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備戰

康熙皇帝為了尋求和平解決同俄國爭端的途徑,了解邊境情況,曾在康熙五年(1666)遣赴尼不楚。但俄方粗暴無禮,問題未得解決。康熙八年(1669),俄國商隊來華,這時中俄關係已很緊張,但康熙皇帝還是親自了接見該商隊的首領謝特庫兒·阿布林,賞賜禮品,允其出售俄國商品,購買中國的絲綢、棉布、寶石等。同年冬,康熙皇帝再次遣拉岱等四人去尼布楚,與俄國當局談判停止邊釁、歸還逃人根特木兒等問題。

根特木兒原係遊牧於石勒喀河和音果達河一帶的我國達斡爾人首領。

順治十年(1653),俄國人第一次強占尼布楚時,根特木兒率部下與其他各部一起內遷到根河和海拉爾河一帶。清政府封他為四品官,將其所部三百人編為三佐領,並於年底令其參加呼瑪抗俄之役。但是,根特木兒在俄人引誘下,竟於康熙六年(1667)背叛祖國,逃往尼布楚,投靠俄方。根據當時清朝的“逃人法”,逃人並不因其逃亡而自動改變其原來的隸屬關係,國家有權追捕,並對窩逃者給以加倍懲罰。康熙皇帝據此派人與俄方展開了以索要逃人根特木兒為中心內容的交涉活動。

康熙九年(1670),根據清政府的倡議,中俄雙方在北京會談。俄方提出一係列無理要求,諸如對俄國使節放行無阻;準允俄國商人在中國自由經商;製止中國居民反抗侵略;等等。麵對中國索要逃人之事,則推托須待沙皇批準,未予答複。當時康熙皇帝的態度十分明朗,要求歸還逃人,停止邊釁,並以此作為維係兩國友好關係、發展雙方貿易的前提。俄使返回尼布楚,帶去康熙皇帝致沙皇書信,信中嚴正申明:“如今,若按爾所奏,願求永遠和好,則應歸還叛逃之根特木兒。此後勿起邊釁,以求安寧。”

此信由清朝索倫總管孟格德交給俄國駐尼布楚總管阿爾申斯基,並立即譯成俄文送往莫斯科。阿爾申斯基口稱中國方麵的願望不難滿足,要清政府耐心等待。但一拖就是六年,不做答複。康熙十四年(1675),沙皇政府再次派遣以尼果賴·加夫利洛維奇·米列斯庫為首的使團來中國。次年至京城,五月初五呈遞國書之後,五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一日,康熙皇帝先後在太和殿和保和殿兩次接見俄國使團。俄使旨在要求通商貿易、開辟中國市場,根本無意解決中俄邊界爭端。在沙皇的國書中,對俄國入侵中國的問題及中國“勿起邊釁,歸還逃人”的要求隻字不提。尼果賴來華途中接見了根特木兒,他的隨員中就有根特木兒的侄兒托庫爾泰,並在嫩江被清朝官員當場指認出來。談判中,尼果賴卻抵賴說根本不知道根特木兒其人。他還推諉說,俄國政府看不懂六年前清廷皇帝給沙皇的書信內容,因此不知道中國政府的要求,無法答複。清朝官員當場戳穿其謊言,指出,六年前俄使英那蒂來京談判,“凡事俱已詳知而返”;我索倫總督孟格德已親自將康熙皇帝給沙皇信件逐字翻譯,通知尼布楚俄國總管達尼洛·阿爾申斯基等人。之後,並譯成俄羅斯文,與敕書一並寄送。可見,借口不通文書而聲稱不知根特木兒情由純屬有意推托。據此,清朝官員認為,其來使之言及察罕汗奏文內,雖有修好之意,亦正可信。

康熙皇帝對俄使阻撓談判十分不滿。七月初一日,俄使回國前夕,康熙皇帝令理藩院諭來使:你主欲通和好,應將本朝逋逃根特木兒遣還,另簡使臣遵中國禮行,方許照常貿易。康熙十五年(1676)七月二十四日,尼果賴使團離京回國。

