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固化,底層還有機會逆襲嗎?

/ 01 /

有個朋友留言問:社會固化,經濟低迷,知識已經不能改變命運,我們讀書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這個問題我喜歡。

淺顯、迷茫,體現了許多孩子共同的想法。

我們來問問,知識是否能改變命運呢?

如果能,那麽前一代發奮讀書的高才生們,他們的孩子應該都成了富二代——但我們知道,縱然是在激烈動**的時代,底層出現淡定逆襲者也隻是小概率事件。而且逆襲者中,還有相當比例不怎麽讀書的人。

也許,改變命運的並不是知識,而是通過學習知識獲取的某種潛質。

/ 02 /

《韓非子》裏有個故事: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買櫝還珠”的由來。

網上也有一個更潮一些的、與時俱進的段子:

有個老翁,娶了個年輕貌美的妻子。不久,妻子懷孕,老翁興奮地問醫生:我老成這樣了,根本沒能力了,這種情況下,老婆也會懷孕嗎?

醫生就講了一個故事,說有個獵人,進山打獵,可是他誤把雨傘當成了獵槍。入山之後,一頭熊突然出現,氣勢洶洶地撲來。獵人急忙端起雨傘,就聽見砰的一聲,熊中彈倒下。

老翁驚叫道:這不可能,一定是有別人開了槍。

沒錯,醫生說,你總算明白了。

希望借助知識改變自我命運的人,正如買明珠的鄭人。他也許花費了昂貴的人生成本,拿到了用來盛裝明珠的匣子,卻把明珠丟棄了。

有些人看到獵人手握雨傘指向熊,而且熊應聲而倒,就果斷認為雨傘是恐怖大殺器;看到有人在掌握知識後,贏得了經濟自由,就果斷認為知識——實際上,他們說的是一紙文憑——能夠改變命運。

但實際上,文憑隻是一把傘,縱然是知識,也不過是沒上子彈的空槍。以為擁有一紙文憑或一點不靠譜的知識就能夠改變命運的人,真的有點樂觀了。

/ 03 /

什麽叫知識?

知識是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知識,知識,知而後識。

知隻是一個點,識卻是一個縱深展開的麵。知並不重要,識才重要。

有了識,就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隻有知,那就是“讀書破萬卷,兩腳肉書廚”,仍然不改蠢和呆。

不能產生識的知,是死知識。

有位學者曾抱怨過,他出門時,見司機正在收聽知識競賽節目。節目中,主持人放了五個音樂片段,隨後提問:這五個音樂片段中,有兩個片段屬於同一首歌,你們誰知道?一個小夥子搶答正確。第二個問題是:有兩首歌出自同一張音樂專輯,你知道嗎?

學者說,他當時就緊張了,生怕那個小夥子也知道——如果小夥子知道,那他就完了;如果小夥子不知道,多少還沾點正常的邊。

學者說的這場知識競賽,不過是看打獵興奮的人舉辦的“火力最強大雨傘比賽”。

這類知,不能產生任何識,因而毫無意義。

/ 04 /

人為什麽要接受教育?

教育這東西,是背離人的天性的。在香港老電影《三笑》中,財大氣粗的華太師給自家的兩個少爺高薪請來了一位私塾先生王本立。王老師給少爺留作業,寫篇題目為《三十而立》的文章。可大少爺開口就唱:絕子絕孫王本立,出什麽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絕題目?

