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定居之所

忽必烈受命主持漢地軍國事務,由漠北南下爪忽都之地,仍然保持蒙古入帳居野處、冬夏遷徙的遊牧習慣,居無定所。

一般情況下,不出征時夏季駐帳於金蓮川,有時也駐帳於大盤山;冬季則臨時尋找避寒的地方居住,或在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或在離燕京不遠的奉聖州之北,有時也在撫州(今河北張北)。

蒙金交戰以來,桓州、撫州、昌州等地都被破壞,居民逃亡,隻有昌州還居住著百餘戶人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無法定居生活。

而金蓮川幕府的大多數人則習慣於城居,難以適應“居穹廬,無城壁棟宇,遷就水草無常”的草原遊牧生活,因此,他們積極建議修城定居。

忽必烈頻繁與漢族士大夫接觸,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也覺得應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住所,於是馬上答應了漢人幕僚的請求,於1254年“複立撫州”,以惠州灤陽人趙炳為撫州長官,對撫州進行修複整理,充做幕府人員的暫時住所。接著,便著手在駐帳處營建城舍,做長期經營的打算。

1256年,忽必烈令精通術數卜筮的劉秉忠選擇合適的地點修建新城。劉秉忠探察了桓州等草原地區。見桓州之東、灤水北岸的龍岡北依南屏山,南臨金蓮川,東西都是廣闊的草原,地勢平坦,適合建城。就對忽必烈說,經過占卜,龍岡地區最吉,最適合建城。

忽必烈聽了劉秉忠的話,親自來到龍岡察看,見其地平坦,位於蒙古草原南緣,北連朔漠,地處要衝。既便於與和林的大汗相聯係,又有利於對華北和中原漢人地區就近控製,特別符合這個蒙古藩王總領漢地的統治需要,也符合他赴和林“會朝展親,奉貢述職”的需要,因此,忽必烈非常高興,立即命劉秉忠選擇人才負責新城修建。

劉秉忠推薦真定槁城人董文炳、真定獲鹿人賈居貞和豐州豐縣人謝仲溫監築新城,忽必烈當即批準,令三人立即走馬上任,特令謝仲溫“為工部提領”,授權說:“汝但執梃,雖百千人,寧不懼汝耶!”

三人受任之後,精心工作,前後用了三年時間,按照漢人的建築樣式、技術和風格,設計和建造了這座草原城市,後來定名為開平,並重新進行擴建。

開平城的興建,在當時是一個重大事件,震動了朝野,民間留下了許多關於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傳說。

傳說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當然不足憑信,但我們剔除其迷信色彩,仍可以看出當時建城時,可能做了排幹積水等大量工作。民夫和工匠們一定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把一座嶄新的草原城市建立在灤河邊上。

開平城“龍崗蟠其陰,灤江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鬱”。當時,新城一定十分壯觀。

開平城建成以後,忽必烈將幕府成員移到這裏,他們在這裏講經傳道,進一步向忽必烈灌輸儒家思想,向他介紹曆代統治經驗,為他“大有為於天下”出謀劃策。開平城逐步成了忽必烈統治漢地的中心,也是自己的謀士班子活動中心,製定政策的中心,漢化的中心。

大蒙古國最初的統治中心在和林,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將都城移至大都(今北京)。

開平城的修建,對於蒙古這個遊牧民族從漠北草原遊獵經濟向中原地區農耕文明過渡,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