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法號的故事

禪定寺的同修,法號大都是兩個字,比如:方丈的法號叫釋懷;理發師的法號叫釋心;在寺內主持各種儀式的司儀的法號叫釋聰;那個早上開門晚上關門的老和尚的法號叫釋思;那個曾經給我盛飯的胖和尚的法號叫釋貪;那個負責敲罄的小和尚的法號叫釋嗔……

這些法號都是方丈給起的,無不具有雙關義:一者,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的,所以佛教又叫釋教,佛教徒都姓釋。二者,釋,在漢語中是放的意思,並由此生發為放棄、放下、放開等多個意思。這樣方丈給僧人起的法號,就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僧人的希望和要求,比如“釋貪”就是放棄貪心,“釋嗔”就是放棄嗔心,“釋聰”就是放棄小聰明,“釋疑”就是放棄疑心,“釋架”就是放下架子,“釋開”就是放開,“釋達”就是放達,等等。

方丈給我起的法號叫釋我,意思是修行一定要把我放下,去除自我意識,要進入無我相,達到無我的狀態,才能得道成佛。

可這個法號,經常給我帶來麻煩和誤會,常鬧笑話。

有一次首座釋達法師遠遠地招呼我,說:“今天釋我給信眾講經。”

我哦了一聲,就出門遊方去了,晚上才回。

結果那一整天都無人講經。

晚課時,釋達法師問我:“你今天咋沒講經?”

我說:“你不是說是你講經嗎?”

“我什麽時候說是我講經了?”釋達法師滿臉的莫名其妙。

“我早上清清楚楚的聽你說:今天是我給信眾講經。”我也是滿心的委屈。

釋達法師突然嘴巴一張,“啊”的一聲,然後合掌道:“一場誤會!一場誤會!我說釋我,是稱呼你的法號,你的法號不是叫釋我嗎?可你把釋迦牟尼的‘釋’,理解為‘是非’的‘是’。以後注意了,我說釋我不是我,而是你!”

我哈哈大笑,說:“釋我不是我,而是你。這話真有玄味,聽起來像一句偈子。”

還有一次,一個香客問我:“法師怎麽稱呼?”

“釋我。”我說。

“我知道是你,我問的是你的法號叫什麽。”

“我的法號釋我呀?”

“你的法號是你嗎?”

“釋是釋迦牟尼的釋,我就是我們的我,明白了沒有?”

香客這才恍然大悟,點頭道:“哦,明白了!”說完走了。

我的法號叫釋我,因為年紀不算很大,寺裏的同修經常就稱一個字:我。說是很親切,是昵稱,就像在家人稱自己喜歡的人為“菲”“強”“蘭”“楓”一樣。可這樣一來,麻煩就更大了,笑話就更多了,因為同修常把第一人稱代詞的那個‘我’,和表示釋我法師的那個‘我’弄混淆了,不知是指哪一個!有時指說話者自己,有時指釋我和尚。造成這種情況,同修當然不是故意為之,更無惡意,不過也好,可為枯燥的寺廟生活增添笑料。

盡管這個法號常給自己帶來麻煩,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稱呼的,一者,它的意思正合佛法,也合我的心意,“放下我!”多好啊!說到點子上去了,人的一切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太強導致的,如能放下自我,破除我執,還有什麽煩惱呢?二者,法號帶給我的麻煩,也是對我的曆練和考驗,每每被人誤會而不生氣,總以一抹微笑、一句佛陀、一個合掌應之,不就是一種修行嗎?這正是佛家所講的忍辱、去嗔。第三,這個法號是師父給起的,寄托了師父的希望和要求,珍愛這個名號,就是尊重自己的師父,不忘師父的囑托!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