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父母好榜樣好孩子

1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

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注重對孩子的說教而忽視自身的行為規範,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其實父母的行為舉止,父母的示範作用,往往比講道理教育孩子更為重要,也更為有效。因此,孩子出生前,父母不僅要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更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要想好怎麽教育孩子,怎麽樣給孩子做示範做表率,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

示範準備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商量製定出孩子出生後父母的行為規範,規範的內容應該是廣泛的,也是具體的,大致應該包括父母怎麽做,做什麽,在教育孩子的具體事情上怎麽分工,父母要改掉哪些不良習慣,父母的言談舉止有什麽不好的地方,哪些事情要值得注意小心等等。為什麽要這麽做,我們知道,孩子出生後的第一老師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成長,如果說生長環境決定著人的性格和未來的話,那麽孩子早期生長的主要環境,就是父母和家庭,就是父母的言行舉止製造出的家庭環境。對這一點,人們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以為性格是遺傳的,遺傳起了決定的作用,古話也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但現代教育的實踐證明,遺傳雖然存在,但後天的教育才是關鍵的因素。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孩子一出生就被一位美國的母親領養,孩子長到十七歲後回國尋找生身父母,孩子的行為舉止讓親生父母簡直不敢相認,也不敢相信,怎麽看都找不到一點父母遺傳的動作和心理。這就告訴我們,後天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才是形成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是孩子的性格和習慣與父母有許多相似,主要也是父母從小影響的結果,父母的行為習慣,已經像種子,深深地紮根在了孩子的腦海,所以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的女兒沒出生時,妻子就多次和我商量孩子出生後怎麽去做,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改掉自己的不良嗜好,當一個模範父母,給孩子起表率示範作用,把孩子教育成一流的孩子。妻子的想法我當然也同意,但我不吸煙也不喝酒,別的不良嗜好妻子也指不出什麽,但我們還是一本正經地製定了一些具體的約束我們自己的條條框框,比如有了孩子以後說話要和氣,不說粗話髒話,不在孩子麵前爭吵,不在孩子麵前有不當的行為動作,不在孩子麵前說別人的壞話,不在孩子麵前訴苦,不粗暴地對待孩子但也不嬌慣孩子,該親切的時候要和孩子親切,該嚴厲時還得嚴厲對待,而且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意見應該一致,父親或者母親一方教育孩子時,另一方不能護著孩子或者當著孩子的麵有反對的意見等等。以後又幾次一本正經地商量這些事情,後來證明有些我們做得好,有些也做得不好,但不管怎麽樣,我們都在努力去做,努力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好爸爸好媽媽的形象,努力做到讓孩子崇拜父母,讓孩子信賴父母,也讓孩子學習父母。因為隻有孩子崇拜父母信賴父母,父母說的話孩子才會聽,父母做的事孩子才會跟著學。

我和妻子小的時候都生長在農村,從小受到的大多是勤勞和艱難奮鬥的教育,特別是妻子,從小受到的便是嚴厲的家教。談到小時候的事,妻子說得最多的便是父親,說在她的記憶裏,父親從來都是抽空睡覺,對父親來說,晚上並不是睡覺的時間,因為父親在晚上隻睡三四個小時,半夜就起來幹活。如果是冬天,就去掃樹葉掃枯草,然後背回來喂羊或者燒炕;如果是夏天,便去鏟草,天亮別人起床時,父親已經背回一筐草又在打掃院落。妻子說她的父親有點文化,在那時就偷偷摸摸做點小買賣賺點錢養家,比如在自留地裏種點韭菜蘿卜,然後天亮時拿到城裏挨家挨戶賣,八點鍾管理者上班抓資本主義,父親已經在回家的路上。到了秋天,父親就到沙棗林裏打沙棗,曬幹後便推著架子車行走近一百公裏到一個地區城市,然後蹲在小學校門口三分錢一小碗五分錢一大碗地賣。妻子說她的父親是累死的。妻子的父親我沒見過,我們結婚的前一年她的父親便去世了,終年六十三歲,但她的幾個哥哥我是熟悉的,在她幾個哥哥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父親的影子,其中她的三哥最為典型。她的三哥白天幾乎一刻不閑著,晚上也是隻睡四五個小時,也是後半夜就起來。她三哥除了種地,還做木匠活兒,還養了五六十隻羊,在地處兩大沙漠極度幹旱將要變成第二個羅布泊的民勤,養這麽多的羊其艱難可想而知,因此,有草的季節,她三哥便半夜起來鏟草喂羊,在沒草的冬季,便半夜起來穿上厚重的羊皮大衣趕著羊去放羊,我有次和他開玩笑,我說你就不怕把羊累死。他說其實他也是睡覺的,羊尋找著吃草時,他便蹲在溝裏打個噸,看到羊走遠,便跟上去再蹲在羊群中打個噸。妻子說他們的勤勞是父親遺傳的,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其實這都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妻子雖然不像她的父親那樣半夜起來幹活,但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一刻不消閑是她的本能,比如身高不足一米六零的她,上學時便是校籃球隊的主力,到大學工作後,又和那些身材高大的體育教師一起成為校職工籃球隊的隊員,而且妻子的技術動作,要比那些體育教師還好,她的勤奮努力不服輸可見一斑。妻子的勤奮似乎也影響了我,當然更影響了我的女兒,我的女兒不僅勤奮,也有不服輸的性格。勤奮和不服輸,使我的女兒從幼兒園到中學,不論哪方麵,都不甘人後。正是這樣的性格品質,才使她在許多方麵一直都是佼佼者。

有個故事說猴子愛學人,說人把孩子背在背簍裏去河邊給孩子洗澡,猴子也會背著小猴子來河邊洗澡。人為了抓住小猴子,就準備了兩個背簍,一個背簍有底,一個背簍沒底,把沒底的背簍放在一邊,人給孩子洗完澡後用有底的背簍背著孩子回家,猴子也用沒底的背簍背小猴子回家,結果就把小猴子漏在了地上。這個故事雖然編得不可信,但說明人比猴子聰明,猴子崇拜人,於是就跟著人學。其實孩子比猴子更好學,孩子從語言到動作到行為,基本都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內容,沒有模仿,就什麽都不會。記得電視台有一個兒童節目,主持人問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你爸叫什麽名字,孩子脫口說叫老公,又問你媽叫什麽名字,孩子又脫口說叫親愛的。很顯然,孩子的父母平日就這樣稱呼,讓孩子誤以為父母就叫這名字。幸好隻是一個稱呼,如果有更粗俗不雅的話,孩子無疑會學到手,因此,父母在為人父母前,就要先約束自己,要製定一些“清規戒律”,讓孩子從小就模仿學習一些好的東西,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這就是說,父母不能忽視日常生活細節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如果勤勞樸實,孩子也會以勤勞樸實為美;父母如果過於講吃講穿,過分地注重自己的外表打扮,孩子也會跟著學會這些。我的妻子一直都很忙,而且妻子一直比較簡樸,也沒時間去描眉畫眼,所以我的女兒也一直很忙碌,也對化妝沒有興趣,也不追求那些奢侈的東西。至於我,除了看書學習寫作,也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什麽,所以我的女兒也會受到我的影響,回到家就想看書看電視,別的事情也很少去想。

