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相助

對於朱棣來說,周王被廢削是個信號,下一個也就可能輪到他了。但對於公開起兵奪位這件事,一開始他還頗為猶豫。隨著其他幾個藩王被削和朝廷針對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他感到形勢越來越緊急。他身邊的一些謀士也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鼓,從而促使他下決心起兵。

姚廣孝是燕王的第一位謀士。因他的僧名叫道衍,所以習慣上又稱他為道衍和尚。他隨燕王到北平後,就在慶壽寺當住持,在那裏為馬皇後祈福。他的主要心思卻不在這裏,而是幫助燕王成就一番大業。他經常出入燕王府中,形跡甚密。

明太祖死了以後,姚廣孝感到機會來了,便千方百計地慫恿燕王起事。尤其是周王和其他幾個藩王被削以後,姚廣孝更是使用各種方法鼓動燕王,要他起兵奪取皇位。姚廣孝曾為明成祖占卜。姚廣孝跟人學過陰陽術數之學,懂點占卜的知識。

有一次,燕王讓他為自己占卜,還問他是什麽卜術。姚廣孝說是“觀音課”。他交給燕王三枚銅錢,讓燕王擲。燕王剛擲出一枚,姚廣孝就一本正經地說: “殿下要做皇帝乎?”燕王馬上製止他說: “莫胡說。”燕王說歸這樣說,但對這種預示著自己要當皇帝的卦象,他一定會從內心裏感到高興。

燕王和姚廣孝是密友,姚廣孝對燕王想當皇帝的心思是很清楚的。明朝人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燕王寫了個上聯, “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隨口就對了下聯, “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從姚廣孝對的這個下聯來看,慫恿燕王起兵的意思就很明顯了。這個故事可能帶有後人附會的成分,但它反映的曆史情況卻是可信的,即姚廣學是燕王起兵的有力鼓動者。

姚廣孝有個朋友,叫袁珙,也是明初的一個奇人。他善於相人,據說曾相士大夫上百人, “無不奇中”。姚廣孝把他引薦給燕王,把他召來北平。燕王故意穿上衛士的服裝,和九個衛士一起在酒館中喝酒。袁珙走進來一看,便馬上跪在燕王麵前說: “殿下怎麽這樣不自愛呢?”那九個衛士都故意笑話他,說他瞎說,燕王也裝作不以為然。但袁珙就是認準了燕王,出口就稱殿下。

燕王怕他信口說出一些有妨礙的話,便急忙帶他回宮。袁珙在宮裏又仔細對燕王相了一番,說燕王“龍行虎步”,有天子之相。到四十歲的時候,胡須過了肚臍,就要登上皇位了。燕王聽了自然十分高興,但害怕這些話泄露出去,傳入朝廷於自己不利,便把袁珙打發了回去。

袁珙為燕王相麵是否這樣富有戲劇性,我們可不必細究,但相麵這件事是大體可信的。燕王即位以後,馬上將袁珙召入京師,授官太常寺丞,可能就是對他的回報。

袁珙有個兒子,叫袁忠徹,自小從父親那裏學到相人的本領。他當時也隨袁珙到了北平。有一次,燕王設宴招待北平的文武大員,暗中讓袁忠徹對他們相麵。袁忠徹對燕王說,朱忠“麵方耳大,身短氣浮”,張員“麵方五小,行步如蛇”,謝貴“臃腫早肥而氣短”,耿 “顴骨插鬢,色如飛火”,景清“身短聲雄”。他的結論是,這幾個人“於法皆當刑死”。

這幾個人都是建文帝派來監視燕王的,現在燕王聽了這話自然是“大喜,起兵意益決”。燕王即位後,他也和父親袁珙一起奉召進京,授官鴻臚寺序班,得到豐厚的賞賜。這大概是因為他的話後來一一應驗的緣故。

金忠是袁珙的朋友,精通《易經》,善於卜筮。他曾在北平以占卜為生,多奇中,北平城裏的人都稱他為神人。姚廣孝在燕王麵前不斷稱讚金忠的卜術,燕王這時正盤算著起兵的事,就以生病為名,召金忠前去占卜。

結果,燕王得了一個“鑄印乘軒”的卦。金忠借以發揮道: “此象貴不可言。”實際上就是說,燕王有天子之象。從此以後,金忠就經常出入燕王府中,並以占卜勸燕王舉兵起事。後來,金忠就成了燕王的心腹。燕王即皇位後,全忠官至兵部尚書。

當時還有一個顛士,不知是何處人,也不知道他叫什麽名字,行為瘋瘋癲癲,說的話顯得荒誕不經,但他說的事卻往往應驗。燕王讓人把他召來,他淨說一些隱語,暗含有鼓動燕王起兵成大事的意思。

