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又開戰局 征服林木中
成吉思汗在建國前的連年征戰中,已先後征服了“氈帳裏的百姓”,即草原遊牧民。但草原北部森林地帶的狩獵部落還沒有降服,這對於新建的蒙古國仍然是個潛在的威脅,因此,成吉思汗建國後又立即用招降和戰爭的手段征服北方各部,這是統一蒙古的戰爭的繼續。
在蒙古大草原以北,西起葉尼塞河,東至貝加爾湖周圍,當時還是森林密布。居住在這些地區的部族,被蒙古人稱為“槐因亦兒堅”即“林木中百姓”。他們一般住在白樺樹皮覆蓋的棚屋裏,穿獸皮縫製的衣服,以樺樹汁當飲料,靠狩獵和打魚為生,其中也有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遊牧生活。 “林木中百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落:貝加爾湖周圍的不裏牙惕部,即後來的布裏亞特;葉尼塞河上遊的斡亦剌部,即後來的瓦剌;靠近乞兒吉思部的禿馬惕部、巴兒忽惕部等。
1207年,成吉思汗建國後的第二年(卯年,兔年),成吉思汗派長子術赤率右手軍北進,木華黎的弟弟不合駙馬被任命為先鋒。當時,在庫蘇古爾湖以西、色楞格河北源德勒格爾河一帶,居住著一個狩獵部落——斡亦剌部。這個部落曾先後參加劄木合、王罕、太陽汗反對鐵木真的軍事行動。成吉思汗對他們進行討伐還是師出有名的。斡亦剌部的部長忽都合別乞沒有力量單獨對抗強大的蒙古軍,術赤的部隊一到,他就立即投降了,並主動充當蒙古軍的向導,到失思失惕河(錫什錫德河)、八河地區(貝加爾湖以西、安加拉諸河源流)、貝加爾湖一帶去招降他的同胞和鄰人。居住在那裏的禿缺繇(萬)斡亦剌、不裏牙惕、巴兒忽惕、禿馬惕等部也先後歸附了蒙古國。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派遣了阿勒壇和不忽剌為急使,前去招降乞兒吉思部。
成吉思汗的兩位使者來到這裏,乞兒吉思的首領也迪亦納勒(斡列別克的斤)也不戰而降。蒙古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就相繼招降了今西伯利亞地區的林木中百姓和乞兒吉思部,這個地區的各個部落先後接受了蒙古的統治。於是術赤召集各部的首領、萬戶、千戶等官員,攜帶著白海青、白騙馬、黑貂鼠等名貴動物及其他禮物,一起去拜見成吉思汗。
由於忽都合別乞率先歸附,又不辭勞苦地說服其他各部,才使得術赤不費一刀一槍,順利地完成了平定北方的任務。忽都合別乞成為北方各部的帶頭羊,因此受到成吉思汗的極大重視。在接見各部首領的宴會席上,成吉思汗當眾宣布將自己的第二個女兒扯扯亦幹嫁給忽都合別乞的兒子脫亦列赤,這就是《元史》上記載的延安公主闊闊幹,駙馬脫亦列赤;將術赤的女兒豁雷罕嫁給忽都合別乞的另一個兒子亦納勒赤哈答。《元史》上稱“豁雷罕”為火雷公主。成吉思汗在宴會上同時宣布,將公主阿剌合別乞嫁給汪古部的首領,這就是以後那位鼎鼎大名的阿剌海別吉。成吉思汗通過婚姻關係和斡亦剌等部結成了“安答和忽答”,鞏固了蒙古國在這一帶的統治。
隨後,成吉思汗發下一道旨意,表彰術赤的功勞: “我兒子中你最長,今日初出征去,不曾叫人馬生受,將他林木中百姓都歸附了,我賞與你百姓。”正是由於這次功勞,術赤分到的百姓僅次於祖母訶額侖夫人與叔父帖木格的總和,分到了九千百姓,這說明成吉思汗並沒有把術赤當作外族血統的人,而是確確實實地承認術赤長子的地位。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其所以能對北方森林各部順利地推行招降政策,不僅由於術赤招降有方和忽都合別乞率先迎降,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整個形勢對蒙古有利。成吉思汗平定草原各部,勢力強盛,聲名遠揚,那些小國寡民的林木中百姓自知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因此才先後表示臣服。而一旦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或蒙古國的政策發生失誤時,這些力量較小的部落也會“既附而叛”,也不甘心屈服於別人的統治。實際上,成吉思汗征服林木中百姓,主要還是依靠武力。
