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 3 情緒小怪物和愛情 小怪物和愛情

不久前我參加了鄉村節日慶典,逛了逛集市,集市上有很多小攤掛滿彩燈,還有很多吸引孩童的遊戲。人們一邊閑逛一邊吃吃喝喝,買一些沒什麽用但很可愛的小東西。

我和朋友們決定晚餐吃漢堡,我排隊去買,朋友們就坐在附近的木桌邊等我。正在排隊的我,目光卻被附近的大屏幕吸引了,屏幕上正在播放第一視角的4D遊戲畫麵。

那是一個實景模擬過山車的遊戲,遊客戴上VR眼鏡後,坐上模擬過山車運動軌跡的座椅,就可以體驗乘坐過山車的感覺。

我猜這個遊戲應該有些刺激,因為我發現,雖然大部分體驗過的小孩子都笑得很開心,但還是有一個女孩被嚇哭了。她看上去七歲左右,被嚇得抱住椅子扶手不斷地尖叫。遊戲一結束,她就從座椅上跳下來,尋求媽媽的擁抱和安慰。

那段時間我剛結束了一段艱難的戀情,這段感情耗費了我大量的心力。兩個人來回拉扯,但最終沒有得到圓滿的結局,而且光是告別就用了好幾個月。這段感情讓我如墜地獄—— 那個極甜蜜又冷酷的情感地獄。哭叫的小女孩讓我產生了共情,我心想:“沒錯,我也應該像那個女孩一樣果斷!她肯定再也不會坐那個過山車了,不會像我們成年人,明知道某件事、某個境地會帶給我們痛苦、恐懼、傷心甚至厭惡,還一次又一次地忍受這種折磨。這是不是說明孩童的生存本能更強呢?孩子們不會因為那些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的廢話而自我拉扯、搖擺不定,也沒有那種自我傷害、自我折磨的傾向……”

然而,在我理清自己的思緒之前,那個小女孩又坐上了實景過山車。同一個位置,同一個座椅,同一副眼鏡,她將再次開始一場刺激的、令人無法抗拒的“地獄”之旅。

我當時非常認真地在心裏問自己:人類這種生物還有希望嗎?

愛情是什麽?是不是腎上腺素激發的混亂與不安,讓我們一會兒仿佛置身天堂,一會兒又仿佛身處地獄?是不是一輛過山車,載著我們和相同或者不同的人攀上幸福的高峰又衝向絕望的穀底?愛情到底是什麽?我們該如何描述愛情,分辨愛情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不喜歡科學界對愛情的定義,科學家似乎把人的所有感情,都簡化為大腦中的各類化學反應,譬如愛情隻不過是多巴胺作用於人體的結果。相反,我認為應該是因為愛的刺激,大腦才分泌多巴胺。我相信愛情的產生一定有其他原因。

我曾經讀到過一個有趣的觀點:我們感受到的愛情其實是安全感和不安感混合交織的複雜情感。當我們遇到一個心儀的人時,尤其在曖昧階段,一方麵,兩個人之間的吸引力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安全感;另一方麵,我們內心充滿了各種不安,不斷問自己:這段感情能有未來嗎?這個人能否永遠專一忠誠?這個人會永遠把我放在心上,一直最喜歡我嗎……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方投向我們的熱切關注,讓我們感到置身愛河。

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麽我們常常會迷戀上“壞”男孩或“壞”女孩。他們也許已經有了另一半,也許在感情中並不投入,或者某天接了一個電話後就消失了,我們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影,這種不確定性讓愛情的火苗越燃越烈。反過來,當我們進入一段穩定持久的關係時,愛情的火苗卻往往漸漸熄滅了。

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提出“液態愛情”的概念,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下,人們的行動受到兩種對立的需求的驅使:一方麵,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起緊密的聯係,從而獲得穩定的安全感;另一方麵,人們又害怕失去自由,害怕失去追求新的、令人興奮的感情的權利。

這種對立會造成什麽結果呢?

人們會發現自己難以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難以分辨什麽是愛情。因此產生了可悲的親密關係消費主義,即把他人當作自己的“情感分銷商”。我的一個朋友想出的這個詞,很好地描述了那一類人的特點。

人們向他人尋找情感支援:“你能成為我的情感支柱嗎?可以!太好了,那麽我愛你!”

“為什麽你不能再給我相同的感情了,甚至還要向我索取?我恨你!”

“你知道更糟的是什麽嗎?我要找別人取代你!”

