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給孩子帶好路

1起名也是門學問

孩子的名字,雖然隻是個呼叫的符號,卻關係到孩子的一生。好聽或者意思好的名字會使孩子感到自豪,也會使孩子充滿信心和勇氣;而不好聽或者意思不好的名字則使孩子感到沮喪委屈,甚至產生畏懼和怕人叫名字的心理,長久下去,孩子甚至會害怕見人或者不想見陌生人,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影響孩子的成長。

我在大學教學,學校要求上課前先點名,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去向。在點名時,有些人的名字就會受到同學們的哄笑和恥笑,每當這時,這些同學就會將頭埋得很低,而且聲音很小,甚至不予應答。我能夠感受得到,這很普通的點名,對這些同學來說卻成了一次羞辱,但不點名又不行。因此,名字起得好壞,對孩子的心理及成長有著不能小視的影響。

我的女兒出生後,我第一次抱在懷裏呼喚她時,就親切地叫她貝貝,大概是寶貝的意思,後來細想,小名叫貝貝也行,但因為是女孩,應該寫成蓓蓓,這樣小名便確定了下來。因要報戶口,馬上就得起大名,如果第一次起不好,以後更改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女兒的大名就起得頗費周折。我苦思冥想幾天,也沒想出一個滿意的名字,妻子的期望值也很高,既要好聽又要有意義還要符合時代潮流。因此,幾乎是我想出一個她否定一個。萬般焦慮時,我突然覺得幹脆就叫“史無前例”。兩人笑過後,妻子覺得也可以。但過幾天妻子就覺得不好,她說史無前例就不像個中國人的名字,一個女孩子叫這樣一個名,肯定讓人笑話議論,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甚至是性格,上小學時也可能會被同學取笑欺負。妻子這樣說,我也產生了動搖。再琢磨,覺得去掉一個字,叫史無前。這下我和妻子都覺得好,但那時我母親在我這裏,母親不識字,“前”和“錢”同音,她說叫史無錢(前)不行,沒錢怎麽生活,沒什麽也不能沒錢。我和妻子覺得也是,這個名字當然也不能叫了。再苦想細琢磨,我覺得那就幹脆叫史詩。但反複念,怎麽念都覺得發音不響亮,大聲喊時更喊不響。名字叫不響,也不是好名字。再琢磨,又覺得叫史書也好,有書卷氣。剛確定下來,我母親又說不行,她說怎麽能叫死輸(史書)呢?死輸不贏怎麽能行。原來我們當地口音史和死同音,書和輸也是同音。隻能再重新起名。又思考幾天,才決定叫史畫,一是覺得應該如詩如畫,二是叫這個名字重名的幾率也小,三是易記書寫也簡單,四是也沒什麽負麵意思。事實證明這個名字起得還可以,有不少人聽後,說我參考了《紅樓夢》裏的人名。女兒在北大讀書後,她告訴我,說他們不少老師說她的名字好,特別是教古典文學的老師,特別讚賞,還說有一個老師點名後又問誰叫史畫,她站起來後,老師說不錯,人如其名。

如何才能給孩子起一個好名字,我覺得首先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漢字是音義結合的文字,取名不僅要考慮意思,還要考慮讀音,因為名字是讀的,往往讀音比意思更為重要。讀音有歧義,聽起來就不舒服。比如有不少人叫王林、王紅,可王林和亡靈同音,王紅和亡魂同音。前幾天看電視,山西台有個節目叫《我要找到你》,節目裏警察要找一個拐賣孩子的罪犯,那個人的名字叫卿壽生,聽起來像禽獸生,讓人好笑。

網上還說有一個最雷人的名字叫史珍香(屎真香),真的是有點雷人。那年我去開會,熟人介紹他的朋友時,說名叫朱耀善,我當時以為是豬要騸,是熟人在開玩笑叫人家的綽號。

(2)起名不要起多音字。漢字的同音字較多,同音字如果用在句子中,可根據句子的意思確定其讀音,如果用在人名裏,那就很難作出判斷。有一位副省長名叫李重庵,許多人很難判斷應該叫李重(zhong)庵還是李重(chong)庵。類似的情況很多,例如馬增長,這個“長”字就讓人難辨,因為在人名裏,這個字常念長短的長,如某長生或者某長勝,但這個馬增長似乎應該念增長的長,但人家還是念長短的長,讓人無法猜測。因此起名應該避開多音字。

