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 刺客

文夏眠

每年清明,爸爸除了帶我回老家拜祭之外,還會手抄一遍佛經,然後燒掉。小時候,我看著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問過爸爸,這是什麽。我爸聳了聳肩膀表示自己也不知道,隻是一代又一代,就這麽傳下來了,囑咐我以後長大也要在清明節抄寫這樣稀奇古怪的佛經,然後燒掉,切記切記。

認識劉慎行之前,我以為這隻是我家祭祀先祖的傳統。我的先祖是明朝正統四年的三甲進士,官至知府,四品官員,家學說不上源遠流長,也算是書香傳代。雖然到了我這代,也隻混了個碩士,但讀書人嘛,估計就是規矩多,我也沒太在意。

清明前比較有空,我便替手指受傷的爸爸開始抄寫佛經。劉慎行捧著杯水站在我身邊,看了一眼說:“你這是皈依我佛了,還是大發慈悲?”

“說人話!”

“你知道你抄的是什麽嗎?”

“不知道。佛經都不一樣嗎?”我停下了筆。

“閻浮提人有三事勝——這是長阿含經,說的是地獄道。”劉慎行解釋道,“六道輪回:人間道、化生道、阿羅修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地獄道最為痛苦,受八熱之苦,你們家……有人犯了什麽錯要抄寫長阿含經來超度?”

劉慎行綽號神棍,吃喝拉撒多半是胡謅,但神神道道的東西反而比百度還好使,聽他這麽說,我頓時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呸呸呸!我們家清清白白做人,族譜上都沒出過大奸大惡之人。”我連忙“呸”了他一臉,盡管如此,還是按捺不住,在晚上我爸打電話問我抄完沒有的時候,說了一嘴兒。我爸沉默了會兒,和我說:“你這麽一說,倒真聽過太奶奶說過這事兒,說這佛經是燒給一位故人的,也沒多說,就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死了便安歇,切勿再作亂人間了。”

“我就說吧!”神棍突然從背後冒了出來。

“你要死啊!”我大喊了一句,這家夥是順風耳嗎?

由於神棍這麽說了,我回老家的時候便多長了個心眼,去祖屋的時候,翻了翻以前都不願意碰的泛黃的書。

祖屋裏的藏書與其說是書,不如說是紙片,而且是見不得光的紙片,一曬就破了,要清理的話得用濕潤的抹布一頁頁擦,然後放在陰涼處風幹,上麵的字還是豎排繁體字,看起來更累了。

那些紙片著實無趣:幾幾年誰死了,葬在哪裏,幾幾年誰出生了,哎呀,還進了學,這個居然當了十幾年童生……

就在我厭煩得一推書的時候,一張脫了線的紙掉了出來。整片發黃發黑的紙片上隻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八個字:……殺叔之名……死士……坐族。

最後兩個字我認得:坐族。

坐:犯……罪

族:滅族

我家曾經被滅族過?大白天的,突然感受到了一股陰氣,我連忙聯係神棍讓他幫我驅個邪。

神棍收到我的照片之後,直到傍晚才打來電話,開口就是要我去老家附近的村裏轉轉,看看有沒有其他什麽傳說。

“你先給我講講啊。”我有些著急。

“你知道什麽是死士嗎?”他問。

“敢死隊?以前攻城略地的時候,都沒有敢死隊拿來破困局嗎?”

“那隻是死士的一種,通常的死士,是刺客。”

刺客?

我瞬間想起了燕太子丹和荊軻,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硬生生唱了幾千年,奈何再悲壯,秦王還是沒死。

另一位更為出名的豫讓,可謂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故事漂洋過海到了日本,精神改頭換麵地出現在了《葉隱集》裏,而葉隱又是武士道的精神支柱。

“你是不是覺得刺客都很高尚?為義死,為節死。”神棍一下子看穿了我的心思。

“也不怪你,大部分人知道的刺客,都是司馬遷的《刺客列傳》裏的,孤膽英雄是不是很帶感?刺客的出現,比司馬遷早多了,最早的刺客,你知道是誰嗎?不知道吧,因為都被司馬遷寫的刺客給感動走了。”

我仔細想了下,我還真不知道第一個刺客是誰。

“第一個史書記載的刺客叫杜伯,《墨子·明鬼篇》裏頭寫他刺殺周宣王。”

“刺客哪來這麽多的浪漫,殺豬的叫屠戶,殺人的便是刺客,刺客說穿了,隻是殺人的工具。”

聽到神棍這麽說,我心裏莫名地產生了抵觸,卻無法反駁,隻能悶哼了聲。

神棍在電話的那頭笑了。

“你別不信,刺客的名聲從來不好聽,你以為是玩網遊選職業啊,選個刺客輸出好高速度好快超牛?”