其實人們也都知道父母對孩子影響的作用,但許多人做不到或者不願意過多地約束自己,也沒決心在孩子身上付出太多。例如有不少熟人和我談起孩子時,往往會說你的孩子學習肯定錯不了,你這麽好學,影響孩子一點點,孩子的學習也差不了。然後也有人會接著說,我們不行,我們沒你那麽大的恒心,我們覺得那樣活得很累。

其實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小事,和其他事情比起來,教育孩子應該重要得多,所以有老話說莊稼沒種好是一年的事,子女沒教育好是一輩子的事。子女好了,父母會高興一輩子,一輩子都有成就感,而且這種成就感要勝過升官發財,而且升官發財往往也有許多麻煩,而教育好子女,卻不會有麻煩,充滿內心的,隻有滿足和自豪。因此,教育子女,是值得花心思和力氣去做的一件大事,做父母的多付出一些,即使吃苦受累,也是應該的,而且吃苦受累了,也不會感覺到累,反而會感覺到充實和高興。也就是說,真正在孩子身上花費精力,是不會感覺活得很累的,能感覺到的,隻有自豪和快樂。

也有人會說好孩子是天生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孩子卻考上了名牌大學。但如果你仔細去調查分析,你就會發現,即使孩子的父母不識字,但在教育孩子方麵,卻有獨特有效的辦法,而且花費的精力,也不比識字的父母少。

那年我回老家,聽說我們原來生活過的那個村裏的一個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而且高考成績全縣第一,也進入了全省前一百名。因孩子的父親比我大不了幾歲,我們小的時候也算熟悉,便想去看看,順便也看看我當年生活過的村子。因為是冬天,白天大家也都在家裏。我和弟弟去後,感覺他家的變化不大,房子也還是過去的房子,隻是他的父母已經不在,女兒也已經出嫁,家裏隻有他和妻子兩個。談起兒子,他立即眉飛色舞一臉自豪,然後領我看他兒子的書屋。書屋是一間不大的小屋,裏麵最顯眼的,是那張兩頭帶門櫃油著紅漆的書桌,上麵還整整齊齊地立放著一排書,我看了看,都是高中課本和一些參考書。書桌對著的那麵牆上,一張挨一張貼著兩排大大小小的獎狀,都是他兒子上學時獲得的,不少已經舊得發黑。靠書桌有一張大木床,**罩了塑料布,但感覺也是整整齊齊。之前我知道他兒子的學校還沒放寒假,兒子也沒回來。屋子收拾得幹幹淨淨,比他和妻子住的屋子還幹淨許多,我以為他兒子馬上要回來,是剛收拾幹淨的。但他卻說不是,然後他用並不是玩笑的語氣說:“你們讀書人都是聖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在我眼裏,你們就是神,我也當神來供著,沒事的時候,我和他媽都喜歡來這個屋子裏看看,然後檫檫桌子打掃一下衛生,心裏就感覺特別踏實。”

我一下明白他的孩子為什麽學習好了。我也感動得差點掉下淚來。我知道,在這位父親的眼裏,讀書有文化就是神聖的事情,而讀書有文化的兒子,在他心目中就是神,他用對神一樣的虔誠看待讀書、看待兒子、教育兒子,如果兒子不好好讀書,學習成績也不好,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因為父母雖然不能自己讀書來影響孩子,但父母把讀書當成神聖的事情,孩子當然也會覺得讀書神聖,用神聖的心態去讀書,當然會有好的成績。

我的女兒看的書多,文科方麵一直很好,所以許多人便說女兒跟了我,文科當然不會錯。這種判斷當然有一定的道理。記得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問我書是誰寫的,我告訴她是作家、學者,還有科學家,就是有知識的人寫的。後來女兒又問過我,說是不是要寫書,就得好好學習。我肯定地告訴女兒是這樣的。女兒雖然不再說什麽,但我知道此時的女兒在想什麽。女兒六七歲的時候,我已經發表了不少的小說,也有不少的退稿,有次又有退稿回來,女兒問我為什麽,我告訴她寫作不容易的一些事,女兒突然對我說:“爸爸,寫作這麽辛苦,你幹脆不要寫了。我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考上大學,我替你寫。”

2讓孩子學習,父母先要學習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但在孩子幼年時,父母就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老師,而是孩子完完全全模仿的對象和學習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不僅孩子會跟著學,而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及行為習慣的形成,父母做好了,孩子就不會差到哪裏。我們不要低估了父母的表率作用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如果父母努力學習並且把學習當成頭等大事,孩子通過日常的觀察體會,自然也會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頭等大事,對這個問題,我還是用實例來講的好。

