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令人恐懼的完美主義者——諸葛亮

姓名——諸葛亮

字——孔明

生卒——181-234年

職業——蜀國的職業保姆,承包一切事務

愛好——處理公務、處理公務、處理公務

病症——不親力親為會死

臨床表現——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放著我來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一首民謠《成都》帶火了成都旅遊業。有人去成都,是為了吃,火鍋、串串……一切辣的饕餮盛宴;有人去成都,是為了人,顏值超高的小姐姐,火辣熱情,說著流利的四川話;還有些人去成都,是想尋訪古跡,而其中最熱門的景點,便是武侯祠了。

其實這裏本來叫漢昭烈廟,葬的是漢昭烈帝劉備,但同時又有蜀漢大臣諸葛亮的祠堂,裏麵刻有被陸遊讚譽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隻為瞧一瞧武侯(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又被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的紀念地,武侯祠的名氣反而蓋過了漢昭烈廟。從古至今,許多諸葛亮粉拜謁這裏,情不自禁寫下旅行筆記,或是做旅行手賬,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唐朝詩聖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麽諸葛亮這麽受追捧呀?

雖說諸葛亮年輕時的顏值是可以稱得上“小鮮肉”的,但他受到追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源於家喻戶曉、傳播度高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裏,羅貫中塑造了一個神機妙算、近乎神的諸葛亮形象。三氣周瑜、火燒赤壁、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再加上諸葛亮的戰友趙雲、關羽等也都是人氣明星,所以大多數人初讀《三國演義》,都是蜀軍敗,則傷,曹軍敗,則樂。

諸葛亮和蜀漢眾人:感謝《三國演義》,感謝羅貫中!

曹操:羅貫中我黑粉,黑我良心不會痛。唉,我習慣了!(不習慣我能怎麽辦?)你們要了解三國真相,還得看《三國誌》啊,陳壽畢竟公正啊……

其實,曆史上的諸葛亮雖然智勇超群,但並不是神,《三國演義》裏許多算在諸葛亮身上的故事和功勞,要麽是虛構或誇大的,要麽史實上是屬於別人的。

例如,赤壁之戰功勞最大的,其實是《三國演義》裏被黑得最狠的周瑜。

赤壁之戰前夕,吳國的安邦重臣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大戰的勝敗關鍵,他明確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南方的濕冷可不是北方人受得了的,甚至連曹操從北方帶來的馬兒們都受不了。北方人還不習慣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西涼,為曹操的後患。而且,曹操這個刷數據的,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裏麵還有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完全向曹。數據刷得熱鬧,其實沒什麽硬貨。

孫權聽完周瑜的分析,才下定決心命令周瑜等人率領三萬人抵抗曹操。曹操軍隊因為本身就病了,再加上都不會遊泳還暈船,初戰便敗退了。曹操帶著軍隊駐紮在江北,孫權軍和劉備軍在南岸安營紮寨,兩方對峙。這時候注意了,建議使用火攻的可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的部將。那位“願意挨打”的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中計,船艦全被燒毀,徹底敗給了孫劉聯軍。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係大船後,因引次俱前。(《三國誌·周瑜傳》)

在《三國演義》出來之前,赤壁之戰主要是誰出的力,還是算得很清楚的。唐代杜牧的《赤壁》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宋代文豪蘇東坡也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周瑜:好的,既然這個功勞幫我討回來了,那我被氣死的謠言也幫忙澄清一下吧!

好的,周都督!遵命,周都督!

咱們知道,《三國演義》裏諸葛亮三氣周瑜。第一次氣是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再去取。周瑜奪取失利受傷,諸葛亮乘機奪取了南郡,氣得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第二次氣就是著名的“劉備娶親”。周瑜設計,想假裝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實際上是想把劉備騙到東吳殺了。哪知道孫權的母親吳國太看中劉備,不僅不許孫權殺他,還真把孫尚香許配給他。諸葛亮見招拆招,讓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還讓士兵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讓周瑜氣得金瘡再次迸裂。第三次氣是周瑜攻取荊州的陰謀被諸葛亮識破,自己還被圍困,又氣又急加上舊傷複發,不治身亡。

《三國演義》裏,這三回故事都挺好看的,可以說是精彩紛呈。但好看歸好看,“三氣周瑜”的故事卻100%是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事。

周瑜:捧諸葛亮就捧諸葛亮,羅貫中你踩我做甚?!