林木中百姓投降不久,成吉思汗集中兵力南征金國,後方隻留兩千人馬,兵力空虛。同時,被任命為林木中百姓萬戶的豁兒赤為滿足個人的私欲,激化了當時的矛盾;早在豁兒赤離開劄木合、投靠鐵木真時,因他曾將天神的預言告訴鐵木真,鐵木真答應建國後封他為萬戶,並允許他挑三十個妻子。在分封功臣時,成吉思汗雖然已封豁兒赤為萬戶,讓他管轄林木中百姓。但那時林木中百姓尚未降附,當時的分封也隻能是“虛封諸侯”而已。
後來,林木中百姓歸附了,於是成吉思汗準備兌現自己的諾言,同意豁兒赤到禿馬惕部去挑三十名美女做老婆。
當時禿馬惕部的首領歹都忽勒莎豁兒已死,由其妻子塔兒渾負責部中事務。這位女部長和禿馬惕人都不能接受這種為人臣妾的待遇,他們不僅拒不獻出三十名美女,反而逮捕了自己的萬戶和“新郎”——豁兒赤。成吉思汗聽說豁兒赤被禿馬惕人關押起來了,隻好設法解救。斡亦剌部與禿馬惕為鄰,忽都合別乞也了解禿馬惕的內情,於是成吉思汗請自己這位“親家公”親自出馬,希望能說服那位禿馬惕的女部長,放回豁兒赤,獻出三十名美女,禿馬惕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顧不得與斡亦剌部講什麽鄰國之情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又逮捕了成吉思汗的這位特殊使者忽都合別乞。
對於周圍的少數部族,成吉思汗一貫使用兩手政策:對於真心投降的人,他熱情歡迎,大加獎賞;對於堅持反抗的人,他從來不吝惜自己的武力。大功臣和親家公被禿馬惕的女部長抓起來了,成吉思汗自然不會等閑視之。他聽說禿馬惕駐地山險林密,難以用兵,禿馬惕人以狩獵為生,剽悍善射,而且“組成了獨立的軍隊,善戰,好作亂”。於是他決定派中軍萬戶納牙阿去征討他們。納牙阿為人正派、有主見,他大概對豁兒赤挑三十個妻子不滿, “推托有病”,沒有接受這一任務。成吉思汗無可奈何,隻好改派四傑之一、自己的義弟博爾忽前去平叛。 “孛羅忽勒(博爾忽)聽到後,向異密們問道: ‘是你們在主上麵前提到我的,還是主上自己想到的?’他們說: ‘是主上自己想定的。’博爾忽當時說道: ‘我去為成吉思汗謀取幸福,但我是代替別人去的!’他將妻子、兒女托付給聖上後,便出發了。”為了執行成吉思汗的命令,博爾忽甘願“以我之軀,易人之血”,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這個違背本意的任務。
1217年,博爾忽率軍向禿馬惕部進攻。禿馬惕人據險而守,在森林中設下了埋伏。博爾忽屢經大敵,根本不把禿馬惕這個小小的部落放在眼裏,隻帶了三個騎兵,離開大隊,親自在前麵探路。他們在不辨晝夜的森林中摸索前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禿馬惕人的包圍圈中。禿馬惕人一擁而起,截住了博爾忽的歸路。大隊人馬還沒來得及增援,博爾忽就戰死了。當大批蒙古軍趕到時,禿馬惕人早已撤退得無影無蹤了。
屢立戰功的四傑之一、年輕的博爾忽就這樣死去了。消息傳到了成吉思汗的金帳,成吉思汗大驚失色,悲憤交加,手指肝膽對天發誓,一定要為博爾忽報仇,打算親征禿馬惕部。博爾術、木華黎等竭力勸阻,這才改派朵兒伯多黑申率兵前往,成吉思汗降旨說: “當嚴以治軍,禱告長生天,試降禿馬惕百姓。”
朵兒伯多黑申接受了博爾忽輕敵冒進的教訓,申嚴軍令而行,分別派出偵察人員,暗中了解各條路上敵人的情況。同時又虛張聲勢,放出風聲說要沿博爾忽的舊路進攻。實際上卻偷偷改變了進軍路線,沿著“忽剌安不合”小徑,向山後爬去。 “忽剌安不合”意為“紅牛”,是林木中百姓販牛所走的小路。朵兒伯多黑申擔心軍士畏難不進,讓每人背了十根柳枝,傳令軍中:所有軍人,若有心怯不進者,則用柳枝簍背。同時又準備了斧、鋒、鋸、鑿等工具,砍斷荊棘,鋸斷擋路的樹木,鑿開巨石,開路登山而上,一直爬到了山頂。當時,禿馬惕人正在舉行宴會,蒙古軍出其不意地包圍了他們,活捉了那位女部長和其他首領,禿馬惕部眾反抗無效,全部做了蒙古軍的俘虜。
禿馬惕部終於被平定了,為了酬謝博爾忽,成吉思汗將一百戶禿馬惕人賞賜給博爾忽家做世襲奴隸。同時,成吉思汗又召回了豁兒赤和忽都合別乞,安慰他們,替他們壓驚,仍允許豁兒赤再往禿馬惕部挑三十名美女,並把禿馬惕的那位桀驁不馴的寡婦部長賞給了自己的親家公忽都合別乞。
重信義,說話算數,是成吉思汗和蒙古族的突出特點。但在豁兒赤這件事上卻因此而帶來了不少麻煩。由於成吉思汗稱汗之前,曾親口答應豁兒赤可以在國中選取三十個美女做妻子,這才有了豁兒赤到林木中百姓那裏去選美,從而導致了塔兒渾夫人的降而複叛。正是為了平定這場叛亂,成吉思汗從征金前線回師草原並為此做出了重大犧牲!
