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期的訓練

1.教育孩子,從喂奶開始

大家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被發現時,行為習慣已經是和狼有著相同習性的狼了,狼孩回歸人類後,雖然得到了人的精心培養,但因為錯過了早期人類的教育,盡管大腦結構沒有問題,但狼孩活到十七歲,終究也沒成為真正的人,智力也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小孩。這就告訴我們,孩子的早期教育最為重要,它關係到孩子的一生。那麽從什麽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其實孩子一出生,教育也就開始了。

孩子出生後,母親給孩子喂奶,這時就應該有教育孩子的意識,其實也就是教育的開始。如果仔細分析,喂奶也包含了許多教育的學問,如果不是把**或者奶瓶直接喂到孩子的嘴裏,而是把**貼近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尋找,不管能不能馬上找到,但這個過程,就是對孩子大腦的鍛煉,也是最初的教育。讓孩子自己找到**自己含到嘴裏,孩子就有了一個第一次學習、實踐和思考的機會,也可以說對孩子的教育從此拉開了序幕。我們知道,孩子尋找吃奶,這一過程應該是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哺乳動物出生不久就能尋找到**,但我們人類的這個本領反而因人類的智慧而被弱化,原因是母親會不假思索輕而易舉地就把**喂進孩子的嘴裏。當然,有些孩子生下來幾天都沒有尋找**的本領,盡管這樣,我們也要引導孩子,使孩子不要失去這個學習和鍛煉大腦的機會。如果你仔細想想,你就會覺得孩子能夠尋找到**,是需要付出相當的智力和體力的,這一過程不亞於地質科學家尋找到礦藏,而且孩子每次的尋找,對孩子來說,都是智力和體力的考驗,孩子都要經過自己的思索、自己的判斷,還要自己努力來轉動小臉,這一思索和判斷,就是對孩子大腦的鍛煉和促進。孩子尋找**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許是費時的,也許是艱難的,但正是這費時和艱難的尋找,才能使孩子不斷掌握本領,不斷進步成長。

另一方麵,教育從喂奶開始,也是對父母的一個提醒,也是父母的一個責任,不管喂奶本身的教育作用大小,但父母這樣做,從喂奶開始,至少是有一種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強烈願望,有了這樣的強烈願望,父母就會處處想到教育孩子,而且處處都是在教育孩子。因為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時一事的事情,更不需要什麽特殊的場合和莊重的形式,對孩子的教育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和孩子的生活緊密相伴的,而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意識,父母就時時刻刻會有一種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想到教育孩子,就不會把教育和生活分開,更不會形成想起來就教育一陣孩子,想不起來就不管不顧,或者是沒把平日的生活也當成是對孩子的教育,在孩子麵前隨意隨便,甚至是教育孩子時說的是一套,在平日裏做的又是另一套,讓孩子無所適從。因此,如果父母不隨時想到教育孩子,不把自己的言行當做是教育孩子,在孩子麵前隨意亂說,而且說了就不當回事,更不算數,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

我的女兒出生在一家地區醫院,那時不能母嬰同室,而是孩子出生後,就被護士抱到了嬰兒室,我當時站在產房外隻看了女兒一眼。第二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嬰兒室提出看一下孩子,值班護士問清姓名床號,便把孩子從窗口遞了出來。女兒出生時體重三千八百克,是一個很健康的孩子。妻子把女兒抱在懷裏看一陣後,便想給女兒喂奶。在妻子將要把**塞到女兒嘴裏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狗小羊生下後不久就自己尋找**吃奶,便靈機一動,說不要喂,讓她自己找,看看咱們的女兒聰明不聰明。妻子領會了我的意思,隻把**靠在女兒的臉上,女兒便立即側過臉來,睜大了雙眼,然後嚅動小嘴,做出一副吃奶的樣子來尋找奶吃。再稍稍靠近了一點,女兒很快就找到了**並且含進了嘴裏。這一過程把我倆逗樂了,都覺得女兒還聰明,至少是不傻。過後我們才想到這應該是教育孩子,而且應該是最初的、最原始本能的教育,因此我倆決定,以後一段時間,都要讓女兒自己找奶吃,而且逐漸增加難度,不斷提高她的智力和能力,這樣我們一直堅持了好多天。

但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學習機會,卻往往會被我們做父母的輕易地剝奪,特別是愛子心切的媽媽,每次都是輕易地把**喂到孩子的嘴裏,使孩子失去了最初的學習,也使孩子的大腦失去了最初最早的鍛煉。

