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漢臣

早在鹹豐年間,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鹹豐帝決心鎮壓,先後派出的欽差大臣有林則徐、李星沅、賽尚阿、徐廣縉、向榮、琦善、陸建瀛等,均未奏效。太平軍一直從廣西桂平打到江蘇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稱為天京。向榮部尾隨而至,在城外紮營,稱“江南大營”。琦善部在揚州紮營,稱“江北大營”。清政府以江南大營為第一道防線:另立臨淮軍,以袁甲三為欽差大臣,與江北大營一起,構成第二道防線;更以僧格林沁、勝保所部為遊擊之師,在華北構成第三道防線。以八旗兵、綠營兵為核心力量,層層設防,保衛京師。

此外,還號召有關地區興辦團練,輔助清軍。奉旨辦團的共有十省,任命團練大臣四十三人。在這幫人中,獨有曾國藩與眾不同,他認為要對抗太平軍必須建立新軍。他於鹹豐四年(1854)正月,建成湘軍,以衛道者自居,發表《討粵匪檄》,誓師出征。曾國藩攻陷武昌、漢陽,鹹豐帝喜形於色,賞給他二品頂戴,命他署理湖北巡撫。有一個大學士向皇帝進言,認為曾國藩不過是一名在籍侍郎,猶匹夫耳,登高一呼,從者萬眾,恐非國家之福。鹹豐帝不久便收回成命,不再讓曾國藩掌握地方實權。鹹豐七年(1857)二月,曾國藩之父病死,他憤然回籍守製。向鹹豐帝發牢騷,說他“雖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權反不如提鎮”。要求擁有總督、巡撫的大權,直至鹹豐八年(1858)五月,經湖北巡撫胡林翼,湖南巡撫駱秉章極力奏請,曾國藩才又奉命複出。鹹豐帝已經愈來愈認識到要鎮壓太平天國就不得不依賴曾國藩、左宗棠等地主階級經世派了。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粉碎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和春,總督張國梁相繼死亡,鹹豐帝依賴八旗、綠營消滅太平天國的希望破滅,更堅決的依靠湘軍,啟用漢臣。以曾國藩為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曾國藩等了七年的地方大權終於到手。接著,便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實授兩江總督。還任命毛鴻賓為江蘇布政使,李續宜為安徽按察使,嚴樹森為河南巡撫。

鹹豐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慈禧垂簾聽政控製了中央政權以後,她不顧別人反對,對曾國藩等更是優禮有加,信任空前。十月十八日,命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巡撫、提督以下各官悉歸節製。浙江提督以下歸左宗棠調遣。曾國藩遞上《力辭節製浙省各官折》,請以左宗棠專辦浙江事務,他不能遙製浙軍。十二月,她又以沈葆楨為江西巡撫,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李續宜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為湖北巡撫。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一日,提升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正月初四日,以曾國荃為浙江按察使,蔣益澧為浙江布政使,陳士傑為江蘇按察使。曾國藩之羽翼已大為豐滿。曾國藩感恩圖報,認為“朝廷清明,三奸破碎,自是中興氣象”。同時,請慈禧在攻克金陵之前, “不再加恩臣家,庶可以保全功名,永承聖眷”。還說他屢奉保薦督撫之旨,但他認為他“即有征伐之權,不當更分黜陟之柄……所以預防外重內輕之漸,兼杜植私樹黨之端,庶幾紀綱彌肅,朝廷愈尊矣”。曾國藩派曾國荃率湘軍東下,直攻天京,派李鴻章率淮軍至上海,逼蘇州,派左宗棠率老湘營至浙江,逼杭州,遂使太平天國處於多方受敵的被動局麵。

清朝政府在與太平天國進行明火執仗的軍事鬥爭的同時,還采取種種措施與太平天國爭人心之向背。

第一,整飭吏治,例如李鴻章到上海不久,即署理江蘇巡撫。接著,他就將署江蘇布政使上海道吳煦,上海糧道楊坊等一大批奸貪狡猾之徒撤職,一一換上“經世派”人物。

第二,對土地稅進行蠲緩減免,以《清實錄》為依據,從五縣以上者起算(包括廳、州),以整省、整府為單位,或為同知,縣丞、衛所等屬均不計,由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止,共有二百八十二次,八千二百二十一縣次之多。

第三,增廣學額,清政府戶部製定章程,凡捐輸銀三十萬兩,準加文武鄉試定額各一名。還有捐輸定章,規定於本身應得獎敘外,複準通縣合算加廣學額,通省合算加廣中額。例如同治二年(1863),因廣東籌辦厘金濟餉,就加廣文、武鄉試永遠中額各四名。同治三年(1864)八月,安徽省安慶地區補行鹹豐三年(1853)、四年(1854)歲科考一次,五年(1855)、六年(1856)歲科考一次,新進生員竟達七八百人。這些措施,在團結地主階級內部,爭取廣大知識分子,分化農民群眾方麵都是起了不小作用的。有人說,江蘇蘇州的百姓尤為感激涕零。

李鴻章率部到蘇南後,與太平軍惡戰於新橋、泗涇、北新涇等處,陷常熟、太倉、昆山等地,又策動蘇州太平軍守將叛變獻城,慈禧賞以太子太保銜,穿黃馬褂。左宗棠率部入浙,攻陷遂安、金華、紹興,大戰於富陽。海寧太平軍守將叛變獻城。杭州太平軍守將出走。左宗棠得杭州,慈禧亦賞以太子少保銜,穿黃馬褂。曾國荃率部圍攻天京,李秀成率太平軍數十萬來援,曾國荃與之苦戰四十餘日,始轉危為安。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地道火發,天京陷落。這樣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終於被慈禧等人所鎮壓。慈禧躊躇滿誌,封曾國藩一等侯,曾國荃一等伯,李鴻章一等伯,駱秉璋一等輕車都尉,楊嶽斌太子少保,彭玉麟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