和平交涉未取得成果,康熙皇帝不得不思考準備以武力驅逐侵略者。

平定三藩叛亂之後,康熙皇帝為平叛戰爭勝利再次去盛京告祭祖陵,並巡視吉林烏喇(今吉林市)等地。康熙皇帝於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一日特諭烏喇將軍巴海:今以雲南等處底定,躬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於扈從人等喂養馬匹之暇,觀看烏喇地方。二月十五日,他率文武大臣扈從人等從北京出發,三月初四日,到達盛京。至三月十一日,告祭福陵、昭陵、永陵大典分別舉行完畢。次日,從興京(遼寧新賓)出發,經哈達城(遼寧西豐)出柳條邊,巡行烏喇地方。

將軍巴海在中途阿爾灘諾門地方迎接,一路行圍射獵,於三月二十五日到達吉林烏喇地方。在鬆花江岸,康熙皇帝率皇子及扈從諸王、所有文武官員向東南,望祭長白山(傳說滿族興起之地),行三跪九叩頭大禮。在吉林小憩兩日,於二十七日登舟泛鬆花江上,駛往大烏喇(今吉林烏拉街),清澈的鬆花江水波光粼粼,兩岸山川秀麗,江上水師船隊浩浩****。康熙皇帝舉目四望,觸景生情,揮筆作《鬆花江放船歌》:

鬆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輕紗)明(呈現眼前)。彩帆畫鸚(一種水鳥)隨風輕,蕭韶(相傳舜時的一種樂器)小奏中流鳴,蒼岩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船的桅杆)接艦屯江城。貔貅(傳說中的猛獸,在此比喻勇士)健甲皆銳精,旌旄(古代用犛牛尾製的旗,在此指軍旗)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鬆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裏開澄泓(明淨、清澈,寓示前景光明)。

康熙皇帝用“我來問俗非觀兵”表述此行目的,強調問俗。南方“三逆”之亂既已平定,為消除北方外患創造了有利條件。康熙騰出手來加強東北邊疆實力,準備驅逐俄國侵略者。如此,便不可能不觀兵,事實也確在觀兵。

吉林,舊名船廠,自明初即為我國重要造船基地之一。清初以來,因抗俄鬥爭需要,造船之外更兼以訓練水師。順治十八年(1661),始設吉林水師營,以遷移之人充當水手。康熙十三年(1674),水師營總管移至黑龍江,吉林仍保留一部分水師,派人管理,訓練水兵,製造船隻。康熙十五年(1676)春,康熙皇帝以吉林水陸要衝的戰略地位,決定將寧古塔將軍移駐於此,進一步充實水陸官兵。在此建立木城,倚江而居。所統新舊滿洲兵兩千餘名,並徙來直隸各省流人數千戶。修造戰艦四十餘艘,雙帆樓櫓與京口戰船相類。又有江船數十,亦具帆檣。“日習水戰,以備老羌(俄國侵略者)。”此外,吉林西北,七十裏的大烏喇,亦稱打牲烏喇,設有打牲烏喇總管衙門,隸內務府,為皇帝采捕東珠、蜂蜜、鬆子和鱘蝗魚,其下設捕珠大船七隻,由吉林水師營備領,威呼(滿語,獨木船,後來非獨木小船也稱威呼)三百九十九隻,內協領衙門四十隻。這樣,吉林烏喇及大烏喇兩城及其間沿鬆花江的七十裏水域,便成為修造船艦、訓練水兵的重要戰備基地。康熙皇帝親臨此地,豈有不觀兵之理。將軍巴海將所有大小數百船隻和精銳官兵全部集中,排列陣式,供康熙皇帝檢閱,所以才出現“乘流直下蛟龍驚”“旌旄映水翻朱纓”的雄偉壯觀場麵。康熙皇帝在吉林停留了十二天,起到了觀兵講武以備戰抗俄的作用。

康熙在歌中說“我來問俗非觀兵”,這不僅暗示他並不喜歡窮兵黷武,也如實地表達了他的根本施政方針——問俗與觀兵二者必須統一。抗擊外國侵略者為了邊疆平安,百姓樂業;抗擊外敵固然依靠軍事,但必須關心軍民疾苦,緩和內部矛盾,軍民上下同心協力,才能壯大軍威,戰而勝之。為了“問俗”而“觀兵”;為了更好地“觀兵”而“問俗”,是他此行的目的。所以此次東行,除“觀兵”之外,他還大肆“問俗”:

