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江山成一統

南宋徹底滅亡了,一代雄主忽必烈的心裏無比興奮,簡直用語言無法形容。

忽必烈滅亡南宋,建立了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相比擬的大統一的王朝。

中國從唐朝末年以來,後曆經五代十國,一直是征戰不斷,遍生烽煙。天下擾攘,人心惶惶,苦不堪言。

後來出現了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位英主,南征北戰,終於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北方仍有遼、西夏政權的並立,西方和西南方又有未能直接管轄的吐蕃和大理等。

到了南宋時期,雖然金人興起,滅了遼朝,但這種民族政權對立的格局並沒有打破。

成吉思汗興起於蒙古草原,雖然滅掉了西遼和西夏,但並沒有滅掉金和南宋,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窩闊台繼承了成吉思汗的遺誌,滅掉了他們以前認為天上人統治的金王朝,但對於曆史悠久的南宋王朝仍是無能為力。

隻是到了忽必烈時期,才滅掉了吐蕃、大理和南宋王朝,真正實現了全國的大統一。

這個大統一,比起漢唐王朝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隻有忽必烈的統一才使國家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再也沒有辦法分割了。基本上保證了中國元明清以來的大統一,再也沒有出現分裂割據的現象。

《元史·地理誌序》說忽必烈統一南宋以後的領土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大體上與清朝乾隆全盛時期的疆域相等,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基礎,這一功績是不能磨滅的。

漢人最願意講正統,認為隻有漢人建立的政權才是正統王朝,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是正統王朝,是僭越。

忽必烈有時也覺得少數民族總是受漢人直接或間接管轄,有些自卑。

後來,蒙古的鐵騎踏碎了漢人的河山以後,他又有些春風得意了,以為漢人也不過如此,不比自己高明多少。

尤其是契丹和女真人進入中原以後,他們開始改變漢人的正統觀念,提出了誰入中原誰就是正統的思想。忽必烈覺得這種正統思想很適合自己,因而也拿來作為對付漢人的武器。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忽必烈以為,不應該總由漢人來管我們少數民族,其實少數民族中的傑出人物出來管漢人也不是不應該的。有了這種思想,忽必烈不再自卑了,不但為其一統天下而高興,同時也覺得無比自豪。

忽必烈認為大統一的局麵,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首先,對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來說,要獲取喜愛的絲綢、瓷器和糧食等,就十分方便了。

其次,對漢人來說,也不是一點兒好處也沒有,要想得到少數民族的牛羊肉、皮革製品、弓箭、馬鞍等,不也是非常方便嗎!

在大統一的條件下,各族都把自己的優秀產品拿來交換,不但可以互通有無,還可以推廣先進技術,對發展經濟和文化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當然,忽必烈進行武力統一,並不是想給各族人民辦多少好事,而是為了自己更多地索取。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

忽必烈一統天下,對於國內民族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蒙古大軍南下,一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湧入內地,他們有的因為當官而擇地卜居,有的因為鎮戍而定居營家,有的則因為經商、僑寓、罪徙或充工匠、奴仆等而隨處與漢人混雜而居。

在天下一統的形勢下,也有一大批漢人來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雜居相處,互相學習生產和生活經驗,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互相通婚,既增進了民族間的感情,也逐步融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