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鋒芒

“踏破鐵鞋無覓處”趙匡胤的機會來了。當趙匡胤風塵仆仆地趕往北方時,正碰上後漢樞密使(掌管軍事機要及邊防軍事的長官)、留守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的郭威招兵買馬,出身世宦,身有武藝儀表堂堂的趙匡胤很順利地成為郭威麾下的一名士兵。趙匡胤東奔西跑,總算找到了一個立足點。這一年,趙匡胤二十三歲。

原來,後漢隱帝即位不久,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等人便陸續舉兵反叛。隱帝先後派遣白文河、郭從義、常思等率兵平叛,但均被叛軍打敗,隱帝沒辦法,隻得請求郭威出馬。郭威受命出擊,一戰成功,李守貞兵敗自焚而死,趙思綰、王景崇相繼投降。郭威凱旋歸來,平叛有功自然要加官晉爵,郭威由此成為朝中最具實權的人物,權傾朝野,炙手可熱。趙匡胤恰在這時投奔到郭威手下,可以說是投對了門。

950年,郭威以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的身份,留守鄴都。郭威功高震主,隱帝表麵上雖對郭威寵信有加,而內心裏卻憂心忡忡,對他十分忌憚,擔心有一天郭威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授密詔,令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殺掉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的大將王殷,命郭崇前去暗殺在鄴都的郭威。哪知李弘義膽小怕事,害怕事情不成引火燒身,於是暗中向王殷泄了密,王殷急忙派人馳告郭威。事不宜遲,郭威立即行動。郭威決定偽作詔書,並在詔書中命令郭威誅殺部下將校,郭威在軍中深孚眾望,威望很高,這下群情更是激憤,紛紛表示誓死效命,擁戴郭威為主,殺掉昏君。郭威看見時機已經成熟,於十一月率兵渡過黃河,矛頭指向京師。隱帝聞訊,殺掉郭威留在京師的家屬,然後派兵抵抗。哪知精兵強將早已聚集在郭威周圍,隱帝的軍隊不堪一擊。郭威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尚未到達京師,隱帝已被手下處死。郭威率領百官,請立繼君,太後於是擇立武寧節度使劉贇。十二月,京師紛亂未定,又傳來遼兵南犯的消息,郭威率兵北上迎擊。師至澶州,不戰而返。此時,從徐州趕往京師接任皇位的劉贇還在途中,被郭威派人殺掉,還沒有坐上龍椅就一命歸西。於是,文武百官擁立郭威為帝。廣順元年(951)一月,郭威終於從幕後走上台前,坐上了龍庭,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趙匡胤一心向上爬,在這種改朝換代的鬥爭中,自然不會放過機會。他上躥下跳,表現出色,博得了郭威的欣賞。郭威稱帝後,論功行賞,趙匡胤也實現了他的一個心願,成為禁軍東西班行首,一個皇宮禁衛軍的小頭目。官職盡管不大,但同過去浪跡天涯時相比已是天壤之別。這一年,趙匡胤二十四歲。

趙匡胤終於衣錦還鄉。讓他欣慰的是,父母健在,嬌妻安好,弟弟們逐漸成人。趙匡胤在公務之餘,盡享合家團聚的天倫之樂。這幾年,夫人為他生下了兩女一子。事業已走上正軌,家庭也美滿幸福,趙匡胤的日子過得很如意。

廣順三年(953),由於業績突出,趙匡胤得到了升遷的機會,被派到滑州(今河南滑縣)當副指揮使。這也是趙匡胤生命中的一個十字路口,如果趙匡胤就此成行,他個人以及中國的曆史可能會重寫。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還未出發上任,恰好柴榮從澶州內調開封府尹(開封府長官)。因為柴榮過去在軍中曾認識趙匡胤,兩個人很投緣,知道他很有些才能,正好自己身邊也需要人才,於是就上奏朝廷,把他留在身邊,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府屬騎兵指揮官)。趙匡胤終於遇上了貴人,這個人就是柴榮。