少爺不想讀狗屁書,隻想無所事事,每天帶一群狗腿子上街調戲民女而已。

人的本性,是拒絕約束的。而教育太約束人,太折磨人了。教育不隻是在形式上折磨人,最讓人痛苦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網友們曾自發投票,有七成的人士主張把數學從教育科目中趕出去,數學這東西太坑爹了,給不知多少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靈痛苦。

為什麽數學或其他類似的科目讓這麽多人痛苦?因為它會強力地改善人的大腦,這對拒絕改變的人來說,當然是痛苦的。

然而事實上,正是這種痛苦,才是現代教育的最大價值。

/ 05 /

教育並不能改變人的環境,但能夠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這就是現代教育興起的因由。原生態的大腦,是不能夠適應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這就需要某種手段,讓你的想法與現實靠近。理論上來說,行為隻是反映大腦思考的現實結果,你想對了,就做對了。你做對了,於人於己有價值,自然就風生水起,盆滿缽滿。

教育讓我們認識到,活得幸福或是痛苦,取決於你的思維方式。

人和人是有區別的,思維方式更是天差地遠。有些人是開放式思維,遇到問題破而解之,奔著經濟自由大步向前,有些人卻是封閉式思維,視一切問題、現狀、工作甚至無生命的物體為對自己的迫害。

同樣一個情況放在兩種類型的人麵前,開放式思維的人會高度亢奮,隻想問難度能不能再高點;而封閉式思維的人則認為自己遭到了殘酷、不公正的迫害,哭天搶地地抱怨、歎息。這兩類人最終的人生成就,自然是天差地遠。

教育針對前一種人,讓開放式思維的人獲得更優化的智力結構,有更強大的能力來化解人生難題。

教育也針對後一種人,但這時候情形就不樂觀了——後一類人會視教育為對自我自由的嚴重傷害與桎梏,因為他們從未從現代教育中獲得樂趣,也不認為別人有可能獲得樂趣。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不爽,隻知道好的分數能夠讓他們獲得體麵。於是,他們創造了一個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並視此為窮家孩子借能力競爭的唯一機會。

但這不過是丟了明珠拿匣子,手持雨傘去獵熊。

正是這種偏離了教育本質的氛圍,導致了自欺欺人之觀點的湧現。

比如說:知識還能夠改變命運嗎?

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自欺欺人的偽問題。

/ 06 /

知識還能夠改變命運嗎?這個問題,是禁不住質問的。

我們不妨質問一下:你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又是怎麽應用的?給多少人帶來了福祉?又給多少人帶來了便利?這一問,就清楚了。

這個社會,學富五車卻苦無用武之地的情況也是有的,但更普遍的情況是整個社會價值稀缺——如果一個人擁有足夠的知識,創造出相當的價值,自然會融入社會化大生產鏈條。

真正掌握了知識的人,正快樂地捧著食槽狂吃,才顧不上提這麽無聊的問題。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本意是:我手裏有一紙文憑,能否讓我像豬一樣吃到嗨?

但這樣問,顯得太low(低級)、太真誠,會被人認為自己腦殼進水了。

把自己手中的文憑偷換成知識的概念,問題頓顯“高大上”,而且引發了同類人士的共鳴,就可以如願地把自己描述成不公正社會的受害者。

還記得前麵說的封閉式思維嗎?封閉式思維的人隻是習慣於把一切視為對自己的迫害,但這類人並不缺心眼,他們會傾注巨大的人生成本,隻為營造一個語言陷阱,讓你認同他們的觀點。

但現實是,社會不公是存在的,永遠存在!受害者也不乏其人。封閉式思維的人會讓自己加入迫害行列中,成為一個自我迫害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改善你的思維,讓你的思維優化,讓你從一個參與自我迫害的人,變成一個主宰自我命運、讓社會迫害無效的人。

/ 07 /

韓寒曾講過他的一段往事,一段引人發笑的悲慘經曆。

韓寒說,他讀書時,有一次數學考了滿分,不料,老師在課堂上公開稱:韓寒這次的表現超出了他自己的水平,不會是抄的吧?

當時韓寒就急了,辯解道:比我學習好的都坐得離我遠遠的,我抄誰的去?

老師笑道:你可以抄身邊同學的呀。

韓寒道:可他們的分數根本沒我高。

老師道:那也許是你抄的時候抄錯了,結果瞎貓碰上死老鼠,反而對了,比他們分數高又有什麽稀奇?

