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治漢策略

1251年,蒙哥汗將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委托給忽必烈掌管,忽必烈在姚樞的提醒下辭去管民權,隻掌兵權。

但答剌罕昔裏吉後裔請求忽必烈幫助他管理封地邢州(今河北邢州),忽必烈不好推辭,接管了邢州地區民政事務。

第二年,蒙哥汗又把河南地區交給他試治。1253年,蒙哥大封同姓,讓忽必烈在南京、關中兩地之中擇取其一作為封地,忽必烈根據謀士姚樞的意見,挑選了“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陸海”的關中地區。

蒙哥汗以關中地區人戶較少,又將懷孟地區加賜給他。於是,忽必烈取得了這三個地區的治民權。

當時,“漢地不治”的現象十分嚴重。蒙古民族是一個以遊牧經濟為主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較晚,比中原漢地落後。

他們初入中原之時,隻知遊牧經濟重要,不懂得對農業經濟進行利用和保護。因此,兵鋒所至,見人就殺,見物就搶,動不動就“屠城”,要把漢族人民搶盡殺光,軍隊所到之處,吏卒“以殺為嬉”,“不問老幼妍醜貧富逆順皆誅之”。

他們這樣做並不奇怪,他們把中原地區弄得一片荒涼,是為了便於放牧。

至窩闊台繼位時,大臣別迭仍然向窩闊台建議說:“盡管我們征服了漢人,卻毫無所獲,漢人對國家沒有用處,不如把他們去掉,讓土地上長起繁茂的青草,好讓我們放牧。”主張繼續實行殺掠和變農田為牧場的政策。

這種做法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漢化了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堅決反對,他對窩闊台說:“陛下要大舉南伐金朝,必須要有軍費供應。如果把漢人保留下來,讓他們進行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政府向他們征收地稅、商稅、鹽稅、酒稅和鐵冶稅等,每年可收入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糧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軍事需要,怎能說漢人對國家沒用呢?"

窩闊台聽了耶律楚材的話,將信將疑地說:“那就請你替我試著去辦吧。”於是,委任他管理中原漢地並征收中原地區的賦稅。

耶律楚材受命之後設立了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依中原地區生產方式經營管理,大見成效。

後來,窩闊台到雲中(今山西大同),耶律楚材把各路征收到的銀子和記錄各地倉庫收藏糧食的帳簿擺到窩闊台麵前。窩闊台見到這麽多白花花的銀子,高興地對耶律楚材說:“你每天都在我的身邊,怎麽弄來這麽多銀子和穀物呢?"

沒等耶律楚材回答,又問道:“南國是不是還有你這樣的人才?”耶律楚材回答說:“有許多比我還強的人才。”窩闊台很讚賞耶律楚材的謙遜,當天就把中書省的大印交給了他,讓其負責中原漢地之事。

耶律楚材管理中原漢地,頒行稅法,初見成效。然而,要蒙古貴族“下從臣虜之謀,改就亡國之俗”,豈是易事!他們對蒙古舊俗舊製因襲已久,對漢法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百般抵製,所以耶律楚材“欲行其所學,戛戛乎其難哉”,其建策“見於設施者,十不能二三”,他的改革計劃很難推行。

元太宗六年(1234),窩闊台滅金以後,以失吉忽禿忽為中州斷事官,在燕京設立官署,總領中原漢地行政、法律和賦稅等。從此,耶律楚材失去了主管漢地都邑財賦的實權。

1239年,回回大商人奧都剌合蠻撲買中原漢地課稅,以銀四十四錠為額,加倍搜刮。窩闊台以其搜刮有道,命他擔任提領諸路課稅所之官,控製了漢地財賦大權,耶律楚材所定稅製全被破壞。奧都剌合蠻總領財賦,實際上是大肆搜刮,隨意“增辦”課稅,不僅將撲買所增稅額完全轉嫁到人民頭上,而且額外多取,從中牟利。