據正史記載,周瑜心胸寬廣,並不是嫉妒賢才、小肚雞腸的人。更何況周瑜的才能真不比諸葛亮差,並不是“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真是人在棺中躺,鍋從天上來!

那周瑜是怎麽死的呢?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準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周瑜在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終死在了巴丘,也就是現在的湖南嶽陽。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三國誌·周瑜傳》)

據說,孫權得知周瑜的死訊,當場就哭了,他說:“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麽呢?”孫權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親自到蕪湖迎接,各項喪葬費用,也全由孫權承擔。直至孫權後來稱帝,仍舊懷念著周瑜,對諸位大臣感歎:“如果沒有周公瑾,朕是當不上皇帝的。”

咱們說回諸葛亮。澄清了諸多虛構、誇大的故事,諸葛亮從神壇上走下來。

他不是神,是聰明一點的普通人。既然是人,那性格裏就有不完美的地方,諸葛亮這一生最大的缺點,便是他有極端的完美主義傾向。

什麽是完美主義者?

這是九型人格中的第一型,其外表多為“整齊端正,腰板直,不苟且,目光如炬”,氣質多為“嚴肅拘謹,自我要求高,喜歡批評自己與別人,細心,勤奮,刻苦耐勞,有毅力,講求公平、公正,有抱負,有原則,盡忠職守”。完美主義者的說話方式往往是:“這是應該的/不應該的!”“這是對的/不對的!”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都要求達到毫無缺點的地步,隻按理想的工作標準苛求,而不按現實情境考慮應否留有彈性或餘地。

上麵這段話,咱們一個詞一個詞往諸葛亮身上對,是不是都能對上號?

尤其是諸葛亮最著名的《出師表》,這是表達諸葛亮一生心血的奏章,上表在他出師伐魏前。通篇先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非常公平、公正、有原則、有抱負。接著給劉禪講述創業的艱難,“勤奮、刻苦耐勞、有毅力”,激勵他立誌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要求劉禪和他一樣吃苦耐勞。接著告訴劉禪,什麽是該做的,什麽是不該做的,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文章裏還有自我批評,一片忠誠之心。

早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耕田養花,享受山野之趣。也許閑暇時刻,卷著褲腿的諸葛亮,也會坐在大石頭上思考國家大事。所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有個“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和隆中究竟在哪裏”的小插曲,現在湖北襄陽市和河南南陽市都在爭這個地,孰是孰非,至今沒有論斷。)

那會兒,諸葛亮就有點突顯完美主義者的毛病了,他耕田種地做農夫,卻總要念《梁父吟》。

《梁父吟》是什麽?

《梁父吟》又叫《梁甫吟》。梁父又稱作梁甫,這可不是人名,更不是父親,而是山的名字。梁父山在泰山腳下,那會人死都會葬在梁父山,所以提起梁父,古人腦海裏立刻浮現出的概念是陵園、墳墓,《梁父吟》即是葬歌。許多人寫過《梁父吟》,但內容不一樣。李白寫過,表達的是他不得誌的悲憤;康有為寫過,表達的是失敗的遺憾和遲暮。而諸葛亮的《梁父吟》,則是描述春秋齊相晏嬰巧用智慧,利用兩隻桃子殺了三位大力士的故事。

梁父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陰裏。

裏中有三墳,壘壘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諸葛亮那會除了常唱《梁父吟》,還經常自比管仲、樂毅(都是春秋名人。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統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以弱勝強連下70城)。可以說,諸葛亮還是“小鮮肉”時,就定好了自己的人設,之後的人生,也都追尋著晏嬰、管仲、樂毅的足跡——巧用智謀,幫助主公建國治國,以弱勝強抵禦外敵。

可惜,誰也沒有預知之眼,當時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諸葛亮的才幹,其他人對諸葛亮都不屑一顧。

#現在對我愛理不理,以後讓你高攀不起#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三國誌》)

在躬耕時期,諸葛亮還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結婚。娶的是黃承彥的小女兒黃月英。

有人可能要說,通過這件事,可以說明諸葛亮不是完美主義者。

為什麽呀?

因為有這麽段故事。諸葛亮同黃承彥結交,做朋友,有一天兩人正嘮嗑,黃承彥對諸葛亮說:“亮啊,聽說你想結婚找媳婦,你也別相親,更不要上什麽《非誠勿擾》了。我家有個女兒,可醜了,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完黃承彥的描述,居然應許了這門親事,迎娶了黃承彥的小女兒黃月英。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裏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三國誌》)

你瞧,諸葛亮娶了位醜女。古代講究“郎才女貌”,哪有完美主義者不娶顏值高的?更何況諸葛亮年輕時顏值可不低,再怎麽也要找個相貌相當的吧?