追擊宿敵
“林木中百姓”的降附,使蒙古的統一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但蔑兒乞部的脫黑脫阿父子、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等至今還沒有捉獲,這對於成吉思汗來說仍是一塊心病。在召見“林木中百姓”的首領時,他不斷向他們打聽脫黑脫阿等人的下落,後來有人告訴他脫黑脫阿與屈出律等盤踞在也兒的石河畔(今額爾齊斯河)。
1208年,蒙古軍以斡亦剌部的忽都合別乞為向導,越過阿一來嶺奎屯山,向也兒的石河畔進軍。當時,脫黑脫阿、屈出律等列營於也兒的石河的支流不黑都兒麻源頭。忽都合別乞的斡亦剌部給成吉思汗軍隊帶路,把他們突然帶到了蔑兒乞惕君主脫黑脫阿和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處,將他們兩人包圍起來,把他們的家人、財產、馬群和畜群洗劫一空。脫黑脫阿殺死了,他的兒子忽都、赤剌溫、馬劄兒、蔑兒幹等一起跳下馬來,想把脫黑脫阿的屍體搬走,但由於沒有充足的時間,他們急忙將他的頭割下,從也兒的石河岸上逃走了。與鐵木真對抗了二十年左右的著名的蔑兒乞部的部長變成了一個斷頭鬼,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屈出律及蔑兒乞部的人馬抵擋不住蒙古軍的強大攻勢,爭先恐後地逃命,搶渡也兒的石河,溺水死者過半,餘亦皆散亡。後來,屈出律投奔了垂河(楚河)一帶的西遼,忽都、赤剌溫等則向畏兀兒方向逃去。1209年春,他們來到畏兀兒地區,派了一個名叫額不幹的使者去見亦都護。亦都護殺掉了這個使者。為此他們與畏兀兒人在名為簷河的河穀裏作戰,戰敗後逃跑了。
1216年,丙子年,成吉思汗從伐金前線回到蒙古草原,在土拉河的黑林大會諸將。當時他接到一個情報,說蔑兒乞部的忽都、赤刺溫、馬劄兒、蔑兒幹等以前逃到了乃蠻地區邊境,如今在峻嶺重重、跋涉艱難的地方重新糾合了一夥人,想和他對抗。成吉思汗立即采取了對付他們的手段。
成吉思汗下令為軍隊製造許多大車,牢固地釘以鐵釘,使大車不致在石頭中間行進時很快就損壞。並當眾頒布了“鐵車敕令”: “脫黑脫阿之子忽都,合勒,赤剌溫等驚而走時尚回射焉。已為帶套之野馬,中箭之傷鹿而去矣。”意思是說,忽都等人不甘心失敗,勢窮力盡了還不投降,頑固反抗,臨逃走時還回頭射了幾箭。目前他們已變成帶套的野馬,中箭的傷鹿了,隻要找到他們的下落,捉住他們並不困難。為此我特地打造了鐵車,命你等率軍遠征。“有翅飛上天嗬,你做海青拿下來;似鼠鑽入地嗬,你做鐵鍬掘出來;如魚走入海嗬,你做網撈出來。”要求速不台想盡一切辦法,圓滿地完成這次出征的使命。隨後又反複叮囑了幾條注意事項:
“你越高山,涉大河,可趁軍馬未瘦,行糧未盡時,先要愛惜。”速不台第一次單獨率軍遠征,成吉思汗告誡他要注意愛惜馬匹,節省行糧,以免出現糧盡馬乏的危險。
“路間不可輕易圍獵。若要圍獵做行糧嗬,也要斟酌著。馬的並閘環不許套上,如此則軍士不敢走馬。”成吉思汗估計,遠征經過荒山野林,肯定會有不少野獸。他告誡速不台不要讓軍卒們無節製地打獵,因為隻顧追逐獵物,就會耽誤行軍時間。不要讓士兵套其鞍鞦,勿令搭轡閘口以行,這樣戰士們就不會放馬飛奔。這也是一種愛惜馬力、愛護戰士的措施。
“若有違號令者,我認得的,便拿將來;不認得的,就那裏典刑了,可謹慎者。”這是授予出征統帥生殺、獎懲的權力,但可汗的親信和熟人要交可汗處理。
“若天相助,將脫黑脫阿父子拿住嗬,就那裏殺了者。”如果捉住了脫黑脫阿的幾個兒子,允許速不台就地處死,免得他們中途逃脫。
最後成吉思汗又強調指出: “我之所以命你遠征,是因為當初我小時,被三種蔑兒乞追殺我,將不兒罕山繞了三遭。這般有仇的百姓,如今又發言語去了。我欲教你追到極處,所以造與你鐵車。醜年使汝出征焉。”表示了此仇不報,誓不罷休的決心。為了增強速不台必勝的信念,成吉思汗說:“其在遠處也,仍如在我眼前,其在遠處也,仍如在俺近邊。如此思之,則汝將獲上天之佑也?”意思是說,我雖然不能與你一起遠征,但我卻時刻掛念著你。我雖然看不見你,你仍如在我眼前;你雖遠在天邊,猶如在我身旁。你經常這樣想一想,就會得到上天的護佑,就會增加無窮的力量。
這個“鐵車敕令”既表示了成吉思汗對蔑兒乞人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示了他“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戰鬥精神,又體現了他的戰略家風度:為保證遠征的勝利,他首先關心戰士、戰馬的體力消耗,關心部隊的給養,又授予遠征統帥一定的自主決斷權。