(3)起名最好不要起難寫難認的字和不常用的異體字。因為名字是讓人讀讓人寫的,難寫難認,就會造成許多困難,特別是計算機裏沒有的字,那將更加麻煩,而且麻煩不僅是麻煩別人,其實受損失的還是自己。比如你去應聘,人家不認識這個字,就不會叫到你的名字,你也會失去一次機會。再比如選舉投票,如果是讓投票人自己寫提名人的名字,人家就不會寫你。但有不少人卻故意起生僻字和不常用的異體字,以為是獨特別致,以為是高人一籌。比如本來有蘇這個字,卻要寫成穌這個字;本來寫成浩就可以了,卻故意要寫成灝。還有這個禕字,看起來好像讀(wei),其實卻讀(yi),而且與之很相似的還有一個字禕,讀音卻是(hui)。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就叫韋禕,今年又有一個學生叫王奕。我記得有位學者在電視裏講學,說到他聰明善於變通時,就舉例說有次點名時有位同學的名字不認識,於是就沒念,點完後他問誰的名字還沒念到,那位同學就站了起來,然後他問你叫什麽,同學就告訴他了。其實教書這麽多年,不認識的名字我碰到的也不少,但我不浪費那麽多的智慧,不認識我就說不認識,然後問念什麽,學生告訴我後,我就乘機教育他們,中國的漢字太多,有不認識的字是正常的,你翻開字典看,許多字是不認識的,但名字是給人念的,你給你的後代起名時,最好起一個簡單常用易讀的。這樣一番解釋雖然我自己把自己解脫出來了,但浪費了大家的許多時間。但不管怎麽說,名字中的生僻字異體字卻是越來越多了,還有繼續發展的趨勢,而且有些家長把起怪名怪字當成有學問,這當然是不合適的,我前麵說了,給別人製造麻煩,也是給自己製造麻煩。

還有就是名字裏不要有難寫或者筆畫太多的字,比如常見的名字如叫什麽“鼎”的,這個字雖然筆畫不算多,但卻難寫,寫出來也不好看。還有這個“懿”字,名字裏有這個字的人也不少,三國時就有司馬懿,但這個字的筆畫確實太多了,也很難記清。

注意名字的聯想,因為一個名字會讓人聯想到其他事物。有朋友讓我給孩子起名,朋友姓王,他想讓孩子叫王子,又覺得起這個名字的人多,也有可能讓孩子盲目自大。我也同意他的觀點,但一時還真不知起什麽好,情急中我問他叫王法怎麽樣,他立即說不好,說讓人馬上想到犯法,也立即聯想到監獄。我們隻能一笑了之。也有聯想到很不雅的。有個女學生叫某姬姬,每次點名,同學們都笑,那個女生更是抬不起頭來,我怎麽調整聲調來讀,仍然有同學恥笑,為了不給這位同學製造傷害,我隻好再不點這個名字。當然還有別的聯想,比如李逵、張飛,讓人想到魯莽勇武,而潘金蓮一類的名字,也讓人聯想到****。起這種和名人一樣的名字,就要仔細考慮,因為這一類名字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感覺,從而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些性格和心理,而且如果找工作投遞簡曆,很可能在人家腦海裏有一個聯想的印象,比如人家看到名字叫張飛,很可能想到魯莽;看到名字叫潘金蓮,很可能會想到起這名的父母沒文化。

(5)起名最好要有意義,而且還要響亮好聽好讀。因為名字就是讓人讀讓人聽的,有意義的名字不僅會讓人感到美好,好聽好叫的名字也能讓人過耳不忘。我的女兒說他們學校有個學生名字叫錢好,這個幽默智慧的名字一進校,立即就成了新聞,這位同學也成了全校的明星,我女兒雖然和她不是一個係的,但也很快知道了這個名字。當年我們學校有一任團委書記喜歡在全校投票選舉學生會主席,結果那一屆選出的學生名叫高度。第二屆又選舉時,選出的學生名字又叫焦石。我們不能完全武斷地說就是因名字好記有意義才當選,但兩次如此相似,我們有理由說名字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名字的使用傳播也比過去更加廣泛,也更加有實用意義,比如演藝界,不少人總要起一個好聽好記的藝名,目的也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記更好傳播,比如刀郎,比如東西,比如茅盾。