心理學家經過觀察實驗認為,幼兒時期是大腦和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四歲前,就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印度狼孩的事實又告訴我們,盡管孩子的大腦結構沒有問題,但教育和不教育有天壤之別,孩子接受人的教育,孩子才能變成人,孩子接受狼的教育,孩子就會變成狼,而且能夠完全具備狼的所有習性。可以這樣說,孩子生下來,大腦基本上就是一張白紙,也相當於沒裝軟件的計算機,要想讓白紙有內容,要想讓計算機能工作,就需要我們父母幫助安裝軟件、填寫內容。所以說,孩子接受什麽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接受何種程度的教育,就會成為何種程度的人,如果想讓孩子有出眾的智慧,就要從孩子一落地就接受教育,這不僅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也是關係到孩子大腦早期開發的問題。

2鍛煉孩子的大腦和思維

因為孩子出生時的情況不同,訓練孩子的辦法也要有區別。有的孩子出生後就睜著眼睛,有些孩子可能要到幾天後才能睜眼。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能自己扭頭,有的孩子可能要晚一些。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一生大部分的信息要靠眼睛來獲得,孩子睜開眼睛時,我們就應該想法讓孩子看到點什麽,孩子能看到事物,就說明事物已經進入到了孩子的大腦,而且已經和孩子的腦細胞和腦神經發生了作用。有關研究表明,孩子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物體,但這時孩子眼睛調節視距的能力很差,物體遠了近了,孩子都看不清,這時孩子的最佳視距大概是二十厘米左右,相當於孩子吃奶時孩子的臉和母親臉的距離。而孩子的聽力,在母親的肚子裏就有,孩子一出生,就有辨別聲音方向的能力,對外界的感知,聲音起著很大的作用。但人的一切本領,都是經過有目的的訓練和鍛煉才能獲得,孩子看事物聽聲音也一樣,如果訓練讓孩子看、讓孩子聽,孩子的聽覺視覺就會得到訓練,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就會加強,就會早一天看清楚事物,孩子聽聲音辨別聲音的能力也會加強。更重要的是,看到的事物和聽到的聲音是大腦思考的基礎,眼睛裏攝入的事物越早,耳朵裏聽到的聲音越早,孩子大腦的思考也就越早,對孩子的大腦鍛煉的作用也就越大,孩子的思維也越發達。因此,早期對孩子視力和聽力的訓練,就絕不僅僅是在訓練孩子的聽力和視力,而是在訓練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思維能力。

我的女兒出生後就睜著眼睛,當護士把我女兒從產房抱出來時,雖然女兒渾身都沾著血,但我一眼看到的是女兒睜著黑黑的眼睛,而且頭發也很黑很長。我們在醫院隻住了三天,出院那天,因為是六月,又是中午,就沒把孩子的臉包住,一出醫院門女兒接觸到太陽光的一刹那,女兒一下緊緊地閉上了眼睛,上了車眼睛還不睜開,就那麽緊緊地閉著。我們摸她的臉,逗她,她才又睜開眼睛。那天是我們學校的救護車去接我們出院,同來的還有妻子的兩個同事,同事都已經做了母親,她們看一陣我的女兒,說我的女兒已經會看人,而且對聲音的反應也很敏感,誰喊她,她會把目光轉向誰。我回來就查有關的書籍,知道這時的孩子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差,有目的地訓練會使孩子調節視距的能力增強,而且越早,對孩子的大腦和思維的發育越好。這樣我就有目的地讓她看東西。先是給她的頭頂吊了一個紅氣球,高度大概在四五十厘米。紅色醒目,我估計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同時也買了一個很花的塑料大鈴鐺,孩子醒來安靜時,她媽就拿起花鈴鐺在她的麵前輕輕搖晃一陣,讓女兒看,讓女兒聽,同時也哼唱一些歌曲,也逗女兒臉上出現不同的表情。因為母親和孩子一起坐月子,和孩子做這些事當然並不困難,這樣做,也可以排遣母親坐月子的寂寞。

這時對於我來說,孩子當然是我心中的最大的樂趣,當女兒醒來時,我會在她頭的兩側喊著她的名字玩捉迷藏,這時她會隨著我的左右出現而轉動小臉和眼睛,而且臉上還有一定的表情。有時我也抱起孩子,然後盯著孩子張大嘴“噢噢”地引逗孩子,這時我發現,女兒的小嘴也在慢慢地嚅動,好像也想學我的動作表情。這樣和孩子玩耍,對我來說是一大樂趣,也是有意識地在訓練孩子的視力,也在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當然也是在鍛煉孩子的思維和大腦。

