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奇奧、卡婭和泰澤團體[1]——性格的弱點和內心的平靜

特雷卡尼詞典[2]中對嫉妒的定義是:“一個人對別人的優點或高尚品質懷有不愉快的感受,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該優點或品質,並且往往厭惡甚至憎恨具有該優點或品質的人。”

嫉妒的感覺令人不愉快,這一點想必沒有人會反對吧。沒有人想嫉妒他人,就像沒有人想體會厭惡和憎恨一樣。不過,相對於其他負麵情緒而言,嫉妒所伴隨的複雜感受,通常是由於我們看到他人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實現我們期盼已久的願望時,產生的邏輯謬誤。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比如卡婭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心理學專家,並且能夠著書立說。她有個叫提奇奧的同學,性格很好但是學業上並不出色。當提奇奧完成學業後,竟然在很短時間內,就在業內建立了不俗的口碑。因為提奇奧很擅長與人交往,他享受與人談天說地,心理互助小組團體課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因為性格非常開朗,他交友廣泛,憑借著勇氣和才智,不斷拓展資源,抓住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相反,卡婭性格內向靦腆,她不喜歡在公共場合演講,也不擅長組織心理互助小組團體活動,有時甚至顯得怪異、不合群,她也並不享受成為焦點的感覺。

眼看著提奇奧取得了成功,卡婭想:“我怎樣才能像提奇奧一樣呢?我不喜歡公開演講,不擅長組織心理互助小組團體活動,不懂得推銷自己。性格內向的我,不知道怎麽同時和很多人聊天,與人交際也很拘束。我還是放棄吧,我永遠也做不到他那樣。”

她的想法隻有一點沒錯:卡婭永遠也不會變得和提奇奧一模一樣,因為她是她自己,她有自己的模樣。

現在,把卡婭和提奇奧的故事放在一邊,我們再把場景切換到法國的泰澤小鎮中。在一個炎熱的8月,我曾到訪過那裏。為什麽而去的呢?細細回想,應該是因為那段時間我急切地想要找尋內心的平靜,而最終我確實找到了。

泰澤團體是一個小型天主教普世修院組織,每年都會吸引數以千計的年輕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裏。社團的創始人羅哲弟兄為人簡樸、沉著、謙和,致力於耕耘內心的平靜並傳播修行的方式。他看上去沉靜肅穆,目光也傳遞著寧靜。在他去世後,某次我聽到修會的兄弟談起他,才知道羅哲弟兄其實很容易焦躁不安,這令我大為震驚。也許正是內心的不安寧促使他不斷探索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

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提奇奧這裏,我們會發現提奇奧、卡婭和羅哲弟兄的經曆中是存在共同點的。那是什麽呢?他們的經曆可以表明,我們所認為的負麵性格並不是完全負麵的,甚至可以說,這才是決定我們應該做些什麽,尤其是如何去做的關鍵。

我們內心的自卑和嫉妒產生的緣由,就在於根深蒂固的刻板的思維方式:我們告訴自己,如果想要打破限製、克服困難,實現人生目標,就必須成為優秀的、完美的、聰明的、才華橫溢的甚至是傑出偉大的人。就像卡婭想要成為提奇奧那樣的人,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

但是世界上每個人為人處世,為人生創造價值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方式往往是基於我們自己認為的弱點發展而來的。

沒錯,卡婭永遠也不會變成提奇奧,但是她不需要變得和提奇奧一模一樣才能成為優秀的心理谘詢師。或許她會發現,自己善於自省,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並給予安慰和支持。就像羅哲弟兄一樣,正因為自己內心的不安寧,才不斷探索如何保持平靜,最終在法國南部的小村莊創建了社團,給千萬人帶去了平靜。

[1] 泰澤團體(Taizé Community),天主教普世修院組織,由羅哲弟兄(Brother Roger)在法國泰澤創立而得名。

[2] 特雷卡尼(Treccani)詞典,意大利在線百科全書和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