發展到十萬餘人。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竇建德眼見時機成熟,遂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同時四處出兵,擴張地盤。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改國號為夏,自稱夏王,同年大破幽州(今北京)魏刀兒的十萬之眾,盡得其地,從而雄踞河北。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宇文化及在東都被李密所敗,退保聊城。竇建德遂以討伐逆臣為名攻克聊城,擒殺了宇文化及。隨後,竇建德將宇文化及從江都擄掠而來的嬪妃宮女悉數遣散,而對於那些有才幹的隋朝舊臣,如裴矩、何稠、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竇建德一律予以重用。至於那些不願為他效力,一心想投奔洛陽和長安的人,竇建德也概不強留,一律尊重個人意願,不但送給他們盤纏,還派兵護送他們出境。

竇建德的所作所為使他廣泛贏得了人心。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單純從這個意義上說,竇建德無疑是天下群雄中最有潛力、也最有資格與李淵父子抗衡的人。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當王世充派遣使臣十萬火急地跑來求救時,竇建德立刻有了一種唇亡齒寒之感。他立刻就此舉行廷議。夏朝的中書侍郎劉彬對時局做了一番完整而透徹的分析:“唐有關中,鄭據河南,夏居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軍傾其主力攻鄭,從秋至冬,唐強鄭弱,鄭力已竭,一旦鄭亡,夏朝也有唇亡齒寒之憂。不如出兵相救,夏軍攻唐軍之背,鄭軍攻唐軍之腹,可大破唐軍。唐軍敗退後,再靜觀其變,若鄭國可滅,則一並滅之,合兩國之兵,直搗關中,可定天下!”

竇建德完全同意劉彬的分析——洛陽是自己的南麵屏障,一旦被唐朝平滅,李世民的兵鋒就會直指河北,所以他絕不能坐視王世充的滅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李世民在肅清洛陽外圍之後,率大軍進駐青城宮,準備對洛陽發起總攻。唐軍未及修築營寨,王世充便親率二萬人馬出城攻擊。諸將皆懼,李世民命精銳騎兵在邙山下列陣,對左右說:“王世充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這次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戰場,準備決一死戰,若今日一戰破之,他便不敢再出城了!”於是命屈突通率五千人渡過穀水進攻王世充,隨後李世民一馬當先衝入敵陣。

在數十精騎的掩護下,李世民坐下的那匹“颯露紫”(著名的“昭陵六駿”之一)像一支離弦之箭直直插入敵陣,最後竟然橫穿而出,一下打亂了鄭軍的陣腳。鄭軍士兵大為驚恐,被擊殺甚眾。可就在李世民縱橫馳騁、殺得性起的時候,穀水岸邊的一道河堤忽然擋住了他的去路。李世民匆忙掉轉馬頭,準備和大軍會合。可是周圍密密麻麻全是敵軍,就連保護他的數十名騎兵也在衝鋒中走散了。

此刻,李世民的身邊隻剩下一個將領丘行恭。

這是李世民自中原開戰以來第三次身涉險境。

敵人圍了上來,流矢紛紛射向李世民,“颯露紫”前胸正中一箭。危急關頭,丘行恭連發數箭,射殺了幾名敵兵,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交給李世民,然後一手牽著“颯露紫”,一手執長刀,左衝右突,大聲叱喝,終於和李世民一起殺開一條血路,與趕上來的大軍會合。

李世民突出重圍後,王世充也迅速集結潰散的部眾,重新擺出陣型,繼續與唐軍鏖戰。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從辰時(七時)一直激戰到午時(十三時),鄭軍多次被唐軍騎兵衝散,可王世充卻屢屢整兵再戰,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王世充知道,如果輸掉這一仗,今後他就隻能龜縮在洛陽城裏,被唐軍壓著打了,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

然而,盡管王世充已經拚盡了全力,這一仗他還是輸了。

午時過後,唐軍士兵越戰越勇,可鄭軍士兵卻個個精疲力竭,開始往後潰退,再也不聽號令了。王世充萬般無奈,隻好掉轉馬頭向洛陽狂奔。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洛陽城下,總共斬殺並俘虜了七千餘人。

唐軍開始猛攻洛陽,但是最後的攻堅戰卻要比李世民想象的艱難得多。

因為鄭軍的防禦部署非常嚴密,而且還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比如投石機,可投擲五十斤的飛石,距離達二百步。可想而知,這樣的“炮彈”發射出去,每一發都可以把人砸成肉醬。此外,還有一種巨型連弩,把弓拉滿的時候形狀大如車輪,箭鏃形同大斧,每次可以連續發射八箭,射程可達五百步。在這樣一些“尖端武器”的猛烈打擊之下,唐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一連打了十多天,洛陽城還是巋然不動。

唐軍將士筋疲力盡,以行軍總管劉弘基為首的一批高級將領紛紛請求班師。

可誌在必得的李世民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們大舉進攻中原,自應奪取洛陽,此乃一勞永逸之舉。而今東方各州皆已望風歸降,洛陽隻是一座孤城,不可能堅持太久,眼看馬上就要成功,豈能棄之而去?”