為使這次遠征萬無一失,當速不台出發後,成吉思汗又立即派出一支熟悉敵情、地形的後援部隊:他又命令弘吉剌惕部人脫忽察兒同速別台一起出征。成吉思汗出征乞台(金朝)時曾讓脫忽察兒率領兩千巡哨隊留在後方保護輜重和斡耳朵,他在那裏駐守了一段時期。脫忽察兒曾出哨西部邊疆,了解忽都等人的活動情況。脫忽察兒追上速不台後,與他一起出發。速不台選派裨將阿裏出領百人先行,負責偵察敵人動靜,對阿裏出說: “你率百人前行,要化裝成逃難的百姓,帶一些嬰兒前去。進入忽都等人的駐地後,就把嬰兒扔掉。使他們感到是挈家而逃的人們,這樣就不會引起他們的懷疑。阿裏出依計而行,進入忽都等人所在的嶄河一帶時,扔下了不少車帳,並丟下了幾個嬰兒,蔑兒乞人果然認為他們是逃難的百姓,沒有引起警覺。速不台、脫忽察兒不久也進入了嶄河地區,他們在那裏與忽都作戰,擊潰了蔑兒乞惕部,將他們全部殲滅,除脫黑脫阿幼子蔑兒幹以外,蔑兒乞惕人一個也沒剩下。”
“蔑兒幹”蒙語意為善射者,其本名為忽勒禿罕。速不台愛惜人才,未肯就地處死,當回師經過術赤駐地時,將他獻給了術赤。術赤為了測驗一下忽勒禿罕的箭法,有意安排了一次射箭比賽,發現蔑兒幹不僅百發百中,而且後邊的箭竟能射中前邊的箭杆,使兩支箭同時穿過箭靶。術赤驚歎不已,遣使至成吉思汗處請求赦免他。但是,成吉思汗以前從蔑兒乞惕人處吃過種種苦頭,當時他想道: “不行!再也不能讓他們作亂了!”於是派人答複術亦說: “我為你們爭得了這麽多國家和軍隊,區區蔑兒幹算得了什麽!”又說: “敵種之後不可留!免得他們死灰複燃,東山再起!”術赤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脫黑脫阿的最後一個兒子也死在了術赤的刀下,這個部落遂全部絕滅了。
征服畏兀兒
畏兀兒,又譯“畏吾”,是“回鶻”蒙古語讀音的漢譯。畏兀兒乃回紇族的後裔,今維吾爾族的祖先。唐朝中期,回鶻汗國被推翻後,回鶻人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遷到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占據了以哈剌火州和別失八裏為中心的地區,定都哈剌火州,並以別失八裏為國王夏季駐地。南北朝時,柔然曾在這裏建立高昌國, “哈剌火州”即當時的高昌城,最早稱為“中國城”。
畏兀兒以族名為國名,其國土東至伊州(今新疆哈密);西至龜茲(今新疆庫車);北至今準噶爾盆地的邊緣,與乃蠻部為鄰;南至鄯闡(今羅布泊附近)、酒泉,與吐蕃接壤。畏兀兒的國王稱“亦都護”,有說意為“幸福之主”,實際上應為“神聖陛下”。因為畏兀兒又被稱為阿薩蘭回鶻,所以畏兀兒國王也稱阿薩蘭汗,漢語意為“獅子王”。
西遼是契丹族的一支哈剌契丹在東突厥斯坦建立的一個國家,又被稱為哈剌契丹或黑契丹。它征服了周圍的一些國家,強迫他們繳納貢品。西遼的皇帝把一名征收貢賦的代表派到畏兀兒,實際上相當於畏兀兒的監國。當他在職位上站穩了,就開始作威作福,對亦都護和他的將官百般淩辱,撕毀他們的榮譽麵紗;對畏兀兒人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因而他成為貴族和平民共同憎恨的對象。
1209年春,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已經建立四年,並派兵追擊蔑兒乞、乃蠻餘部,射死了蔑兒乞部長脫黑脫阿,趕走了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同時已兩征西夏,西夏戰敗。成吉思汗凱旋的信息傳遍四方,對畏兀兒震動很大。畏兀兒君主亦都護聽得人們說成吉思汗偉大、堅強、慷慨、好義,便傾向成吉思汗方麵。他采納了相國的建議,決定借助蒙古的力量乘機擺脫西遼的統治。他命令士兵們包圍了西遼監國的住宅,西遼監國跑到樓上避難。畏兀兒的國相化俚伽追上樓去,砍掉了這位監國腦袋,然後讓士兵推倒那座房子,將西遼監國埋葬在瓦礫堆中。
畏兀兒亦都護殺死西遼監國,公開宣告了與西遼的決裂,馬上派出使者,準備去朝見成吉思汗,表示要歸順蒙古。但畏兀兒的使者還未出發,成吉思汗招降的使者已經到了高昌城。亦都護對他們的蒞臨十分高興,對他們很尊敬,表示了各種好感。並立即讓自己的兩個使臣同他們一起去覲見成吉思汗。畏兀兒的使臣帶去了一份國書。
《史集》則這樣記載了這份國書:
我從來往的人們處聽得吾王、世界征服者、宇宙之王的強盛、偉大、威嚴和堅強,便起來造了哈剌契丹古兒汗的反。我願派遣使者完整、詳細地向您報告我所知道的有關古兒汗的情況及其他任何情況,忠心耿耿地為您效勞。在考慮這些事的時候,我仿佛覺得天空中烏雲驅散,晴日當空。在陽光照射下,江麵上冰封盡消,一江淨水。我整個身心歡騰起來。自今以後,我要將全部畏兀兒國土獻上,做成吉思汗的奴隸和兒子!