柴榮,原是郭威內侄,從小就跟隨姑姑生長在郭威家中,很受姑父、姑母喜愛。由於郭威兒子被殺,遂以其為子。郭威東征西討,他也時常追隨在左右。郭威在鄴都起兵反漢後,由柴榮留守鄴都。郭威當上皇帝後,柴榮自然平步青雲,官拜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因同樞密使王峻不和,沒有在京師任職。後來王峻有罪被殺,柴榮才被內調開封府尹,並被封為晉王。趙匡胤深知柴榮的重要,能被未來的皇帝賞識,對於趙匡胤來說可謂是喜從天降。盡管這時擔任的官職並不顯要,但畢竟走進了權力的核心。對趙匡胤來說,可謂是前途無量。

954年,周太祖郭威病死,柴榮繼位為皇帝,是為世宗,改元顯德。世宗即位僅兩個月,北漢劉崇就同遼聯合,統軍四方,向後周發動了大舉進攻,企圖乘後周國喪、世宗新立之機將後周一舉消滅。漢遼聯兵,氣勢洶洶,在太平驛(上黨西北八十裏)擊敗後周軍後,逼近上黨(今山西長治市)。柴榮得報,怒火中燒,決定組織兵力反擊劉崇。於是調兵遣將,幾路進軍。東路由符彥卿、郭崇率領,自磁州(今河北磁縣)北出,截斷劉崇後路;西路由王顏超、韓通率領,由晉州(今山西臨汾)東北,出擊;南路由樊愛能、何徽、白重讚率領,從澤州(今山西晉城)北上迎擊。柴榮禦駕親征,親自率軍從開封出發,經懷州(今山西沁陽)、澤州北上,趙匡胤率領二千名侍衛親兵隨同出征。劉崇舍潞州(今山酉長治)不攻,繞城南下高平(今屬山西)。於是,高平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劉崇將所部分左軍、中軍、右軍,左軍由張元徽率領,右軍由遼騎兵組成,自己則親率中軍,擺出一副要同周軍決戰的陣勢。柴榮也將部隊分為三部,李重進、白重讚部為左翼,樊愛能、何徽部為右翼,向訓、史彥超率精銳騎兵把守中央,自己親自臨陣督戰。劉崇在兵力上占有優勢,自以為勝券在握,在遼人麵前逞能,竟忘乎所以,認為遼右翼不必出戰,僅靠漢軍就可一戰而勝。這時,猛烈的東北風突然刮起來,劉崇心中大喜:“此乃天助我也!”立即下令進攻,企圖借助風勢消滅後周軍。然而時間不長,風向逆轉,迅猛的南風卷起了陣陣黃沙,隻吹得北漢將士眼迷頭暈,不辨東西,陣腳大亂。劉崇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堅持讓部隊出擊,讓左軍騎兵猛擊周右翼樊愛能、何徽部。形勢本來對劉崇不利,但樊愛能、何徽等人飽食終日,軍紀渙散,所部將驕兵惰,被漢軍的驟然進攻嚇得屁滾尿流,步兵不戰而降,騎兵縱馬狂逃,並且一路大叫大嚷;“不好了,遼兵來了,我軍被打敗了,大家快逃呀!”右翼的潰敗,打亂了周軍的整個陣勢,形勢萬分危急。這時,周世宗身邊隻有趙匡胤和張永德各自率領的親兵共四千人。初次參加大規模作戰的趙匡胤,在這一危急關頭鎮定自若。他指著西麵的山坡,對張永德說:“閣下所部都是神射手,可迅速占領那個高地,我率部下騎兵從左麵包抄過,兩麵夾擊,必能取勝,國家存亡,在此一舉!”接著,又大聲激勵部下,鼓舞士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皇上處境危急,正是我輩效命立功之時,大家隨我衝啊!”說完騰身上馬,勇往直前衝向敵陣。在他的帶動下士氣高漲,士兵們個個奮勇爭先,撲向敵陣。張元徽被當場擊斃,漢軍群龍無首,開始潰敗,戰場形勢終於逆轉。恰在這時,後周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續部隊及時趕到,立即投入戰鬥。漢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劉崇惶惶如喪家之犬,率領一些殘兵敗將逃回太原。

