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中共中央對西路軍失敗的處理

再說趙寶堂營長他們回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又回到延安紅軍總部,以後有好多同誌曆經艱辛,一路討飯終於找回部隊。畢竟是在河西走廊打了敗仗,找回部隊的同誌們都覺得抬不起頭,心裏有塊抹不去的陰影。“唉,總算是回來了,這比犧牲的,流散各地沒找回來的同誌們強多了,我們雖然個人盡了力,但不可否認我們是打了敗仗,中央怎麽處理我們,我們都認了。”趙營長這樣想。

這也是找回部隊的同誌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大家心裏都不好受,耐心等待著。然而,西路軍失敗的原因,是一個極其複雜好長時間都不能定性的問題。趙營長他們等了幾個月,也沒個處理結果。後來的兩年內,趙寶堂他們通過翻看會議資料,看到了有關西路軍失敗原因的好幾種說法:

說法一:“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失敗,是我軍戰史上一次嚴重的軍事失敗,可以說是全軍覆沒,而且失去了紅5軍軍長董振堂等大批優秀的指揮員,其根本原因是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不服從中共中央的指揮,導致紅四方麵軍孤軍深入,既無援兵的支援,又無兵源、彈藥、糧食的補充,而且作戰地區都是有利於國民黨騎兵的作戰,不利於紅軍進行運動戰。在戰役指揮上,作為總指揮的徐向前並無大的失誤,徐向前同誌以其冷靜的頭腦、頑強的意誌、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豐富的作戰經驗,率部同強敵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血戰。由於河西走廊地區沒有根據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西路軍孤軍苦戰四個月,殲敵2.5萬餘人,最終未能免於失敗。西路軍指戰員所表現出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成為我軍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此看法對西路軍和陳昌浩、徐向前的曆史功勳得到了更明確的肯定,並明確提出西路軍失敗是“由於河西走廊地區沒有根據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而不是陳昌浩個人的原因。

說法二:“張國燾從其分裂主義路線出發,表麵上同意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而背後又在搗鬼,總想把四方麵軍拉到甘西去‘自成局麵’,搞‘獨立王國’,同中央分庭抗禮。因此,在戰略方向選擇上,在三支紅軍主力會師前,他企圖西進而反對北進。會師之後,張國燾又根本不顧中央的統一部署,擅令四方麵軍主力‘西進出涼州’,而不願‘出寧夏’,致使海打戰役計劃被破壞,寧夏戰役計劃落空。進而造成四方麵軍主力分兵西進甘北,致使西路軍全軍覆滅。然而這一切,包括陳昌浩在內的西路軍廣大指戰員是不清楚的,或者說是不了解張國燾的包藏禍心的。當然,作為前線主要指揮員的陳昌浩軍事指揮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說法三:“我們考察西路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這是真正曆史唯物主義的結論。當然,西路軍的失敗,對於廣大西路軍指戰員來說是沒有責任的。同樣,這也是黨中央早已做出的另一合乎曆史事實的結論。當時,西路軍廣大指揮員並不知道張國燾另有野心,還以為這是黨中央的部署,鬥誌昂揚地踏上了征途。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同優勢的敵人血戰到底,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黨和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說法四:“1937年12月下旬,毛澤東在接見回到延安的李先念、李卓然、李天煥、郭天民、程世才等指揮員時,對西路軍的失敗的具體原因作了分析,指出:西路軍的失敗,主要是張國燾不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造成的。西路軍是失敗了,但這不是說西路軍廣大的幹部和戰士沒有努力,他們是英勇的、頑強的。那一帶是少數民族,人煙稀少,群眾中革命工作基礎又很差,地勢又不好,南麵是大雪山,北麵是大山和沙漠,在幾十裏地寬的一條狹窄地區,運動不便,敵人多是騎兵,我是步兵,又缺乏同騎兵作戰的經驗,這些情況,使西路軍在失敗中不能更多地保存下革命的有生力量。”