畏兀兒的使者剛剛上路,蔑兒乞脫黑脫阿的幾個兒子忽都、赤剌溫等,就帶著脫黑脫阿的腦袋來到畏兀兒邊界。他們派使者來見亦都護,希望與畏兀兒通好。由於亦都護知道他們是成吉思汗的敵人,他不向他們屈服,同他們作戰,將他們趕跑了。隨後,他又派出第二批使者向成吉思汗告捷。
成吉思汗十分讚許亦都護的舉動,對畏兀兒的兩批使者優禮相待,再次派出使者對亦都護進行慰勞,並下詔敕說: “如果亦都護真誠為我們效忠,可讓他親自從他的財產和帑藏中拿出一些東西來進貢。”於是,亦都護打開金庫的門,取出些認為適宜的財物,動身到成吉思汗陛下處來進貢。
1211年春,巴而術亦都護到克魯倫河行宮來朝見成吉思汗,向成吉思汗表示臣服。他進獻了表示歸順的禮物,並奏道:“若蒙成吉思汗垂青,顧念臣下老遠聽到消息後立即前來而予抬舉的話,請賜我以紅袍金帶,讓我做成吉思汗四子以外的第五子;我將更加順從,更加為他竭誠效勞!”成吉思汗為亦都護的忠心所感動,答應收他做自己的第五子,並決定把自己的女兒阿勒阿勒壇嫁給他。從此畏兀兒亦都護成為蒙古國的貴戚,畏兀兒與蒙古的關係日益密切, “寵異冠於諸國”。
當時,在中國北方,畏兀兒文化水平最高。直到這時成吉思汗還沒有大量吸收漢文化,而是主要吸收畏兀兒文化。他還從畏兀兒族得到了不少人才,這對於蒙古的社會進步、對加強蒙古的政治統治都起了很大作用。同時,畏兀兒又是中西交通要道,往東南可直通西夏,往西可直通西遼。成吉思汗不費一刀一槍就降服了畏兀兒,從而打開了蒙古與西方交往的通道,這對成吉思汗征服西夏、西遼,進行西征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降服哈剌魯
1211年,成吉思汗派忽必來出征哈剌魯。
哈剌魯,又譯合兒魯唐代作葛邏祿,本為西突厥的一部。西突厥被唐軍打敗後,葛邏祿人先是遷到北庭附近,後又進入伊犁河、楚河一帶。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顛覆後,有一支回鶻人遷徙到葛邏祿族居住的地區,後來逐漸與葛邏祿人融合為一個民族,這就是哈剌魯。
10世紀中葉,當五代末年、北宋初年之際,回紇撒吐克喀拉汗在中亞細亞建立喀拉汗國,又譯哈拉汗國,開始崇拜伊斯蘭教。哈刺汗國曾攻占阿母河北岸的布哈拉城,並曾滅掉阿母河北岸的波斯薩曼王朝。
西遼統治時期,哈剌魯成為西遼的附庸國,其統治區域包括阿爾泰山以西、伊犁西北、巴爾喀什湖東南一帶,主要包括三座城:海押立(今哈薩克巴爾喀什湖東、卡帕爾城附近);阿力麻裏(故址在今新疆霍城西北克根河西岸、阿爾泰古城一帶);不剌城(新疆博樂縣)。
成吉思汗興起前,哈剌魯有兩個國王,分別駐在海押立和阿力麻裏城。駐在海押立城的哈剌魯首領稱為阿兒思蘭汗,這是一個世襲的稱號。西遼的菊兒汗(古兒汗)派了一名監國協助阿兒思蘭汗管理該地的政事。西遼末年,周圍的附屬國先後起來反抗西遼的統治,忽炭的蘇丹也起兵造反。菊兒汗決定率軍討伐忽炭的蘇丹,同時命令阿兒思蘭汗參戰。他這樣做,動機是要把阿兒思蘭汗置諸死地;由此,若阿兒思蘭汗也和其他君主一樣謀反,他就可以幹脆把他除掉;另外,若他表示服從,但對穆斯林(伊斯蘭教徒)溫情脈脈,討伐忽炭不力,那以此為借口,他同樣要他的命。阿兒思蘭汗並沒有識破菊兒汗這個陰謀,遵命率領部隊去與菊兒汗會合。菊兒汗的一名侍從官,名叫沙木兒塔陽古,他平時與阿兒思蘭汗很有交情,偷偷地把菊兒汗這個陰謀告訴了阿兒思蘭汗。阿兒思蘭汗不知所措,沙木兒塔陽古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 “要是菊兒汗對你下毒手,你的家室子女也將絕滅。替你的子女的前途著想,你最好的辦法莫如服毒自盡,以此擺脫這不幸人生的苦難和那殘暴的君主。到時我將替你說話,讓你的兒子繼承你的位子。”阿兒思蘭汗別無逃生之路或避難之地,隻好含淚喝下了一杯毒酒,一命歸天了。
