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太子免爭端

忽必烈奪取帝位,當上了中國的大皇帝,心中好歡喜。然而,每當他想起自己死後的皇位繼承問題,心中又浮上了一層淡淡的陰影。

大蒙古國的汗位繼承,必須通過忽裏台選舉方能生效。忽裏台最初是蒙古部落和各部聯盟的議事會,推舉首領和決定征戰等大事,帶有軍事民主製色彩。後來,蒙古東征西討,勢力不斷擴大,各種製度都在發生變化,唯有選舉大汗、決定重大軍事行動和宣布新定製度的忽裏台製度沒有發生變化。

這種忽裏台製度,保留了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製遺風,表麵上看去似乎講究民主,但由於大汗候選人的混亂和部分貴族把持忽裏台大權,往往在汗位交替之際造成政局動**,發生流血的爭鬥。

蒙古族向來有幼子繼承家庭財產的習俗,有關人員據此認定幼子理所當然應該繼承大汗之位,但又沒有任何人或忽裏台明確規定幼子的繼承權力。

亦有人認為長子具有繼承汗位的優先權,可成吉思汗就沒有將汗位交給他的長子術赤。

實際上,蒙古大汗的嫡子都有繼承權,甚至於庶子、兄弟亦皆享有汗位有繼承權。

蒙古族沒有像漢族那樣確立皇太子的皇儲製度,大汗平時不確定汗位繼承人,往往是到臨死時指定繼承人,甚至有時來不及指定大汗侯選人就離開了人世,因此,造成了皇位繼承的混亂,導致了大蒙古國政權的嚴重不穩,削弱了蒙古貴族自身的統治力量。

為了擺脫這種爭奪皇位的危機,建立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改變混亂狀態,在這方麵,漢族統治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就是采取嫡長子繼承製並預先確立皇儲的製度。

漢人把預立皇位繼承人,看成是國家頭等大事,稱為“國本”。皇帝提前預立,可以避免老皇帝去世以後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爭端,保證王朝穩定,國祚久長。

因此,許多漢族知識分子鑒於蒙古汗位繼承製度的混亂,積極向忽必烈建議早立太子。

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郝經,在中統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剛剛即位,他就寫了《便宜新政》十六事,最後一事就是“立儲貳以塞亂階”。

郝經說:“國家數朝代立之際,皆仰推戴,故近世以來,幾致於亂,不早定儲貳之失也。若儲貳早定,上下無所覬覦。則一日莫敢爭者。且使朝夕視膳,或出而撫軍,守而監國,練達政事,此盛事也。”

郝經建議忽必烈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采用漢法,以避免大蒙古時期汗位繼承的紛爭。

忽必烈已經看到了這一問題,也有確立皇儲之意。但當時忽必烈始行漢法,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立國規模”上,加上他當時正值壯年。還不急於解決這個問題。

更重要的則是,立皇儲是對蒙古傳統的忽裏台選舉製的破壞,必然遭到蒙古宗王的反對,為了團結大多數,減弱反對派的勢力,忽必烈沒有把立皇儲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隻是於中統三年(1262)十二月詔封嫡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實際上已作為儲君使用了。

忽必烈在立太子問題上的審慎態度,無疑是正確的。

至元四年(1267),姚樞又提出治國的八條建議,把“建儲副以重祚”放到第二條的位置上。

至元五年(1268),陳祐又上《三本疏》,提出“太子國本,建立宜早”,“中書政本,責成宜專”,“人材治本,選舉宜審”三條建議,把立太子問題提到第一位。

姚樞說:“三代盛王有天下者,皆以傳子,非不欲法堯禪、舜讓之美也,顧其勢有不能爾。”

“聖代隆興。不崇儲君,故授受之際,天下憂危。”

“時移事變,理勢當然,不得不爾,期於宗社之安而已矣。由此觀之,國之本議昭然甚明,不可緩也。”

陛下應該“上承天意,下順民心,體三代宏遠之規,法春秋嫡長子之議”,“建皇儲於春宮,隆帝基於聖代。俾入監國事,出撫戎政,絕覬覦之心,壹中外之望,則民心不搖,邦本自固矣”。

姚樞把立太子之事提到了國家安危的高度。

忽必烈有意解決皇位繼承問題,但顧及蒙古宗王的反對,一時猶豫不決,又驛召張雄飛。問以方今所急,張雄飛第一句話就說:“太子天下本,願早定以係人心。閭閻小人有升鬥之儲,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儲貳,非至計也。”

又說:“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

當時,忽必烈正躺在**,聽了這話,“矍然起,稱善者久之”。於是下決心確立太子,以塞亂階,避免像他一樣爭奪汗位的鬥爭發生。

至元十年(1273)二月,忽必烈正式冊立真金為皇太子,冊文曰:

谘爾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遺訓,嫡子中有克嗣服繼統者,豫預,選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紹隆丕構。自時厥後,為不顯立塚嫡,遂啟爭端。朕上遵祖宗宏規,下協昆弟僉同之議,乃從燕邸,即立爾為皇太子,積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國家定立儲嗣,宜有冊命,此典禮也。今遣攝太尉、左丞相伯顏持節授爾玉冊金寶。於戲!聖武燕謀,爾其承奉。昆弟宗親,爾其和協。使仁孝顯於躬行,抑可謂不負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從冊文中內容來看,忽必烈封真金為燕王時,就已在事實上立為皇太子了,此時冊立,不過補行典禮罷了。冊文中還援引了成吉思汗選定窩闊台為繼承人的例子,說自己立太子是“上遵祖宗宏規,下協昆弟僉同之議”,目的是為了避免蒙古宗王的反對,說明忽必烈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是十分謹慎的。

忽必烈雖然采用漢法確立太子,預立皇位繼承人,但並沒有全部采用漢法,沒有宣布廢除忽裏台製度,忽裏台選舉皇帝的儀式仍然頑強地保存下來。

不過,此後的忽裏台製度僅僅是一種儀式,已經沒有什麽實際內容了。

有人以為忽必烈采用漢法不徹底,保留了忽裏台製度,才導致了元代帝位爭奪的激烈。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忽必烈采用漢法確立太子,忽裏台已經不起什麽作用,元代帝位爭奪激烈完全是由當時政治腐敗、大臣專權造成的。

實際上,忽必烈采用漢法確立皇位繼承人,已經十分了不起了,保留忽裏台選舉皇帝的儀式也不是什麽嚴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