有一天,張玉的兒子張輔在那裏坐著,背上有些灰塵,顛士就拍著張輔的背說: “這裏這麽大的灰塵,還不起嗎?”實際上是說給張玉聽的,即還不趕快幫著燕王起兵嗎?張玉是燕王手下的第一員大將,極受信任。

他這是在鼓動張玉,讓張玉去鼓動燕王。

有一天,顛士突然求見燕王,說城西有一塊風水寶地,貴不可言,並問燕王: “殿下有可以埋葬的人嗎?”燕王認為這是不吉利的話,就沒好氣地說:“沒有。”顛士又說: “殿下的乳母在哪裏呢?”燕王說: “早死了,埋葬在亂草叢中了。”

顛士說: “趕快把你的乳母改葬在那裏,以後一定有征驗。”燕王還真的聽信了他的話,將他的乳母馮氏改葬在顛士所說的那個地方,即後來所說的“聖夫人墓”。燕王即位後,追封他的乳母馮氏為“保聖負順夫人”, “聖夫人墓”也就由此而來。燕王在即位當年的十一月間,就派鄭和赴北平祭奠他的馮乳母。

像明成祖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竟然還讓一些方士為他占卜,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在古代的人們大都有迷信心理,即使一些大人物也難以擺脫。卜筮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曆史現象。它是曆史的產物,也翻轉過來影響過曆史。特別是對一些處於曆史關鍵位置上的人物來說,占卜往往能產生很大的作用,有時這種作用甚至可以是決定性的。

像公開起兵奪取皇位這種事,在封建時代屬大逆不道,不要說不一定會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會遭到當時人和後世人的唾罵,所以燕王曾一度猶豫不決。正是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說下,其中也包括占卜,燕王才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有一次,姚廣孝秘密地勸燕王舉兵。燕王說: “民心向著建文,怎麽辦呢?”姚廣孝巧妙地回答道: “我隻知道天意,談什麽民心呢?”盡管姚廣孝這麽說,但對於人心向背這件事,燕王不會不考慮。這也正是他一度猶豫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看一看,建文帝到底是一個怎麽樣的皇帝。

在明朝的皇帝中,建文帝並不算壞皇帝。他生於皇宮,自幼與詩書為伴,身邊大都是文墨之士,所接受的都是儒家以仁義治國的那一套學說。他即位後,對朱元璋的那一套做法多有變更,總的傾向是實行“寬仁”政治,重用文臣,優容知識分子。

朱元璋是以“嚴猛”治國,士大夫整天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過日子,在霜鋒雪劍之後,建文帝時期無異於陽春煦日。當時推行的所謂“建文新政”,除少數不合時宜難以實行外,大多數還是頗得民心的。

建文帝改定了一些律例。《大明律》是參照《唐律》製定的,建文帝與《唐律》仔細對照了一下,發現《大明律》加重了刑罰。他告誡三法司官員,刑罰宜寬,務崇禮教。對那些罪證不足的或可以原諒的囚犯,予以赦免。因此,洪武時期的一些冤案、錯案得到糾正,一些流放的官員被赦還,許多被殺的功臣子弟受到錄用。據刑部統計,建文年間的囚犯比洪武時減少三分之二。

建文帝對官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文官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朱元璋廢丞相後,權歸六部,而六部尚書都是一品,建文帝提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從而改變了六部尚書低於五軍都督府長官的狀況。朱元璋經常摧辱大臣,時而當場對大臣廷杖,建文帝時則沒出現過這類情況。建文帝還合並了一些州縣,裁減了一些冗員。

在經濟上,建文帝采取了一些寬大的政策。他下令“蠲逋租”,即免除農民拖欠的租稅。老百姓因災變賣子女為奴者,建文帝命地方官府為他們贖身。他還限製僧道寺觀占田的數量,餘田分給平民。洪武年間江浙一帶的田賦特重,建文帝下令酌量減輕。原來江浙一帶的人不能當戶部的官,建文時也改變了這種規定。

建文帝在作風上遠不像朱元璋那樣獨裁。他虛心納諫,下詔要臣下直言。

建文帝即位不久,就派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名大臣分頭巡視天下,了解民間疾苦,免除不急之務,有什麽弊政及時革除。

但是,建文改製帶有複古的色彩。他按照《周禮》的記載,對六部官職名稱進行了紛繁變更,一些沿用了上千年的官名,他卻改用《周禮》上的官名。一些機構的設置,也作了一些無謂的改變。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按照方孝孺的建議,竟然要恢複西周時的井田製,這種做法當時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對。

由於許多人的反對,井田製未能實行,也確實無法實行。但官製的紛更已經叫人目不暇接了。這些變更都無濟於實事,反而給燕王起兵提供了借口。因為建文在變更“祖製”,燕王正可以以維護“祖製”的名義起兵反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