(6)起名最好要獨特一點,讓重名的人不要太多。報道說有一個名字,全國叫這個名字的人有近千萬。我女兒上小學時,班裏有兩個叫李唯的,她們隻好把一個叫李大唯,另一個叫李小唯,巧的是班裏還有兩個叫楊陽的,而且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於是班裏有調皮的學生便把男的叫公楊陽,女的叫母楊陽。我單位一個同事發現工資被扣了,去查,原來是另一個係裏同名的人借了差旅費。我給學生登記成績時,也常常會有重名的而無法登記。這樣看來,重名當然也是一件麻煩的事。

(7)有不少人相信算命先生,也有不少人相信易經八卦相生相克,我雖然不讚成這樣做,但我也不想妄加指責,但我要說的是,這些先生一般文化水平不會很高,即使有的人對古代一些東西有點研究,但社會畢竟發展了,你的孩子也要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影響他們的,也隻能是和現代生活有關的東西,至於起名要看名字的筆畫和金木水火土,我覺得這些無形的東西,不一定能影響到有形的你。另一方麵,這些先生起的名字,一般都比較古板,有的雖然比較吉利,比如福祿壽喜一類,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鄉土,這正是今天的孩子們不喜歡的。起一個孩子不喜歡的名字,不僅不能給孩子以自信,還會給孩子增加精神負擔。

名字雖然隻是一個符號,但它是一個音義結合的符號,和具體的人聯係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給人賦予一定的感情色彩,不要小看了名字,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會影響一個人對機會的占有。另外,美麗好聽有意義的名字能給孩子帶來自信,也能給孩子帶來榮譽,相反,難聽有負麵意思的名字,會使孩子抬不起頭來,當然也會給孩子帶來侮辱感。

2多給孩子講故事,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望

故事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神秘的境界,讓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在另一個世界中遨遊。因此,給孩子講故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聽故事也是孩子的本能需要,如果不從小培養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望,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會失去對孩子大腦的最早開發的機會,更不會讓孩子養成自己求知和思考探索的習慣。沒有一個學習的習慣,孩子就會由著自己的性子玩耍,玩耍的習慣一旦形成,那時再想把孩子從自己形成的習慣中拉回來,就有一定的困難。

早期給孩子講故事不完全是為了讓孩子掌握知識,而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很神秘,這個世界很豐富,這個世界有許多未知。比如講動物的故事,人類生存的故事,風雨雷電等自然的故事。這些故事會把孩子引到一個奇異的世界,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裏埋下無數的好奇、無數的未知、無數的謎團。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在講什麽樣的故事上動腦筋。如果是嬰幼兒,就講一些和孩子的生活有聯係的,孩子能想象得到的,比如小蝌蚪找媽媽和小鴨子找爸爸,就是不錯的故事。為什麽?因為此時的孩子最能理解的事物和情感,也就是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這一類事情因為是孩子最熟悉的,也是聯係最深刻的,孩子當然就愛聽,也容易動感情。我記得有次帶著孩子在校園裏散步,那時孩子可能快三歲了,因和熟人邊走邊聊天,竟然忘記了孩子,發現孩子不見時,我急忙順原路找,原來在小路拐彎時女兒沒發現我拐彎,她正拚命跑著在原來那些地方亂找,當看到我時,她哇的一聲哭得喘不上氣來,但她還是不顧一切往我這裏跑。我抱起她時,她已經渾身大汗,我知道她不是累的,而是嚇的。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孩子找不到爸爸媽媽時,對她來說,那可能就是最恐懼的事情。如果講這一類母子親情的故事,孩子不僅能夠理解,也會全神貫注,這樣就能增強孩子聽故事的興趣。相反,如果講那些孩子不能理解或者和孩子生活無關的故事,孩子就會沒有興趣,就像我們成年人拿起一本無聊的書不想讀一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再不願意聽故事。所以我要在這裏武斷地說,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隻有不會講故事的父母。

當孩子稍大一點,理解能力相對強一點時,要講的內容就應該廣泛多樣一點,這一方麵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麵也不會使孩子感到單調重複。具體內容當然很多,一是那些自然知識,讓孩子知道自然界的豐富多彩,而且要讓孩子知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許多神秘的東西;二是要講一些社會知識,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一些事情,為培養孩子的性格和為人處世打一些基礎。當然,還可以講一些日常生活,也可以講一些文學作品。總之,孩子感興趣又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東西,都可以講。