結婚前,我和妻子就都在大學工作,但學曆都不高,學習的壓力非常地大,而且我又擠時間寫小說。生了女兒後,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隻有一間屋子,一間屋子最寬敞的地方就是床,唯一的一張桌子也靠床擺著,上麵還要放許多東西,我們學習時當然也隻能在**或者桌子上,在孩子的眼裏,也許每天我們大人要幹的事就是看書或者趴在桌子上寫東西,而且在她看來這些東西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大概是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我們回來,發現女兒把三百字一張的稿紙的每一格都用鋼筆畫得滿滿當當,而且是那麽地認真,那麽地專注,一個空格不漏,每個空格至少都有彎彎曲曲的十幾畫,每一筆畫又都是那麽的細小,那麽的仔細,也許在她看來,我整天趴在那裏寫東西,就是要把稿紙的空格畫滿畫黑,因為在那張稿紙的最上麵,我已經寫了一行多。這件事讓我和妻子大笑了一場。那時女兒由我父親帶著,以後父親多次抱怨說孩子看到稿紙就要畫,一畫就是一兩個小時,畫不滿不離開。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這是我們影響的結果,而且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個結果會讓她喜歡上學習寫作。後來我們慢慢又發現,女兒特別喜愛書,也特別看書,一個人玩的時候,就拿出她自己的那些圖畫書安安靜靜地看,有時也拿起我們放在桌子上的書一張一張地翻,雖然一個字不認識,但樣子就像讀書,而且拿書的樣子也很像我們。也許是女兒每天都和書做伴,或者是對書有了依戀和感情,反正是帶女兒到商店時,商店裏那麽多東西她都興趣不大,如果看到書(那時的國營商店也賣書),就很興奮,就要拉著大人到書櫃前轉,可見她以為書是很重要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整天看書對她的影響,而且她喜歡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歡,簡直是如饑似渴,因老師不允許把那些課外的書帶到課堂,從小學到初中,女兒為了看她喜歡的那些課外書,總是在學校就努力把家庭作業做完,放學後就一路小跑回到家,然後從書架上找出幾本書一次放到**,然後便趴在**看。其實中午或者晚上那點時間她也看不了多少書,但她總是一次要拿幾本放在那裏,那份貪婪那份如饑似渴可見一斑。現在我敢說,我女兒愛學習喜歡學習,就是我們愛學習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試想,我們進門就看書學習,她還能千什麽?當然她也要看書學習,久而久之,不但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也培養了讀書的興趣,也建立了和書的感情,這樣書就成了她的夥伴,書也會讓她受益終身。

不同的情況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女兒出生後的第四個春節我們又回老家過年,那時我的母親、二哥和弟弟住在一個大院裏,那時我的二嫂和弟媳又下崗在家,沒事時他們經常打麻將。我二哥的孩子隻比我的女兒大二十多天,他們都是三歲八九個月,我的孩子還是第一次摸麻將,我二哥的孩子不但完全能夠認得每一張牌叫什麽,而且已經基本會玩。我們雖然隻住了短短的幾天,但我的女兒也喜歡上了麻將,而且也知道是三張牌組合成一副,回到我家後,她便把她的識字積木當麻將,剛好識字積木的另六個麵是字的偏旁,可用偏旁組新的字,她就用偏旁組牌,而且還教另一個小朋友和她玩。用組字玩麻將,女兒的這一發明著實讓我們感到不簡單,也可以看出,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特別感興趣時,就會產生極大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如果用在學習上,當然學習就不會差。因我家沒有人玩麻將,組字玩麻將也沒人和她玩,後來女兒也就漸漸地把玩麻將忘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的女兒過於癡迷於書不好,過多地讀書會使孩子變成書呆子,其實書呆子的定義應該是隻知死讀書、讀死書,這和我說的讓孩子廣泛地閱讀、接受廣泛的知識是兩回事。孩子讀書多了,不僅不會呆,而且會見多識廣,興趣廣泛,對什麽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思維和行為也會老成,會超過同齡的孩子。記得有年妻子的一個侄女在選擇學校時拿不定主意,吃飯時我們又商量究竟是去酒店管理學校還是去機械學校,這時我的女兒突然插話說酒店管理是吃青春飯的,到老了怎麽辦,還是去學機械製造好,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機械製造肯定吃香。要知道,我女兒那時隻有八歲,寫這篇文章時,為了更加準確,我又根據侄女上那所學校的時間來推斷我女兒當時的年齡,我女兒當時確實是八歲。一個八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能有這樣的判斷,當時還是讓我們大吃一驚,當時我們著實把女兒表揚了一番。現在想來,這都是她看書看電視的結果。

也許有人會說讓孩子這樣讀書學習太苦。其實我們讓孩子讀書學習,是要培養孩子讀書學習的興趣和樂趣,要讓孩子把讀書和學習當成一種愛好而不是負擔,如果我們能把孩子培養成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當成一種愛好、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變成一種自覺的追求時,那時學習對孩子來講,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真正的快樂,解決一道難題時,孩子就會特別地高興,而且有一種成就感,不讀書不學習,就覺得無事可幹,就覺得特別地空虛。孩子達到這種境界時,讀書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即使是再苦再累,孩子也會感到快樂。也就是說,追求不同,對快樂的感覺也不同,如果追求知識,看書學習就是最大的快樂;如果追求吃喝玩樂,吃喝玩樂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說,我們不要擔心父母癡迷書會把孩子也影響成書呆子,相反,如果要讓孩子追求知識,要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名知識分子,父母就要先讀書,先追求書本,從而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癡迷於書,而且把讀書和學習當成好,把看書學習當成一種快樂。如果能做到這一步,你根本就不用擔心孩子將來的學習。如果你看看那些大科學家發明家成長成才的故事,你就會發現,許多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從小特別喜愛他們要做的事情,而且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

另一方麵,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先讀書。父母有知識,知識多,懂得的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多,教育孩子的辦法也多,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能力也強,把握機會的能力也強。現在不少父母認為教育孩子人人都會,而且還很自信,於是不學習不思考,隨意亂教育孩子,或者由著性子教育孩子,高興了就哄,不高興了就打,或者幹脆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老師,這些都是極不正確的。

我有一個朋友,生了小孩後特別地高興,因妻子的奶水還不多,便跑到奶牛場買來鮮牛奶給孩子喂。連喂兩天後,孩子開始哭鬧,而且肚子發脹,還吐奶。朋友很著急,到醫院請教大夫,大夫也說不清楚,要他到兒童醫院去看。那時我們學校還在一個偏僻的小鎮沒遷回省城,去大醫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朋友來我家說了這件事,我說孩子肚子脹,可能是吃得不合適了。於是我給他查嬰兒如何喂養的書。書上說如果給新生兒喂新鮮的牛奶,必須要兌四分之三的水。也就是說,大部分是水,牛奶隻要一點。朋友聽後哎呀一聲猛跺一下腳,說他不但沒兌一點水,而且在煮牛奶時,還怕牛奶兌了水,還往稠熬了熬。說完朋友就往家裏跑。後來朋友又來借書,要我把育兒方麵的書都借給他看一看。朋友後怕地對我說:“也是命不該絕,我無意中對你說了,你查書找到了原因,救了我兒子的性命。如果再那樣喂幾天,後果不堪設想。”然後他痛心疾首地說,“我怎麽就那麽傻,也不想一想,小牛那麽大,我的孩子那麽小,小牛能吃的東西,我的孩子怎麽能吃。”