錯,正因為諸葛亮娶的是黃月英,才符合、才更說明他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首先,史書中關於黃月英的長相並沒有做過多的描述,她很有可能隻是黃頭發,黑皮膚,但這樣不代表不美呀?她是個醜女,這是她父親黃承彥的說法,很有可能是自謙。還有一種說法,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裏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其實仔細數數曆史上的女名人,有才華的往往無貌,例如無鹽女;有樣貌的往往是紅顏禍水,諸如西施、貂蟬等。這其實是古人的狹隘觀念,為何女子就不能才貌雙全?

其次,拋開黃月英的相貌不提,她的父親是黃承彥——這一點,是諸葛亮非常看重,符合且助力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

黃承彥,何許人也?

《三國演義》裏描寫得挺誇張。黃承彥初出場,是劉備在拜訪臥龍崗的時候,遇著一個老頭,穿著皮衣,騎著小驢,拿著一壺酒,過著小橋,念著小詩。黃承彥第二次出場,是他在彝陵之戰之後從諸葛亮在奉節布置的八陣圖中救出了陸遜,“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兩次出場,都挺神的。

曆史上黃承彥本身沒這麽神,但家世非常厲害,黃承彥老婆的妹妹是蔡瑁的姐姐,也就是劉表(曹操征伐荊州之前,荊州的大Boss)的夫人。黃承彥老婆的老爹叫蔡諷,蔡諷的姐姐嫁給了張溫,而黃承彥與襄陽名士上層社會圈子裏的龐統(鳳雛)、龐德公、司馬徽(水鏡先生)、徐庶等人交好。

上頭這段話有些繞,但讀完你也差不多明白了,跟隨叔父從琅琊來到荊州,無權無勢的孤兒諸葛亮(他另兩個兄弟,一個在魏國,一個在吳國,什麽忙都幫不上),正是娶了黃月英,才一躍進入荊州上流社會、名士圈子,頗有點鳳凰男的意味。再則,黃承彥可是主動找諸葛亮說的這門親事,還炒作自己女兒醜,諸葛亮還一口答應下來,可以說是爆點滿滿,全是話題了,這個聲勢一下子就營造起來了。

更何況,諸葛亮和黃月英婚後挺幸福美滿的,合不合適,完不完美,這不顯而易見麽!

成了家,接下來便是立業了。

諸葛亮的事業故事很知名。大家都知道,不久後,劉備來到新野,依附於劉表。當時劉備還是個創業團隊,正在招人。劉備窮,也沒有獵頭,自己親自去找,那會兒荊州名士圈裏,無論是司馬微還是徐庶,都給劉備推薦諸葛亮。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三國誌》)

劉備團隊在當時,那是相當不被看好的。

團隊靈魂劉備,就是個賣草鞋的,自稱是皇室後代,聽起來誇張又好笑,團隊二號人物關羽,犯事的逃犯,就團隊三號人物張飛實力還行,有勇有謀,背景也還可以,是貴族。(是的,張飛正史評價不錯,才不是魯莽的殺豬匠,更不是類似李逵的形象,張飛也算是被《三國演義》黑了)該團隊之前的項目全部失敗,都沒有做起來。

就這種創業團隊,在當時那是一拎一大把,感覺95%是要倒閉的。更何況劉備來找諸葛亮的時候,說的是:“咱們團隊有leader,有武將,就差一個軍師就能打天下了。”

這話放在今時今日互聯網行業,那就是:“我們這個APP團隊就差一個程序員了。”

忽悠!不靠譜!

所以劉備的邀約,換了別人,是斷然不會答應的。

但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他是有遠見的,慧眼越過劉備的肩頭,仿佛看到二十年、三十年後,該團隊是如何天使輪、A輪、B輪、C輪這麽一波波過來,最後在亂世中上市、擴張,成為獨角獸巨頭。就好比在20世紀90年代,就預見了騰訊或者阿裏巴巴今時今日的成就。

諸葛亮心裏是答應了劉備的。

但他麵上不能答應。

就好比女孩子麵對男生的追求,總要給他設點阻攔和困難,追到手後他才會珍惜一樣,諸葛亮體內的完美主義人格驅動著他,讓他給劉備吃了兩次閉門羹。

諸葛亮信奉五行八卦,講一生二,二生三,三是最完美的,生萬物,所以他讓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與劉備的相見,雙方都是很看重的,直接屏退他人,進行了一場一對一的談話——這場對話連關羽和張飛都沒有參與,算是劉團最高機密。