周世宗終於贏得了即位以來第一次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之後,依例論功行賞。樊愛能、何徽以下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校,依軍法皆被處死,落了個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而趙匡胤自從軍以來,雖然極得皇上賞識,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人的才能。郭威奪取後漢政權時,他雖參與其事,但因當時身份低微,隻不過是一名普通軍卒,因此幾乎沒起多大作用。世宗雖視他為心腹,但時間不長,也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這次,趙匡胤總算抓住了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良機,在皇上麵前大大地露了一回臉。周世宗自然對此銘記在心,沒有虧待他,賞給他做殿前都虞候,趙匡胤由此躋身於高級將領的行列。這一職務,是許多人苦求終身也難以得到的,就連他的父親趙弘殷奮鬥了幾十年,其職位尚比這一官職低得多。而趙匡胤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便由一個普通士兵成為大權在握的高級將領,沒有依賴祖宗餘蔭,完全依靠個人的努力,可謂是青雲直上,一步登天。

高平之戰,使周世宗痛徹地認識到擁有一支軍紀嚴明,富有戰鬥力的軍隊是何等重要。戰後不久,他就開始整頓軍隊,嚴明軍紀。他把這項工作全權委托給趙匡胤負責。趙匡胤秉承周世宗的旨意,大刀闊斧裁汰老弱,減少冗員,改組禁軍,並將禁軍中"武藝超絕”的士兵挑選出來,編入殿前諸班。同時,加強軍事訓練,嚴明軍紀軍法。經過這番大張旗鼓的整頓,呈現出新的風貌,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於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周世宗對此很高興。而趙匡胤本人,則通過這項工作不但得到周世宗的信任,而且在禁軍中樹立了威信,將自己的影響滲透到禁軍之中。這時播下的種子,在六年後代周建宋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獲。

後周代漢,表現出了不同於五代十國其他政權的嶄新氣象。郭威出身貧寒,了解民間疾苦。他當了皇帝後生活節儉,虛懷納諫,懲治貪官,革除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獎勵發展生產。在五代帝王中,周世宗是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即使是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可算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在繼承郭威改革的基礎上,把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955年農曆四月,即周世宗即位的第二年,他便下詔書令朝官每人撰寫一篇《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篇《平邊策》,對治理國家和統一全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以便在決策中作為參考。周世宗在致力於修明內政的同時,圖謀統一全國。並發動了統一天下的戰爭,在戰爭中,趙匡胤表現得相當出色,逐漸成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幹將。

周世宗的兵鋒,首先指向了後蜀的秦州(今甘肅天水)、鳳州(今陝西鳳縣)、成州(今甘肅成縣)、階州(今甘肅武都)四州之地。這四州是後蜀在後晉末年乘中原內亂之機所占據的。由於後蜀的殘暴統治,使那裏的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後周建立後,四川百姓不斷有人逃到開封,要求出兵趕走後蜀,拯救那裏的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顯德二年(955)四月,柴榮任命大將向訓、王景領兵出發,收複四州之地。後蜀聞訊後周出兵,於是發兵抵抗。周軍久攻不下,師勞兵疲,戰事處於膠著狀態。周世宗看到師久無功,心中猶豫不決,繼續進攻又怕難以取勝,罷師撤軍又心有不甘,於是派趙匡胤前去觀察形勢以定行止。趙匡胤星夜兼程趕到前線後,深入前沿,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認為四州之地不難攻取。回來後詳細地進行了報告,周世宗堅定了信心,並根據趙匡胤的建議,調整了兵力部署。到十一月份,四州之地全部收複,周世宗所進行的統一戰爭,首戰告捷。