沙木兒遵守諾言,為阿爾思蘭汗的兒子爭得了汗位,這就是馬木篤汗,習慣上仍稱為阿爾思蘭汗。菊兒汗派了另一名監護官去監護馬木篤汗。這位西遼的監護官也像菊兒汗那樣陰險殘忍,他根本不把馬木篤汗當可汗對待,任意侮辱,無所不用其極;對哈剌魯的臣民百姓更加專橫暴虐。馬木篤汗君臣早就對這位監護官恨之入骨了。當成吉思汗派忽必來率軍開入哈剌魯境內時,馬木篤汗也學習畏兀兒的榜樣,殺死了那位可惡的西遼監國,率領臣民開城投降了蒙古。馬木篤汗隨同忽必來去朝見成吉思汗,將表示歸順的禮物進獻到怯綠連河地方,向成吉思汗表示臣服,歸順了他。成吉思汗為了表彰馬木篤汗不戰而降,決定“賜予女”,允許他“和一個皇女成親”。後來,哈剌魯一帶成為察合台汗國的一部分,後又成為窩闊台之孫海都的領地。阿兒思蘭汗的幾代子孫都與蒙古的公主結婚,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哈剌魯的另一個首領名叫斡匝兒(不紮兒),他原來是攔路搶劫的強盜,是一個勇猛絕倫的漢子。他經常偷盜別人的馬匹,還幹其他犯罪勾當。由於受到當地一些歹徒的擁護,他變得十分強大。他們經常進攻周圍的村落,誰起來反抗,他們就用武力征服。他們的勢力日益發展,最後竟攻占了阿力麻裏,並攻占了不剌城,居然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斡匝兒被擁立為脫黑魯兒汗。
1211年,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奪取了西遼政權。乃蠻原來信奉景教,屈出律娶的西遼公主信奉佛教。於是屈出律強迫當地和附屬國的人民改信佛教或景教。斡匝兒是一個伊斯蘭教徒,被迫起來反對屈出律的統治。屈出律屢次派兵攻打他,但往往被他打敗。為了對付屈出律,他派出使者朝見成吉思汗,上報有關屈出律的情況,自稱是成吉思汗的臣仆。成吉思汗派人對他進行慰勞,後來又把術赤的女兒嫁給了斡匝兒的兒子,與他結為姻親。當他作為藩屬的基礎鞏固後,遵照成吉思汗的詔旨,他親身赴朝,在那裏得到殷勤的接待。臨行前,成吉思汗囑咐他戒獵,免得突然成為他人的獵物。為了不讓斡匝兒再外出打獵,成吉思汗特地贈送他一千隻羊,用於代替獵物。但斡匝兒出身於強盜,喜歡遊樂,一直熱衷於狩獵活動。他返回阿力麻裏後,無論如何也克製不住打獵的欲望。有一次出外打獵,由於他毫無戒備,終於在獵場上被屈出律的士兵捕獲了。他們用鐵鏈子拴著他,把他帶到阿力麻裏城前,企圖讓他叫開城門,占領這座城市。阿力麻裏人關閉城門,起來抵抗屈出律的軍隊。這時,忽然傳來蒙古軍隊前來支援的消息,屈出律的軍隊如驚弓之鳥,趕緊撤軍,在半路上殺死了斡匝兒。
斡匝兒死後,他的兒子昔格納黑的斤繼承了他的位子,受到成吉思汗的恩寵,直到他的幾代子孫還奉命治理阿力麻裏。
三征西夏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國家,自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為夏,到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統治中國西北地區近二百年之久。
西夏是一個采用漢製的封建政權。西夏國文化繁榮,除使用漢文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目前已發現用西夏文和漢文印刷的西夏書籍,數量很多。西夏統治者崇尚佛教,國內到處興建寺廟。
西夏境內居住著黨項、漢、回鶻、吐蕃等各族人民。在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下,他們的生活十分困苦。勞動人民一般都住在土屋中,隻有富人才能住瓦房。西夏統治階級生活奢侈,佛教首領也享有政治、經濟和生活上的特權,進一步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尤其是西夏末年,由於蒙古軍的抄掠和對金戰爭,西夏人民耕織無時,造成田野荒蕪,饑民四散,財用困乏,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蒙古征伐西夏的戰爭是從1205年開始的。蒙古軍曾經六征西夏,前三次發生在南征金國之前,後三次發生南征之後和西征前後。
一征西夏,以追擊逃敵為名的抄掠性戰爭。西夏立國於陝西、甘肅、寧夏地區,位於黃河之西,因此宋、遼往稱之為“河西”。1205年,成吉思汗平定乃蠻部後,駐軍於金山之陽。投降過來的乃蠻邊兵或邊民向成吉思汗報告:當王罕在乃蠻邊界被殺時,他的兒子桑昆乘機逃入西夏。根據“敵種之後不可留”的既定方針,成吉思汗一麵派兵追擊脫黑脫阿和屈出律,一麵又派出一支部隊去追擊桑昆。這支蒙古騎兵從金山出發,進入了西夏的西部邊境,攻克了一個邊界城堡——力吉裏寨。途經落思城及其他城鎮時,聽當地人說:桑昆曾在這一帶劫掠為生,但早已被當地軍民趕跑了,據說已逃往西域。於是蒙古軍沒有再深入西夏內地,隻是掠奪了一批人口、駱駝和其他牲畜就收兵回營了。這是一次以追擊逃敵為借口的搶掠性戰爭,隻對西夏略作試探性進攻。因為在此之前,蒙古草原還很少有駱駝,所以這次見了駱駝竟如獲至寶似的搶走了不少。後人還鄭重其事地將這件事書之史冊,它說明駱駝在蒙古草原還是很受歡迎的有用之物。