劉備問諸葛亮:“現在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

(在遙遠的北方,這會曹操打了一個噴嚏,感覺又被誰甩了什麽鍋。)

劉備繼續說:“我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都不行、不夠,所以經常失敗,直到現在都沒有成功過……”

聽到這兒,諸葛亮剛想勸劉備多讀點書,就聽見劉備接著說:“不過我的誌向很堅定,我是不會放棄的,如果放棄的話,比賽就提前結束了!所以,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覺得有哪兒串戲了,卻也一時想不起來。既然劉備都這麽說了,就不得不秀一把了!諸葛亮打開電腦,給劉備放映起PPT,裏麵是諸葛亮寫的商業計劃書《隆中對》,這一Business Plan後來成為但凡想打天下的創業者必學、必看經典。《隆中對》裏,詳細陳說三分天下之計,通過數據分析,證明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隻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是一再強調了攻打中原的戰略。

劉備聽後恍然大悟,心花怒放,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打心眼裏覺得自己離不開諸葛亮了。從此,劉備許給諸葛亮期權股份,諸葛亮則出山入幕成為劉備團隊的合夥人。

據說,劉備因為和諸葛亮走得太近,還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後來還解釋:“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抱怨了!”這便是“如魚得水”這個成語的由來。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合夥以後,都做了些什麽?

第一個項目便是“赤壁之戰”,這個之前講了,就不再重複。

第二個項目和第三個項目分別是“益州之戰”“漢中之戰”,這倆項目都完成得非常不錯,劉備團隊因此估值上億。

然而,這會兒發生了一件大事,劉備死了,托孤諸葛亮。相當於是讓諸葛亮掌握了劉備集團一把手實權——雖然董事長任命的是劉禪。

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完美主義者症狀就徹底地、百分之百地爆發了。

章武三年春,先生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誌·諸葛亮傳》)

這是一出君臣大戲、絕戲,劉備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無限的尊重和信任啊,那諸葛亮必須實現自己在劉備病榻前的誓言,鞠躬盡瘁,隻為盡善盡美。凡事必言不負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

甚至到了諸葛亮生命末期,他已經心甘情願一周七天加班,夙興夜寐,日理萬機,尤嫌不足。

當諸葛亮聽說司馬懿評論他“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天天加班,還能活得長麽?十有八九猝死或者患癌),諸葛亮是什麽回應呢?他聲淚俱下,說:“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我不是不知道加班不健康,但我答應了劉備的事,不能不去做啊!

完美主義者,總是活得很累,身心俱疲。

大概喪命五丈原的時候,諸葛亮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甚至覺得是自個兒成全了自個兒,終於達成了自己的100分人設。

因為是完美主義者,所以諸葛亮還一次又一次,總共“六出祁山”,就是為了完成“克複中原”的許諾。經年用兵,雖皆無功而退,卻仍矢誌不渝。

其實我們稍稍看一下三國地圖就知道,祁山一帶都是不毛之地,山高路險。而從兵力上對比,曹魏有九州領地,人口約為433萬;孫權有三州領地,人口約230萬;蜀漢隻有益州一地,人口約94萬。諸葛亮北伐時的兵力隻有5萬上下,而魏國軍隊起碼40萬人。兵力上,蜀國明顯處於劣勢。

可諸葛亮卻因為完美主義人格,陷入定式思維,一次又一次不辭辛勞地北伐,甚至到了強迫意念的地步,完美化理想化,完全沒有考慮實際情況,量力而行。而且諸葛亮還給劉禪,給自己的兒子輸送意誌,叫他們也要“克複中原,匡扶漢室”。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看吳國,有荊州,國力其實也稍微強過蜀國,但一直隨遇而安,沒說過也沒打算過“克複中原”。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侄子諸葛恪都在吳國做臣子,工作量遠比諸葛亮要輕鬆得多。

諸葛亮:我們不一樣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

因為是完美主義者,所以諸葛亮對別人的工作能力都不太放心。劉禪,唉,感覺智力不行,怎麽做事傻裏傻氣呢?手下的人,其他的大臣們,怎麽總覺得他們做事不上心,特別不追求細節,就算有些能力不錯的,怎麽就不能做到100分呢?99分都不行,缺1分,哪怕0.5分,都不是100分!