我現在無法準確記清我的女兒是什麽時候纏著我要我講故事的,因為很小的時候是我們主動給她講,稍大一點後,便是她纏著我們要我們講。我們主動給她講故事的情景我記憶不太深刻,但她纏著讓講故事的情景卻曆曆在目。女兒上幼兒園後,就有了固定的作息時間,中午吃過飯就讓她睡午覺,下午兩點半我們上班時喊醒她把她送到幼兒園,晚上九點一到,我們就讓她睡覺。這時我的事情就來了,她必須要我陪她睡,而且睡下後,她就側身抱住我的一隻胳膊,讓我把燈關掉,然後讓我講故事。有時我講得很累了,也估計她睡著了,但我剛一停,她立即就喊講講講。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講一些兒童故事,但這些故事很快就講完了,然後我隻好講我看過的書,開始我講《水滸》裏的那些故事,講完後又講《西遊記》,以後實在沒的講了,我隻好講《敵後武工隊》《林海雪原》《紅岩》這類我小時候看過的書,當然講這些不是照書念,我隻是憑記憶講大概,記不起來的就自己編著說。到後來這些也講完了,我隻好白天看什麽書,就給她講什麽東西。好在我那時已經在拚命寫小說,也拚命讀小說,我寫的我讀的,都是我給她講的內容。我現在也不能理解,女兒那時為什麽對什麽都感興趣,對什麽都愛聽,我常常覺得我沒什麽可講,而且講得一點意思也沒有,但女兒卻從來沒說講得不好重講一個,而且每天必須要聽故事睡覺。我那時常常苦惱地想,這什麽時候是個頭,她什麽時候才能自己看書。但好像也快,她上二三年級時,就慢慢不要我講故事了,而是她自己看書,起初還看那些帶拚音的兒童讀物,大體能夠讀通成年人的讀物時,她就有點如饑似渴了,進了屋,就找書看,而且一下從書架上拿下來幾本。她這時讀書,當然隻能讀大意,因為她不認識的字還很多,而且認錯了許多字,也鬧了不少的笑話,比如把邪路讀成牙路,把脈搏讀成永搏,但大意她是讀懂了,我們並不幹涉她讀成年人的書。但我的女兒聽話,更聽老師的話,我們不讓她把這些課外書帶到學校,老師也不讓帶,以免影響她在學校的學習,她就從來不把這些書帶到學校,因此,她並沒因愛好文學書而影響學習。相反,大量的文學閱讀,不僅開發了她的大腦,也鍛煉了她的思維,也積累了知識,也提高了理解能力。我的女兒不僅學習很好,而且學得非常輕鬆,讀小學和初中時,一般在學校就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回來就自己看她愛看的書,仿佛在學校做完作業,就是為了回來看書。這樣一來,她就從來沒讓我們輔導過作業,也很少有什麽不會做的作業問我們。在上一年級時,我和她媽還檢查一下她的作業,因為做得很好,也給我們增加了自信,自信讓我們後來就基本不再有意地檢查。如果作業本在麵前,才會隨手翻一翻,看看有沒有做錯的題,是為什麽錯了;如果懷疑她是沒理解清楚,就叫她解釋一下,能解釋清楚理解正確,我們就不再管;如果理解錯了,我們才幫助她解決。

早期給孩子講故事,同時也是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孩子聽故事不僅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也能積累一定的知識,也能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興趣養成了,愛好學習了,就會有更強的求知欲,也想知道更多的東西。有了這一切基礎,孩子將來的教育就好辦得多。我的女兒從幼兒園到現在,學習都是主動的,也是她自己想學,比如每年開學發了新書,她拿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急著讓我們給她包書皮,然後就急忙拿出語文,看上麵的課文,然後是自然常識一類的書。到了初中髙中也是這樣,反正是隻要看到書,她都有一種本能的閱讀衝動,喜歡的她會細讀,不喜歡的她就粗翻。這樣的求知習慣,就是從小養成的,因為她知道書裏肯定有她想知道的東西。