二征西夏,攻克斡羅孩城。蒙古人的搶掠性戰爭,對西夏卻是一次很大的震動,它導致了西夏的一次宮廷政變,加深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派係鬥爭。當時,西夏建國已近二百年,隨著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統治階級生活日益腐化,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西夏作為一個小國,長期處於遼與北宋,金與南宋等大國之間,在夾縫中生存,巧妙地使用降服和對抗的方針,有時聯遼抗宋,有時聯金抗宋,但有時又對周圍的強國同時表示臣服。對於初興的蒙古政權,西夏統治者一時未能統一認識,一派主張聯金抗蒙,另一派主張降蒙攻金。
成吉思汗首攻西夏時,夏桓宗李純佑在位,他還沒有來得及部署反擊,蒙古騎兵已經大掠而還了。夏桓宗下令修複各地遭受破壞的城堡,大赦境內,並把首都興慶府改名為中興府。本來夏桓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決心中興再造,也算有一定氣魄。但另一派卻乘國難當頭、人心混亂之際發動了政變:1206年,李安全與羅太後合謀,廢掉了夏桓宗,自立為帝,改元應天,這就是曆史上的夏襄宗。在對外政策上,夏襄宗主張聯金抗蒙,羅太後主動向金章宗上書要求冊封。金章宗封李安全為夏國王,承認了李安全的合法地位。夏、金合流,共同對付蒙古,這對成吉思汗自然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蒙古與金本有世代冤仇,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前,隻是由於他感到自己羽毛未豐,不僅沒有向金朝進攻,反而采取了聯合金朝對付塔塔兒等部的策略。但成吉思汗一天也沒有忘記向金人報仇雪恨。早在王罕滅亡以前,金章宗派耶律阿海出使克烈部,在王罕的金帳,耶律阿海偶然遇見了鐵木真。
耶律阿海本是遼朝後裔,內心對金朝不滿,早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報亡國之恨。他發現鐵木真氣度不凡,又聽說了許多鐵木真的事跡,於是暗中與鐵木真結交,告訴鐵木真: “金國不治戎備,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從此鐵木真已注意積蓄力量,待機伐金。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稱尊,雖始議伐金,卻不敢輕舉妄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西夏李安全奪權改元,企圖聯金抗蒙的消息傳到了蒙古,成吉思汗君臣對此自然不能等閑視之。
從當時的天下大勢看,金國、蒙古、西夏三足鼎立。西夏東鄰金國,北界蒙古,夏、金合力,對蒙古來說大為不利。為了避免兩麵受敵的危險,要對付金朝,必須首先征服西夏,拆散夏、金聯盟,斷金朝右臂。於是,成吉思汗采取了先攻西夏、掃清外圍的戰略。先弱後強、各個擊破,先挑弱的打,這是成吉思汗的一貫做法。
《史集》以大事記的形式簡略記載了成吉思汗二攻西夏的戰爭,其中說: “兔年(1207)秋,由於唐兀惕地區經常作亂,不納貢賦,沒有表示(應有的)尊敬,成吉思汗再次出兵征討他們,當時他將整個地區征服,如意地凱旋歸來。”
“斡羅孩”兀刺海是黨項語“長城中通道”之意,猶稱“斡羅路”。斡羅孩城應在狼山隘北口附近,它是西夏防禦北方敵人的一個軍事重鎮。成吉思汗集中兵力進攻斡羅孩城,這是一場攻堅戰。蒙古騎兵馳馬於大草原上,比較擅長的是運動戰。即使攻堅,也不過是環車為營的“古列延”,頂多是對方占領了哪一個山頭,從未遇到過以大軍攻堅城的戰役。為了攻下這座城,蒙古軍必須舍騎就步,架雲梯,運炮石,還必須向畏兀兒、契丹等各族人學習攻城的本領,因此一直過了幾個月,斡羅孩城才被攻破。成吉思汗在這一地區駐軍五個多月,後因糧草匱乏,於第二年春末夏初返回了蒙古草原,在龍庭避暑。因此,這次戰爭並不像《史集》說的那樣如意地凱旋,也沒有將整個地區征服。