“魯國的羽父為了自己,向隱公獻計殺掉桓公,隱公拒絕了,於是,害怕野心暴露的羽父反過來和桓公說殺掉隱公,沒想到桓公默許了,於是,羽父便派了一個‘賊’刺殺了隱公,而這個賊便是刺客。賊啊,名聲不好聽,但是它好使啊,殺人的武器誰不想配一把。你看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就養了一群刺客,其中一個叫朱亥的刺客殺了晉鄙,才有了長平之戰後,信陵君的救趙成功。韓非子稍微好些,不把他們叫賊,叫‘私劍’,就是大臣手下的劍客,拿來幹嗎的?殺人。春秋戰國時期,每個權臣都會養門客,聰明的是謀士,有勇的就是死士,死士嘛,供你吃供你喝,到了要緊關頭,就要拿命去完成任務,這便是刺客。哪有那麽多俠肝義膽在裏頭。”

賊、私劍、死士,統統是刺客的別稱。

刺客,是殺人的武器。

可是,這些和我有啥關係?

總不能我的祖先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行刺吧,而且那時候根本就沒紙,用的是竹簡。

“因為刺客太好使了,對於朝堂上的那些人,養個死士算什麽?於是他們就代代留下來了,隻是更為專業,要有隱蔽性,出手要快,殺人要準,至於你的後事、你的家人都會安排好的,總之一句話,讓你放心地去死。”

“這為什麽……”我皺起了眉頭。

“聽起來像日本的忍者?因為忍者也是刺客,伊賀和甲賀那批人,學的就是殺人之術。

“秦亡後,西漢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刺客的影子,漢武帝的時候又冒出來了。梁孝王派了個刺客去行刺反對讓他成為太子的袁盎,沒想到刺客有良心,堅決不從。再後來,霍光派人刺殺樓蘭王,但史書隻會告訴你刺客行刺之後,大漢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了西域。如果行刺失敗會怎麽樣呢?知道楊明嗎?斷唇鼻,身八創,最後斬。”

我打斷了神棍的話:“斷唇鼻、身八創、斬,也隻是坐誅。誅!不是族!為什麽還會出現株連整個家族?這不是不符合養死士的契約精神嗎?”

神棍沉吟了下,說:“所以,我讓你明天去附近轉轉,聽聽傳說,翻翻縣誌,看看有啥石碑,坊間的兒歌也別放過。”

“範圍這麽大?”我有些驚訝。

“明朝,你就打聽明朝的事兒。我不確定,也要再確定了回複你。”神棍說。

夜晚,我在老家堂叔給我安排的房間裏輾轉反側,心裏就好像有無數隻小螞蟻在爬。盯著窗外黑漆漆的農田,我決定披件衣服起來走走。

堂叔見我起來了,幹脆拉了條凳子和我聊聊家常。一番敘舊之後,我還是把話題拐到了這事兒上。

堂叔猛吸了口煙,說:“佛經這事兒我也不清楚,小時候大家一起讀書,也就你爸看得進去書,這不是考上了大學了麽?文化人,也就讓他抄了。不過,我倒是聽過,是拿來辟邪的。”

“辟邪這麽多,請財神,請土地公,哪個不是辟邪啊?”

“咳,不是。”堂叔比畫了下,“聽奶奶說,當時打仗的時候,死了很多人,血腥氣重,會鬧饑荒,所以要抄抄佛經壓壓煞氣。

“也有人說,以前清朝老太後還活著的時候,八國聯軍進來了,那些都是洋鬼,抄佛經定神,不要被人吸了魂兒。”

……越說越無厘頭。

於是,我借口回屋,重新到書房翻出了那片紙:殺叔。古時候講究人倫,叔是爸爸一輩兒的,殺叔差不多等於殺父,屬於天誅地滅的罪行,難道是因為這條罪被株連九族了?但是株連的話,寫這個記錄的人是誰?我家祖輩都是文人,哪來的死士可以死一下死九族?

不知不覺,我就這樣迷迷糊糊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天已大亮,正好滿村瞎溜達,結果晃**了半天,都沒晃出什麽結果。明朝的事兒,知道的都快入土了吧,而且留下來的那些兒歌風俗,誰知道是從哪朝哪代開始的。走了大半天的我,坐在山腳下的石頭上喘著氣,抬頭能看到一座涼亭,這座涼亭已經破得有些年頭了。

我聽家裏的老人說過,這叫結義亭,就是桃園三結義的結義。以前有一對小夥伴,玩得很好,於是就結為了異姓兄弟,一個從文,一個從武,也沒鬧出啥動靜,後人建了這個亭子,想讓村裏人知道守望相助的道理。