達不到滿分,諸葛亮就很難受。

諸葛亮嚐試著把任務分給他覺得還算靠譜的人做,第一位是馬謖,結果釀成大錯。

諸葛亮更難受了,難受到心痛。

心痛的結果就是蜀國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親自過問、處理。成語“事無巨細”,就是從諸葛亮這來的。

“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三國誌·諸葛亮傳》)

事無巨細到什麽程度呢?

全蜀漢隻有諸葛亮一名HR,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他親自安排。從侍中、侍郎、尚書、長史、參軍……每個官階的人選,諸葛亮都親自考察任用,並作最後定奪。劉禪納妃,諸葛亮也曾以“甚賢”為由,力薦張飛之女入主後宮。

劉禪:相父您連朕的愛情,也要力求完美麽?

最著名的例子,是士兵們犯錯,被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諸葛亮都要親自審批、簽字——看冤不冤,是否可以執行。

長此以往,造成了什麽後果呢?

能幹的母親,往往培養出動手能力弱的子女。諸葛亮把皇帝劉禪養廢了,什麽都不懂,都不會,都交給“相父”去處理。劉禪從小到大,錯失了教育的黃金時期,成為“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把手下人也養廢了,沒人有實際操作經驗,也不會動腦子,基本都沒有自己的思想,隻會做棋子,聽從安排,還因為能力欠缺而常常犯蠢。放眼整個蜀國,在諸葛亮執政中後期,幾乎沒幾個能打的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回想一下劉備還活著的時候,積極用人,靈活放權,文有諸葛亮、法正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整個蜀國,人才濟濟,熠熠星輝。

完美主義,職場大忌!

所以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才說,自己早就看穿了蜀國的名堂,也知道如何對付蜀軍——一個字,拖!不用去與諸葛亮陣前交鋒,隻要拖到累得不行了的諸葛亮死亡的那一天,蜀國就會立即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

因為蜀國已經沒人了呀!因為完美主義,失去了培養人才的機會。

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司馬懿的觀點是對的。

劉禪的不成氣,甚至蜀國的國力漸衰到後來的亡國,都同諸葛亮的完美主義有一定關係。

值得一提的,諸葛亮當政時,也有人鑽空子、找機會奉承他。例如長史楊儀,而諸葛亮也並沒有認清楊儀的為人。諸葛亮是非常信任楊儀的,死後把蜀軍交給楊儀率領,楊儀遵照丞相遺囑,率軍後撤,路上殺了老將魏延。但是回到蜀國都城成都後,楊儀立即表現出對自己官職的不滿意,抱怨說如果當時全軍降魏,官職肯定比現在大……諸葛亮就這麽看走了眼!

上一段提到魏延的死,其實他的人生悲劇,也有一部分來源於諸葛亮的完美主義。

諸葛亮平生謹慎,認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於別人,他最忌諱口出妄言之人,所以之前同說話口氣有點大的關羽就不對版。後來關羽失了荊州,正是從這開始,情勢與《隆中對》的走向岔偏了。無法“克複中原”,諸葛亮覺著同關羽脫不開關係。舉個例子,諸葛亮每次出川,都要遠涉祁山,花上數個月才能抵達渭水一帶,但假如荊州不失,蜀軍由水道出川,不過十幾天的路程。

可是沒有假如。

但關羽是初創團隊的老員工,比諸葛亮資曆還老,諸葛亮不敢說什麽,但後來遇到說話口氣也有些大的魏延,諸葛亮就無所顧忌地表露出厭惡了。而且在蜀國滿朝文武都聽諸葛亮指揮的情況下,魏延卻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些想法和觀點還都是同諸葛亮的想法觀點迥異的。

諸葛亮幾乎沒同意過魏延的想法,甚至對他進行了打壓。直到最後,諸葛亮明知道蜀軍除了自己,當數魏延最有能力智謀,卻故意讓魏延的敵對頭楊儀做主帥,所以魏延最後真的反了,這個反就有點微妙了。

當然,魏延、楊儀本身都不是什麽好人。孫權曾評價說:“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嚐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諸葛亮對自身期許過高,同時以自身期許要求手下人,嚴苛不容犯錯,這些手下其實都積攢著怨恨呢,諸葛亮一死,就都出來作妖了!

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不多久,蜀國亡了。

不能寬容別人,更不能寬容自己過失的諸葛亮如果泉下有知,應該會更加痛心吧!畢竟完美主義,是非常在意評價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