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師北返登汗位

蒙哥同母弟共有三人,即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由於蒙哥生前沒有對汗位繼承問題做出安排,三人皆有即位的資格。

其時,旭烈兀已占有東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麵包有小亞細亞,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的大片領土,正在籌建伊利汗國,誌驕意得,不想覬覦中原神器。

於是,汗位爭奪主要在忽必烈和阿裏不哥之間展開。

在蒙哥率領西路軍攻打釣魚山城時,忽必烈率領東路軍已推進到長江北岸,兵鋒直指鄂州。蒙哥死於軍中以後,隨軍的異母弟末哥立即派遣使者去報告忽必烈。

使者對忽必烈說:“現在蒙哥汗已死,國無皇帝,末哥希望您盡快回到漠北,以您的威望維係天下人之心。”諸將亦請求忽必烈撤兵北還。

忽必烈以為“率領了多得像螞蟻和蝗蟲般的大軍來到這裏”,不能無功而回,仍然率領大軍渡江,派兵猛攻鄂州。這時,兀良合台也已經從交趾經邕州(今廣西南寧)、桂州(今廣西桂林),北指潭州(今湖南長沙)。忽必烈聞訊,派遣大將霸都魯率舟師趨嶽州(今湖南嶽陽)迎接,忽必烈與兀良合台形成對鄂州南北夾攻的形勢。

南宋朝廷極恐慌,急拜賈似道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令其率軍往援。同時命令增援四川合州的呂文德部,在蒙哥已死、蒙古西路軍北撤的形勢下,迅速返回鄂州。雙方都在集結兵力,鹿死誰手尚難預料。

然而,賈似道是一個隻知玩蟋蟀鬥蟋蟀的花花公子,根本不會打仗,他看到蒙古兵勇將強,以為鄂州難守,害怕朝廷怪罪,於是背著朝廷,悄悄派遣使者去同忽必烈議和。

此時,阿裏不哥正在漠北策劃繼任汗位。蒙哥南征時,阿裏不哥奉命留守和林,管理留守軍隊及諸斡耳朵。

蒙哥死後,皇後忽都台以及蒙哥之子玉龍答失、阿速歹、昔裏吉等部擁護阿裏不哥,希望阿裏不哥繼承汗位。

玉龍答失對阿裏不哥說:“叔叔是我爺爺拖雷的幼子,按照我們蒙古族幼子繼承父親家業的習慣,您不僅應該繼承我爺爺的家庭財產,也應該繼承我們蒙古人打天下所創下的這份家業。所以,您應該不失時機,盡快

繼承汗位。”

阿裏不哥本有繼承汗位之心,聽此話甚覺有理,就以監國身份,馬上行動起來,準備登上大汗之位。這時,阿裏不哥控有漠北留守和林的軍隊,隨從蒙哥南征的軍隊也有一部分歸附了他。此外,其黨渾都海居於六盤山,擁兵二萬,且“士馬精強,鹹思北歸”。他又與東川乞帶不花、西川明裏火者以及京兆地區的劉太平、霍魯懷等人相勾結,以策應阿裏不哥。

如此,阿裏不哥還是感到兵力不夠用,又派“阿蘭答兒發兵於漠北諸部,脫裏赤括兵於漠南諸州,而阿蘭答兒乘傳調兵,去開平百餘裏”。不僅大量括兵於漠北和漠南,而且想搶先占有忽必烈經營多年的開平至燕京一帶地區,形勢對忽必烈來說非常嚴峻。

當阿蘭答兒率軍進至離開平一百餘裏的地方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得知了這一情況,立即派人去責問阿蘭答兒說:“發兵大事,太祖皇帝(成吉思汗)曾孫真金(忽必烈與察必之子)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阿蘭答兒支支吾吾,說不上話來,察必發現這裏麵有問題,立即秘密派遣親信大臣太醜台和也苦去南方前線報告忽必烈。

太醜台和也苦趕到鄂州蒙古軍大營,對忽必烈說:“從阿裏不哥處來了大異密(大臣)脫裏赤(朵兒隻)和阿蘭答兒,正從蒙古軍和劄忽惕軍中抽調侍衛軍,而其原因不明。”

當時蒙古人有個習慣,信使傳遞文書消息時,往往使用有韻的微言隱語來表達其內容,言簡而意深,察必帶來的隱約諺語是:“大魚的頭被砍斷了,在小魚中除了你和阿裏不哥以外,還剩下誰呢?你回來好不好?”

