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蘭州、張掖解放

紅軍雖然走了,但在甘州人民心裏紮下了跟,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給甘州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幾年內都不時地被當地人民所提起。過了四五年後,國民黨馬家隊也不再抓捕紅軍。煤窯上還不斷有人提到紅軍,窯工們都爭著說他們都偷偷地救助或幫助過流落紅軍,劉蛋兒說他給流落紅軍給過吃的;吳有糧說他給流落紅軍給過衣服;袁家寶說他給藏在鬆樹林裏的紅軍送過三天的飯,還有人說如何如何幫助了紅軍;隻有池窯戶聽了,默默地不做聲。

1945年日寇在多國力量的打擊下,被迫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怎樣建設新中國的問題上,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最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言而無信,公然撕毀協定,向解放區,向中共的部隊發動進攻,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經過八年的抗日戰爭,不僅有效地打擊了日寇侵略者,自身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也很快的發展壯大,部隊人數有抗日前的3萬多人發展到抗日後的100多萬人。雖然人數上還不及國民黨的三分之一,但絕對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民黨揚言要在一年的時間內徹底打敗共產黨,結果力不從心,節節敗退,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徹底失敗,大片國土淪喪,中共解放軍攻陷國民黨首都南京。最後,隻有西南、西北地區的國民黨頑固派在做最後抵抗。

西北敵軍中,主要有馬步芳、馬鴻逵、胡宗南等幾隻。馬家軍是共產黨解放軍的宿敵。我解放軍中還有好多人對當年西路軍戰敗後的慘狀刻骨銘心,恨不得把馬家軍消滅的一幹二淨。青海馬步芳,尤其讓西北軍民恨之入骨。我軍先後采取了鉗胡打馬,鉗馬打胡的策略,把盤踞在西北的三股軍閥勢力各個擊破。

1949年6月,馬步芳兒子馬繼援率騎兵精銳部隊抵達鹹陽近郊,長途行軍的敵軍氣焰不減,竟決心不待休整就直接向我軍發起攻擊。老虎吃天,異想天開,想發揮騎兵的優勢,徹底擊垮我解放軍。馬家軍攻勢極為猛烈,以整營的騎兵為單位進行連續性的集團密集衝鋒。解放軍的三道防線分別以炮兵,輕重機槍以及步兵組成。馬家軍的騎兵集群發起衝鋒時,我軍炮兵首先開火,在遠距離即予以敵人沉重打擊,並遲滯其衝擊速度;隨後輕重機槍齊射,以密集的交叉火力進一步大量殺傷騎兵,並迫使敵騎兵下馬進攻,當敵軍接近我軍陣地時,我軍早就預備好的力氣大、會使刀的戰士揮舞著東洋刀組成第三道防線,戰士們先是投出手榴彈,再迎著硝煙猛撲上去,同敵人展開白刃格鬥。馬家軍的大刀又短又重,而我軍的東洋刀又長又利又輕,以刀對刀,馬家軍明顯處於劣勢,很快敗下陣去,馬家軍想以騎兵打敗紅軍西路軍步兵一樣,打敗我解放軍的企圖徹底破滅。

接著我軍解放了隴東,兵鋒直指蘭州、銀川。在蘭州,為禍西北多年的馬步芳馬家軍將迎來末日。蘭州是西北重鎮,地形複雜。黃河自蘭州西南流向東北,城區在黃河南岸,其餘三麵環山。黃河上唯一一座橋是1906年建造的鋼架橋——中山橋,也是蘭州守軍唯一的退路。我解放軍重兵集結於蘭州城下,於國民黨馬繼援部展開決戰。最後,馬家軍徹底敗北,馬步芳、馬繼援先後乘飛機倉皇出逃。中山橋被我軍徹底封鎖,阻斷敵人逃跑的退路。中山橋上黑壓壓一片,車輛、馬匹、士兵、官員、富商、貨物混在一起,擁擠不堪。橋上人員遭遇我軍封鎖打擊,一部分人被子彈打死,一部分被踩踏致死,另有一部分被擠下黃河淹死。一時間中山橋成了敵人的斷頭橋、亡命橋。

