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儲之事

皇帝繼承問題是封建社會中的大事,自先秦始,嫡長子繼承製度已成為確定不易的製度。起初,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後來總對他不滿意,嫌他缺少陽剛之氣,與自己不相類。朱元璋一批一批地誅殺功臣,朱標就看不下去,有機會就進言勸諫。有一次,朱元璋故意把一根棘杖放在地上,要朱標用手去拿。朱標看到上麵都是刺兒,麵露難色。

這時朱元璋就說: “你怕有刺兒不敢拿,我把刺兒都給除掉,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這個家。”朱標回答說: “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臣民。朱元璋聽了頓時大怒,拿把椅子就朝朱標打去,嚇得皇太子慌忙逃去。從這裏可看出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

在所有的嫡出諸皇子中,朱元璋還是對燕王最中意。

藍玉曾私下對皇太子朱標說: “殿下試觀陛下,平日於諸子中最愛者為誰?”皇太子回答說: “無如燕王。”從有關明代的典籍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感到燕王與自己比較相似。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皇太子朱標病死。這時的朱元璋已是六十七歲的老翁,他看到皇太子竟先於自己死去,自然十分悲痛。但是,這又給他提供了一個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機會,按照嫡長繼承製,嫡長子朱標死後,理應由朱標的嫡長子來繼承。

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在幾年前就死了,他的弟弟就是朱允蚊,即後來的建文皇帝。按理說,朱元璋的次子秦王也有繼承的資格,但秦王太不爭氣,上年剛被朱元璋召到京師訓斥了一頓,要不是皇太子勸解,就要把他的王號廢掉了。因此,秦王是絕沒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了。朱允蚊雖也聰明,但朱元璋嫌他太儒雅文弱,尤其是他還有那麽多擁兵在外的叔叔,也擔心他難以統治。他還是感到燕王比較適合於繼承自己的事業,但又礙於燕王隻是第四子,也難下決心。

朱元璋懷著無奈的心情,放棄了立燕王的主意,而決心立朱允蚊為皇太孫。朱元璋回宮後還焚香向上天祈禱,謂國祚長短“唯聽命於天”,希望上天保佑他創立的大明江山傳之永久。

在封建時代,立儲之事往往關係到一代的治亂。朱元璋在心情矛盾的情況下,無可奈何地立了皇太孫,由此種下了禍根。他剛死,燕王和朱允蚊之間就爆發了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朱元璋囿於封建倫理,沒有作出立燕王的決斷。如果他真的立燕王為太子的話,也許就沒有那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悲劇了。

朱元璋感到皇太孫朱允蚊更文弱,對他以後治理大明江山更不放心,因而就更加快了誅殺功臣的步伐。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借“藍玉案”大開殺戒。藍玉確實驕悍不法,被殺也是罪有應得。但因他受株連被殺的竟達一千五百餘人,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屬於有意濫殺。

朱元璋還為此案頒布了《逆臣錄》,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經過胡惟庸案的誅殺,元功宿將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了,又經過這一次大屠殺, “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就像傅友德那種平素很謹慎的大將,第二年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厄運。

其實,朱元璋隻是注意了一些功臣對皇位的威脅,他沒有更多地注意到真正覬覦皇位的還是他自己的子孫。

對於皇帝來說,他的兒子們或多或少地都有資格繼承皇位,而他們又幾乎沒有人不願意當皇帝。因此,皇子們都很關心皇位繼承的事,這也在情理之中。晉王自感才能不及燕王,對燕王很嫉妒,也很留心燕王的動向。

有一次,晉王和燕王都到南京朝覲,晉王數次對燕王說一些侮辱性的話,燕王隱忍沒有發作,隻是借口有病提早回北平了。晉王還派人到北平偵察燕王的動靜,經常將燕王的一些瑣碎小事報告朝廷。隻是沒有抓住燕王大的把柄,所以沒有對燕王構成大的危害。

燕王又何嚐不在覬覦皇位呢?他在名義上也是嫡出,論才能遠遠超出他的三個哥哥。隻是由於偶然的原因,他未能名正言順地被立為皇位繼承人,但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皇位繼承的事。他利用自己燕王身份的方便,廣泛地結交才能之士。除了姚廣孝這個心腹謀士之外,像張玉、朱能這樣文武全才的人物,都成了他的死黨。

也正是因為燕王身邊集中了一批能幹的人才,所以在與蒙元勢力的多次周旋中,他總是打勝仗。自從降伏乃兒不花那次大仗以來,與蒙元勢力大大小小的仗不斷有。尤其是元功宿將陸續被剪除以後,朱元璋便越來越倚重他的兒子。尤其是北邊的幾個塞王,在抗擊蒙元勢力的侵擾方麵,其事權越來越大,這也給燕王提供了更多表現才能的機會。

當時,朝鮮的使臣不斷到中國朝貢,一般是一年兩次,有時一年數次。當他們路過北平時,也總要拜見一下燕王。在朝鮮《李朝實錄》中,留下了一些有關燕王的記載。這些使臣就發現燕王是個胸懷大誌的人,不會長久地安於當藩王。

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情況下,燕王不敢有絲毫的驕橫,他必須表現得很謙恭,以免引起猜疑。但這種故意表現的謙恭有時也會露馬腳,有一次,朝鮮使臣路過北平,燕王提出向朝鮮要馬匹。使臣告訴朝鮮國王以後,國王馬上派人把馬送來,還配著嶄新的馬鞍。朱棣雖然把接受朝鮮鞍馬的事報告了朱元璋,但還是受到朱元璋的一頓訓斥,朝鮮使臣也因此事受到責怪。這件事告訴朱棣,他必須更謹慎一些。他隻能不動聲色地關注著朝廷的變化,再就是管好北邊的防務。

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皇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死了以後,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橫又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死去。又過了三年,朱棣的三哥晉王朱櫚也病死了。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晉王病死後,燕王在眾兄弟當中就成了老大。

這時的朱元璋已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翁,他苦心經營的大明江山已經曆了三十一個年頭,他也筋疲力盡了。馬皇後和他的兒子一個個先於他死去,也是對他不小的打擊。如果這時立燕王為皇太子的話,於倫序上已不會受到什麽指責。但他的身體也不行了。更何況皇太孫已立了五六年,再廢再立,他也沒有這個精力了。因此,關於易儲立燕王這件事,他生前終於未辦。

從各方麵的情況來看,如果朱元璋立了燕王為皇太子,確實可以“貽一世之安”。他沒能這樣做,他也意識到自己死後可能會出亂子。在晉王死後三個月,朱元璋也死了。在瞑目以前,這個老皇帝把駙馬梅殷叫到跟前,密命他輔佐皇太孫。

據說,朱元璋臨終的那一天,南京城內外漫天飄灑著細雨,正是禾苗盼雨的時候,細雨真如同甘霖。朱元璋聆聽雨聲,問燕王到了沒有,因病重之時,他便遣人持符召朱棣還京。然而,此時急急赴京的朱棣方行至淮安,朱元璋在盼望中聽著雨聲閉上了雙眼,這在父子二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