實際誰也不傻,隻是許多事情我們沒有親身經曆,也不可能都親身經曆,這就需要通過書本來學習,通過書本學到別人的經曆和經驗。我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以為許多事情很簡單,其實有些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其實並不簡單,往往是有些看起來正確的事情,其實也不正確,就像我的朋友給孩子喂牛奶,以為越稠越好,但卻不知道孩子的胃還不成熟。再比如我在內蒙古農村生活時,那裏的人把嬰兒四天到六天抽風死去叫做“四六風”,認為一般的孩子都要得四六風,於是孩子一生下來,便點燃艾草在孩子的腦門上燙一個疤,說這樣就不得四六風。後來醫療條件好了,才知道所謂的四六風,就是孩子生下來剪臍帶時,剪刀沒有消毒,然後又不消毒隨便用破布條包紮胳帶,導致臍帶感染發燒抽風死亡。你看,這麽簡單的事情,就因為當地的中醫和接生婆不知道有細菌感染,從而導致新生兒大量死亡。

我碰到不少的農民,他們感歎說現在不學科學種田,就沒法把地種好。我在這裏冒昧地再加一句:現在父母不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就很難把孩子教育得跟上時代的步伐。

3培養孩子不怕困難努力進取的意識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穩定持久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就會形成性格,進而上升到思想品格。如果父母對待生活是快樂向上的,那麽孩子對生活的態度也會樂觀向上;如果父母遇到困難就畏縮後退怨天尤人,那麽孩子遇到困難也會畏縮後退不再努力。性格決定命運,雖然性格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但堅忍頑強的性格,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優異成績的保證。要知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任何事任何行業都有激烈的競爭,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性格意誌就要比別人頑強,別人堅持不住你能堅持下來,你才能是勝利者。如果沒有堅忍頑強的性格,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難題就回避,其結果是到處回避,到處碰壁,一輩子也不會有大的成績。狹路相逢勇者勝,勝利往往取決於能否堅持最後幾分鍾,堅持住了,就是勝利者。

我的女兒八九歲時,我已經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了不少的中短篇小說,但此時仍然有不少的退稿,但退稿對我來說並不可怕,一是我已經習慣了退稿,二是退稿隻能激發我更大的鬥誌,讓我更努力地寫下去。但有天晚上妻子告訴我,說今天她和女兒順便去門房取了我的信,當女兒看到有一個大信封時,她立即就知道這是退稿,女兒便偷偷對她說咱們把信扔掉吧,要不然讓爸爸知道了肯定要傷心。我聽後一下難以控製自己的眼淚,也為女兒的善良和對父親的感情感到欣慰,但我經過深思後,我覺得需要和女兒談談,聽聽她是怎麽看爸爸的寫作,怎麽看爸爸整天不懈的努力。如果女兒覺得爸爸是在受苦受難,就應該對女兒作一些解釋,告訴她爸爸的一些真實想法和真實的感受,同時也要對她進行一些成功和挫折方麵的教育。第二天她媽媽不在時我認真地問女兒,但女兒畢竟小,也許她覺得我是在責備她說要把我的信扔掉,也許她還想到了別的,反正她很不好意思,她一言不發,我耐心地問,她還是不願意說她內心的感受。這樣我隻好告訴她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我對她說,你不要以為爸爸整天寫作有時眼睛都熬紅了很苦,但爸爸精神上是快樂的,生活上也是充實的,人的快樂並不取決於生活是不是輕鬆和繁忙,而是取決於你對生活的認識態度。比如爸爸整天忙碌,但爸爸的快樂也就在這忙碌當中,忙碌後寫出了這麽多的東西,能發表是爸爸的成果,不能發表也是爸爸的成果,因為不能發表,爸爸就會在不能發表中找到原因,吸取教訓,從而取得經驗,從而增長才能。增長了才能,也是一種快樂。對於成功,我告訴女兒,成功沒有止境,比如爸爸,初學寫作時發表了作品算成功,然後就想每篇都發表算成功,這個目標也許能實現,但實現以後,還有高水平的作家,還有文學大師等無數的成功目標,成功是永遠不會到頂的,也是永遠追求不完的,但人生的樂趣也就在這沒完沒了的追求當中,如果真的追求完了,到頂了,人生也就沒有了前進的目標,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我還告訴女兒,我說你將來也要和爸爸一樣,上完小學上中學,上完中學上大學,上完大學以後進人社會,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你去做,有更多的台階等待著你去攀登,也許你會登得很高,也許你並沒有登到你想要到達的地方,但成功並不在你登了多高,而是你在不斷地向上,而且生活的樂趣也並不在結果,而在整個過程,隻要整個過程精彩,你這一生就很有意義,到了老的時候,你才不會後悔。當然我也對女兒進行了挫折教育。我告訴女兒,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挫折多於成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挫折不等於失敗,找到挫折的原因就是一次成功,如果遇到挫折就退縮,那就真的是失敗,而且會永遠站不起來,而且會永遠沒有成功。我進一步告訴我的女兒,爸爸收到退稿是正常的事情,以前的退稿比這還多,以前幾乎都是退稿,但你也不要為爸爸悲傷難過,爸爸也決不會因為退稿就傷心,爸爸會把每次的退稿當成反麵的教材,在裏麵反複尋找有用的東西,然後再努力尋找新的出路,這樣,爸爸的退稿就會越來越少,爸爸就會越來越高興。然後再告訴女兒,她將來也會遇到挫折,比如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如果讓難題嚇倒,麵前就有無數的難題;如果努力把難題一個個征服,麵前的難題就會越來越少;如果從來不在困難麵前低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的話女兒不一定能夠完全聽懂,但至少她知道了該怎麽麵對困難和挫折,至少感受到了爸爸是怎麽麵對困難和挫折,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她當然會想到我對她說過的話。

當然,僅僅對孩子進行不怕困難的教育是不夠的,但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品格卻最為重要,這關係著孩子將來如何麵對現實、如何麵對未來的問題,因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競爭中,當然是困難重重,但往往是誰不怕困難,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會取得勝利。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品格,遇到困難就退縮,就很難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績。不少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主要是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性格,遇到難題便退縮,便失去信心,當然不會有好的成績。至於把學習當成一種追求和快樂,那是更高的一種境界,需要我們更多地培養和教育。