耳朵也是孩子接受事物的一個重要器官,有的人會給孩子放音樂,有的人會讓孩子聽故事,現在也有不少胎教的磁帶,但我要說的是,給孩子放音樂,一是音量不能太大,二是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幼小的嬰兒根本無法承受太強和太久的聲音刺激,而且刺激久了,會產生疲勞,甚至對聲音產生厭倦,還有可能損害嬰兒的聽力。最直接的證明是,居住在森林裏遠離嘈雜的人對聲音敏感,聽力也好,久居鬧市的人對聲音反應遲鈍,聽力也差。對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剛參加工作時,被分到我們大學的一個試驗農場的子弟學校,那個學校建在幾個農場連隊中間的一片戈壁灘上,學生放學後,白天都很少有人,晚上更是一片死寂,一年後搬回大學職工宿舍,樓道裏誰家有敲門聲,我都覺得是在敲我的門,因而一次次錯誤地把門打開,而且晚上睡覺也特別地敏感,有點聲音就會被驚醒。現在久居鬧市,別說一點聲音引不起我的注意,隔壁裝修房子打電鑽,我照樣能很快就睡著。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聲音也會讓我們的聽力疲勞,也會讓我們對聲音不再敏感,也會讓我們的聽力減弱。對成年人尚且如此,嬰兒那麽脆弱的聽覺係統,那麽幼小的身體,當然不宜承受太多太強的刺激。如果是出生一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聲音的刺激時間最好不要越過十分鍾,而且聲音應該舒緩,也不要嘈雜。以後隨著孩子的成長,再逐漸增加時間。

這就不得不說一個量和度的問題,因為什麽東西都有個量和度的問題,過量過度,都會適得其反。不僅是耳朵,眼睛和身體也不能過多地疲勞訓練,否則也會產生副作用,長此下去也會產生厭倦,也會對外界的刺激反應不敏感。比如你不斷地強迫孩子注意一個東西,孩子就會沒有興趣,也會讓孩子熟視無睹,如果強迫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厭倦其他事物,給今後的培養帶來麻煩。

我女兒出生時,我們住在一棟筒子褸裏,就是那種中間是一條長走廊,兩麵是一間間的單間房,有點像今天常見的辦公樓。那時住房緊張,每家能有一間屋子已經不錯,而且每間屋裏至少是有孩子的三口之家,有的甚至要住老少三代人。這樣一來,那麽大一棟樓,要住多少人可想而知,而且我們住的是一樓,不但比別的樓層鬧,而且窗戶後就是員工灶,員工灶的煤爐安了一台鼓風機,天不亮鼓風機就嗚嗚地吹火做飯。麵對這樣嘈雜的環境,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於是我們將門窗的所有縫隙都糊上,在門外再掛一個厚門簾。(好在我們住的不僅是一樓,而且是陰麵,即使是盛夏,也沒有一點熱的感覺。)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防止孩子熟睡時被驚醒,影響孩子的睡眠,也防止孩子養成一吵就醒的不好的睡眠習慣。另一方麵就是防止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下影響聽力,產生聽力疲勞或者對聲音不敏感。

但當女兒醒來時,我們就要讓她保持一段興奮的時間,目的就是讓她動靜相間,安靜和刺激差異明顯,也讓她的大腦能夠該安靜時安靜,該興奮時興奮,不能讓她醒了如同睡著,一直處於一種不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狀態。具體的辦法是女兒醒來後,妻子就抱起她給她換尿布和喂奶,待孩子吃飽後,就開始和孩子玩耍,開始是引逗孩子注意母親的表情和聲音,妻子喜歡抱著孩子“噢噢”地發聲從而和女兒交流,每當這時,女兒也會學母親的表情,頭一昂一昂、嘴一張一張地也想發聲,而且興奮時,還會舞手蹬腿興奮地發出咯咯的笑一樣的聲音。然後讓她看一些醒目的東西,比如很大的彩色圖片。每天也放錄音機讓她聽一聽歌曲和聲音,或者幹脆把她抱下床,讓她和電視有一個合適的距離,讓她看一下電視,看一下電視裏不斷變換的顏色和場景,但我們的辦法是,無論是看還是聽,最長不超過兩三分鍾,然後就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目的是避免讓她產生疲勞,而且始終讓她保持一種新鮮感,保持一種沒看夠沒聽夠的狀態,保持一種還想看還想聽的狀態。特別是電視,她剛看得全神貫注臉上有了豐富的表情,我們就立即把電視關掉,讓她下次還感興趣,讓她的小腦袋裏仍然想著剛才的畫麵,仍然裝著剛才的畫麵。這樣裝著想著,也許孩子仍然在思考剛才的畫麵,頭腦裏也會重複記憶剛才的畫麵,這樣當然可以鍛煉孩子的大腦和記憶。如果是一直讓孩子看,看到孩子沒興趣,孩子自然不看,那麽孩子就不會再思索,也不會再記憶。我不能肯定是我的這種辦法讓女兒對電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事實是,我的女兒一直特別愛看電視,看電視是她生活中最好的娛樂和享受,電視也是她最早接觸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女兒最早會說的一個單詞。我記得我女兒最早學著開口說話,便是小手指著電視說“電”,意思是要看電視。

