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揮師南下 雪夜定策

趙匡胤平定二李叛亂之後,趙宋王朝的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統一全國,自然成為趙匡胤下一個奮鬥目標。

當時,趙宋政權雖承襲了後周統治區域,擁有一百一十一州、九十六萬戶,有效統治區域,僅僅局限於中原地區。在其南麵,尚有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在其北麵,還有遼和北漢政權。分裂割據的局麵依舊。要統一全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首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戰略方針的選擇和製定。

趙匡胤麵對“臥榻之側,皆他人家”的嚴峻形勢,在即位之初即已開始考慮這一問題,他為此常常徹夜難眠。

這是隆冬時節的一個夜晚,北風呼號,大雪紛飛,天氣寒冷異常。銀妝素裹的開封城失去了平時的喧鬧,沉睡在一片銀白色的冬夜裏。街上行人早已絕跡,趙匡胤擁被坐於龍床,苦思用兵方略,久久難以入睡。後來索性爬起床來,穿上貂皮大衣,悄悄走出宮門,來到趙普的門前。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已經入睡的趙普。趙普推開大門,立刻驚呆了,隻見皇上佇立在風雪之中,已變成了一個雪人。趙普急忙將趙匡胤迎入府中,燃起火爐,擺上幾碟小菜,為趙匡胤接風祛寒。君臣圍坐爐旁,親密無間。夫人和氏親自把盞,殷勤勸酒。酒過三巡,頰紅耳熱,趙普才開口問道:“夜深寒甚,陛下為何冒雪出宮?”趙匡胤回答:“除了睡榻之外,都是別人的地盤,我又怎能安然入睡?心中焦急,因此特來找你商議對策。”趙匡胤繼續往下說:“我的打算是先收複太原。你以為如何?”趙普默然良久,才表情淡漠地緩緩回答:“陛下要先伐北漢,微臣沒有什麽好說

的。”趙匡胤知道這是趙普委婉地表示反對,便問道:““愛卿為什麽不同意呢?””趙普思忖片刻:“太原位於西北二邊,如果一舉而下,那麽,遼軍南下的禍患,就要由我朝獨自抵擋了。臣以為不如暫留北漢不攻,等到平定南方諸國之後,再轉兵北向,區區一座孤城,不足為慮。”趙匡胤開懷大笑:“愛卿不必多言,我剛才已知道你的意思了。我也正是此意,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不謀而合。我說要先攻太原,不過是試探試探你的反應罷了。"一席長談,明確了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

當然,一個關係到趙宋千秋大業的戰略方針,不可能就這樣簡單製定出來。而是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和反複求證,形成最終決策。其實早在趙匡胤即位不久,就開始“密訪策略”,就統一方針問題廣泛征求臣僚們的意見。當時的官員大都不讚成先攻北邊,而主張應兵鋒南指。正是在博采眾議的基礎上,才促使趙匡胤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

這個戰略方針的出籠,根植於趙匡胤君臣對當時各方實力的冷峻思考。戰爭,首先是交戰各方軍事實力的較量。宋王朝建立之時,神州大地依舊是分崩離析,政權鼎峙。宋和遼雖然力量比較強大,但就遼和宋的力量對比而言,遼的經濟、軍事實力又顯然占據了優勢。僅從軍力方麵講,遼有軍隊三十萬,以擅長騎射的騎兵為主力;宋初軍隊隻有十九萬多人,其中步兵占大多數。在燕山以南華北的曠野平原很適合遼的騎兵作戰。再看北漢,兵力不多,卻精悍無比,又有遼朝作為後盾,絕不能輕舉妄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向北進兵,不僅毫無取勝的把握,而且很可能損兵折將,動搖新建宋王朝的根基。對此,趙匡胤不能不仔細考慮。

戰爭,還是雙方經濟實力的較量。要支撐長期戰爭,就需要雄厚的財力做保障,國庫空虛想完成國家統一,隻不過是在自欺欺人。趙家政權雖有後周所奠定的良好基礎,但中原地區自唐中葉以來,兵連禍結,戰亂不斷,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恢複和發展生產,增強財力,需要日積月累,絕不能一蹴而就。而這個時期的南方,雖也有政權的更迭和軍事上的衝突殺伐,但時間較短,規模也較小,有些地方甚至幾十年幹戈不及,基本上對社會經濟沒有造成特別嚴重的破壞。

北方曆次戰亂,都造成大量人口南移避亂,使南方得到開發,經濟重心轉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實力勝過北方。更重要的是,南方各政權政治腐敗,軍力衰弱,容易攻取。在上述情況下,趙匡胤選擇了南方,不過是順理成章,形勢使然。

先南後北的戰略,並不是趙匡胤集團的發明創造。其實早在後周世宗時,世宗命近臣各自撰著策論,大臣王樸就提出了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方略:“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如果先取南唐,“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庶幾可平矣。唯太原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當以兵強擊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後圖”。王樸的建議很有道理,後來世宗南征北伐,就是部分采納了他的建議。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對此是很清楚的。他對王樸的才華很欽佩,奪取帝位後,曾感慨地說,假如王樸在世,恐怕自己難以身穿龍袍,坐上龍庭。因此,王樸提出的這個著名的策略,自然會給趙匡胤帶來很大影響。當然,趙匡胤也沒有完全照搬,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他的理論給予了豐富和發展。

那麽,先南後北的戰略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趙匡胤本人對此做過較為完整的表述,他說:“中原地區自五代以來,戰亂不斷,國庫空虛。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廣南、江南。這樣,國庫才能豐盈。北漢與遼接壤,如先攻取北漢,那麽遼國就會**,還不如先讓他苟延殘喘,作為我們的屏障,等到我國富兵強之後再攻取它,為時不晚。”這一戰略的著眼點是先弱後強,也就是先易後難,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後,再集中力量統一北方。當然,任何戰略方針的製定,都離不開當時的環境和主客觀方麵的條件,同時,時移則事易,製定戰略方針也會隨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趙匡胤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視當時的情況進行了不斷地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