我曾經聽過一位領導講他的奮鬥經曆,他感受最深也是說得最多的,就是永不服輸,永不言敗,說他不管官做到多大,工作有多忙,他都要擠時間堅持看書學習,而且重要的講話稿從來不讓秘書寫,而且認為秘書的水平永遠不會比他高。他說他從來不信有完不成的任務辦不成的事,他也最討厭部下說有困難辦不成。他說他無數次給部下講,說什麽叫啃硬骨頭,啃硬骨頭就是把牙啃碎了就咽到肚子裏,然後用牙齦啃,牙齦啃沒了就用牙床啃,全啃沒了還啃不碎,就囫圇把它咽下去。這話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極端,但足以說明一個人的毅力決定著這個人的未來。

孩子有不怕困難的性格,在學習時就不覺得學會一項技能有多麽的困難。

大概是女兒三四歲時,全城興起一股轉呼啦圈熱,滿校園的大人小孩都在轉,女兒看了也要學,就給女兒也買了一個。但那時女兒實在是太小,腰又那麽細,又沒有小的呼啦圈,那麽大一個圈,立起來比女兒還高,放在女兒腰上,女兒雙手都把握不穩那個圈,不掉下來更不可能。事實也確實如此,把圈放在女兒的腰上,一鬆手還沒搖晃圈就掉了下來,一連幾次,女兒就急得哭了。我當時雖然覺得女兒太小,可能學不會,但女兒堅持要學,我還是不能打擊女兒學習的積極性。但我覺得說不定有什麽竅門,我先學一下試試,然後再教女兒。於是我有空就搖,結果很快學會了。於是我告訴孩子,也沒什麽竅門,就是要搖晃,反複練習肯定能學會。從我的身上,女兒也看到了學會的希望,便每天自己搖,掉下來拿上去,反複這樣學,給人的感覺是一點都不嫌麻煩,一點都不枯燥,甚至讓人感覺她不停地掉下不停地拿起來很有樂趣,許多時候搖出滿身大汗,她才停下來。這樣搖晃了好多天後,竟然能轉幾下了。這樣孩子的信心大增,晚上睡覺時還要站在**搖。這樣練習的結果當然是越來越熟練,到後來就達到了自如的程度,她不停下來,圈就不掉下來。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難忘,我女兒大概也是三四歲的時候,她看到別人吹泡泡糖,她也想吹,於是女兒就問我泡泡糖怎麽吹,當時我也不會,我問別人,人家告訴我先把泡泡糖嚼扁,然後用舌頭邊撐邊吹。我試了半天也沒吹成功,於是我告訴女兒這得好好練才行,爸爸沒時間去練,你自己邊練邊摸索去吧,人家能學會,你肯定也能學會。於是女兒就不停地練。那時我們家有個小立櫃,立櫃門上有塊鏡子,於是女兒便踮起腳照著鏡子看著嘴裏的泡泡糖吹,而且一連幾天想起來就練。我當時想,吹泡泡糖玩也不是什麽一定要學的東西,就勸女兒算了,誰知女兒卻態度堅決,學不會不罷休,還說珍珍能學會我也能學會。結果幾天後女兒果然會吹了,而且越吹越好。

4培養孩子的家庭觀和責任心

親情和家庭觀念,是孩子最基本的思想觀念,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基礎,孩子有了對父母和親人的愛,才會聽父母的話,才會有責任感,才會努力去做事,才會付出一定的努力,遇事才會考慮親人和家庭,更不會任性胡來。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沒有親情和家庭觀念,他就會不聽父母的話,做事也不為父母及家庭考慮,他就可以任意亂來。有關調查顯示,犯罪及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百分之八十都是缺少家庭關愛,有近一半是因家庭破裂。這就說明,親情和家庭觀念,是培養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內容。

培養孩子的親情,當然首先是要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我們教育女兒最多的內容,就是“痛說革命家史”。因我和妻子的父母兄弟都在外地,我倆對親人的思念,對親人親情的回憶,就成了教育我女兒極好的素材。這一類的話題我們愛說,女兒也愛聽。比如我會對女兒說:你爺爺被錯劃成“右派”後舉家被趕到了鄉下,很快就是全國大饑荒,每天隻能煮粗糠吃樹皮,很快你爺爺便渾身浮腫,你二伯也奄奄一息,此時鄉領導要你爺爺寫一個向上級要糧的報告,以為秀才的生花妙筆會要到一點糧食,你爺爺在報告中說今年沒種子下地,明年就要發生更大的饑荒。誰知鄉領導把報告拿到縣裏後連夜跑了回來,然後對你爺爺說,不好了,縣長說你寫的報告裏有反革命言論,你要糧就要糧,為什麽要說明年會有更大的饑荒,縣長說難道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一年不如一年了嗎?我不識字,我把責任都推到你頭上了,你趕快跑吧。於是你爺爺領著一家五口連夜逃難。當時是想逃到新疆,但那時內地的人一窩蜂地擁向新疆,政府便在嘉峪關設了關卡,沒有證明不得越關一步,於是你爺爺一家隻好返回往東。但火車到寧夏和內蒙古的交界處時,你爺爺又聽人說要檢查,此時已成驚弓之鳥的你爺爺怕被抓獲遣返,便帶領全家在荒無人煙的石嘴山下了火車,然後沿鐵路步行往內蒙古走。你爺爺不知前麵是茫茫戈壁灘,就在全家將要倒斃在戈壁灘時,終於看到了一戶人家。這家人十分善良,盡管自己也在餓肚子,但還是給你爺爺一家煮了一鍋麵湯。臨走時,這家的女主人提出把奄奄一息的你二伯留下,讓你二伯逃條活命,但你奶奶卻堅決不舍骨肉,而且說要死就死在一塊兒。但吃了人家的不能白吃,隻好把帶的衣物和爺爺身上穿的一件新衣服全部留給了人家。

說這些時,我會流淚,我的女兒也會哭。我雖然不知女兒當時心裏想什麽,但我知道,骨肉親情,已經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這些親情,已經像種子,深深地種入了她的心田。