這時的我,每天也要和孩子玩一陣,或讓女兒躺在**我逗她讓她樂,或者幹脆抱著她在地上奔跑跳躍做怪相,和孩子一起玩。我的這些搞怪往往能逗得孩子特別地興奮,而且兩三個月大時,就興奮得能發出聲來。如果女兒有時哭鬧,我會抱著女兒在地上亂跳亂舞,也模仿各種動物亂叫,有時會把她輕輕地拋起來,這樣做,女兒很快就會不哭不鬧,而且很快就能配合我的玩耍。

早期特別用心的教育,讓我的女兒說話要比一般的孩子早,也比一般的孩子會聽話,這我記得很清楚。女兒出生後的第一個春節回老家過年,那時我女兒剛進入七個月,這時的她已經能說一些日常的單字,拉屎撒尿時已經會說拉和尿,這樣就不再尿褲子,也不再把屎拉在**,這讓我的父母親友都感到吃驚,因為另一個孩子比我的女兒大八九個月,卻什麽也不會說,也什麽都不會聽,仍然在**撒尿,仍然聽不懂大人的意思。比如那天要給兩個孩子照張合影,我把我的女兒放在那裏坐下,說不讓動,她就不動,而且要她看著照相機,她就看著照相機,而另一個孩子卻亂爬亂動,根本不知道大人要他做什麽,反複擺弄幾次,孩子卻哭了,結果相也沒照成。

早期的嬰兒身體非常弱小,大腦也像一張沒寫字的白紙,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要特別地小心,既不能想怎麽教育就怎麽教育,也不能像對待寶貝瓷器那樣戰戰兢兢怕這怕那,所以這個量和度的把握,就特別重要,讓孩子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考慮孩子能否承受,會不會對孩子的身體有什麽傷害,也就是說,要先給孩子的教育設定一個界線和尺度,越過了界和度,就適得其反,因此要學會適可而止。而早期的孩子更像剛出土的幼苗,需要我們倍加小心地嗬護,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比如讓孩子認知事物,千萬不能不厭其煩,孩子沒有興趣時,就立即停止,即使有興趣,也不能長時間反複,因為我們要讓孩子長久保持一個求知的興趣,這很重要,因為你長久強迫孩子學習認知,孩子就沒有了認知學習的快樂,如果形成厭煩的心理,那就給今後的教育埋下了禍根。同時,長久不斷地強迫孩子認知,孩子也會產生認知疲勞,會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如果我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有的孩子對周圍環境敏感,有的孩子則沒有反應。對周圍環境敏感的孩子,來了客人他會觀察和注視,對周圍環境不敏感的孩子,對陌生人的到來會毫不在意,即使你喊他,他也置之不理,像沒聽見一樣仍然自顧自地玩耍。如果讓孩子養成對什麽都無所謂的心理,那就是我們教育的失敗,糾正的辦法是用他感興趣的東西刺激他,然後慢慢引導他。但關鍵的問題是不讓孩子失去對事物的新鮮感,不要讓孩子對什麽都熟視無睹,這就不能對孩子說得太多,也不能讓孩子做得太多,不厭其煩的教育是錯誤的教育,說多了孩子自然會不再聽,自然會沒有作用。

3通過活動身體鍛煉孩子的大腦

對孩子身體的鍛煉,對孩子來說,同樣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鍛煉大腦的過程,因為身體的運動離不開大腦的思考和協調。身體運動的過程,就是孩子思考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動腦和練腦的過程。千萬不要以成人的心理認為運動天生就會,孩子到時自然會做。其實早運動和遲運動,情況就不大一樣;訓練和不訓練,情況更不一樣。孩子的運動訓練之所以被忽視,是我們覺得那些動作都比較簡單,孩子遲早都會學會。其實對於嬰兒來說,任何一種事物和動作,都是全新的知識,都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學習,也需要父母進行早期的訓練和教育,錯過早期的訓練教育,也會給孩子的智力造成損失,就像印度發現的兩個狼孩,分別在大約三歲和七歲回歸人類,但已經錯過了早期的人類的教育,終究也無法讓她倆變成真正的人。

