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異鄉

朱溫逼唐帝退位之後,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梁,梁朝就此建立,定都開封,史稱“後梁”。朱溫為了爭奪霸權,同盤踞在今山西的河東軍閥、沙陀貴族李克用之間鏖戰不已。與此同時,後梁內部也戰亂不息,內訌不止。朱溫生有八個兒子,長子友裕早死,八子友孜陰謀作亂,被朱溫親手殺死。次子友文,最得朱溫喜愛。912年農曆六月三日,朱溫病危,打算傳位於友文。三子友珪得知消息後夜闖寢殿,手刃朱溫,然後矯詔處死友文,自己做了皇帝。友珪在位僅半年,朱溫四子友貞發動政變,殺掉友珪,成為後梁末帝。殘酷的內訌,使後梁王朝備受打擊。友貞在位十年,被後唐所滅,整個後梁,僅存在十六年,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923年農曆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稱帝,國號唐,史稱為“後唐”。十一月,後唐莊宗李存勖利用後梁內亂之機,乘機發兵攻陷開封,滅掉後梁。924年農曆一月,後唐遷都洛陽。李存勖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帝,其義兄李嗣源在魏州舉兵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李嗣源奪得帝位,是為後唐明宗。這一年是趙匡胤誕生的前一年。

李嗣源稱帝之後,革除弊政,削減冗員,獎勵農耕,發展生產,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社會相對安定,人民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可惜好景不長,剛剛穩定的後唐又陷入內部紛爭之中。明宗在位七年多,當他垂危之時,長子李從榮發現老父無意傳位於己,便迫不及待地發動兵變,結果不僅未奪得帝位,反而遭致殺身之禍。三子李從厚即位僅四個月,後唐又發生內訌,皇位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所奪。而李從珂在位兩年半,後唐便被後晉滅亡了。

後唐的統治一共維持了十三年,曆經四個皇帝。在這期間,趙匡胤也長成了一位翩翩少年。望子成龍的趙弘殷,自然不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隻懂舞刀弄槍,不懂文墨的赳赳武夫。雖然朝廷內部變化不斷,但對趙弘殷的影響不大,家道尚稱小康,能夠為兒子提供必要的受教育的機會。於是,他替兒子聘請了一位業師,名叫辛文悅,是一位同鄉先輩,也是飽學的宿儒。這樣,趙匡胤在這位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接受“四書五經”的傳統教育。

由於五代政局紊亂,學校不興。“學而優則仕”被“武而優則仕”所取代。“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筆),焉足用哉”,這些無理之詞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五代時期,興亡以兵。隻要掌握了武裝力量,就可以割據一方,稱王稱霸,乃至問鼎皇帝寶座,攫取最高統治權。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滿口仁義道德,動輒之乎者也的文人們,卻受到了極端的歧視和排斥,處境維艱,“藩鎮皆武夫,恃權任氣,又往往淩蔑文人,或至非理戕害”;文人士大夫們“縶手絆足,動觸羅網,不知何以全生”。即便是躋身卿相,位列宰輔,也不過是武人政權的點綴和裝飾,手中毫無實權,隻能看武夫悍將們的臉色行事,仰其鼻息。

這樣的世道,自然會對漸諳世事的趙匡胤產生影響。加上他本來出身於將門,在刀光劍影中長大。因此,盡管人在私塾,被迫跟隨老師搖頭晃腦地念著經書,可心思卻並沒有放在這上麵,而是逐漸萌發了依仗武藝建功立業,打出一片天下的念頭。於是,在讀書的間歇,便同小夥伴們玩起了行軍列陣的遊戲。每逢放學回家,他總是把孩子們排列成整齊的隊伍,自己在隊後押陣,一路浩浩****地行進著。年紀尚幼的趙匡胤,對這些遊戲興趣盎然,並從中初步掌握了日後帶兵打仗的本領。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匡胤已不再滿足於玩打仗遊戲,目光逐漸轉到了騎馬射箭上麵,這才是日後馳騁沙場用得著的真本領。趙弘殷對兒子的轉變,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並沒有進行阻攔,而是順其自然,並不時加以鼓勵和引導。於是,趙匡胤便暗下決心,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苦練騎術、箭術,百折不撓,從不懈怠。有一次,他挑選了一匹沒有籠頭韁繩和坐鞍的烈馬練習騎術。當他躍上馬背時,烈馬受驚,四蹄亂踢,狂嘶一聲,突然往城門內疾馳而去。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在城樓的門楣上,從馬上摔下來。附近的人大驚失色,以為他這下必死無疑。哪知趙匡胤卻毫發無損,隻見他一個鯉魚打挺猛地從地上爬起來,又迅疾地追了上去,縱身一躍,重新騎上馬背,烈馬終於被馴服了。就這樣,趙匡胤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藝,為日後衝鋒陷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改朝換代的大事。936年,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眼見自己的小舅子們為奪取帝位爭得不可開交,也不甘落後,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叛。大將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人認賊作父,相繼投降,耶律德光率遼軍**中原腹地。947年初,後晉都城開封淪陷,皇帝石重貴被俘,後晉就這樣滅亡了。曆史往往如此不公,寡廉少恥的石敬塘卻安安穩穩地做了幾年皇帝,並得以善終。而他的兒子本想挺起胸膛做人,卻落得如此下場,被俘後受盡折磨和侮辱,“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石重貴)之甚也”。