赦免罪犯,蠲免錢糧。在盛京謁祭福陵、昭陵禮竣,諭戶部、刑部:山海關以外,及寧古塔等處地方,官吏軍民人等,除十惡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餘已結或未結的一切死罪,概行減等發落。軍、流、徒、杖等犯,均予以赦免。奉天、錦州兩府屬,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豁,其官役墊補包賠等項應追銀兩,察果家產盡絕,亦並豁免。康熙皇帝東巡至烏喇地方,見風氣嚴寒,考慮到由內地發遣來的人犯水土不服深為不忍,因而諭令刑部以後免死減等人犯,均發往尚陽堡(遼寧開原東)安插。其應發尚陽堡人犯,改發遼陽安插。在反叛案內應發烏喇地方人犯,隻令其當差,不必給人為奴。

嚴禁誣拿無辜之人。當時,不許隨便采挖人參,有官兵巡查。鬆花江上泛舟之後,兵部議複獎賞巡查采參官兵定例,以視緝獲多寡,分別議敘。對此,康熙皇帝雖然基本同意,但考慮這種辦法容易導致巡查官兵追求緝獲數量,而將上山采捕他物,並非係采參之人,也妄加拘執,奪其資財,使無辜者受害,於是,令補充條款:巡蹤章京兵丁,誣拿無辜之人,將章京革職,兵丁帶枷關兩個月禁閉,鞭一百。若有趁機奪取財物行為,章京不僅被革職,而且要交與刑部議罪,兵丁再多關一個月。從而保證了那些經過批準發給證書的打牲、采集等正常生產活動不受於擾。

優待漢族知識分子。尚陽堡流犯王廷試之子王德麟向康熙皇帝申訴,稱伊父因窩逃被流放,今因年老體衰,懇請發回原籍,願以身代罪。督捕衙門議不準行。康熙皇帝對其父子兩人甚是同情,考慮他們難得遇到直接向皇帝陳述的機會,又都是讀書人,因此,特殊批準,令都發回原籍。

改革官員補授辦法。同年五月初四,康熙皇帝結束為期七十九天的東巡。之後,仍繼續解決在東北發現的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前盛京看守陵寢及山海關等處城守章京員缺,俱令其子弟頂補,後停止此例,改由京師補授。這次東巡發現,章京員缺盡從京師補授辦法頗有欠缺,不僅新官闔家北遷,路途遙遠,往返艱難,視為畏途;其前任章京所遺孤孀將房屋田地交給所補之員,生活無策,困苦程度日甚。

因此,康熙皇帝於五月初十諭戶、兵、工三部:“嗣後盛京看守陵寢及山海關等處城守章京員缺,不必自京補授,由該將軍在伊等子弟內選擇賢能者,具題引見頂補,以免其往返遷移之苦。倘伊等子弟無人堪用,補授其他人員,可另撥給田房,其前任章京田房留給其孤孀享有。”這項官員補授辦法的改革,出於康熙皇帝對官員及其家屬的關心,同時,有助於培養選拔東北地方官員;田廬產業的保留,使國有旗地逐漸向私產演變,鼓勵駐防東北的八旗官兵世代安居,建設東北。

革除兵丁無益差徭。康熙皇帝在吉林地方訪詢軍民疾苦,見兵丁役重差繁,勞苦至極。回鑾之日,已降特旨糾正。五月十九日,再諭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瓦禮祜等,具體規定:一、停止最妨農事、徒勞人力的尋捕鷹鶴(一種猛禽)窩雛之役;二、八月放鷹、寒冬尋覓山雞,人馬勞頓,亦行停止;三、圍獵講武不可無時,關心貧人,分給其少許獵物,不可時加責罰,不得被狂獸誤傷;四、停止打魚差役。康熙還特別告誡將軍以下各級官員,體恤兵丁,時加憐憫,鼓勵農業生產。他指示,吉林烏喇田地米糧甚為緊要,農事有誤,關係非細,宜勸勉之,使勤耕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初九日,寧古塔將軍巴海被革職,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他隱瞞糧食產量,假報叟登(今吉林永吉搜登)等處田禾未收;二是他不恤士卒。同年九月初十,康熙皇帝告誡新上任的寧古塔將軍殷圖:尤宜愛養兵丁,保障其生活。我兵逼近羅刹,須時加操練,以修武備。巴海暴戾貪汙,不恤士卒,遂至失去官職。“新滿洲”皆求主來歸,理應撫綏慰勞,施以教化,以安其生。

如此看來,康熙皇帝“問俗”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關心兵民疾苦,革除官員惡習,調整官民、上下關係,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以增強東北邊疆實力,兵強馬壯,萬眾一心,反擊沙俄,驅敵於國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