由於愛聽故事愛看書,我的孩子很小時,就愛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她從小就吃雞蛋,有一本圖畫書裏有小雞從蛋殼裏鑽出來的圖片,下麵有一首兒歌,我父親帶我女兒時,就教會了她這首兒歌,而且女兒也問了一些小雞和雞蛋的事,這些事可能在她的腦海裏有了深刻的印象。到她大概是兩三歲時,有次我從外麵買回一袋子雞蛋,她幫我一顆一顆往櫥櫃裏放,她突然問我雞蛋是哪來的,我說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她立即說不是問我雞蛋是從哪買的,而是雞蛋是怎麽來的。我說你的圖畫書裏不是有嗎,是母雞下的。她又問我母雞是哪來的,我說是從雞蛋裏孵出來的,她立即不耐煩地說,雞是蛋孵的,蛋又是雞下的,究竟誰才是媽媽。我一下明白了,她在思考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像這一類問題,我們成年人也不一定去思考,可見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是很豐富的。愛護這些能力,就是愛護孩子求知探索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愛聽放事愛思考的孩子,會顯得比同齡孩子成熟一些,心理年齡也會感覺大一些,因為人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情況主要不是取決於年齡的大小,而是取決於經曆和實踐的程度,比如一個人一生見識的東西很少,他的心理和思維就要比年齡更小,就像印度狼孩。相反,如果一個人見多識廣,他的心理和思維就會比實際年齡大一些。

3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果說給孩子看圖片講故事是在培養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那麽,我們還應該盡早地教孩子算數字,以此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孩子能數一些數字,就應該讓孩子把數字和實物對應起來,先讓孩子數指頭,然後隨意增減指頭讓孩子說出數目,孩子能把數字和指頭對應起來,就會明白數字和實物的對應關係,明白了對應關係,才能教孩子算簡單的算術。比如吃飯時,可以讓孩子來分食物,比如讓孩子給爸爸一個饅頭,再給媽媽一個饅頭,讓孩子算出一共是幾個饅頭,如果爸爸吃兩個,媽媽吃一個,又是幾個。學會了算這些,然後就可以讓孩子計算筷子等更多的數字。再大一點,買菜買東西時,就可以讓孩子來算了,如果算對了,孩子是很興奮的;如果算錯了,也要和孩子再慢慢一起算,其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孩子運算時,要先算加減,以後才能算乘除,千萬不要在孩子不理解的情況下讓孩子算難題,更不要過早地讓孩子背乘法表,也不要教孩子上學後才要學的列式計算。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完全發育成熟,抽象的東西孩子理解起來有困難,太多的計算,孩子容易搞亂,也容易搞糊塗。比如加法減法孩子還隻會簡單的,馬上又讓孩子算乘除法,孩子就容易搞糊塗,這樣不僅影響孩子再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孩子對一些基礎計算的思維。所以說,運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掌握了簡單的運算,才能學習更高一級的計算,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讓孩子感到很難,要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要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如果讓孩子感到不快樂或者是被逼迫,如果讓孩子抽象地算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不要過早地教孩子那些超出孩子接受年齡的計算,也不要羨慕那些計算神童,那些超出孩子認知能力的計算,對孩子不會有什麽好處。

俗話說熟能生巧,經常讓孩子計算生活中的一些數字,就能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能力提高了,孩子對計算也就有興趣了,遇事也就願意動腦筋去算,這樣就為以後學習數理化打好了基礎。

從小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不僅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在培養孩子辨別多少和分清貴賤的能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知柴米貴其實就是不算經濟賬,讓孩子算生活中的一些經濟賬,也是要讓孩子懂得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孩子知道柴米油鹽的貴賤,懂得一些生活常識,也就有了一些具體的是非觀念。不要小看這個能力,它對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養,也有不可小視的作用。

