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沙俄入侵,北疆抗敵 建“新滿洲”

我國東北地區是大清王朝發祥地,是滿族的故鄉。滿族從開始形成時起,其首領就是明朝在東北設的地方官吏。康熙皇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世襲指揮使,後升都督,封號“龍虎將軍”。努爾哈赤自明萬曆十一年(1583)起兵,經過他與康熙的祖父皇太極兩代的征戰,基本上統一了東北地區。至17世紀30年代末,西起貝加爾湖,北到外興安嶺,南至日本海,東迄鄂霍茨克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在清廷統治範圍之內,屬於中國版圖。這一時期,俄國人的足跡還不曾在這一地區出現。

俄國,又稱羅刹,係俄羅斯的音轉、異譯,也寫作鄂羅斯,本是歐洲國家,原來的疆界在烏拉爾山以西,和中國遠不接壤。16世紀末,俄軍越過烏拉爾山東侵。明萬曆十七年(1589),在葉尼塞河中遊建立葉尼塞斯克。接著,俄軍一路征服,掠奪當地居民,向勒拿河推進,於明崇禎五年(1632)在勒拿河上建立雅庫次克。從此,俄國人才與中國人成了鄰居。葉尼塞斯克、雅庫次克後來成為俄國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兩個主要據點。明崇禎

十六年(1643),俄國雅庫次克督軍彼得·戈洛文組織了以瓦西裏·波雅科夫為首的遠征軍,開始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

波雅科夫軍隊在中國境內流竄三年,受到中國人民的沉重打擊,而後殘兵敗將逃回雅庫次克。但俄方並未死心,繼續派軍隊向黑龍江流域進犯和襲擾。

順治皇帝在位(1644—1661)期間,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和清朝駐軍英勇抗擊俄國侵略者,前赴後繼,不屈不撓,在順治十七年(1660)把俄國侵略勢力驅逐出黑龍江中下遊地區。但上遊的尼布楚(涅爾琴斯克)仍被俄軍侵占著。

康熙即位之後,俄國侵略者在康熙四年(1665),向我國進行了新的侵略擴張活動:一是南下,侵占我國喀爾喀蒙古管轄的楚庫柏興(色楞格斯克);一是東進,再次竄犯雅克薩(阿爾巴津)。而且,俄軍逐漸改變過去長距離流竄、騷擾的入侵方式,轉而采取建立侵略據點、逐漸推進的策略。除尼布楚、雅克薩、楚庫柏興三個最重要的據點外,他們還在黑龍江中下遊地區建立了一些較小的侵略據點。他們以據點為掩護,不斷搶掠我國索倫、赫哲、費牙喀、奇勒爾等各族人民的財物和人口,“構亂不休”“子女參貂,搶據殆盡”。

康熙皇帝親政(1667)之初,麵對著的正是這樣一種被動局麵。他深深地意識到,這是一大禍患。此患不除,邊疆不固,祖宗發祥地不安,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把抗擊俄國入侵者列為本朝大事。他先是做了比較細致的調查研究,細訪被俄軍侵占地區的地理形勢、道路遠近及人物性情,而後酌定天時地利、運餉進兵機宜。同時,他還總結吸取前朝抗俄鬥爭的經驗教訓,決定采取軍事和屯戍結合,內政與外交並舉的戰略方針,從內政、外交、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麵作總體部署。

衛國先強兵。為了加強東北地區的防禦能力,康熙皇帝先是組織東北各族人民共同抗俄,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緊編組“新滿洲”。“新滿洲”又稱“伊徹(新)滿洲”,是與“佛(老)滿洲”即滿洲八旗相對而言的。一般指清軍入關後由東北部分少數民族編組的旗籍佐領。康熙元年(1662),清廷決定對編組“新滿洲”有貢獻者,按軍功授獎:自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出兵招新滿洲,一百戶者,給頭等軍功;八十戶者,給二等軍功;六十戶者,給三等軍功;四十戶,者給四等軍功;二十戶者,給五等軍功。康熙皇帝親政之後,繼續倡導。康熙十年(1671)九月初二至十一月初三,他以寰宇一統告祭祖陵,親詣盛京。謁陵後,北行到葉赫站(吉林省四平葉赫滿族自治鄉),召見寧古塔將軍巴海,詢問寧古塔及瓦爾喀、虎爾哈、飛雅喀、赫哲等各族人民風俗情況,令其善布教化,撫綏遠人,組織操練,整備器械,加強東北邊防,警惕俄國人狡計。