孩子出生不久就有了抓握的能力,我女兒從醫院回家後的第三天我們給她洗澡,將她放入澡盆的一刹那,女兒猛然受到了驚嚇,渾身一哆嗦,雙手本能地緊緊抓住了盆沿,而且抓得那麽地緊,真像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我們急忙檢查水溫,水溫沒有問題,但孩子就是有一種恐懼心理,而且顯得特別地怕。以後一段時間,每次給她洗澡,她都有這種恐懼心理。我懷疑是在醫院時,護士給孩子洗澡時造成的,因為那家醫院給孩子洗澡,澡盆就是水泥台子上鑲嵌了一個洗臉池,我從窗外親眼看到護士挨個抱那些孩子洗澡時,把孩子放入池中洗幾下,然後就撈出來直接放在了水泥台子上,然後才慢慢擦幹淨,然後才給包裹。那時雖然天不冷,但水泥台子也是冰冷的。因此我的女兒很長一段時間都很怕水,一放人水中便緊緊地抓住盆沿,眼睛也閉得緊緊的。但這可以說明,孩子很早就有了抓握的能力,這時就應該適當地讓孩子抓握一些東西,訓練手指的活動能力和大腦的協調能力。孩子這時的活動一般是蹬腿和動手,這是人類最本能和最自然的動作,就像小羊一生下來就掙紮著要迅速站起來一樣,但僅靠自己伸手蹬腿玩是不夠的,父母還要多誘導,誘導孩子多蹬腿伸手,而且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父母必須再做一些輔助工作和訓練工作。最初的辦法應該是讓孩子有不同的睡姿,也可以讓孩子靠在被子上。再稍後就應該讓孩子趴在**,訓練孩子的抬頭和動身子的能力,再往後,就應該經常讓孩子趴在母親的身上,和母親一起動作玩耍。總之,訓練孩子身體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一步一步引導孩子自己來完成。有的父母怕扭傷孩子的身體,不敢主動去訓練孩子。科學研究證實,孩子特別是嬰兒,他們的骨骼是柔軟的,如果不借助較強的外力,單憑孩子自己的體重力量,是不會形成骨折的,也是不會扭傷的。

我的女兒出生時體重就大,身長也長,兩個月左右,我的女兒就可以趴在她媽媽的身上站立。當然,那樣的站立還不是完全的站立,因為她媽媽側身躺在**,女兒的整個身體的重量是趴在媽媽身上,女兒自己的腿承受的重量很少,隻是看起來她腿蹬得很直,像是已經能站立罷了。可即使是這樣的動作,也讓按傳統教育孩子的那些母親吃驚。那時我們學校還在一個叫黃羊鎮的地方,那時周圍的老百姓還很窮,常有農村婦女拿點雞蛋什麽的推門探進頭來,問有沒有糧票舊衣服一類的東西交換。那天一個四十多歲的婦女看到我女兒趴站在她媽媽的身上,便搭訕著逗孩子,當得知隻有兩個月時,這位生過七個孩子的母親怎麽也不能相信,說娃娃都是三笑六坐九爬爬,意思是說三個月才會笑,六個月才會坐,九個月才會爬,一歲多才能站。最後那位婦女說,她生了那麽多的娃,兩個月連頭都撐不住,兩個月能站立,不僅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簡直就是妖怪。這也許就是訓練和不訓練的差別。到一百天時,我的女兒已經能夠短暫地坐穩照相了,因為家裏那張女兒一百天的照片,就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然後快速拍攝的。從照片看,她已經坐得很直,頭也抬得很直。當時的情景我們也記得,剛摁完快門,女兒就向前跌倒了。

記得我女兒兩個多月時,一次讓她趴下時把手壓在了肚子下麵,這時我們沒給她取出來,而是讓她自己來取。女兒當然自己取不出來,但她爬一陣,便慢慢左右搖擺身子,然後把手取了出來。為了考驗她的智力,我們再次把手給她壓到肚子下麵,這回她立即就左右搖擺,然後很快就把手取了出來。

要注意的是,訓練孩子運動雖然是在鍛煉孩子的體力和智力,但實際也是和孩子快樂地玩耍,而且要以孩子的快樂為原則。如果孩子厭煩和不快樂甚至哭泣,那就立即停止。也就是說,對孩子身體的訓練和認知事物一樣,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強化訓練的方法更不可取,嬰兒雖然不易骨折,但很容易疲勞。記得第一次給女兒喂奶時,因她媽媽的奶水還不多,女兒吮吸得很賣力,一會兒工夫,女兒就累出了一頭大汗,可見人們常說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是有根據的。