我的女兒很小時我們抱她到商店,她會指一些好看的東西想要,這時我們會告訴她這些東西很貴,我們目前掙的錢還不多,如果買了這些,就沒有錢買飯吃,就要餓肚子,也沒有錢買衣服。當女兒有了數字的概念時,我們就把價格告訴她,然後和她算一個簡單的賬,比如每月的工資是多少,吃飯穿衣用多少,其他方麵用多少。雖然孩子不一定能完全聽懂,但她至少有了一個貴賤多少的概念,也有了一個能不能交易的概念。有次我抱著女兒走到一個賣樂器的櫃台前時,老板正在彈電子琴招徠顧客。那時電子琴還是新鮮東西,女兒特別喜歡,就想要一台,我告訴她價格,然後說爸每月隻掙六十多塊,一年不吃飯,也買不起這台琴。女兒委屈地點點頭,然後可憐兮兮地說我摸一摸行不行。我答應後,她真的很喜愛很貪婪地把電子琴摸了一遍。因此,每當我看到有些孩子躺在商店的地上打滾,非要父母買他要的東西時,我就心痛地想,是父母沒有和孩子算賬,也是孩子不知道貴賤多少和是非曲直,也是父母沒有掌握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還有一件事,讓我至今還有點感動。有次我們一家三口去逛街,那時女兒大概是四歲,逛到中午時已經是滿頭大汗口幹舌燥,走到離亞歐商廈不遠時,女兒說要吃冰淇淋。因在這之前,我們帶她來過這裏幾次,她知道一進大門就是現做現賣冰淇淋的地方,快到大門口時,女兒就跑了進去,然後說要三杯冰淇淋。等我們進去時,三杯冰淇淋已經放在了櫃台上。當她媽拿出十塊錢遞進去隻找出四塊錢時,女兒說找錯了,應該找七塊六。當告訴她這裏的冰淇淋是兩塊錢一杯時,她立即說太貴,然後說學校的冰淇淋是八毛錢,然後說一杯比兩杯還貴四毛錢,然後說不要了。她母親告訴她這是大商場,又是現做的,所以要貴。但女兒堅持說太貴不要,我們隻好說不要。這樣的情景讓賣冰淇淋的阿姨也有點吃驚,說還沒見過這麽會為爸媽省錢的孩子,於是把錢退了出來。但我們確實是又熱又渴,而且女兒更是早就喊渴,來到烈日下的大街上,我們還是決定再把冰淇淋拿回來,但女兒堅決不,她說咱們往前再走,小商店肯定有八毛錢的。我們雖然認為沒必要為這點錢再跑路,但女兒能這樣想,能這樣算賬,我們覺傳難能可貴,更不能打擊孩子這種精打細算的積極性,這樣我們又走了好多路,才找到一家賣冷飲的商店買到了八毛錢一杯的冰淇淋。

生活中到處都有東西需要計算,早期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不僅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也能培養孩子辨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是非的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某些性格和品質。

4允許孩子玩自己的遊戲,多帶孩子外出走走

自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幼兒還是大一點的孩子,都喜歡玩自己的遊戲,都喜歡自娛自樂。其實孩子很小就有玩的欲望,嬰兒吮吸自己的指頭和不停地蹬腿,也可以看成是玩和娛樂。大一點後,玩的欲望就更加強烈,不少小孩即使是自己尿了尿,也要用手拍了玩,這些都是孩子玩的天性,雖然需要父母的引導,但不要過多地幹涉,其實孩子自己玩,就是自己動手動腦,就是自己在創造和實踐,而且愛玩會玩的孩子要活潑一些聰明一些,不要把孩子貪玩看成是多動症,愛玩和多動症是兩個概念,多動症是無緣無故地動,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愛玩是動靜結合,該靜靜地默默地玩時能夠靜靜地玩。當然,愛玩的孩子不會有孤僻症,不讓孩子玩,太多地限製孩子玩,孩子有可能孤僻、不好教育。

對於玩耍的內容,男孩女孩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齡段也有所不同。女孩玩布娃娃一類的玩具,而且喜歡給布娃娃穿衣服裹布條喂食物,這都是母性的表現,屬於天性的範疇。而男孩子卻喜歡玩刀槍一類的玩具,雖然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但這也是天性,是遠古男性爭鬥捕殺獲取食物保護族群的遺傳,這些天性都應該保護。現在孩子的玩具很多,高科技的東西層出不窮,父母也喜歡給孩子買那些複雜而不需要動手的自動玩具,好像是越複雜越高科技越好。其實孩子在玩的時候不僅要動手,也還要動腦,手腦並用,才能達到玩耍鍛煉的目的,如果玩具都是電動的自動的,隻摁一下就能動起來,孩子就感覺不到動手玩的樂趣,也沒有自己玩的成就感,因為即使玩具跑起來飛起來,孩子也不可能理解為什麽跑為什麽飛,孩子也隻能是個看客,而自己動手讓玩具動起來,孩子才有成功的樂趣,也才有鍛煉大腦和肢體的機會。