周世宗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是南唐。還在收複秦、鳳、階、成四州之役尚未結束時,周世宗即開始籌劃進攻南唐事宜。收複四州戰役結束後任命李穀率兵馬,撲向南唐。李穀沿穎水至淮河重要渡口正陽(今安徽壽縣西)。正陽渡南邊叫東正陽,北邊叫西正陽。李穀軍抵西正陽後,在淮水之上架設浮橋,攻克東正陽,大軍推進到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壽州(今安徽壽縣)是淮北軍事重鎮,南唐在此駐有重兵,並由名將劉仁贍坐鎮指揮。此人通曉兵法,治軍有方,周軍兵臨城下,他鎮定自若,從容調度,不慌不忙地部署著守城事宜。周軍大舉南下的消息,很快傳到南唐,南唐立即派大將劉彥貞將兵二萬增援壽州,又派皇甫暉和姚風率兵三萬屯定遠(今安徽定遠),同時以水陸兵萬餘駐塗山(今安徽懷遠東南)作為策應。時間不長劉彥貞所率援軍抵達來遠鎮(在壽縣西南),乘戰船數百隻沿淮水逼近正陽渡。李穀看見河麵上黑壓壓的戰船襲來,情知形勢不妙,假如敵軍奪取正陽浮橋,那麽己軍就會陷入重圍,腹背受敵。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趕緊焚燒糧草,退守西正陽。

第二年春,周世宗見前方戰事吃緊,遂禦駕親征,趙匡胤也隨同南下。周世宗命令李重進將兵先赴正陽,增援李穀。接著又以白重讚屯兵潁州(今安徽阜陽)的潁上縣。李重進策馬趕到西正陽,即渡過淮水到東正陽,同北進的南唐劉彥貞遭遇,兩軍展開激戰。在李重進的猛擊下南唐軍大敗,“伏屍三十裏”,劉彥貞也戰死陣中。周世宗在此次獲勝後,以李重進取代李穀,負責指揮軍事行動,並將正陽浮橋移到正陽東麵的下蔡鎮,既而又親自率師圍攻壽州,劉仁贍負隅頑抗,周軍久攻不下,世宗於是決定采取“先外後內”的戰略方針先分兵攻取淮南其他州縣,掃清外圍,切斷外援,使壽州徹底孤立,待其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時,一舉攻克。

此時,駐於塗山的南唐水陸軍萬餘人正蠢蠢欲動,威脅著後周圍攻壽州的部隊。為了拔除這個釘子,趙匡胤率部向深山進發。趙匡胤先在渦口(今懷遠東北)設伏兵,然後派遣一百名騎兵直衝敵陣,邊戰邊退,誘敵上鉤。南唐軍不知這是誘敵之計,拚命追趕,鑽進了趙匡胤的埋伏圈,周軍奮勇拚殺,南唐軍潰不成軍,斬殺南唐將領何延錫,絞獲戰船五十餘艘,後周軍大獲全勝。

後周要切斷壽州外援,首先必須攻克滁州(今安徽滁縣)。這是因為滁州是淮河南岸軍事重鎮,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西北的天然屏障。滁州的地勢舉足輕重,攻克滁州,不僅可以斷絕壽州外援,更重要的是控製了南下長江的門戶。南唐深知滁州的重要,在此駐有重兵,滁州北麵的清流關,形勢險要,易守難攻,且有剛從正陽東麵撤退下來的皇甫暉、姚風所率一萬餘人把守,因此,攻克滁州並非輕而易舉;趙匡胤再次挺身而出。

