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戍黑

早在俄使尼果賴至京城的同一年,即康熙十五年(1676),沙俄就加強了東西伯利亞各城堡的武器裝備。侵略軍以尼布楚和雅克薩為據點,傾巢出動,一路向東南精奇裏江及其各支流推進,一路向南,侵擾額爾古納河一帶。

康熙皇帝密切注視著俄國人的侵擾擴張活動,曾於康熙二十年(1681)與俄方交涉,警告說,趕快撤回你國人!如不撤走,則邊境起爭,我們必強力驅逐,那時你們將悔之無及。但俄方置若罔聞,除繼續盤踞尼布楚、雅克薩及精奇裏江、額爾古納河流域之外,又向黑龍江下遊進犯。康熙二十一年(1682),俄軍竟過牛滿(布列亞河)、恒滾(阿姆貢河)竄到黑龍江下遊赫哲、飛牙喀獵人居處進行搶掠。至同年年底,侵略者的軍事據點已遍布黑龍江下遊直到海邊。中國對俄和平交涉不見成效,反侵略戰爭勢不可免。但采取何種戰略方針,清廷內部意見頗不統一。

康熙皇帝吸取順治朝抗俄鬥爭的經驗教訓,決心認真準備,穩紮穩打,收複失地,永遠戍守。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他命副都統郎談、公彭春率人以捕鹿為名,到雅克薩偵察敵情,並了解沿途水陸交通。是年年底,郎淡等返回奏報:羅刹久踞雅克薩,恃有木城。若發兵三千,與紅衣炮二十具,即可攻取。並建議等到明年春冰解時,水陸擇期齊發,攻取雅克薩。康熙皇帝認為,兵貴相機而動,攻取雅克薩時機尚不成熟,不能操之過急。同時他有更深遠的考慮,主張調兵永戍黑龍江,相機進取雅克薩。所以,他對議政王大臣等人說: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調烏喇、寧古塔兵一千五百名,並製造船艦,發紅衣炮、鳥槍及演習兵士,於黑龍江(舊瑗琿,今愛輝之南,江之東岸)、呼馬爾(亦稱呼瑪爾,今呼瑪縣湖通鎮)兩處,建立木城,與之對壘,相機行事。關於軍需供給,他指示,取自科爾沁十旗及席北、烏喇的官屯,估計可得一萬兩千石軍糧,能支三年。軍隊到達後立即耕種,軍糧接續當不成問題。另外,在黑龍江城與索倫村之間設驛站,軍隊將到精奇裏烏喇(結雅河)時,令索倫接濟牛羊。如此,則羅刹不得納我逋逃,而他的逋逃者,會絡繹來歸,他定不能久存。於是,命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統兵往駐黑龍江、呼馬爾。這是康熙皇帝永戍黑龍江的最初方案。

而郎談等人建議:首先,是建立軍事基地,駐兵屯田,做好充分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必須開戰時,不必全部由內地運兵、輸餉,兵源、給養不致困難,免蹈前朝因準備不周而致糧餉不繼、功敗垂成的覆轍。其次,是穩步推進,以逸待勞,防止貿然進攻。先行阻止俄軍進一步入侵,然後逐步將已侵入國土的敵驅趕出去。再次,攻克之後,不是棄而不守,而是長期戍守,將反侵略戰爭與鞏固邊防相結合,以避免“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進,用兵無已,邊民不安”的現象再度出現。從而把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建築在持久、牢固的基礎之上。

在當時,這不失為一項英明的戰略決策,但卻遭到來自兩方麵的反對,部分高級官吏養尊處優,貪生怕死,以路程太遠,輸餉困難,而不讚成;同樣出於畏難情緒,又有主張速攻,反對永戍。前線統帥寧古塔將軍巴海主張:宜乘其積儲未備,速行征剿。俟船造畢,七月初旬能抵雅克薩,即親統大兵直逼城下,宣諭招撫。對這一主張,議政士大臣等表示讚賞。