前年妻子的一個親戚生了孩子過滿月,我們去時要給買一個玩具,在玩具店挑選了半天,妻子決定買一輛電動的小汽車,是讓孩子坐在上麵,一摁按鈕就能行走的那種。我覺得倒不如買一輛用腳踏的實用,腳踏的孩子既能鍛煉身體,也能享受到玩的樂趣。剛好也有腳踏的,和電動的差不多大小,也有方向盤,隻是價格低了一些。妻子擔心人家會不會說便宜,會不會說不如電動的好。我覺得首先應該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是孩子需要能鍛煉身體的玩具,才給孩子買玩具。那次我雖然向親戚作了說明,可後來妻子又到親戚家,發現人家又買了電動的,而那輛腳踏的,卻不知去向。妻子說她問親戚時,人家笑著說腳踏的太落後了,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電動的,而且還有更大的越野車,踏一輛腳踏的出去,讓人家笑話落後寒酸。

孩子和人家攀比玩具時,父母就應該教育孩子,可現在不少父母也和人家攀比玩具,不管是否實用,甚至不管男孩子女孩子,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有,而且還比價格,好像價格越貴,就對孩子越好。這樣做的結果,除了會造成浪費,也會給孩子造成奢侈享樂不願動手動腦的心理。

這裏我還要說一件事情。有一年過六一兒童節,我們抱著女兒一起到商店買玩具。有一列一尺多長的電動火車,跑起來不僅能鳴笛,鳴笛時還會從煙筒裏冒出白汽,而且如果碰到物體,前麵的方向輪還能自動轉向從另一邊走。我們覺得這玩具不錯,女兒看著也很新奇,那時我們雖然工資隻有六十幾塊,但我們還是狠了心掏四十多塊錢買了。誰知回來放在屋子裏後,火車就顯得有點大,最糟糕的是聲音,跑動時就咣咣地響,鳴笛時聲音更大,因為商店裏太吵,我們並沒發現聲音有多大,但在家裏,“嗚”的一聲就嚇孩子一跳。我的女兒生來有點膽小,於是便不敢去碰,更不主動去玩,咬了牙花大價錢買來的東西,竟然成了擺設。而那些簡單的布娃娃,倒成了女兒的最愛,有空就抱在懷裏打扮布娃娃,和布娃娃玩,也玩出了不少的花樣:一會兒給布娃娃紮一小辮子,一會兒用布塊給布娃娃穿一件花衣服,一會兒又用布條給纏一條花裙子。這樣的玩具,孩子玩時不僅動手動腦,還能動感情,使孩子的情感也能得到釋放。因此,不管什麽玩具,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也就是說,那些動腦又動手也動情感的玩具,才是適合孩子的玩具。

有不少父母總是幹涉孩子自己玩耍,也有父母喜歡指導孩子玩耍,孩子玩耍時總是要麽限製,這也不讓玩那也不讓玩;要麽就是讓孩子按大人的意思玩耍。孩子玩耍時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不能讓孩子由自己的性子盡興地玩耍,這樣不僅會使孩子失去玩耍的興趣,也會使孩子養成依靠父母的習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失去自主的性格,而且父母總是指點,孩子在玩耍時就無法自己動腦,更不會動感情,玩耍也起不到益智的作用。其實玩耍就沒什麽對與錯,隻要孩子玩得開心,玩得認真,那就是對的,父母沒必要總是幹涉。