康熙十二年(1673),世居鬆花江下遊諾羅河(今撓力河)、烏蘇裏江和穆棱河等地累世輸貢的赫哲族墨爾折勒氏,請求內遷。將軍巴海謹遵康熙皇帝善布教化的諭旨,將其內遷至寧古塔附近,編置四十佐領,以其族長紮努喀、布克托及族屬等為首領,號稱“新滿洲”。次年冬,巴海率紮努喀、布克托及佐領四十員,並佐領下人等,至京城麵見康熙皇帝,“入覲行禮”。康熙皇帝非常高興,分別賞賜衣帽鞍馬。後來,因這批“新滿洲”能與老滿洲官兵一體效力,康熙皇帝特予嘉獎,任命紮努喀為副都統,布克托為副都統品級,並分別授予世職。將軍巴海也因遷移各姓“新滿洲”之功,在原有世職之外,特優加一等阿達哈哈番(一等輕車都尉)。

在吉林,康熙十年(1671),將居於琿春東部煙楚(岩杵)河以東沿海一帶的庫雅拉人等移來,編為十二佐領;康熙十六年(1677),將新移來人口編設佐領二十六員。以上,由赫哲人與庫雅拉人編組的“新滿洲”共達七十八佐領。其分布為:吉林與寧古塔四十佐領,盛京(沈陽)十七佐領,錦州五佐領,廣寧(遼寧北鎮)三佐領,義州(遼寧義縣)七佐領。另有六佐領入京為侍衛。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政府在三姓(黑龍江省伊蘭)將赫哲一千五百三十餘丁編為四佐領;在琿春將原住黃島與海參崴一帶捕海獺的庫雅拉人編為三佐領,分別建城駐防。康熙統治時期,以赫哲和庫雅拉入編組的“新滿洲”總計為八十五佐領,大約一萬丁以上。

分布在黑龍江中上遊地區的鄂溫克、達斡爾與鄂倫春人,統稱為索倫部,早在清廷入關之前已分編佐領。順治年間,因俄國人入侵黑灰江流域,江北部分居民先後移居到嫩江地區。康熙初年,對他們重新編組,將鄂溫克人二千三百餘丁,按姓氏編為二十九佐領,定期進京入貢。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派理藩院官員綽克托等,將達斡爾未編佐領的一千一百餘口照例酌量編為十一佐領,設頭目管轄。其中,居住在嫩江上遊甘河一帶孟爾登氏同族人等一百餘丁編為一佐領,任命羅布碩的和薩拉爾酌為正副佐領。在此基礎上,設立索倫副都統品級官員實行統一管理,下設參領、驍騎校、撥什庫等。索倫人善於射獵打牲,以貂皮向清廷納賦,無論官兵散戶,身足五尺者,年納貂皮一張。滿文稱打牲為“布特哈”,所以,索倫副都統品級官員所轄佐領,後來也稱“布特哈八旗”。康熙十二年(1673),“布特哈八旗”已有四千五百餘丁。康熙二十三年(1684),索倫副都統品級官員升格為都統級,正式定名索倫總管,同時增設一名達斡爾總管,康熙三十

年(1691),增沒滿洲總管,並建總管衙門於伊倭齊(黑龍江省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又稱泥勒即、尼爾基),統一管理黑龍江中上遊兩岸居民。

康熙組建“新滿洲”和“布特哈八旗”,給予房屋、土地、耕牛、種籽,令其屯田耕種,使各族從漁獵逐漸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促進了社會經

濟的發展,並使東北邊防力量得到極大的充實和加強。順治末年,東北邊疆地區隻有寧古塔一地駐有滿洲八旗十八佐領。由於編組“新滿洲”,盡管因吳三桂叛亂,不斷從東北調兵支援關內,東北的軍事力量仍在不斷增強。康熙十五年(1676),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設四十六佐領,寧古塔設副都統駐防,設十二佐領,兩地新舊滿洲共達五十八佐領,比順治末年增加兩倍多。“新滿洲”與“布特哈八旗”還是築城永戍黑龍江及戍守東北其他重要城市的主力。在驅逐俄國侵略者的雅克薩之戰中,最初參戰的軍隊就有三千人,其中,烏喇、寧古塔兵(主要是“新滿洲”)一千五百人,打虎兒(達斡爾)兵四、五百人,二者合計約兩千人,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二。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長期圍城的兩千三百名清軍,幾乎全是吉林、寧古塔兵。此外,索倫總管和達斡爾總管還分別率領索倫、達斡爾戰士承擔偵察敵情、安設驛站等重要任務,他們共同為爭取反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