元太宗十三年(1241),窩闊台又任花剌子模商人牙老瓦赤為中州斷事官,賦予更大權力。

脫列哥那稱製時期,牙老瓦赤被排斥去職。奧都刺合蠻以貢獻金帛博得脫列哥那的歡心,取代了牙老瓦赤中州斷事官的位置。

脫列哥那甚至授予禦寶空紙,使之任意填寫,隨意敲詐漢地人民。貴由即位後,殺奧都剌合蠻,仍然任用牙老瓦赤主管中原漢地政刑財賦。貴由死後,政局更加混亂不堪,諸王後妃貴族等乘機大肆搜刮,他們“遣使於燕京迤南諸郡,征求貨財、弓矢、鞍轡之物,或於西域回鶻索取珠璣,或於海東樓取鷹鶻,馬日騎絡繹,晝夜不絕,民力益困”。中原漢地很大程度上遭受到極大破壞。

忽必烈在這種形勢下,受蒙哥汗之任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在金蓮川幕府謀士的幫助下忽必烈決心采用“漢法”治理漢地,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效果顯著改變了邢州、河南和關中三個地區的麵貌。

邢州是答剌罕昔裏吉後裔的封地,地當驛路要衝,其地官府征斂無度,使臣往來也隨意勒索,人民不堪欺辱和饑餓,相繼逃往外地謀生,由原來的一萬戶很快下降到五七百戶。

答罕剌麵對這種形勢,一籌莫展。

1251年,聽說忽必烈來漠南漢地主持軍國庶事,趕忙派遣使者央求忽必烈選任良吏進行撫治。

忽必烈立即奏準設立邢州安撫司,以脫兀脫和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邢州商榷使,前往治理。

張耕和劉肅主張用“漢法”治理邢州,脫兀脫則勾結被罷黜的舊臣,阻撓新政,安撫司長官趙良弼將此事馳告忽必烈,忽必烈當機立斷,罷免了脫兀脫。

於是,張耕、劉肅、趙良弼等人同心協力,興辦鐵冶以足公用,造行紙幣以加強商品流通。

又整頓驛站,修造官舍,申嚴法禁,使文書錢穀奉行嚴謹,無所奸欺。

不久,流亡者複歸。戶口因此增加十倍,“邢乃大治”。邢州行用漢法取得明顯效果,堅定了忽必烈任用儒生、行用漢法的信心和決心。

河南地區是金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後蒙金爭奪的主要地區,破壞尤為嚴重。蒙古滅金以後,舊的製度被打亂,新的製度沒有建立起來,人們無章可循,所謂“河南民無依恃,差役急迫,流離者多,軍無紀律,暴掠平民,莫敢誰何”。

當時,燕京行省斷事官牙老瓦赤和不隻兒總領中原財賦,不但不加管理,相反,橫征暴斂,比起劉福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些官員得到蒙哥信任,控製河南地區的行政和財賦大權,忽必烈也無法進行幹預和糾正。

於是,忽必烈特意朝覲蒙哥,請求試治河南地區,並且不許牙老瓦赤等人幹預河南事務。蒙哥稍稍遲疑之後答應了。忽必烈取得河南地區治理權以後,立即在汴京設置河南經略司,以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使,陳紀、楊果為參議,代表他治理河南。

史天澤是燕京永清人,世為當地豪族,後投降蒙古,以真定為基地,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地方武裝。史天澤既有文韜又有武略,在當時很有影響。

楊惟中為弘州人,少侍太宗窩闊台,後隨蒙古軍攻宋,得名士數十人及大量圖書,於燕京建立太極書院,與儒士趙複、王粹等講授程朱理學,漢文化水平很高。

1256年,蒙哥又將懷孟之地補賜給忽必烈,忽必烈令商挺兼治懷孟,打擊豪強,發展生產。

1260年,忽必烈又派幕僚覃澄為懷孟路總管。覃澄在當地開渠,引沁水溉田,講求農桑種植之利,促進了當地農業的恢複和發展。

關於邢州、河南、關中三地的治理,姚樞有一段總結性論述,他說:

“陛下(忽必烈)天資仁聖,自昔在潛,聽聖典,訪老成,日講治道。如刑州、河南、陝西皆不治之甚者,為置安撫、經略、宣撫三使司。其法,選人以居職,頒俸以養廉,去汙濫以清政,勸農桑以富民。不及三年,號稱大治。諸路之民望陛下之拯己,如赤子之求母。”

忽必烈使用漢法治理漢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他不但取得了統治漢地人民的經驗,也樹立了自己的威望,其“愛民之譽,好賢之名”迅速在漢地傳播開來,漢族儒士紛紛奔放忽必烈。忽必烈得到了北方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