除了讓孩子自己玩,還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大家都知道,見多才能識廣,見得多,自然知識就廣,判斷事物就正確。多讓孩子和不同的成年人交流,和不同的孩子交流,孩子才會在實踐中明白人和人怎麽相處,不同的關係又怎麽相處。具體辦法一是多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走走,讓孩子多接觸人和事物,這對孩子很有好處,因為大家庭出來的孩子,對人際關係就懂得更多一些,而和人接觸少的孩子就懂得少。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都要在複雜的社會中生活,社會知識才是最有用的知識,社會知識缺乏,將來就無法融人社會,也無法正常生存。現在有些家長不願意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人,也不願意讓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甚至不願意早一點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說人多的地方傳染病多,幼兒園裏孩子太多,有了病就互相傳染。於是就先請保姆帶,到四五歲才送幼兒園。這樣的做法我不讚成,不把孩子送幼兒園更不可取。幼兒園裏雖然孩子多,容易傳染感冒,也容易傳染其他疾病,但感冒對孩子來說也沒什麽可怕,很多時候即使不送幼兒園,也逃避不了感冒,另一方麵,感冒也不全是壞處,感冒一次,就有一次的抵抗力。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隔離的環境中,小時不感冒,長大了缺少抵抗力就會多感冒,因為怕感冒就不把孩子送幼兒園,實在是得不償失,也是一種短視行為。要知道,幼兒時期孩子之間的玩耍和交往,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融入社會的初始學習期,錯過這一時期,孩子就會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自然形成一種自己獨特的交往心理,如喜歡安靜,以為隻有自己,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等等。這些心理一旦形成,後期就很難矯正。例如印度狼孩被人發現時隻有大約三歲和七歲,但她已經形成了狼的習性,不僅爬行學狼叫,也怕人也吃生食,回歸人類後雖然努力給她以人的教育,但她終究也沒能完全變成人,狼的習性也一直沒能完全改掉。這就是說,某一時期會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心理,錯過這一時期再補救,就有很大的閑難。

除了讓孩子多和人接觸,也要讓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千變萬化,除了讓孩子有極大的樂趣,也能讓孩子接觸到很多新鮮的東西,學習到很多新奇的知識。比如孩子如果沒見過山,看到高大巍峨的大山,孩子的心理就會感到震驚,看到到處飛舞的鳥類,心情就會格外地高興,思想和情感就能受到格外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大腦裏會留下無盡的想象,孩子也會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豐富,從而激發孩子探索自然和未知的興趣,這遠比帶孩子逛動物園要好得多。

記得女兒七八個月時,我把女兒抱到商店,當看到那麽多花花綠綠的商品時,女兒就顯得很興奮,而且不停地用手亂指亂叫。在她一歲八個月時,我們抱她去看正月十五晚上的燈展,那晚女兒的興奮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她高興得不停地叫喊不停地問這問那,平時八九點就睡的她,到十一點多了還不想回家,回來睡下後仍然問這問那。這種強烈的刺激,會讓她保持一個長久的記憶,也能讓她積累一些知識。稍大一些,我們就不錯過任何一次帶她外出的機會,那年我到成都出差,就帶了妻子和女兒同去。那時女兒隻有兩歲多點,去遊峨眉山時,別人都是坐車上山,我一方麵是自己暈車,另一方麵也是讓孩子多看看風景,便買了一根背帶,決定背孩子上山。我們從報國寺出發,一路走一路玩,竟然爬了二十幾公裏的山到了一線天,讓女兒抓了蝴蝶,也看了猴子,而且猴子搶了我們手裏的食物又擋道不讓我們走時,也讓她領略到了猴子的頑皮可愛。女兒回來很長一段時間,總要問起這次出去的一些事。如果給她講故事,她也會聯想起那些事,然後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所以我們以後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帶她出去,即使不能帶她去旅遊,也帶她到內蒙古我的父母家和民勤妻子的父母家,以此讓她體驗一下小城市和鄉村的生活。

遊戲和接觸大自然也是孩子本能的需求,原始社會的人類一生下來,就要接受大自然的考驗,孩子會走,就要在玩耍遊戲中強壯身體,練習捕食和生存的技能,雖然今天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體力生存,但遊戲和接觸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的本能,也是在鍛煉自己的大腦,也是在為將來的生存做準備。作為家長,不應忽略孩子的玩耍和接觸自然,更不要把這些看成是單純的貪玩。隻有把玩耍和書本教育結合起來,孩子才是一個快樂成長的孩子,也是一個適應自然和天性的孩子,也是全麵發展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會茁壯成長,孩子長大也不會變成隻知讀書的書呆子。不能小視的是,有些家長過早地給孩子太多的正規教育,幼兒園時就又讓識字又讓學算術又讓學英語又讓學繪畫,結果是不但剝奪了孩子的天性,負擔太重又使孩子產生了厭煩情緒,不逼迫孩子就不學,逼迫下孩子就應付,這是導致孩子長大後不好好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