現在不少父母怕孩子摔著碰著,輕易不敢讓孩子自己運動,特別是當孩子摔倒時,父母總是心疼得立即去扶起來,讓孩子失去了掙紮鍛煉的機會。

我這裏講一件真實的事情。去年春天妻子的侄女帶孩子來我這裏玩,那時孩子已經一歲三個月,跑起來都很穩當了。當把孩子帶到我們學校的高爾夫球練習場時,那麽大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一下讓孩子興奮不已,孩子在草坪上跑幾步跌倒後,就趴在那裏等待父母去扶。我立即阻止孩子的母親去扶孩子,我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但孩子不知道怎麽起來,像做俯臥撐那樣將胳膊和腿撐了起來,但卻不知道收腿,更不知道先跪起來,孩子就那麽撐著。我幫孩子把他的腿收回來,但他也不知道身體後仰跪起來,再教,孩子幹脆趴在那裏哭了。我當時的想法是繼續教他,但他的母親卻不幹了,心疼地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一歲多的孩子跌倒了不會自己起來,我們不能不說是缺乏運動鍛煉,也缺乏運動的智力,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因早期運動缺失而導致運動能力較差。

我的女兒由於我們很注意她的身體鍛煉,會走路時,每天都要領她到校園裏散步,一歲半上了幼兒園後,便常讓她一個人在校園裏玩,因為在校園裏安全沒有問題,而且我們樓旁邊就有一個供師生休閑的大花園,女兒自己走路跑步沒問題時,我們每天都給她大量的時間讓她在大花園裏跑著玩,到吃飯時才找她回來。在上初中前,我的女兒身體素質很好,雖然有點瘦,但運動力量不錯,每年他們學校開運動會,田徑項目和技巧項目她都能得獎。那年他們在六一兒童節前一天開運動會,然後在兒童節這天表彰發獎,在開大會發獎前,我女兒已經知道她有八九個獎,便要她媽媽也去看她領獎。那天的大會是在操場召開的,她媽媽站在後麵,領獎時,念到我女兒的名字,她便跑上去領獎,然後跑回來把領到的獎品塞到她媽媽的懷裏,然後再等著上台領獎。就這樣女兒一趟趟來回跑了八九趟,她媽媽也抱了一大堆獎品。因為那天還同時頒發了三好學生獎,可把女兒和她媽媽髙興壞了。回到家,女兒就開始分獎品,這個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這個給表哥,這個給表妹,把獎品基本都分完了,她自己隻留了一支很花的油筆。

城裏生長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在運動方麵有目的的訓練較少,運動能力就差,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年暑假我帶一個小外甥去鄉下親戚家玩,鄉下親戚家門口有一個土堆,大概一米多高,我四歲多的小外甥戰戰兢兢不敢上去,而親戚家一個不足三歲的孩子不僅從土堆上跑上跑下如履平地,而且還敢從上麵直接跳下來,一下跳那麽遠。相比之下,城裏生長的孩子運動能力就顯得很差,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父母從小就很少讓孩子運動,導致了孩子運動能力的退化,而且這種退化還在加劇,因為生長在鋼筋水泥空間裏的孩子,本來就缺少運動場所,再加上網絡和治安安全問題,就更少戶外運動缺少運動,也就缺少了某些智力,這當然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裏還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早期的教育更要觀察孩子的情況,要以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具體的教育方法,而且在製定教育方法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而且要假設自己就是孩子,然後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孩子能否承受,孩子是不是應該承受。做到這些也不容易,我們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成年人的想法去對待孩子,比如當孩子會做一個新表情或新動作時,父母就會得意忘形,然後讓孩子反複做這個動作,然後告訴所有的人,然後不管孩子是否快樂,是否願意做,強迫孩子一遍遍地做給人看。如果長期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一種負擔,進而產生厭煩心理,影響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4訓練語言、認識事物,從圖片開始