趙匡胤率領幾千人的隊伍,晝夜兼程,與皇甫暉戰於清流山下。由於眾寡相差懸殊,加上地形不利,因此初戰失利。很明顯,強攻難以取勝,隻能采取智取。他從附近村民那裏打聽到,有個幽州(今北京)人趙學究,隱居在此,以當教書先生謀生。此人詭計多端,可能會有奇謀妙計。趙匡胤於是換上一身便服,親自前往拜訪請教。趙學究事先已得知趙匡胤的真實身份,見他屈駕前來心中不免暗喜。自以為攀上高枝,但表麵上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要學學當年隱居在茅廬的諸葛亮,擺出了自命清高的樣子。經趙匡胤再三懇求,他才徐徐而言:“我有奇計,可以讓將

大明塔軍轉禍為福,由敗而勝。在清流山背後,有條小徑通往滁州城。由於道路艱難迂遠,平時無人行走,鮮有人知。將軍如果從這裏繞道而出,趁著西澗水漲之期,狀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那麽滁州城即可唾手而得。”

趙匡胤頓時喜出望外,連夜率領大軍沿小路悄悄而行,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出現在山後。初戰獲勝,沾沾自喜的皇甫暉得報大驚失色,急忙放棄清流關,退到滁州城。趙匡胤策馬追至城下,要皇甫暉趕快投降。皇甫暉在城頭,高聲叫道:“休得多言,隻有戰死的將軍,沒有投降的懦夫。要我投降,那是癡心妄想。如果你有膽量,就讓我率部出城,擺好陣勢,和你一決高下。靠玩弄陰謀詭計取勝,不算英雄好漢!”趙匡胤聞言,微微一笑;“那好,我就答應你,讓你在城外列陣,跟你一決雌雄。”於是,皇甫暉放下城門吊橋,率兵蜂擁而出。由於人馬眾多吊橋狹窄,擁擠不堪,亂成一團。機不可失,趙匡胤躍馬直衝皇甫暉,部隊隨後猛撲南唐軍。趙匡胤左衝右突,一麵砍殺一麵高聲叫喊:“南唐兵將聽清了,我隻取皇甫暉一人首級,其他的人如放下武器,我們概不過問,予以優待!”南唐軍毫無準備,在驟然打擊下,驚慌失措。趙匡胤躍馬衝到皇甫暉麵前,一劍砍中他的頭部,士兵們一擁而上,將皇甫暉活捉。姚鳳也在這場混戰中被周軍俘虜。樹倒猢猻散,南唐軍見主將被俘,一哄而散,周軍一舉

拿下滁州城。拔除了敵人的這一據點,解除了周軍的後顧之憂,極大地鼓舞了後周的士氣。各地周軍乘勝追擊,連下揚州、泰州(均在今江蘇),一時“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南唐不甘心失敗,派大將陸孟俊率軍反攻,在奪回泰州後,繼而進迫揚州。這時鎮守揚州的是後周大將韓令坤,看到敵軍來勢凶猛,心下恐懼,便想放棄揚州後撤。周世宗聞報,一麵派張承德率部馳援揚州,一麵下令趙匡胤率步騎兵二千人,屯駐六合(今江蘇省),以牽製和分散南唐軍減輕對揚州的壓力,支援韓令坤堅守揚州。趙匡胤一到六合,就宣布:“揚州周軍,如果膽敢後退,凡是經過六合的,將被斬斷雙腳!”韓令坤部得知消息,不敢後退,唯有死守。結果,大敗前來攻城的南唐軍,俘虜主將陸孟俊。

這時,南唐又派大將李景達統兵,由瓜步(在六合東南)進窺六合,企圖一舉殲滅趙匡胤部周軍。李景達進至離六合二十多裏的地方後,便停止前進,安營紮寨。趙匡胤部將紛紛請戰,趙匡胤說:“他們設柵自固,表明對我心懷恐懼。我軍人數隻有二千人,如果主動出擊,被他們知道我軍虛實,這個仗就不好打了。不如等待他們前來進攻,我才能尋機擊敗他們。"過了幾天,李景達見周軍按兵不動,心下放寬,便率部逼近六合,發動攻擊。趙匡胤下令奮起反擊,南唐兵大敗,被殺被俘五千餘人。殘餘的一萬多潰兵,也成驚弓之鳥,潰退至江邊,唯恐追兵殺來,爭搶船隻南渡,墜入江中淹死的不計其數。這次戰鬥,由於兵力相差懸殊,個別士兵臨陣退縮。趙匡胤親自督陣,看到那些不肯奮力向前的士兵,就用劍在他的頭盔上斫個印跡。戰後整頓隊伍,論功行賞。讓將士們把頭盔交上來,將士們不解其意。趙匡胤向他們做了解釋,然後命人將幾十名頭盔上有劍痕的士兵押出行列,宣布他們的罪狀,然後當眾下令斬首。這一下全軍震動,士兵再也不敢貪生怕死。軍隊的戰鬥力進一步得到加強。

