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後之爭

鹹豐帝駕崩後,皇後鈕枯祿氏被尊稱為母後皇太後。後來,因她的徽號為慈安,又稱慈安太後,因為她在紫禁城內住鍾粹宮,一般稱東宮,所以又稱東太後。懿貴妃因是新皇帝的生母,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後。後來,因她的徽號為慈禧,又稱慈禧太後,因為她在紫禁城內住儲秀宮,一般稱西宮,所以又稱西太後。

鹹豐皇帝死後的第二天,兩位太後與八個顧命大臣就發生了一起小衝突。焦點是在發布聖旨問題上。八個顧命大臣認為新皇帝年幼,不解政事,老皇帝有遺詔命他們讚襄政務,新皇帝發布聖旨由他們擬文發出即可以了。對此,東太後則未置可否,慈禧卻極力反對。她以新皇帝幼小,不能主政,而八個顧命大臣無一是近支宗室為由,勸說東太後不能大權旁落,為了防止顧命大臣專權,新皇帝發布聖旨時,可由八個顧命大臣擬稿,但一定要經兩位太後過目認可方能發出。西太後指著鹹豐皇帝臨終前留給皇太子載淳的一顆刻有“同道堂”三字的玉印說: “先帝給皇太子這顆印,就是簽發上諭用的。”接著,她又指著鹹豐皇帝留給東太後一顆刻有“禦賞”二字的玉印說: “先帝的用意很清楚,留給太後這顆印明明也是為了簽發上諭的嘛!”東太後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慈禧見東太後讚同自己的主張,立刻把八個顧命大臣叫進來,斬釘截鐵地說: “往後,皇上的旨意,照例由你們草擬發出,但是,必須送呈太後過目,否則不準寄出。先帝對此早有安排,賜有‘禦“禦賞” “同道堂”寶璽

賞’和‘同道堂’兩方印信, ‘禦賞’賜予太後, ‘同道堂’賜予皇上,這你們都是知道的,今後,凡有上諭,擬稿首尾分別鈐上‘禦賞’和‘同道堂’印信,然後方可發出。”八位顧命大臣雖然不願兩位太後幹預政事,但聽了西太後這番話一時又駁回不得,隻得認可了。當下,西太後便吩咐八個顧命大臣把這個意思擬稿,作為新皇帝的聖諭發往全國。就這樣,在鹹豐皇帝死後,由於西太後聯合東太後,在與八個顧命大臣的第一個衝突中,才能迫使八個顧命大臣妥協,使她獲得了首次勝利。

慈禧在爭到了簽發上諭的權力以後,仍不滿足。她想的是垂簾聽政,不受八個顧命大臣的製約。恰在此時,禦史董元醇於八月十日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太後垂簾聽政。慈禧太後對董元醇的這個請求自然是正中下懷,喜出望外了。可是,八個顧命大臣對董元醇請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奏章卻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並建議皇上降旨痛責董元醇。這樣一來,慈禧太後與八個顧命大臣的矛盾又激化了。

怡親王載垣命令一個姓吳的軍機章京為皇帝起草上諭駁斥董元醇。可是,軍機大臣,八個顧命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卻嫌吳章京起草的上諭不夠勁兒,他親自動筆起草了一道口氣十分嚴厲的上諭,斥責董元醇心懷叵測,太後垂簾聽政“尤不可行”。另外七個顧命大臣依次傳閱了焦佑瀛起草的這道上諭,各個拍手稱快。然後,命人抄清就給東、西兩位太後送去了,請她們蓋印。慈禧看完這道上諭稿,感到事態嚴重,八個顧命大臣堅決反對太後垂簾聽政。她立即給東太後出了個主意,把董元醇的奏章和這道上諭稿一並壓下,暫不簽發。

鄭親王端華見兩位太後把上諭稿及董元醇的奏章壓下不發,立即怒形於色。當兩位太後叫他上殿議事時,他極力主張盡快把斥責董元醇的上諭發下去,同各級官吏盡早見麵。可是,慈禧拿定主意,就是不簽發。端華一個勁地催促,最後,慈禧說明天再議吧,就把端華打發下來了。

第二天,上諭稿仍未簽發。八個顧命大臣一商量,幹脆撂挑子,任何公文也不處理了。怡親王載垣幸災樂禍地說: “管他呢!誰給她看公文。”八個大臣一直拖到晌午,一件朝政也未處理。慈禧一看問題嚴重了,於是不得不讓步,把斥責董元醇的上諭簽發下來了。八個大臣一看西太後讓步了,這才一個個笑逐顏開,照常辦起公來。他們哪裏曉得慈禧表麵上讓步了,以皇帝上諭的形式譴責了董元醇關於太後垂簾聽政的建議,暗地裏卻下了狠心,務必將八個大臣除掉而後快。慈禧幾經籌劃,她把希望寄托在恭親王奕訴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