三攻西夏,夏主獻女求和,拆散夏金聯盟。經過一年多練兵備戰,直到1209年秋高馬肥之時成吉思汗才發動了對西夏的第三次進攻。《元史·太祖紀》扼要地記載了這次戰爭的過程:
太祖四年,帝入河西。夏主李安全遣其世子率軍來戰,敗之,獲其副元帥高令公。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進至克夷門,複敗夏帥,獲其將嵬名令公。薄興中府,引河水灌之。堤決,水外潰,遂撤圍還。遣太傅訛答入中興,詔諭夏主,夏主納女請和。
蒙古兩征西夏,西夏沒有做出強烈反應,這對於號稱“應天順人”的夏國王李安全來說已經是奇恥大辱了,因此對於成吉思汗的第三次進攻,李安全來了一個步步為營,頑強抵抗。蒙古軍出黑水城北,向斡羅孩關口挺進。李安全任命自己的世子李承禎為元帥,高令公為副元帥,率領夏兵與蒙軍對抗。這個黑水城當在今河套北狼山山脈西北喀喇木倫之濱。蒙語“喀喇木倫”即“黑水”之意。李承禎為李安全世子,後來被廢,被李遵頊代替,估計此人無德無能。高令公名叫良惠,出身將門,其父高逸為西夏大都督府尹。高良惠身為右丞相,西夏人稱之為“令公”,雖為文臣,但也有一身武藝,其孫高智耀後來成為元朝的名臣。他們采取開關禦敵的戰略,企圖通過野戰挫敗蒙古軍的攻勢。但西夏軍隊長期缺乏嚴格的訓練,已經不是能抵抗幾十萬北宋大軍的西夏勁旅了。因此雙方接戰不久,西夏的陣腳就被衝亂了,將領和士兵大批死亡。高令公不忍心棄眾逃跑,舍命抵抗,結果被蒙軍俘虜,不屈犧牲。而那位李安全的世子、元帥則逃之夭夭了。
蒙軍乘勝前進,包圍了斡羅孩城。城中隻有一位太傅協助斡羅孩守將堅守城池。
他身居文職,並無武略。蒙古軍剛進攻幾天,那位斡羅孩守將就開城投降了。訛答太傅雖然帶領戰士進行了一段巷戰,但終究不是蒙軍的對手,最後也力盡被俘了。
西夏險塞盡失,蒙古軍直指西夏的首都中興府。中興府外有一座西夏的先王廟,成吉思汗觀察地形,曾進入這座廟中。他深有感慨地說: “合申不兒罕創業也不容易,但不到二百年其子孫就如此腐敗,誠可畏也。”
幾萬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西夏國王李安全要兵無兵、要將無將,本身的“安全”已受到威脅,於是隻好派人向金國求援。這時金章宗已經死去,衛王永濟剛剛繼位。他拒絕采納臣下聯夏抗蒙的主張,竟然宣稱: “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采取了一個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的策略,西夏王朝危在旦夕。
多虧中興府城高池深,其堅固程度遠遠超過斡羅孩城。蒙古騎兵盡管英勇,但攻堅戰術卻並不先進,因此中興府久攻不下。成吉思汗無計可施,於是求助於滔滔的黃河之水,引水灌城。沒想到城牆又高又厚,河水灌不進城中,反而衝毀了城外的堤防。蒙古軍的陣地眼看就要被淹沒了,成吉思汗不得不下令撤軍。在回師的路上,成吉思汗將訛答太傅召入自己的中軍大帳,希望他代表蒙古去招降西夏王。
訛答太傅從成吉思汗那裏回到西夏朝廷,對西夏王李安全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李安全被迫無奈,答應每年向蒙古納貢,並忍痛將自己的女兒察合公主獻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立察合為皇後,這就是當時人所說的察兒皇後。
李安全賠了女兒又折兵,聯金抗蒙的政策遭到了徹底失敗。老子無能,世子無用,將相非死即降,這種政府實在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李安全在1211年即被廢而死,宗室李遵頊繼位為帝,是為夏神宗。李遵頊是夏朝齊忠武王之後,早年曾考中狀元,後充任大都督府主,估計是利用本身的威望和手中的軍隊政變奪權。他上台以後,改元為光定元年,並徹底改變了李安全聯金抗蒙的路線,不久即派兵攻占了金朝的邠州、涇州,進圍平涼府及東勝州,正式宣布與金朝斷絕外交關係,執行了一條聯蒙抗金的外交路線。
成吉思汗經過三征西夏,不僅掠奪了大量奴隸、財物以及駱駝、牛羊等,而且迫使西夏獻女求和,拆散了西夏和金朝的聯盟,解除了進攻金朝的後顧之憂。成吉思汗的戰略目的達到了,從而為南征金朝創造了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