兩個月後,趙匡胤撤軍,路過壽州。這時周世宗已先行返京,由李重進負責指揮圍攻壽州。當趙匡胤來到壽州時,正遇上周軍久攻壽州不下,加上糧運不繼,軍中糧食匱乏,天氣又酷熱難耐,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將官們也是議論紛紛,歸心似箭,盼望早日撤兵,回轉京城。趙匡胤一看形勢不妙,便決定暫時留駐壽州,協助李重進,千方百計鼓舞士氣。經過趙匡胤的努力,士氣重新振作,形勢迅速好轉,軍心趨向穩定。戰局終於得到改觀,趙匡胤放心地起程了。

趙匡胤凱旋而歸。在戰爭中,趙匡胤屢立戰功,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不僅贏得了人們的普遍讚譽,更贏得了周世宗的嘉許。因戰功顯赫,周世宗任命他為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名高位尊。自唐“安史之亂”以來,有多少人對這一職務魂牽夢縈;又有多少人以此晉身,最終得以龍飛九五,問鼎皇座。趙匡胤因滁州戰役之功,而得到這一職務,標誌著他威望日隆,根基已固,以致後來人們將這裏稱為趙氏王朝的發祥之地。宋真宗趙恒在位時,特地在滁州蓋起了一座廟宇叫端廟,將大殿命名為“端命”,意思是說:“太祖曆試於周,功業自此而成,王業自此而始。”由此可見,任節度使一事,實在是趙匡胤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年,趙匡胤年僅二十九歲。

這次南征的收獲,除了得到節度使之外。那就是他遇到了趙普,這件事很值得慶賀。趙普其人,他足智多謀,善於機變,剛毅果斷,明時勢,嫻政事,是個曠世奇才。關於趙匡胤同趙普相識的經過,傳說趙匡胤在攻打清流關時,那個獻計的趙學究就是趙普,其實不然。趙普,字則平,確是幽州人。因家鄉戰亂連綿,和父親一起舉家南下避亂。周世宗即位之初,趙普曾當過大將劉詞的幕僚。劉詞去世時,曾遺書上奏朝廷,舉薦趙普。趙匡胤攻克滁州後,趙普被宰相範質任命為滁州軍事判官(佐理州務的官員),於是兩人相識了,但開始時趙匡胤對趙普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印象。湊巧的是,這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滁州生病,趙匡胤本人軍務繁忙,無暇照料。趙普於是自告奮勇,為趙弘殷侍湯奉藥,照料得無微不至,使老人家深受感動,因此也引起了趙匡胤的好感。趙匡胤同他會談了一次,就被趙普滿腹的經綸所折服。於是就像劉備遇到了諸葛亮一樣,把他當作了寶貝。趙匡胤急切地想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因此在封為節度使後,即上表推薦趙普為節度推官,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一番君臣遇合的佳話從此開始,趙普由此而成為趙匡胤的心腹和主要謀士,為後來趙匡胤奪取天下獻計定策,出盡了全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周世宗出兵南征,雖然取得不少的勝利,但區區一座壽州城仍堅如磐石,如刺在喉,周世宗每念壽州,怒火中燒。不僅劉仁贍頑強死守,南唐李景達又從濠州(今安徽鳳陽東)派來了援兵,駐紮在城南的製高點紫金山上,聯結十多個營寨,與城中聲息相通,遙相呼應。並修築了一條通道,通往壽州城,從中運送糧草,接濟城中的唐軍。