忽必烈得知這一消息,一時不知所措,隻好召集隨軍的諸王、大將和幕僚商議對策。

郝經仔細分析當時形勢說,如今,鄂州宋軍一心堅守,呂文德援兵已入城中,知我國蒙哥汗已死,眾人正在爭奪汗位,頓時勇氣百倍。南宋丞相賈似道督率的援鄂大軍也四麵雲集,“兩淮之兵盡集白鷺,江西之兵盡集龍興,嶺廣之兵盡集長沙,閩越沿海巨舶大艦以次而至,伺隙而進,如遏截於江、黃津渡,邀遮於大城關口,塞漢東之石門,限郢、複之湖濼”,阻斷歸路,則我們失去西路軍聲援的孤軍就有欲歸不能之憂。

宋人“自救之師雖則畢集”,但他們“方懼大敵”,“未暇謀我”。因此,真正的危險不在敵方,而在內部。如今,“國內空虛”,形勢極為複雜,“塔察國王(塔察兒)與李行省(李壇)肱髀相依(李瓊娶塔察兒之妹為妻),在於背脅;西域諸胡窺覘關隴,隔絕旭烈大王(旭烈兀)";“病民諸奸(指北方軍閥),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覬覦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啟戎心,先人舉事,腹背受敵,大事去矣”。

現在“阿裏不哥已行赦令,令脫裏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行皇帝事矣”。大王雖然“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獨不見金世宗、海陵之事乎。”

金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舉師伐宋,孤軍攻至長江,為宋夔允文敗於采石,金世宗乘機在後方自立,海陵王失去退路,強令軍隊渡江,結果為部下殺死。今日之事頗似海陵王與金世宗爭位,如果阿裏不哥自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詔中原,行赦江上”,大王要回去還能行嗎?

郝經建議,應該仿效古之聖王,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凡事應該“以祖宗為念,以社稷為念,以天下生靈為念,奮發乾剛,不為需下,斷然班師,亟定大計,銷禍於未然”。郝經主張“先命勁兵把截江麵,與宋議和,許割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定疆界歲幣”,然後,以輕騎北返,直趨燕都。阿裏不哥必然認為大王從天而降,他們的“奸謀僭誌”必然冰釋瓦解。

郝經還建議忽必烈派遣一軍迎蒙哥靈柩,收取皇帝玉璽,再遣使召集旭烈兀、阿裏不哥、末哥及諸王駙馬會喪和林,“差官於汴京、京兆、成都、西涼、東平、西京、北京,撫慰安輯”,穩定秩序。再召太子真金鎮守燕都(今北京),示以形勢。如此,“則大寶有歸,而社稷安”矣。

廉希憲亦說:“殿下太祖嫡孫,先皇母弟,前征雲南,克期撫定,及今南伐,率先渡江,天道可知。且殿下收召才傑,悉從人望,子惠黎庶,率土歸心。今先皇奄棄萬國,神器無主,願速還京,正大位以安天下。”

對於當時的形勢,特別是阿裏不哥的軍事威脅,忽必烈有一定的認識,但沒有郝經和廉希憲認識得那樣深刻。他聽了郝經和廉希憲的話,決定立即與宋議和,班師北返。

這時,正好南宋賈似道派使者宋京前來議和,主動請求向蒙古稱臣,提議雙方劃長江為界,南宋每年向蒙古納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正想議和的忽必烈,沒有討價還價,全部答應了賈似道的請求,然後整軍準備北返。