解放軍戰士們歡呼不已,總算給12年前的西路軍將士們報了仇。接著,解放軍兵分兩路,一路直搗馬步芳老巢西寧,一路翻越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依次解放古浪、武威等河西走廊大小城市。蘭州決戰中馬步芳大部被殲滅,導致西寧無軍可守,解放軍勢如破竹,再沒有經曆大的戰役,很快解放西寧,再北出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解放了民樂、張掖。

“老窩子被抄,尕娃們軍心渙散哩……。”駐守在河西走廊各地的馬步芳餘部聽到蘭州決戰失敗、西寧被抄,馬步芳父子逃走的消息,再無鬥誌,不聽指揮,很快繳槍投降,12年前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因馬家隊實力強大,西路軍隻打下了古浪、山丹、臨澤、高台等小縣城,沒有把武威、張掖等大城市攻克,馬匪大股人馬都還在,勢力尚存,現在解放軍是依次解放河西走廊的各個大小城市,馬匪不投降就一個個被殲滅,徹底的無處藏身。駐守張掖的國民黨韓起功,12年前還隻是一個旅長,現在已升為軍長,部屬也在抵抗無望的情況下繳械投降。韓起功帶了幾個隨從逃到祁連山中躲了起來,因無處窩藏,被當地人發現,隻好出來投降,後因在屠殺西路軍事件中罪大惡極,負債累累,被很多張掖人民控訴舉報。最後被新成立的張掖縣人民委員會押上了審判台,接受人民的公審後執行槍決正法。

馬步芳是甘肅臨夏人,回族,1903年出生於軍閥世家,他的父親馬麒和叔父馬麟都是青海地方軍的頭目,馬步芳年輕時曾在寧海地方軍官訓練團學習,畢業後直接到了父親馬麒手下任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馬步芳從旅長升任到師長、軍長、縱隊司令,最後做到了集團軍總司令,1938年馬步芳被任命為青海政府的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馬步芳擔任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兼陸軍82軍軍長,1945年他又當選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兼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馬步芳和他所在的馬氏家族統治青海地區長達四十年之久,荒**無道,凶殘蠻橫,被人們稱為“土皇帝”。蘭州戰役馬家軍徹底戰敗後,馬步芳攜帶家眷逃往重慶,後逃台灣。殘部再無抵抗能力,西寧、河西走廊諸城相繼被解放軍攻克。

12年前曾擔任過甘州蘇維埃中心縣委委員的陳同誌,西路軍失敗後去了延安,現在又回來擔任了張掖縣人民委員會的主任,縣委成立時,召集12年前的老黨員,或宣傳紅軍、支持紅軍的入黨積極分子繼續到縣委工作。李生忠是張掖縣委要尋找的主要人物之一,可惜老李被國民黨抓捕後身心遭受嚴重摧殘,失去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十年前就已經去世了,縣委陳主任一行找到李生忠家屬,對老李為黨為革命做出的工作表示肯定,也對老李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慰問,現在革命勝利了,國民黨馬家隊統治西北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我們不能忘記和虧待自己的同誌,他們給老李家屬發放了撫恤金,安排老李的兒子到縣上當了一名通訊員,以後每年縣委的同誌都要到老李家慰問。縣委又著手每年培養和發展一批思想積極進步的新黨員。

一天,大野口池窯戶的煤窯上來了一輛吉普車,下來三位解放軍官兵,要尋找池老板。池窯戶出去一看,原來是12年前救助過的紅軍趙寶堂營長,另兩位是司機和警衛員,趙營長現在已是一名解放軍師長,是專程前來看望池老板的。他們解放張掖後,就駐紮在張掖城南門外,今天開車走了大半天的路。趙師長緊緊握住池老板的手,搭救之恩難於言表,對司機和警衛員說,這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警衛員趕快把帶來的禮品呈上。趙師長又當著大家和窯工的麵把12年前池老板怎樣救助他們的事敘述了一遍。窯工們才知道了趙師長和池老板的交情。晚上他們睡在一起,舊事重提,聊了整整一宿。

池窯戶問起蔡排長的近況,趙師長說:“蔡玉花現在是部隊後方醫院的副院長,是我的媳婦,我們已有三個孩子了。”

池窯戶高興地說:“哈哈哈!好!這樣好,12年前你們在煤窯藏身時我就看出來了,你們倆挺般配的。”