顯德四年(957)春天,周世宗再次南征,發誓要攻克壽州,掃除這個障礙,趙匡胤隨駕出征。

周世宗在壽州附近紮營,他考察了紫金山的地勢,決定首先擊敗城外援敵,於是將軍隊調遣到紫金山南側,然後命令趙匡胤率部攻擊南唐集結在紫金山上的各處營寨。趙匡胤率領所部,由下而上發起仰攻,連破數寨,消滅三千多敵人,摧毀南唐所築甬道,切斷了城內南唐軍與城外的聯係。次日,其餘各寨也盡被攻破。戰敗的南唐軍,紛紛沿淮河向東潰逃。後周兵分三路,追擊逃兵。周世宗率領親軍沿淮河北岸向東追趕,驅馳二百餘裏,抵達鎮淮軍(渦口);諸將率步騎沿淮河南岸向東挺進,水師則順流而下,南唐兵被殺被俘以及溺水而死者,不計其數。周世宗抵達鎮淮軍後,即在那裏架搭浮橋,跨越淮水,阻擋南唐由濠州通往壽州的李景達援軍。正準備北援的李景達,聞訊後自知不敵,從濠州退回金陵。壽州守將的劉仁贍,在壽州苦苦支撐了一年多時間,心力交瘁,聽到援兵被殲的消息後,仰天長歎,立刻昏迷不醒。部下看見外援已絕,內又糧盡力竭,完全絕望,乘劉仁贍昏迷不醒,開城投降,壽州終於被後周攻克。大軍凱旋而歸,趙匡胤因功改領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揮使。

這年冬天,周世宗再次親征淮南,目標是濠、泗州,趙匡胤率部任前鋒,向濠州進發。為了阻止周軍,南唐在城東北的十八裏灘上建立堡寨,企圖利用這裏四麵環水的天然屏障,阻擊周軍,保衛州城,淮水攔住去路。周世宗正打算用駱駝濟師渡過淮水,趙匡胤卻策馬躍入河中,強渡淮水。南唐戰船見狀急忙上前包圍,卻被趙匡胤殺得七零八落,七十多艘戰船化為灰燼,水寨一下就被攻破。後周大軍沿淮水水陸齊進,逼近泗州城(今安徽盱胎北)。趙匡胤率軍用火點燒了泗州城門,守將範再遇被迫投降,後周占領了泗州。後周軍從這裏向東,兵分兩路,周世宗自領一軍在淮河之北,趙匡胤率軍一部在淮河之南,在兩岸夾河而進,一路上浩浩****,金鼓齊鳴,聲震幾十裏,所經之處,南唐兵聞風而逃。行至楚州(今江蘇淮安)附近,趙匡胤率軍攻打楚州,楚軍被擊敗,楚州守將陳承昭被俘,大軍南向,勢如破竹。趙匡胤率部在迎鑾口(令江蘇儀征)擊敗唐軍,乘勝追擊,直至長江南岸,焚毀了不少唐軍營寨。不久,又在瓜步大破南唐戰船一百多艘。

此時,南唐水軍主力已大部被殲滅,淮南東部地區全被後周占領,後周勢力已拓展到長江北岸,隨時可以渡江南下,剿滅南唐。南唐小朝廷為了苟延殘喘,隻得遣使求和,請求息兵,割江北十四州土地給後周,雙方劃江為界。顯德五年(958)三月,和議告成,南唐江北十四州、納入後周版圖。至此,曆時兩年零四個月的征南戰爭勝利結束。趙匡胤在這次征討淮南的戰爭中又立下不少戰功,班師之後,趙匡胤改領忠武軍節度使。