說法五:西路軍在古浪至山丹一帶的戰鬥中,雖殲敵1萬餘人,但自身也由過黃河時的21800人減至15000餘人,戰鬥力大為減弱,許多戰役都很激烈,西路軍打得並不輕鬆,九軍在古浪戰鬥中就曾失利,損失2000多人。西路軍領導人應該意識到對手是一支強敵,但主要領導人陳昌浩等有輕敵思想,對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的困難和敵人的戰鬥力估計不足。陳昌浩和徐向前在永昌戰鬥後,就曾有激烈的爭執,陳昌浩說:“馬家隊已基本擊潰,在永涼地區建立根據地不成問題。”徐向前反駁說:“你的估計是毫無根據的,所謂‘基本擊潰’要有兩個標誌,就是我們轉入進攻,敵人轉入防禦,但現在呢?是敵人在進攻我們,我們在防禦敵人,敵人有根據地,有補充,能支持長期作戰,而我們則相反。”西路軍進入臨高地帶後,陳昌浩仍講形勢大好。這種思想也影響了決策,沒有盡早考慮到潛在的危機。

革命鬥爭不僅有勝利的歡樂,更有失敗的血淚。沒有失敗,就不會有勝利,沒有血淚,也不會有歡樂,而回避失敗的曆史,必然是虛偽和殘缺的。西路軍失敗以後,中央隻對張國燾和陳昌浩的錯誤作了批判,讓陳昌浩做了兩次檢討,不追究其它同誌的責任。“西路軍的失敗,不能說是廣大的幹部和戰士們沒有努力,他們是英勇的、頑強的。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後繼,英勇奮鬥,同優勢的敵人血戰到底,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張國燾、陳昌浩在西路軍失敗問題上究竟有沒有錯誤?要承擔什麽責任?這是黨中央經過調查研究後需要定性的問題。總之,西路軍的廣大指戰員和戰士們是沒有錯誤的,並且中央肯定了廣大幹部戰士們英勇的、頑強的、同優勢的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趙寶堂營長等一批歸隊的西路軍幹部戰士看到中共中央領導的說法後無不歡欣鼓舞,是中央領導肯定了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同優勢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他們的心裏包袱卸下了,覺得不再低人一等,開始振作精神,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中去。

抗日戰爭爆發後,池登雲等一夥青年學生被編入八路軍隊伍,開鋪抗日前線。過了一年多,張掖不再有人提國民黨馬家隊和紅軍打仗的事,社會輿論也以抗擊日寇侵略為榮,不抗日為恥,這時池窯戶才將自己兒子池登雲在蘭州上學期間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抗日前線的事宣揚了出去。池登雲的爺爺奶奶也知道了自己的孫兒當上了八路軍,就是一年前的紅軍,起初很擔心,但是一年多了沒見人,擔心也沒有用,隻能尊重孫兒的選擇。現在,孫兒上了抗日前線,也是好事,池家一家人每每向別人提起此事,感到受一種光榮和自豪,積極和先進,池登雲給池家臉上貼了金。

池登雲作戰勇敢,腦子靈活,點子多主意正,屢立戰功,一年多後由班長提升為排長,三年後又升為副連長。池登雲報喜不報憂,寫信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張掖老家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家裏人為他而高興,卻哪裏知道戰場上有多凶險。1941年11月,在一次反擊日寇的掃**中,池登雲他們連隊承擔了阻擊敵人進攻,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任務,池登雲率部在最後一線阻擊敵人,他飛快地奔跑在坑道掩體內,端起機槍向敵人猛烈地掃射著,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自己也不幸身中數彈而犧牲。

噩耗傳到池登雲家裏,全家人都以淚洗麵,悲痛欲絕,才22歲啊,還沒有成家,就為國捐軀了。池窯戶更是痛失自己折損了心愛的兒子,一年多了沒有笑容,不能從陰影裏走出來。鄰裏們也陪伴著哭聲,很是惋惜,然而,這樣的結果是無可挽回的。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啊,血性男兒,保家衛國,死的其所,當地政府出麵參加了吊唁儀式,支付了撫恤金,舉辦了隆重的祭奠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