趙師長也不掩飾地說:“嗯,就是那次流散逃生的苦難經曆,促成我們成為一家的。”

問到紅軍戰士小李、小劉和女戰士劉小英的情況,趙師長說:男戰士小劉犧牲七八年了;小李到了二野,沒到張掖這邊來,現在已是一名解放軍營長了;女戰士劉小英現在是一名醫師。

池窯戶也給趙師長說了賀誌勇的情況。趙師長稱讚賀誌勇是個好同誌,成長的很快。

第二天一大早,池窯戶又帶趙師長到當年藏身的煤窯內看了看,觸景思情,趙師長激動的留下了眼淚,他給警衛員和司機敘說了當年他們五人被池老板搭救,為躲避馬家隊搜鋪,曾在這個煤窯內藏身多日的故事,他又想起那位仁愛慈祥的老孟,趙師長在第三個坍塌的煤窯口鞠躬敬禮,憑吊著老孟,流下了眼淚,對隨行的人說:“老孟是為掩護和救助他們五位紅軍而獻身的,我一生也忘不了老孟的恩情。”

甘州祁連山大野口一帶的景色

他又拿出一些錢來,拜托池老板轉交給老孟的家屬或後人。聽到老孟遇難後的善後事宜是窯上出錢辦的,趙師長對池老板更加感激了。這些天趙師長心情好,他一邊來看故人,一邊欣賞著前後左右的旖旎風光,嗯,張掖大野口一帶藍天、白雲、草原、森林、牛羊成群,高山流水的,真是少有的自然景觀。

第三天,趙師長要走了,說他工作忙,事情多,部隊不日就要開拔,繼續西進,要解放新疆去。送別時,趙師長對池窯戶說:我會給張掖縣委的同誌提起你熱心救助紅軍的事。趙師長回到駐地,給張掖縣委寫了一封信,署上自己姓名,職務,親自交到縣委主要領導的手裏。介紹說張掖縣龍渠鄉村民池元瑜,在祁連山大野口開辦煤窯,12年前個人拿出大量財物支援革命,支持西路軍,他的兒子池登雲是甘州最早參加紅軍到陝北延安的,後在抗日戰場中為國捐軀。他還動員和支持窯上的窯工參加紅軍,西路軍失敗後又積極救助過五位流散紅軍,該同誌熱心支持革命,為革命勝利出了大力,請當地人民政府予以信任和適當的工作安排為宜。

縣委派人調查,反映情況屬實,池元瑜確實是個支持紅軍支持革命的熱心人,十多年前就有這樣的思想和認識確實難得。十多年了,有些窯戶經常克扣窯工,隨意延長窯工時間,自己賺了好多錢,事情幹的很大。土改時家庭成分被劃成地主、資本家,在後來的運動中財產被沒收,個人被批鬥。池窯戶卻不克扣窯工,仁厚待人,慘淡經營著煤窯,也沒賺多少錢。土改時劃了富農成分,但他熱心救助紅軍、把兒子也送去當紅軍參加抗日戰爭的事得到張掖縣政府的認可,把他按思想進步人士對待,也沒有批鬥他。縣委領導起初準備給池窯戶在縣委部門安排個事情讓池窯戶幹,可惜人已58歲了,是池大爺了,最後推薦池大爺當了一屆縣政協委員,也算是對池大爺的報答。這以後,池窯戶逢年過節常受到縣委縣政府和民政部門的慰問。所以,池窯戶很受人們敬重,晚年生活幸福,這樣一直到去世。

趙師長在向西進發前,抽了兩天時間抓緊看了看張掖這座城市,12年前他們來過這兒,沒有打進城來,處在那樣的險惡環境中生存

張掖鎮遠樓

都是問題,哪有閑情逸致逛街呀?這兩天他看了城中的鎮遠樓、木塔、文廟、臥佛寺、總兵府、關帝廟等等的一些建築物,走過了幾條街道,晚上再看看《甘州府誌》,對張掖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認識。

張掖是一座矗立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從隋朝開始稱其為“甘州”,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而得名。這裏記載著千年燦爛文化,書寫著千年曆史傳奇故事,古代這裏曾留下過高僧玄奘、使臣張騫和名人馬可波羅的足跡;曾讓詩人陳子昂、王維、高適提筆留下著名詩篇,他們把許多的悠久的文明和信仰留在這片土地上,把無數動人的故事書寫在古城的風沙裏。