忽必烈在北返之前,把大軍交給霸都魯統領,預定在六天之後陸續撤回江北,駐紮以待命。又命廉希憲先行,以察事變。

這時,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的鬥爭已經劍拔弩張。最初,雙方爭奪主要在兩個地區進行。

一是開平至燕京一帶,阿裏不哥派脫裏赤和阿蘭答兒在漠南諸州征集軍隊,橫斂財物,企圖搶先控製開平至燕京一帶,以斷絕忽必烈的歸路。

另一個地區是秦、蜀、隴地區,那裏的情況比較複雜。蒙哥死後,其子阿速歹扶柩護璽北歸漠北,與留守和林的阿裏不哥會合,密謀擁立阿裏不哥即位及會葬蒙哥等事。隨蒙哥攻宋的大部分軍隊則由大將哈剌不花率領,退屯六盤山,散處於秦蜀等地。

這些軍隊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裏不哥,有的則遊離於兩者之間,取觀望態度。哈剌不花則率領一部分軍隊與留駐六盤山看守輜重的渾都海軍會合,成為支持阿裏不哥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時,阿裏不哥又令死黨劉太平、霍魯海(又作霍魯懷)行尚書省事於關中,希望他們加緊工作,與六盤山駐軍互相配合,盡快擴大自己控製區域。駐四川的蒙古軍統帥紐璘的部屬們與六盤山駐軍關係十分密切,副帥乞台不花積極支持阿裏不哥,軍士的家屬也大多在漠北,弄不好,這支軍隊也容易站到反對忽必烈一邊。

阿裏不哥又分遣心腹,易置將帥,分賜金帛於將吏,以示拉攏,希望盡快把秦蜀隴地區控製在自己手中。

廉希憲知道開平至燕京地區是忽必烈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基礎雄厚,隻要忽必烈北返,就會毫不費力地將那一地區奪回來。廉希憲對此一點兒也不擔心,他所擔心的主要是秦蜀隴地區。

所以,廉希憲對忽必烈說:“劉太平、霍魯海在關右,渾都海在六盤,征南諸軍散處秦、蜀,太平要結諸將,其性險詐,素畏殿下英武,倘倚關中形勝,設有異謀,漸不可製,宜遣趙良弼往覘人情事宜。”

忽必烈聽了廉希憲的話覺得很有道理,立即派遣趙良弼前往京兆地區察訪人情事宜。

忽必烈清楚地知道蒙古大汗必須經過忽裏台選舉才能生效,因此,要想奪取大汗之位,必須想方設法爭取諸王的支持。

當時,蒙古諸王主要分成東道諸王和西道諸王兩大部分。在成吉思汗分封時,東道諸王中的搠隻哈撒兒地位最尊,哈撒兒是成吉思汗二弟。

這時,哈撒兒的兒子移相哥、也苦、脫忽等王仍具有尊貴的地位,且有一定勢力。但就實力而言,則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最強。

鐵木哥斡赤斤是成吉思汗四弟,“成吉思汗愛他勝過其餘諸弟,讓他坐在諸兄之上”。“成吉思汗把軍隊分給諸子時,給了他五千人”。

這時,鐵木哥斡赤斤的兒子塔察兒勢力最強,其父分得的“五千人由於蕃衍而變成一支龐大的軍隊,遂使他享有很高的威望"。

東道諸王經常活動在漢人以及漢化程度較深的契丹、女真等人居住的地區,受漢族經濟文化影響較深,因此,他們對忽必烈“漢化”政策以及重視農業生產的經濟政策比較理解,加上他們同忽必烈交往較多,雙方有了一定的情誼。所以,忽必烈在爭取諸王支持活動中,首先想到東道諸王。

在東道諸王之中,塔察兒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忽必烈利用塔察兒因出師無功受到蒙哥斥責的不滿情緒,進行拉攏。他派廉希憲“賜膳於宗王塔察兒,希憲即以已意白王,宣首建翊戴之謀,王然之,許以身任其事”。忽必烈計劃通過塔察兒爭取東道諸王移相哥等人的支持,再通過東道諸王影響西道諸王,想方設法得到西道諸王的支持。