韓寒急了:老師,你要不信,就把我一個人關在屋子裏,看我能不能再答個滿分。

老師笑曰:孩子,你蒙誰呀,這些題你已經做過了,再考你一次,得滿分太正常了。

“善良”的老師雖然挫敗了韓寒的自我辯解,但還是給了韓寒一個機會,帶他去辦公室,讓他一個人再把試卷做一遍。

萬萬沒想到,單獨測試時,試卷上有個地方印糊了,韓寒看不清,問老師:老師,這個數字是啥呀?慘了!老師哈哈大笑:果然是抄的,已經做過的試卷,你會記不住這個?

對韓寒同學的抄襲痛感於心,老師果斷打電話叫家長。韓爸趕來,按照當年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二話不說,一腳踹過去。砰!韓寒就被踹出七尺開外……

講韓寒這個事,不是為了讓大家開心,而是想說:誰的成長不是驚心動魄的?韓寒算什麽,為什麽就不能被冤枉?喜劇明星宋小寶,打工時被人一拳擊在後腦,當場昏死過去;嶽雲鵬打工時被人瘋狂侮辱,你韓寒憑何是例外?

/ 08 /

教育引導我們的,不唯是知,更多的是識——一種認知能力,讓我們知道,每個人於這世上都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存在。在你沒有價值時,是不會有人為你主持公正的,有些成年人最喜歡把自身遭受的不公轉嫁到孩子身上。

沒有人願意公平地對待我們,除了教育。

最好的教育會改善我們的思維,讓我們不再是悲憤莫名,而是認識這個世界,獲得足夠的能力,除非當我們體現出自身價值的時候,否則別人不會把公正免費贈送給我們。

天道未必酬勤,但世上真的沒有免費的公正。

/ 09 /

教育真正的價值,不唯是讓我們獲得謀求公正的能力,更多的是賦予我們滿懷悲憫的同情心。

設若一個人小時候像韓寒那樣平白被冤枉,被無理毆打,被踹飛……此時的傷痛成為一輩子化不開的結,淤積於心。當他長大,就會察己知人,以更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善,天然存在,而教育的功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這種善。

意識到自己的脆弱、不足、不完美,而願意通過教育改善自己,這是於己最大的善。隻有那些意識到自己需要改善的人,才會主動接受教育的洗禮。

如果我們隻要匣子卻丟掉明珠,手持雨傘去獵熊,就是誤把教育認作純粹的知識灌輸,因為這個過程偏離目標,就產生了痛苦與對抗。

華麗的私家跑車需要長長的公路,才會有價值。同樣,抽象知識需要你大腦裏有一條跑道,讓這些知識跑起來。

這個叫應用。

如果你思維封閉、拒絕改善,單純的知識灌輸就會變得極為痛苦。聰明如你,就會謀求一種考高分的能力,並滿心期待著這個方式改變你的命運。

不能有所改變的,隻會讓你更加愁苦、鬱悶。

我們需要認真地審視自我,在經過教育後,我們是喜歡挑戰人生,還是更喜歡考試?前者讓你解開思緒的亂麻,認清世界的麵目,能夠盡你的人生責任;而後者不過是手持雨傘去打獵,分分鍾淪為熊的早餐。

我們需要認識自身思維的不足,如果感受到艱難或痛苦,未必是我們知識掌握得不足或分數不夠高,更有可能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待改進。不要用保持自我來對抗,所有人都需要高質量的自我,而不是一個原生質、粗放式的低值品。

知識當然能夠改變命運,但千萬不要自欺欺人,把文憑甚至混日子的概念偷換成知識。我們盡可以自欺,但是騙不過這個世界。因為世界很客觀,它向你索要最簡單的實用價值。如果沒有,那你就應該知道,你未掌握的知識,不會幫到你分毫。

思維方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可以隨時獲取,但如果思維自我閉鎖,那就必須學會反思。你所受到的教育,已經賦予你這種能力。

看隻看,你是否渴望獲得更高質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