孩子有了分辨事物的能力,就應該讓孩子看一些圖片,開始最好是看一些彩色的動物圖片,因為這時的孩子還不能認清圖形的細微部分,隻能大體認清一些事物,因此動物的圖片對孩子的刺激相對要大一些,孩子也感興趣一些。指認圖片除了開發孩子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也是教孩子開口說話的最好方法。孩子開口說話時,需要舌頭、氣流、口形等一係列的配合動作,對孩子來說已經是很難的技能了,這個難度要比我們成年人初學吹樂器要難,這點務必請父母理解清楚。孩子起初說話隻能說一個單音單字,即使這一個單音單字,也需要孩子氣流、口形、舌頭、嘴唇、鼻腔等一係列發聲器官的配合,確實是一個不簡單的能力。有些孩子的家長沒考慮這些問題,教孩子說話時,往往是教幾個音節的,如媽媽、吃飯,甚至更長的句子,要知道,音節多了,孩子就聽不清分辨不清,就像我們不會日語而聽人說一長串日語一樣。聽不清,也更無法說,而且氣流和嘴也無法連續活動說出兩個音節,因此,訓練孩子說話必須先從一個單音節開始,如媽,而且要拉得很長,而且前麵不能加任何音節。但許多父母教孩子說話時,前麵總要加上“叫媽媽,快叫媽媽”這樣的話音,這樣就形成了一長串的音節,孩子根本聽不清說了什麽,自己應該說什麽。正確的方法是教“媽”這個音時,前麵什麽也不說,就指著自己或者圖片發“媽”這一個音,這樣簡單了,孩子才有可能跟著發出“媽”的聲音。孩子先學會了媽、爸這樣的單音,並且熟練地掌握了單個音的發聲,然後才能進一步教媽媽、爸爸這樣的兩個音節,孩子也才有可能進一步連續發聲說清楚這兩個音節。也就是說孩子會說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從單音節一步步向雙音節然後再向整句發展的,訓練孩子說話,一定要按這個規律來訓練,否則孩子聽不清說不上,孩子就不會去試著說。許多孩子說話遲,大多是教孩子的方法不當造成的,教一長串話,發一長串音,孩子聽不清,嘴和氣流也控製不了,當然感覺很難。感覺難,孩子就不願意說,就像我們感覺學吹奏很難而不去學一樣。所以說,隻要教育方法得當,孩子早說話就不是個問題。孩子說話早,孩子的智力就會發育得好;孩子說話遲,當然也會影響智力。

問題是有些孩子開始不願意跟著大人發聲。麵對這種情況怎麽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看圖片並且指著圖片讓孩子發聲。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有學習和模仿的本能,如小動物跟著母親學捕食,這些都是天性,如果沒有這個天性,動物就不能延續生存下來,人類當然也不會生存發展下來。不學的孩子是不存在的,這一點父母不用擔心,而且人類的模仿本能要遠遠地大於其他動物,所以說模仿和學習都是孩子的天性,你指著圖片發聲,他也會伸出小手指著圖片試著發聲,這就是認知的開始,關鍵是怎麽教孩子。要記往的是,一開始的圖片必須是單字的,比如馬、牛、羊、人、手、口一類,會說單字後,再向雙字發展,而且對圖片的選擇,也要先認結構簡單的,再認結構複雜的。如果沒有圖片空口教孩子發聲,效果會差一點,訓練的功能也單一了一點,我們前麵說過,教孩子認圖片時,既可訓練思維,又可訓練辨別事物,又可教孩子發聲說話,所以說,教孩子認圖片,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五六個月,我的女兒開始咂嘴,將嘴弄得發出一些響聲,很快就會彈舌,彈出“叭叭”很響的聲音,而且越彈越響。也許是感覺到快樂,她一醒來就彈舌頭,我們也感到很有趣,我們就和她對著彈,一時也充滿了樂趣。彈舌雖然不是我們教的,但活動舌頭是說話的基礎,然後我們便引誘她發簡單的聲音,這時孩子不一定能發聲正確,但隻要她跟著學就行,然後便教她指認一些圖片,邊指認,邊教她發音,如爸、媽、人、牛等,她很快就能學著基本說清楚。所以我的孩子說話較早,春節回老家我女兒七個月,已經能說吃、喝、尿這些常用單詞了,而有一個親戚的孩子比她大八九個月,卻仍然不會說,而且是什麽都不說。因我和妻子都要上班,春節後,我便把我的父親接了過來,那時我的女兒不到八個月,我覺得這時的孩子應該得到更多一點的教育,而我的父親退休前是小學教師,他教孩子很有耐心,讓我父親幫我帶孩子教孩子,再好不過了。因我的女兒比較聽話,我的父親也很喜我的女兒,對我的女兒的教育也特別地上心,每天都要教我女兒許多東西。我的女兒一歲以後,一般的事物都能說清了,這時她又整天纏著爺爺讓爺爺教圖畫書念兒歌,而且邊認圖片邊讓爺爺做圖片上的動作,比如滑冰就讓爺爺在地上做滑冰的動作,打排球就讓做打排球的動作,然後她也跟著學,而且似乎成了樂趣上了癮,爺爺如果不做,她就鬧得不行。爺孫倆雖然玩得不亦樂乎,但我父親還是感到很累,說這一天下來,比運動員訓練還累。父親雖然不是在抱怨,但我覺得這樣不行,長時間的單調的學習,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另一方麵,不能什麽事都由著孩子,這樣會慣壞她,讓她錯以為她想幹什麽就能幹什麽,她想要什麽都能得到滿足。我覺得這時應該對孩子說不了,應該讓她知道有些事是辦不到的,有些事是不可以那樣的,有些事是她說了不算的,甚至哭鬧也是無效的。這時如果我或者妻子在家,我倆就會嚴厲地告訴她,隨便支使爺爺做這做那是錯誤的,是不可以這樣的,如果不聽,是要受到懲罰的。孩子這時雖然會感到委屈,但我們決不讓步,而且說到做到。當然我也和父親商量,然後找出矯正改變的辦法,比如能不能多抱孩子到外麵走走,也讓孩子自己擺擺積木騎騎小腳踏車。我的父親也意識到教孩子心太急也不行,於是就增加了許多別的活動,這樣學玩結合,效果很好。