人們為了自由而選擇分手,但當自由轉化成孤獨,人們又再次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一段感情中,兩個人的角力和拉扯,就像我們對於乘坐過山車的態度,即使下車時斬釘截鐵地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坐了,但是轉過頭來,又忍不住懷念和躍躍欲試。

反思自己犯下的錯很難,即使反思了,也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愛情中,每個人的局限性隱藏在我們自己身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鮑曼還談到了“選擇”,他認為愛情的產生和對象無關,我們能否擁有愛情,並不取決於我們是否有運氣遇到合適的對象,即與自己性情相投、磨合起來毫不費力的人。愛情的萌芽需要對他人的關心,需要彼此嗬護感情,需要我們付出必要的時間、精力,需要奉獻。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有益的、包容的親密關係。

鮑曼的觀點讓我著迷,但存在一個問題:盡管一段感情萌芽時雙方都懷著美好的希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無力長久維持這段感情,於是很多人中途便放棄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點像節日慶典上的小女孩,我們追求能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樂趣、不再無聊的事物,譬如愛情、悔恨等激烈的情感,甚至試圖追尋各類刺激和變化。

心理學家埃裏希·弗洛姆曾經論證過:從孩童式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轉變為成熟的愛(我被人愛,因為我也愛他人)是必要的。

他認為,如果不想把愛情與單純的感覺、短暫的情感或者神秘的化學反應混為一談,那麽絕不能利用他人來逃避孤獨或者其他任何我們難以應對的情緒。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滿足各自的某種需求,那麽他們之間的愛情注定會消失,這段親密關係也必定會走向破裂。當愛情成了逃避自我的借口,我們注定會把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跟理想中的自己存在的不足,投射到對方身上,而這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看清眼前的人,也無法真正地去愛。一旦投射在對方身上的情感因抵抗不了現實的壓力而崩塌,這樣一段感情最終留給我們的便隻有失望。

因此弗洛姆認為,愛情和生活一樣,都是一門藝術:如果你想收獲真摯和深刻的愛情,那麽你首先必須學會愛別人,並做好為此努力一生的準備。

當然,這裏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我們真的有可能學會如何愛別人嗎?我們真的有可能變得成熟、完美,能改掉所有的毛病甚至是怪癖嗎?我們能夠在沒有任何移情,不受任何自我投射的影響,沒有任何前提條件,不受多巴胺左右的情況下去愛別人嗎?甚至從長遠來看,這會不會扼殺了愛情?

你如果問我,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們永遠也無法為愛情做好萬全的準備。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某人的完美愛人。

在追求美好且刻骨銘心的愛情之路上,我們總會發現自己還不夠優秀、不夠沉靜、不夠意誌堅定,並且也無法保證自己永不犯錯。

那個被嚇哭之後還要再去乘坐過山車的小女孩,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會像她一樣再次去冒險,即使注定會受傷。

我們總是會一遍一遍地嚐試,即使曾經發誓再也不要這樣。

然後我們看向鏡中的自己,滿心失望地說:“還是老樣子。”

於是我們再一次失去了希望,再次試圖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我們並不需要任何人帶給自己幸福,可以獨自安頓內心的孤獨。然後又忍不住再次陷入不健康的親密關係,繼續感到痛苦和受傷,卻嘴硬地說:“我才不在乎呢!沒什麽大不了的,這次我隻想玩一玩!”

我們高估了自己。

我們以為自己能做到毫不在意,卻還是被拖入痛苦的深淵,即使我們試圖在一段感情中表現得傲慢而冷漠,但一遇到問題,我們又崩潰在失望麵前。

我們嚐試原諒對方,但是又做不到毫無芥蒂;我們發誓再也不會原諒對方,但是也做不到。

我們還是會犯錯,還是會傷心痛哭,愛情破碎的痛苦無法克服。

我們以為自己看清了愛情的本質。當某天晚上躺在**,看著天花板,忽然又覺得自己根本不懂什麽是愛情。

愛情是未解之謎。

愛情不是一種感受,但能夠讓陷入愛情的人體會到純潔與高尚。

愛情不是一種情緒,但它比任何情緒都更能牽動我們的心。

愛情不是承諾或者約束,但沒有承諾和約束,它將不複存在。

愛情不是奉獻,但它正體現在對愛人的奉獻中。

愛情也不是選擇,但如果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就會失去它。

關於愛情,我還能說很多,但都不能概括它的本質,我不知道該怎麽具體描述愛情到底是什麽。

我隻好把這個問題留給小怪物了……也許小怪物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能告訴大家,如何在廢墟中種植愛情的幼苗,然後悉心養護,讓它綻放出燦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