康熙於二十二年(1683)四月初八日降諭指出,所議進征羅刹軍務,殊為疏略。並以將軍巴海及副都統官兵彼此不和為由,令巴海留守烏喇。另任薩布素、瓦禮祜,以副都統領兵前往。同時,采納了合理建議,但對永戍黑龍江的方案有所調整,不駐兵呼馬爾,改駐額蘇裏(今俄國境海蘭泡以北謝爾蓋耶夫卡稍南)。因該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壟舊跡,即令大兵建立木城,駐紮。在額蘇裏、索倫村莊之間,設四個驛站,令赴索倫理藩院大臣(馬喇)董其事。在原調一千五百烏拉、寧古塔兵的基礎上,增派五百名達斡爾兵,使瑗琿與額蘇裏,各駐千人。

與此相配合,康熙皇帝又展開外交攻勢,光明正大地向俄方宣告大清帝國以武力鞏固邊防的決心。康熙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經康熙皇帝批準,由理藩院作書照會俄方:前遣孟額德等曾與你方相約,各毋收納逋逃,並將先年逸去根特木兒歸我。但你方違背前約,入我邊地,擾害我達斡爾、索倫,焚劫飛牙喀、奇勒爾。今故命將出師,永駐額蘇裏。你們若離我邊境,返還你本土,以逋逃來還我則已,否則,我也招納你逋逃,即往來之人亦必擒戮。

康熙皇帝永戍黑龍江的具體部署是:在黑龍江(瑗琿)建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設斥埃(偵察瞭望哨所)於呼馬爾。自黑龍江至烏喇設十驛,驛夫五十人。遇有緊急情報,乘蒙古馬疾馳,尋常事宜,則循十驛以行。由水路陸續運糧,積貯於黑龍江。如俄國船由黑龍江下,我舟師尾擊甚易,則羅刹自然窮迫歸誠。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正式設黑龍江將軍。康熙皇帝任命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禮部侍郎溢岱、工科給事中雅齊納為副都統,下設協領、佐領等。黑龍江將軍的建製,對抗擊沙俄侵略,開發、建設邊疆具有深遠意義。它和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後改稱吉林將軍)奠定了後來東三省建製的基礎。

薩布素等到黑龍江後首要任務是在瑗琿築城。瑗琿之稱源於達斡爾語“埃闊”,係達斡爾頭人圖龍恰所居城寨喬耶·埃闊村。舊城原在江東,順治九年,被俄軍焚劫,成了一片廢墟。康熙十三年(1674),清廷派人在此建木城,調吉林水師總管前往暫守。但那時所建之城規模甚小,遠不能滿足永戍的需要,必須重新擴建。擴建後的瑗琿城,為方形城堡,周長九百四十步,並設有五門。因該城僻處江東,與內地聯係諸多不便,康熙二十三年又決定遷至下遊右岸,在托爾加城舊址另建瑗琿新城。新城大於舊城,其內城與齊齊哈爾相同,排木為重垣,用土填實,四門都有樓櫓(瞭望敵人的高台)。城方一千三百步,高十八尺;外城為適應地形,則與齊齊哈爾有別,西南北麵,排木為外城城牆。方圓十裏,南一門,西、北各兩門,東臨江。瑗琿又稱黑龍江城,自此成為抗俄鬥爭的重要基地。

自古戰爭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康熙皇帝很清楚這一點,他為了將大批糧草、軍火和其他軍需物資運往黑龍江,經過與臣下反複商討,從康熙二十二年三月起,組成一條縱貫東三省的水陸聯合運輸線。從南到北,共分四段:第一段,造船百艘,從巨流河渡口(遼寧新民城東二十裏,遼河右岸),溯遼河至其上遊的等色屯(約為今東遼河北岸,懷德縣戥子街村),在此兩地築倉收儲,由奉天將軍、大臣等監理,由盛京兵衛送;第二段,從等色屯至伊屯門(吉林伊通縣)由蒙古派人以車運輸,蒙古兵衛送;第三段,造船百艘,從伊屯門經伊屯河(伊通河)沿鬆花江至與黑龍江交會處。其築倉收儲、造船運輸事,由留鎮烏喇副都統規劃,提出方案;第四段,造船八十艘,溯黑龍江而上至瑗琿。議定之後,康熙皇帝特派人從瀛台、通州間載米試運,又分別派人驗視遼河、伊通河深淺,直待得到確切匯報,認為切實可行,才同意按式造船,分別發運。運糧水手的待遇從優,第一段水手派自民夫,每人月給銀一兩,康熙皇帝還特批運米時,蠲免其地丁錢糧;第三、四段水手,由烏喇、寧古塔兵丁、餘丁、流放犯人和八家獵戶充當,獵戶運糧者,允其停獵。這條運輸線全長四五千裏,為溝通東北三省直抵瑗琿的運輸大動脈。沿途設兵駐防,建造糧倉。