可惜這樣的教育隻持續到放寒假,寒假後我的父親就回去了,因為在暑假時,我家隨學校遷回了省城,初遷回省城,住房特別緊張,我們隻能和別人合住一套房子,每家隻住很小的一間。這樣我隻能給父親在學生宿舍找了一個床位,但學生宿舍人多嘈雜,而且晚上上廁所也很不方便,而且父親咳嗽起夜也影響學生休息,學生也不大滿意,所以放寒假後,父親隻能回去。到父親回去時,我的女兒隻有一歲半,父親也隻帶了我女兒不到一年,可我的女兒卻認識了許多圖片和幼兒讀物,這些圖片和讀物放在一起,都有一尺厚那麽一摞。即使這麽多的圖片讀物,任意拿起一本,隻要一看到圖,她馬上能把下麵的文字背下來,而且有的很長,有一兩百字,她都能背下來,以至於我的朋友到我家時,吃驚地問我你的女兒是不是認字了。我告訴他沒有,隻是她一看到圖形,就能背下麵的內容。

父親回去後,我們才體會到教育孩子的艱難,但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寒假結束後,我們隻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此時孩子還不到一歲八個月,是全班最小的。第二年的六一兒童節,我的孩子雖然再過幾天才到三周歲,可她已經能擔任報幕員報幕了,而且是手裏拿著節目單,一路小跑跑到麥克風前,然後照著節目單報下一個節目。當時許多家長還以為我的孩子認字呢,其實就是記住了圖形和節目的名稱,是節前老師讓孩子拿回節目單,要家長幫孩子背熟,我們隻教她幾次,她就記住了。當然,早期的認知教育不僅僅是開發了大腦認識了事物,也讓她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的孩子當時雖然是全班最小的,卻是全班最聽話的,老師說什麽,她都會聽什麽,他們的老師不止一次誇我的女兒聽話,說她不哭不鬧,老師讓幹啥就幹啥,很懂事。大概又過了一年,有天孩子回來告訴我,說老師讓她當重班長。我一時還沒理解,問什麽叫重班長,她說張歡是副班長,她是重班長。我一下明白了,孩子當了正班長,因他們是第一次設立班幹部,所以孩子隻有輕重這個概念,並不知道正副是什麽意思。由此可見早期的認知教育對孩子是多麽的重要。

要著重強調的是,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語言也是思維的依據,語言也是思維的結果,訓練語言,也是在訓練思維,善於思考的孩子當然懂事,也當然聰明。在訓練語言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讀書愛好,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許多東西,都是用語言來描繪的,語言豐富了,思維也豐富了。

另外,從小用兒童讀物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形成閱讀的習慣。我弟弟有個孩子,很小就教其認圖片讀圖畫書,一歲後就養成了睡覺時就要看圖畫書的習慣,父母躺在旁邊給他念那些圖畫書,他才能慢慢睡著,否則就哭鬧不睡,也睡不著。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很早就會說話,而且思維也好,給人的感覺就是聰明。我在這裏有必要再次強調一下,有些孩子說話遲,這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父母沒用心去教,或者是教的方法不當。也有的孩子不跟著大人學,更不試著說,這也是教育方法不當的解決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邊指認圖片,邊跟著大人發音,先從單音開始,然後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