最好的證明是我女兒對我母親的感情。2009年我的女兒大學即將畢業在北京某區區委實習,這期間我姐姐帶我母親去北京女兒家小住,國慶節我外甥女一家商量帶我母親去遊玩,但我母親已經八十六歲了,自己走著遊玩很吃力,我女兒提出用輪椅推著去,並且自告奮勇去借輪椅。女兒向實習單位的同誌打聽誰家有輪椅時,實習單位的同誌便打電話向區民政部門下屬的福利院借了一輛。借到輪椅女兒很高興,便打電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她母親,我的妻子當時考慮到借到輪椅後還得打車去取,過後還得去還,而且輕易麻煩實習單位的領導,也怕影響不好,但我的妻子當時沒有說這些,過後她和我商量,說要不要勸女兒不要這樣做,妻子說遊玩時攙著奶奶就可以了,走不動就少走一點。但我堅決說不,女兒能有這份孝心應該鼓勵,不讓她去借就是打擊她的愛心,就會讓她誤以為親情並不重要,奶奶也不重要,自己的事才是重要的,長此以往就會養成怕吃苦怕麻煩,甚至養成自私自利漠不關心他人的性格。妻子覺得也對,過後我們都鼓勵了女兒。後來果然取輪椅送輪椅都很麻煩,打車往車上裝輪椅時女兒都拿不動,過後女兒對我說她為此吃了許多苦時,我表揚了她,然後對她說這是應該的,和當年你奶奶吃的苦相比,根本不算什麽。

我也說我的母親疼我的事情。比如說我十歲的時候突然發燒,渾身浮腫,我二哥帶我到地區醫院去看病,檢查出是急性腎小球腎炎,要求住院治療。因隻帶了幾塊錢,我二哥便要求開點藥回去吃,但大夫說不行,說如果不及時治,就會把命丟掉。於是便先讓我在醫院住下,我二哥回去給家裏報信。讓我想不到的是,我突然被叫醒時,母親就站在床前,這時天還沒亮,母親聽到我住院,一夜沒睡,又籌錢又做幹糧,然後讓我二哥騎自行車帶著,連夜走四十多裏路趕到了醫院。

這樣的真實故事女兒當然也會感動,因為她後來又問我這次看病的許多細節,而且幾年後又問過,而且我女兒也願意聽那時的一些事,姑姑伯伯叔叔舅舅姨姨的都愛聽,有時還會主動問起。可見她心裏已經有了很多的親情,雖然和有些親人幾年也見不上一次麵,但在女兒的心裏,親人親情始終占有相當的分量。

這讓我想到去年的一件事。去年我女兒的一個同學來我家玩,這個同學也被保送了研究生,問到老家是哪裏的時,他說了一個縣名。這個縣我很熟悉,便問他老家還有什麽人,他說有一個伯父還有兩個姨媽。問他伯父在哪個單位工作,他竟然說不上來,說好像是個幹部。又問他姨媽,也說不上具體的工作,說好像和電有關係,具體他也說不清。這讓我很是吃驚,要知道,這都是他的親伯父和親姨媽。我問他是不是沒回過老家,他說去過幾回,但他沒問這些,平時父母也沒說他們是幹什麽的。我當時就想,連自己親屬的情況都不太清楚,不能不說是父母對孩子親情教育的缺失。

親情當然不能隻靠說教,更重要的教育是在平日的言行當中。

我和妻子的親人都在外地,我們經常要和這些親人通話,也要經常回去探望這些親人。我們雙方的父母不在同一個省份,有時過春節就不得不分開探望各自的父母,而且不管我們的經濟情況如何,都要省吃儉用拿出一些錢來寄給父母,正因為如此,在孩子的幼小心靈裏,也裝入了這些親人和親情,也覺得這些親人和親情是很重要的,是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每到節日,我們會讓女兒給親人打電話問候,使她從小就有了這些感情和概念,也懂得了這些感情的重要,因此,我的女兒從小就比較依戀父母,也疼愛父母。有一件事最讓我感動,每每想起,我的心裏都有一種溫暖。那年女兒大概讀小學一年級,有天放學女兒哭著回來了,我問怎麽了,女兒剛開始不說,後來說是娜娜的哥哥打她了。我問為什麽,女兒說她和娜娜追著玩,娜娜跌倒蹭破了腿哭了,娜娜的哥哥看到後就打了她,而且說明天還要打她。娜娜的哥哥已經是不小的一個大男孩了,我當時有點衝動,我說我去找他的父母,我和他的父母說。我的女兒一下急了,立即說:“爸爸你別去,去了給你惹麻煩。他要再打我,我還是告老師吧,讓老師來管他。”

這是孩子的原話,我一直牢牢地記著,而且無數次對人講過。因為讓我感動的是,我的孩子已經懂事了,已經知道為爸媽考慮了,不但不給爸媽惹麻煩,還懂得為爸媽分憂了。同時我也明白,我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爭氣的孩子,因為疼愛父母,她就不僅懂得不給父母添麻煩,也懂得要給父母爭光,要給父母爭氣,要給父母增光彩。因為人的一切努力奮鬥,一切吃苦耐勞,往往都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如果隻為自己,有飯吃有衣穿就夠了,也沒有必要去奮鬥去打拚。因此,孩子有,懂得愛,也就有了奮鬥的動力,也就有了爭氣的願望。那時我就想,我的女兒以後的教育就好辦得多,因為她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她會自己努力向上,然後為父母爭光,自己給自己爭氣。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的女兒一直很努力,根本不用我們督促監督,如果有了什麽錯,我們不責備,她自己就很難過,很自責。正因為如此,我女兒的事根本不用我們督促,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會去做,而且在我和她母親的心裏自然而然有這樣一種感覺:監督孩子,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因為有這種心理,我們也怕女兒認為我們對她有監督行為,更怕讓她覺得我們對她不信任,因此,我們平時如果讓她幹什麽,大多隻是提醒她或者用商量的口氣和她談。

有些父母對孩子監督太嚴,管得也太多,大事小事都隨便管。父母什麽都管,孩子當然不會再自己去操心,而且監督太嚴,也會傷害孩子的感情。

孩子疼愛父母,也就會依戀家庭,也會有很強的家庭觀念。我的女兒上小學時,放學後就往家裏趕,上高中時學校要求住校,我們也認為住到學校學習要好一點,也方便一點,但我的女兒卻覺得離開家心裏空落落的,她軟磨硬泡硬是從教務處辦了一張走讀的出門證,然後擠四十多分鍾的公共汽車回家。上大學後,有事沒事總往家裏打電話,問問家裏的情況,說一些日常瑣事。和她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她有幾個小學時的同學在我們學校上大學,家就在校園裏,但卻住到宿舍很少回家,說回家嫌父母嘮叨。當然少回家也不是什麽壞事,但可以說明對父母的態度和觀念。