為保證黑龍江駐軍的食用,除從各地征調糧食、購買肉食牲畜外,還根據康熙皇帝的我兵一至,即行耕種的指示,組織瑗琿、額蘇裏的駐軍就地屯田。清政府先後派侍郎薩海和馬喇前往督理農務。屯田士兵中索倫、達斡爾人不熟悉農事,康熙皇帝特遣部員指導耕種。結果禾稼大豐收。

建設吉林至黑龍江的驛站,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開始。康熙委派戶部郎中包奇、兵部郎中能特、理藩院郎中額爾塞等前往勘視設驛地方,次年二月行前,叮囑:創立驛站之地,關係緊要。你們會同彼處將軍、副都統,詢明熟識情況之人,詳加確議安設。凡住驛人役及馬匹牲畜需用之物並所食糧米,今年耕種不及,須計及明年,多為儲備。不要過於儉嗇,致食用諸物匱乏。宜從長計議,使其久遠可行,不得局限於目前之見,草率完事。

包奇等人不負重托,他們認真行事,反複丈量,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竣事,十一月三十日奏稱:臣等以五尺為度,重新量得吉林至瑗琿的裏程,共一千三百四十裏,擬設十九驛。康熙皇帝立即命戶部及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就驛丁選派、牛馬數額、口糧房屋等問題詳細研究,提出計劃。於同年十二月逐項落實。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康熙皇帝從福建征調手持藤牌大刀的士兵赴瑗琿,即經此路前往。同年四月,派兵收複雅克薩後,為了奏報軍機,自雅克薩到額蘇裏,再經黑龍江前來,恐繞道遲延,康熙皇帝令理藩院侍郎明愛領蒙古兵與索倫兵自墨爾根(嫩江)到雅克薩設驛,以加快奏報速度。

康熙皇帝籌劃多種靈活辦法,以保證軍需。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他令理藩院官員從戶部支銀四千兩,購買各種物資,運至軍前,換取居民的牛羊糧食。這種用商品交換籌集軍需的辦法,自願兩利,個任其便。康熙皇帝還令靠近黑龍江的內蒙科爾沁十旗將應進貢牛羊諸物就近送到黑龍江軍前,不必運往北京,仍按數照進貢例獎賞。有時也以打獵補充肉食。第一次雅克薩戰役之前,黑龍江駐兵肉食匱乏,恰逢數萬野鹿下山,於是,騎者馳射,步者棍擊,及在江中駕船筏截獲,計得五千有餘,康熙皇帝非常讚賞這一行動,並認為是祥瑞的象征。

康熙皇帝永戍黑龍的主張,製止了駐雅克薩俄國侵略者向黑龍江中下遊的擴張,為收複雅克薩等江北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康熙二十二年七月,由索倫族軍官博克率領的清軍先頭部隊剛到額蘇裏,就包圍了一支順流駛來之俄國船隊,部分俄軍跳水逃脫,餘下三十餘人攜六艘船隻被迫投降。附近據點的俄國侵略軍聞風狼狽撤離。與此同時,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配合清軍的進駐,紛紛襲擊俄國侵略軍。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整個黑龍江中下遊及其各條支流上的俄國侵略軍據點均已先後肅清。這時,康熙皇帝便把目光集中到黑龍江上遊的雅克薩和尼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