諸事安排妥當以後,忽必烈輕騎簡從,於1259年年末北返了。

途中,忽必烈又令張文謙去商挺處征詢意見,商挺說:“殿下班師,師屯江北,脫有一介馳,詐發之,將如何?軍中當嚴符信,以防奸詐。”

張文謙聽了這話,趕忙追上忽必烈,如實進行匯報。忽必烈聽了恍然大悟,脫口罵道:“無一人為我言此,非商孟卿幾敗大計。”急忙派人趕回江北大營,立約防備。不久,阿裏不哥的使者果真來到軍中,企圖調動軍隊,由於事前有備,忽必烈手下的將領便按約把他們殺了。

忽必烈晝夜兼程,很快就到達了燕京。奉阿裏不哥之命正在燕京括集軍隊、準備西行的脫裏赤等人,完全沒有料到忽必烈會如此神速地趕回來,頓時慌了手腳,難以應付忽必烈的詰難,支支吾吾,醜態百出。

於是,忽必烈當機立斷,把脫裏赤簽發的士兵全部遣散了。隨後,忽必烈派遣使者趕赴江北,讓霸都魯率軍盡快趕回來。兀良合台聞訊,也率軍隨後北返。

這時,忽必烈通過廉希憲、塔察兒等人,已經爭取了東道諸王、部分西道諸王、蒙古貴族和大部分漢人地主階級的支持。

阿裏不哥也爭取到了蒙哥皇後忽都台,蒙哥之子玉龍答失、阿速歹、昔裏吉,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合剌旭烈的寡妻兀魯忽乃妃子,察合台之孫阿魯忽,塔察兒之子乃蠻台,窩闊台之孫都爾赤等諸王及部分蒙古貴族和幾個漢人地主的支持。

阿裏不哥為了爭取主動權,以留守監國的身份,要求忽必烈親赴和林,會葬蒙哥,同時召開忽裏台,選舉新的大汗。實際上是要忽必烈脫離其漠南根據地。使其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以便陰謀得逞。

忽必烈對阿裏不哥的通知置之不理,繼續進行爭取諸王的活動,並通知諸王集結開平,召開選汗大會。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中統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搶先在開平召開忽裏台,選舉新的大汗。

會上,忽必烈的弟弟末哥率領諸弟,合丹(窩闊台之子)、阿隻吉(察合台之子)率領西道諸王,塔察兒、移相哥、忽剌鐵兒(成吉思汗弟哈赤溫之子)、爪都(成吉思汗弟別裏古台之孫)率領東道諸王,按照事先的精心準備,合詞勸進說:“殿下,太祖嫡孫,大行母弟,以賢以長,當有天下。”請求忽必烈即大汗之位。

當時,到會諸王雖有四十多人,又有勳貴霸都魯、兀良合台等人,但地位較高的旭烈兀(忽必烈同母弟)、別兒哥(拔都弟)等王因路途遙遠沒有到會,忽必烈有些猶豫。廉希憲和商挺私下對他說:“先發製人,後發人製。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

忽必烈聽了廉希憲和商挺的話,消除了疑慮,決心繼承汗位。這樣,忽必烈終於登上了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即位之後,建元中統,設官分職,任用漢地士人,建立起中書省、十路宣撫司以及負責中原漢地政務的燕京行中書省等行政機構,鞏固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後來,忽必烈又改國號為元,正式建立起元朝統治。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阿裏不哥聽說忽必烈搶先當上了蒙古大汗,氣得快要發瘋了。

四月,他匆匆召集麋集在其周圍的舊貴族,在和林西按坦河召開了另一個忽裏台,在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合刺旭烈的寡妻兀魯忽乃妃子,蒙哥之子阿速歹、玉龍答失,察合台孫阿魯忽,塔察子乃蠻台,合丹子都爾赤,大將阿蘭答兒,重臣不魯花等人的支持下粉墨登場,宣布即位為蒙古大汗。

大蒙古國出現兩個大汗,他們雖然是親兄弟,但一場廝殺也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