我皺了皺眉頭,古時候生產資料少,往往一個村都是宗親,如果兩家人攀了親,相互照顧,共同抵禦外敵,存活率就能大大增加了。

奇怪的是,結義結義,總會立個碑放個石頭說下經過,但結義亭什麽都沒有,徒留下了這麽一個傳說。我打算碰下運氣,從這個結義亭找找資料,這一找還真翻出點什麽,當地的縣誌裏真寫了這麽一筆:武夫善騎射,勇無謀,曾與佑交,上金陵,後赴荊州,長沙府。

上金陵,就是去南京,金陵——我想起了神棍,沒記錯的話,明朝的時候南京就叫金陵,之後遷都,在永樂年間遷都到了北平。

佑,我想起這個字在族譜裏見過,模模糊糊記得就是明朝的事。待我翻完卻發現,就這麽沒了?去了荊州和長沙,然後呢?就這麽沒了?死在路上了,還是咋的?

正抱著滿腔疑惑,神棍打來了電話,說自己已經到了,讓我去車站接他一下。

“啥事需要您親自跑一趟啊。”接到神棍之後,神棍讓我帶著他去結義亭,邊走邊說。

“你那張紙上的‘殺叔’,不是你的叔叔,這句話是建文帝朱允炆說的,而這句話的對象叔叔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

我一凜,根據神棍的敘述漸漸拚出了過去的那些事。

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為了讓朱允炆順利登基,他已經做足了工作,結果朱允炆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削藩的過程中幾乎逼死了所有的叔叔,這些叔叔年紀大、功勞大,如果想要迅速擺平他們,刺客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武夫恐怕就是朱允炆手下圈養的刺客之一。

武夫去過的地方有荊州,有長沙……這兩個地方分別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第八子朱梓自焚而死的地方,為什麽都是自焚?是真的死於自焚?還是說武夫過去就是為了讓他們自焚?

在靖難之變的時候,朱允炆的叔叔們死的死,瘋的瘋,還留下一個鎮守西北防止蒙古兵變的燕王朱棣。朱棣為了活下來,裝瘋賣傻地把兒子送來當人質,依然毫無作用。朱允炆便寫信給了守邊大將: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意思太過明顯了,讓人在戰場上直接殺掉朱棣,不要留活口,讓大將去處理。

朱允炆絕對不是小說裏的仁慈之人啊,爺爺剛死,就連廢了四個叔叔為民,還逼死了湘王全家。朱棣若不反抗也就三條路:急火攻心死,畏罪自焚死,或者流浪大漠,從此不再出現。

唉,我長歎了一口氣。刺客,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主人,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武夫隻能寫個隻言片語給自己的結義兄弟,讓他早早避險。

沒想到靖難之變,武夫尚未下手,朱棣便**,朱允炆不知所終。

同樣,朱棣可不是什麽仁慈之人,看看方孝孺的下場,自己被淩遲處死不算,還被誅滅了十族,據說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出現連朋友都要一起被殺的情況。最為可怕的是,黃子澄家裏的女眷都被送入教坊司,被20個大漢看著,年紀最小的都懷孕了,生下來的男孩子當龜公,女的繼續當妓女,可謂不得翻身。

武夫的結局是株連三族,算是從輕發落了。

永樂後,鄉裏遭受到了株連的刑罰,又接連雪天,都以為是武夫的陰魂不散,落入地獄也不得安生,於是作為之前的結義兄弟,隻能日日夜夜抄送佛經,希望他能安息。

刺客就和堯舜禹湯一樣,應運而生,應劫而生。神棍說得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互相傾軋,連年戰爭,刺客便多。西漢之後,刺客便漸漸消失了蹤影,但東漢末年戰事又起,刺客又生了出來。

刺客,逢亂世生,逢太平亡。

鄉裏關於手抄佛經的各種說法五花八門,卻都逃脫不了一個宿命:戰亂。戰亂之中,人命如草芥,能混上刺客已經是大幸,至少是殺人之劍,而不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結義亭前,不知不覺,秋風乍起。神棍從懷裏拿出一瓶酒,遞給我倒在亭前。

我又重新拿起了那片紙,小心地藏到了老家的故紙堆裏,暗自許願這個古老的職業能隨著歲月靜好的安穩現世,一去不返。

——封卷——

職業小百科

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由於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刺殺。刺客行刺的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為中國最早的刺客傳記體史料,其中,以“士為知己者死”作信條的“四大刺客”最為聞名。

中國早期的刺客,其行刺動機較為單純,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帶有一些俠的氣息。秦朝以後的刺客,行刺動機多為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各類原因。刺客的活動一般非常隱秘,往往趁目標人物不備之時展開刺殺。唐朝詩人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鮮明地刻畫了這一神秘人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