要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父母就要努力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不僅從小就感到家的溫暖,也要讓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美好,而且從小就有很強的家的概念和家庭觀念。記得那年夏天女兒還不到兩歲,我們帶她到朋友家玩,她突然指著蒼蠅說:“媽媽,我們家的蒼蠅怎麽跑到他們家來了。”這雖然很可笑,但說明這時她已經有了家庭的觀念,也開始關心家裏的事情,連一隻蒼蠅,也覺得應該是自己家的。

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有親情的孩子才是有責任心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孩子。親情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傳和身教都不是一時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種對孩子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隻有長期的影響,孩子心裏的親情才是深刻深遠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僅要有意識地多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還要以身作則,處處要做表率,要牢牢記住自己是孩子的模仿對象,要處處給孩子做表率和榜樣,隻要求孩子去做而自己不去做,孩子也是做不好的,也是不會自覺自願地去做的。比如我們教育孩子孝順,但卻常在孩子麵前為父母的贍養問題而爭吵,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更壞的印象,起到更壞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親情,是孩子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孩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孩子有了好的思想,當然就會有好的行為。

5孩子敬佩父母才會聽從父母

親情是父母和孩子的紐帶,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礎,孩子和父母越親近,孩子就越能聽父母的話,也願意為父母付出努力。如果沒有親情,孩子不僅不會聽父母的話,而且常常會有逆反心理,常常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幹。但我要著重強調的是,孩子和父母的親情,不是靠物質,也不是靠打罵,而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靠平日的一言一行。

在孩子很小時,孩子對父母的愛主要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照顧,這一點應該毫無疑問。我的女兒出生後,我們就特別地喜愛,有空就想抱在懷裏逗她玩,因此長到四五歲,出門還不願意多走,還願意撒嬌讓我抱著,以至於我的同學有次不解地問我,說我褲子大腿處為什麽老是發白,我隻好笑了解釋說是抱女兒抱的,因為女兒走幾步鞋底就有土,我抱她時她的鞋底就蹭白了我的褲子。因我特別地愛女兒,女兒也就特別地和我親近,這自然而然。但僅有這些還不足以讓女兒敬佩我,因為那時她經常纏著我讓我給她講故事,也很好奇地問這問那,也許在女兒的心目中,我是什麽都知道的,我有很大的本事。我想,這也是所有孩子敬佩父母的原因。

但當孩子大一點時,孩子對父母的親近和敬佩就不完全取決於照顧,而這時孩子對父母已經有了一個自己的認識和判斷,這個認識和判斷,主要是父母是不是能和孩子保持一致,是否能讓孩子處處滿意。當然這個一致和滿意不是遷就孩子,而是不能一致和滿意時,能夠說服孩子因而保持一致和滿意,說服孩子,孩子就會更加敬佩,否則便是對抗。

問題的關鍵是具體要怎麽去做。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大人先尊重孩子,不要總以自己的意誌為意誌,認為孩子什麽都不懂,孩子就要絕對地服從大人,從而強迫孩子做什麽,強迫孩子服從父母的意願。

我的女兒兩歲到四五歲時,吃飯特別地少,身體也特別地瘦,而且幾年體重沒增加幾斤,也特別容易感冒,那時我們真有點急,也有點怕。特別是她母親,擔心焦慮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做飯前總要想孩子吃什麽問孩子吃什麽,飯還沒上桌,就開始說媽媽今天給你做了好吃的,你必須要吃多少多少,然後按她的希望把飯給女兒單獨舀到碗裏。這樣的結果是女兒看到飯就犯愁,然後就想辦法應付她母親,吃一半就開始討價還價,碗底還剩那麽多就說吃完了。實在不行,有時就故意把飯往桌子上撒。為此她母親想盡了法子,但最多的也隻能是逼迫,逼迫不成就哄勸,哄勸不成就求告,說什麽媽媽求求你了,就吃三口,三口吃完就行了。這些法子也不靈時,就專門在廚房門後立了一根竹棍,孩子吃幾口就故意不吃時,就用棍子打,而且是真的打,也打了好幾回。因此,有段時間我的女兒有點怕她媽,有次我帶她到外麵玩,幾個阿姨逗我女兒,問她爸爸媽媽誰好,女兒說爸爸好。又問媽媽怎麽不好,女兒說媽媽每天逼她吃飯。

現在這樣逼孩子吃飯的母親我見得不少,那年單位組織出去玩,剛開始吃飯,一位母親便不停地對六歲的兒子嘮叨,讓兒子吃這吃那,兒子不吃,母親便說:“聽媽媽的話,你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媽媽真的生氣了,媽媽氣死了,你是不是媽媽生的。”她下意識的嘮叨把一桌子的人逗笑了,這讓我一下想起了當年我的女兒。我的女兒還害怕,還和她母親討價還價,但同事的兒子根本就沒聽他母親說什麽,她說她的,他玩他的。後來這位母親在兒子的屁股上拍了一把,兒子一下吼了起來,而且邊哭邊和母親吵。另一位女同事看不下去了,便出麵哄勸,兒子馬上說他媽媽最討厭,他不和媽媽一起吃,他要到另一個桌子上吃。把孩子領到另一個桌子上,孩子一下吃得很好。

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過多地幹預孩子,什麽事都給孩子設計好,什麽事都要按父母的想法辦。比如孩子明明說不冷,事實也不冷,父母還要硬給加一件衣服,好像冷熱的不是孩子的身體而是父母的身體。還有更瑣碎的事,孩子本來要蹦蹦跳跳地走,卻硬要孩子穩穩當當地走;孩子想找張三去玩,父母卻一定要孩子找李四去玩等等。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特別地厭煩父母,而且把父母看成是約束自己的障礙,不僅煩,還會恨。孩子如果煩父母,當然無法教育好孩子。

如果換一種方式,先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說不,那我們大人就先考慮一下,如果是無關緊要怎麽做都可以,那就依著孩子;如果那樣做確實不好不可行,就要想方設法給孩子講清道理,講清危害。一般來說,沒有不聽道理和不講道理的孩子,關鍵是怎麽講,講好了,孩子不僅會聽,還會更努力地去做。