這幾年,趙匡胤的仕途可謂是春風得意,出奇地順利。但是他的家庭,卻接連發生不幸。先是父親去世,接著夫人賀氏病故,給趙匡胤的心中,留下巨大的創痛。

父以子貴,他的父親趙弘殷,因為兒子受皇上恩寵而躋身顯貴,被封為檢校司徒,與趙匡胤同典禁軍,榮耀一時。周世宗親征淮南,趙弘殷隨軍南下時任前軍副都指揮使的身份。但戰爭開始不久,就身患疾病,隻得動身北返。當經過壽州城下時,正值夜半時分。他高聲呼喚守城的兒子打開城門放他進去,趙匡胤站立城頭看到父親到來,卻回答說:“父與子雖是至親,但王法大於人情。如今兩國交戰,按規定隻能在白天打開城門。兒子身當重任,理當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不能徇情枉法。隻好委屈父親明天進城了。”趙弘殷理解兒子的苦衷,在寒風中耐心地等待天明。因為夜遇風寒,使病情更加嚴重。一進城便臥床不起,兩個月之後,在軍中去世。按照當時的禮製,父母去世,得辭去官職守喪三年。但後周和南唐交戰正酣,時值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際。趙匡胤守喪時間不長,就被周世宗重新招回。趙匡胤隻得壓下悲痛的心情,重新回到軍中。

趙匡胤的心情剛剛有所好轉的時候,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去世才兩年,妻子賀氏也因病歸西。雖然說大丈夫何患無妻,但他與賀氏的感情不同一般。結婚之後,夫妻倆情真意篤。賀氏溫文爾雅,性情賢淑,十多年來,不僅為他生育了兩女一兒,而且孝敬公婆,撫育子女,堪稱賢妻良母。趙匡胤長年奔波在外,生活在刀山劍海之中,讓賀氏整日裏擔驚受怕,沒有過上幾天安寧的日子。本道是夫貴妻榮,哪知自己的仕途剛步入坦途,賀氏卻離他而去。每念至此,趙匡胤悲慟欲絕。

溫柔鄉是英雄塚。好在趙匡胤不是隻愛美人不愛江山的人。事業對於他而言,比家庭更重要。趙匡胤經受住了生活的打擊,他揩幹了眼淚,把悲痛埋在心底,又毅然決然地踏上征途。

占領淮南後,後周的國力大為增強,兵強馬壯。於是,周世宗又想轉戈北向,謀劃對付遼朝。顯德六年

(959)三月,周世宗開始北伐親征遼朝。北伐進展順利,後周兵鋒所指,邊界城邑,望風歸附,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攻克了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兵)、易(今河北青縣)三州十七縣以及莫州北麵的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境)、淤口關(今河北霸縣信安鎮)三關,關南之地全部收複。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周世宗雄心勃勃乘勝進軍北上攻取幽州的時候,突然病倒,北伐軍隻得改變計劃,匆忙撤兵。五月底,周世宗回到開封,病情不僅沒有起色,反而日漸沉重。周世宗自知不久於人世,便著手安排後事,提拔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禁軍最高統帥),希望他能盡心盡力地輔佐繼位的幼主。六月十八日,周世宗與世長辭,終年僅三十九歲。年僅七歲的皇太子柴宗訓繼位。

周世宗來不及深思熟慮,更來不及長期醞釀,事關後周社稷命運的皇位繼承問題就這樣在病危中匆忙決定了,這本身就是一種缺憾,“主少國疑”已經很現實地擺在人們麵前,像一片巨大的陰影籠罩在後周朝野。無疑,這是一個改朝換代的天賜良機。當時最有資格,最有實力的莫過於趙匡胤。

在情感上,趙匡胤將永遠不會忘記已故的周世宗柴榮,知遇之恩沒齒難忘,臨終之時授予他為都檢點,暗含托孤之意,他心裏很清楚,然而,政治是無情的,趙匡胤有著和柴榮一樣的雄心,他也要君臨天下,他相信有這個能力,相信自己比柴榮做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