隨後,李世民傳令全軍:“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末,竇建德親率十萬大軍渡河南下,進抵虎牢關。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16公裏的汜水鎮,是洛陽東麵的天險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捕獲一隻猛虎、並將虎飼養於此而得名。其關隘修築於汜水西麵的大伾山上,“北臨黃河,崖岸峻峭,岧岧孤危,高四十餘丈,勢盡川陸”(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

李世民緊急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討論對策。以蕭瑀、封德彝、屈突通等人為首的一大批高級官員都表示,應該避其鋒芒,暫時退保新安,伺機再戰。

李世民知道,這些人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唐軍與王世充已經打了足足八個月,早已疲憊不堪,而且在此前的攻堅戰中又遭遇挫折,士氣大不如前,而竇建德的夏軍則是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兩相比較,唐軍實在沒有多少取勝的把握。再者說,燕趙自古多豪傑,夏軍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武德二年把李神通率領的河北唐軍打得一敗塗地就是明證。而且這一次竇建德幾乎出動了他的所有精銳,這十幾萬精兵強將絕對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按照常理,李世民應該聽從大多數人的建議——暫時撤兵,伺機再戰。

然而,李世民終究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那個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戰略——圍洛打援,兩線作戰!

李世民作出決議後,隨即兵分兩路,命齊王李元吉和屈突通率一部繼續圍困洛陽,自己親率驍勇之士三千五百人,進駐虎牢關。

“虎牢之戰”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場著名戰役。

李世民僅以數千騎兵破竇建德十餘萬眾,堪稱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五月二日,李世民親率輕騎兵衝鋒在前,命主力隨後跟進。唐軍傾巢而出,快速掠過汜水,直衝夏軍陣地。

此時此刻,竇建德正在開朝會。

很顯然,竇建德並沒有把這個年輕的對手放在眼裏。他以為自己的兵力數十倍於唐軍,李世民絕對不敢貿然放棄關隘之險,主動出關攻擊。

可他錯了。正當他還在和朝臣們商討圍攻虎牢關的策略時,震耳欲聾的喊殺聲突然傳進了大帳,文武百官驚恐萬狀,頃刻間亂成一團。竇建德愣了短暫的一瞬之後,立刻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他即刻下令騎兵反擊,可騎兵們卻被驚慌亂竄的朝臣擋住了去路。

竇建德連忙指揮百官退下,可刹那間唐軍已經大量殺到,竇建德萬般無奈,隻好率領部分親兵向營地東麵的高坡撤退。唐軍將領竇抗拚命追擊,夏軍奮死抵禦,將竇抗擊退。唐、夏兩軍陷入鏖戰,一時間殺聲震野、塵埃漫天。

夏軍雖然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可他們的陣勢早已被唐軍衝垮,指揮係統幾乎完全癱瘓,隻能各自為戰。為了徹底擊垮夏軍殘存的鬥誌,李世民率程知節、秦叔寶等人,卷起旗幟,從夏軍陣地中穿過,從陣後突出,隨即將唐軍大旗高高豎起,夏軍見狀,以為已被唐軍包圍,頓時鬥誌全喪,一舉崩潰,李世民率部追擊了三十裏,斬殺了三千餘人。

混戰之中,竇建德被長矛刺中,一路向西逃奔,身邊的親兵各自逃散。竇建德逃至黃河岸邊的牛口渚時,傷口劇痛難忍,忽然栽落馬下。唐車騎將軍白士讓和楊武威尾追而至,以為他是一個普通的夏軍將領,揮起長矛正欲刺下,竇建德高喊:“不要殺我,我是夏王,可以讓你們富貴。”

夏王竇建德?

白士讓和楊武威對視一眼,無聲地笑了……

一代梟雄就這麽完了。

竇建德曆經艱險奮鬥了整整十年的帝王功業,就這樣毀於一旦。

虎牢之戰,十餘萬夏軍全軍覆沒,除了被殺和逃散的之外,與竇建德一同被俘的還有五萬人,李世民隨後將他們就地遣散,命他們各回家鄉。

竇建德的妻子曹王後僥幸脫身,與左仆射齊善行一起,帶著數百名騎兵倉皇逃回洺州。

五月八日,李世民將竇建德裝進囚車,押到了洛陽城下,向王世充和洛陽守軍示威。王世充站在城頭上與竇建德遙遙對話,禁不住淚如雨下。最後,王世充召集諸將討論,準備殺出重圍,南逃襄陽。但是與會的所有將領卻一致反對,王世充徹底絕望,隻好開門投降。

五月中旬,逃回洺州的夏朝左仆射齊善行意識到群龍無首的夏朝絕對不是李世民的對手,於是與右仆射裴矩率領夏朝文武百官,擁奉曹王後,向唐朝投降。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世民凱旋,同時將竇建德和王世充押解到長安。數日後,竇建德在鬧市中被斬首,終年四十九歲;同月,王世充也在流放途中被殺。

至此,曾經雄踞大河南北的兩大割據勢力徹底覆滅,王世充和竇建德曾經占據的地盤全部並入李唐王朝的版圖。

迷失的隋鹿終於找到了新的主人。

李唐王朝統一海內已經毫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