那年我和妻子帶女兒去農貿市場,看到有人賣小狗時,女兒想買一隻,說那隻小白狗特別好看,她想養一隻。我認真想後,覺得不行,主要是那時住房比較小,另一方麵也是我們沒時間去伺候小狗。我簡單說了不能買的原因,女兒一下不高興了,說誰誰家都養了,老師也說了,養小動物就是有愛心。這時我告訴她,有愛心是好事,但小狗是一條生命,小狗要活十幾年,把小狗買回去,小狗就要和我們一起生活十幾年,小狗也就是我們家的一個成員,這和買一個玩具小狗玩具布娃娃不一樣。小狗回去後,每天要吃,每天要拉屎撒尿,小狗拉了屎你嫌不嫌髒,小狗不聽話亂叫喊你嫌不嫌吵。這還不算,小狗髒了,你得給它洗澡,小狗在家裏呆悶了,你得領它去散步,爸媽都很忙,也沒時間照料小狗。另一方麵,小狗可能會攜帶病毒,有些病會傳染給人,特別是狂犬病,如果小朋友來咱家玩,不小心被狗咬一口,就有可能得狂犬病死亡,所以咱們養了狗,就必須要定期到防疫站去給狗打疫苗。我告訴女兒,養狗要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而且一直要做下去,如果有一天你不喜歡了,你又怎麽辦,你總不能把它趕出去,讓小狗成為一條流浪狗。經過這樣的解說,女兒立即說不買了,而且拉著我迅速離開。後來回老家過年,我弟弟回來時把他家的狗也帶了來,女兒便不敢輕易去抱狗,但我哥的孩子卻不怕,抱著小狗把小狗揉來揉去,狗被惹惱了,突然在孩子的手上咬了一口,這下全家都不得安心過年,大過年的卻領著孩子到處跑著找人打狂犬疫苗。有了這次經曆,過後女兒對我說:“老爸,還是你聰明沒讓我買狗,要不然咱們回來過年也得帶著狗。老爸,你是不是那時就覺得養我就很累了,再養一條狗,根本就忙不過來?”

要讓孩子聽你佩服你,首先你要說得對做得好,更不能讓孩子討厭你。孩子如果認為你說得對,孩子慢慢就會養成尊敬你敬佩你的心理,認為你說的總是對的,然後才能按你說的去辦。

孩子再大一點有了判斷能力後,要想在孩子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和讓孩子敬佩,那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因為這時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的是非觀點。

有不少父母認為,自己努力工作,給孩子掙很多的錢,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孩子就會敬佩自己。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生活離不開物質,孩子長大了,最明顯的是孩子對有形物質的敬佩,當父母取得一定的成績,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創造出較多的物質財富時,孩子一般都會對父母刮目相看。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玩,一個孩子有很貴的玩具,而且誇耀是爸爸買的,多少多少錢,另一個孩子就會羨慕這個很貴的玩具,也會羨慕別人的爸爸,而被羨慕的孩子,就會為有一個有能力的爸爸而得意。但這種得意或者羨慕還不是敬佩,如果父母行為不檢點或者傲慢無禮,或者夫妻整天吵鬧,孩子也不會敬佩父母。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的父親是個大老板,特別有錢,於是這個學生在學校便趾高氣揚,而且整天想的就是吃喝玩樂高人一等,有時幾天不來上課,作業也是出錢讓同學代做。考試幾門不及格後,學校隻好把家長請來,誰知這個學生和父親一見麵,父子兩個便爭吵了起來。老子罵兒子吃喝玩樂不爭氣,兒子反過來也頂撞老子,甚至說你能吃喝玩樂我怎麽就不能。從父子兩人的爭吵中,誰也看不出兒子對老子的尊敬,相反,卻能看出老子平日就荒唐,兒子也沒把老子當一回事,甚至就沒把老子當什麽正經人。所以說,要想讓孩子敬重敬佩父母,父母除了物質,還要有精神,還要在行為方麵為孩子做榜樣,而且行為的榜樣,往往要比物質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孩子雖然都有一定的物質欲望,但這時孩子羨慕的還不完全是物質的東西,這時孩子羨慕的東西應該很多,想象也很浪漫多彩,物質條件好的家庭如果對孩子教育不當,孩子會認為這一切來得都很容易,他享受也是理所當然,甚至根本就不認為物質享受就是幸福,如果孩子的父母為了掙錢忽視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就會羨慕整天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

讓孩子敬佩父母聽父母的話,不是父母能給孩子多少物質,而是父母能給孩子多少親情,進而能和孩子進行怎麽樣的交流,最後能給孩子什麽樣的形象。比如在孩子麵前,父母總是什麽都懂,什麽事都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回答,如果遇到不知道的,也會努力去查書,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很了不起。在平日和孩子的交流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隨意亂講亂說,你可能以為反正孩子不懂,說錯了也沒關係,但要知道,一旦孩子知道你錯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差了。但更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的言行,平日在孩子麵前不能沒大沒小沒個正經,你在孩子麵前不當回事,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把你當回事,你的話孩子當然也不會再聽,從而失去當父母的權威。和孩子親近和權威並不矛盾,權威並不是板著麵孔,權威往往是一種感情,讓孩子愛你,敬佩你,你也就有了權威。

在和孩子的感情培養方麵,不少父母更注重關心孩子的吃穿,總以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孩子就會感激父母,就會敬佩父母。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如果不進行正確的情感教育,隻給孩子吃好穿好,甚至是孩子要什麽就給什麽,說什麽父母就聽什麽,甚至是整天抱在懷裏捧在手裏,而且孩子的什麽事都要參與,都要去管,其結果往往會慣壞孩子,讓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稍有不能滿足,孩子就大為不滿。這樣孩子不僅不會熱愛父母、和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甚至還會厭煩父母、憎恨父母。比如我的學生在作文中就寫他的母親有一個討厭的毛病,就是特別地愛嘮叨,特別地愛攀比,說不論他幹什麽,母親總是不滿意,然後就說人家的孩子怎麽怎麽樣,你怎麽怎麽樣,好像人家的孩子永遠比他好,而且每次考試後問完他的成績,馬上就跑去問鄰居孩子的成績,如果考得不如人家,母親就要嘮叨幾天,所以他從小特別討厭母親,雖然現在他理解了母親,但還是沒法忘記母親的過去。這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愛,不取決於父母付出了多少,也不取決於父母多麽關心孩子,而取決於孩子是否對父母敬佩和敬重,隻有孩子敬佩父母,把父母當成最好最有能力最知心的人,孩子才會敬佩。敬佩是愛的基礎,敬佩父母,孩子就會熱愛父母,孩子才會對父母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