曆史上,張騫曆經十三年出使西域,兩次經過張掖,回到都城後把自己沿途的所見所聞詳細地稟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聽了之後對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和西方奇特的人文風光產生了極大地興趣。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去河西攻打匈奴,兩次“河西之戰”之後匈奴被成功擊退,自此之後便打通了河西走廊,隨後便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來守護這條通往西域的通道,它就像是國家張開著一雙強而有力的臂膀,捍衛著中原大地。從此一條起點為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抵達地中海,羅馬為終點的絲綢之路逐漸貫通,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儒家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各種歌舞等紛紛在這裏生根發芽。霍去病還在張掖的山丹建立了一座皇家馬場,從西域引進優良馬匹和優質糧草,專門培育精良的騎兵軍隊,為漢王朝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張掖素來就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來自世界上各地的糧食作物在張掖落地生根,因此這裏不僅有來自西方的小麥、玉米,還有江南獨有的稻米,曆來被人們稱為“西北糧倉”。

張掖古城建在黑水河的邊上,黑河繞城而過,為古城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鍾鼓樓是張掖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它筆直地站立在古城的中心位置,曆經千年的風雲變幻依舊保存完整,它見證著古城千年璀璨文化和輝煌曆史。

“古有霍去病西征打擊匈奴,我們這次是解放軍西征解放甘肅、新疆!我們應該也有這樣的壯誌豪情。”趙師長這樣想。同時,趙師長也看到甘州這個地方從整體上講,還是地廣人稀,綠洲和耕種土地少,戈壁灘大,人民生活困苦,在國民黨馬步芳部統治的二三十年時間裏,經濟發展緩慢,各項產業凋敝,城市麵貌破舊,滿目瘡痍。我們現在接管後,應該加快經濟建設,把這個曆史悠久的城市建設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幾天來,趙師長也聽說了當地的不少民謠:

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

山是和尚頭,河裏沒水流。

甘州不幹水池塘。

甘州城北水雲鄉。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

黑河如帶向西來,邊塞古城自漢開。

……

過了幾天,趙師長的部隊開拔西進,一路上他深情的望著祁連山,心裏想:“再見了,祁連山!張掖!這是個我一生中都不能忘卻的地方,我對這裏的山水和人民懷有很深的感情。”還沒到肅州,晚上宿營後,趙師長還在閱讀一篇《張掖賦》,讀過後,他對甘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萬裏絲路通西域,千年古城踞河西。漢武開疆,郡因作掖一泉如飴,州亦稱甘。合黎圍繞於郡北,祁連屏障於城南,兩山峰對,一川如砥。古道咽喉重地,羌中人組通衢。東武威,西酒泉,張掖中峙南湟中,北居延,古城比鄰。弱水西流萬頃綠,春風南來一時新。昔也虜騎馳逐,乍離乍合。今也烽煙永靖,天以大同……

斯地也,曆史名城。聲弗遠,乃西漢名郡,北涼舊地,西漢以降,已越二千一百年古跡微,有北涼彩塑,西夏臥佛,試問寰宇,誰能比肩稱第一!北周木塔無釘鉚妙手天成,明朝鼓樓有唐鍾雄鎮西北。黑水古國湮黃沙伊城肇始,漢、明長城兩並行華夏無雙。追往於典籍兮,知史綿亙:元世祖生大佛寺,開一朝基業。明英宗賜大佛經,為九州最全。永樂佛曲,海內孤本,《大般若經》,稀世之珍。北方佛教中心,西域通商窗口。南賈誇富,邑人自矜……

斯地也,絲路咽喉。匈奴劍逼月氏馬,吐蕃兵陷唐王刀。得河西先得斯地,故兵家必爭回望長安山河遠,走廊一夫能當關。走西域必走斯處,乃商旅必經。古道西風走馬,欄幹斜陽賦詩。張騫使西,匈奴無情,十載風雨羈張掖左公戍邊,春風有意,兩行楊柳綠河西。陳子昂視察上疏,林少穆生情放歌。唐宋元明清,將相士商僧,大將戍邊,騷人詠史,遷客傷別離,吏員察民生。往來皆過客,人事成古今。大哉張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