開封陷落時,首先是奸臣張彥澤部肆意燒殺搶掠,遼兵入城後又大肆搶劫,無論貧富,概無幸免,弄得十室九空,許多人因此傾家**產,家破人亡。趙弘殷家也未能幸免,被亂軍洗劫。加上家中人口不斷增添,937年添了三子匡義,947年又添了四子光美,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境更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舉步維艱。

後晉滅亡時,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後漢。同年三月,遼兵北撤,劉知遠乘機進入開封。一年之後,劉知遠死去,隱帝劉承祐繼位。這一年趙匡胤二十一歲,父母為趙匡胤娶了妻室。

自趙匡胤結婚之後的幾年,趙家的生活是在動**中度過的。朝廷幾番更迭,趙弘殷卻官職依舊,因為沒有得到賞識,二十多年過去了,趙弘殷仕途不得誌仍在原地踏步,從沒有得到過升官發財的機會,其心中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對於趙匡胤而言,堂堂七尺之軀,除了婚姻尚稱美滿外,其他一事無成,已經長大成人,依舊仰賴父母供給衣食,每想到這一點就羞愧難言。本以為能依靠父親給自己安排好錦繡前程,哪知父親連自己都官運不濟,看來無法依靠父親出人頭地了。他想大丈夫立身處世,依仗祖宗餘蔭算不得英雄,依靠自己的雙拳打出一片天下才是好漢。想我趙匡胤,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又兼有一身過人的武藝,走出家門,又何愁不能建立一番驚人的功業!正是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趙匡胤忍痛拜別了父母,告別了妻子,滿懷著雄心壯誌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門,他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夠建功立業,衣錦還鄉!

趙匡胤的想法真是太幼稚了。迎接趙匡胤的不是鮮花美酒,而是殘酷的現實。離家後,趙匡胤過著漂泊不定、浪跡天涯的流浪生活,他毫無目的地走著,到過陝西、甘肅,南行又路過湖北。但是機遇並沒有垂青趙匡胤,兩三年過去了,他依舊是一無所獲,兩手空空。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趙匡胤算是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段時期,趙匡胤遭到過寄人籬下的尷尬,飽嚐過窮困潦倒的悲苦,品味過受人白眼的無奈。他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了切膚之痛。真是說不盡的辛酸,道不盡的苦辣。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當時趙匡胤窮困潦倒的情形。

有一天,趙匡胤路過原州的潘原縣(今甘肅平涼東),經過長途跋涉,饑困交加,無奈何隻得和衣而臥,在路旁的樹蔭下聊作休息。休息一會兒之後繼續趕路。到了潘原城後,趙匡胤囊中羞澀,盤纏所剩無幾。於是打算和一班市井無賴賭博,希望能贏上幾吊錢。說也奇怪,這天趙匡胤手氣出奇的好,時間不長,他就贏了一大堆銀子。正當趙匡胤滿心歡喜地準備離開時,這幫輸紅了眼的賭徒,欺負他是外鄉人,竟然一擁而上,拳打腳踢,將趙匡胤痛打了一頓,然後將趙匡胤的錢財一搶而光。趙匡胤勢單力孤,人地兩生,隻得忍氣吞聲,自認倒黴。趙匡胤不僅沒有贏得金錢,反而將自己僅有的一點錢兒也讓人家搶了去,真是得不償失,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傳說有一位和尚在道路旁開墾了幾畝土地,種植蔬菜。有一天,這位和尚夢見一條金色黃龍正在他的菜地裏啃食萵苣,和尚猛然驚醒,急急忙忙向他的菜地奔去,看見的卻是一位相貌不凡的男子正在以萵苣充饑。至於有沒有這回事史無可考,但是,這件事說明了趙匡胤饑餓難忍,饑不擇食,偷吃別人菜地裏的萵苣充饑的事實。

趙匡胤離家之後,沿著黃河西上,浪跡河南、陝西、甘肅,一無所獲,窮困落魄,無臉回轉家門,隻得咬咬牙,轉而向東,沿著漢水,前往湖北投奔複州(今湖北天門)防禦使王彥超。王彥超看到這個同事的兒子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很是輕蔑,隻是拿出十貫錢,像是在打發一個乞丐。“龍困淺灘遭魚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趙匡胤懷著一肚子委屈,又奔波到隨州(今湖北隨縣)。隨州刺史董宗本倒是看在與他父親同殿為臣的分兒上,勉強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不買這個賬,看不起這個遠道而來的窮小子,經常仗勢欺人,對趙匡胤冷言冷語。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可是,寄人籬下的日子的確充滿苦澀。有一次,趙匡胤同董遵誨兩人一起談論用兵打仗,不學無術的董遵誨在這一點上自然不是趙匡胤的對手。董遵誨自覺臉上無光,竟然惱羞成怒,挖苦道:“閣下既然如此足智多謀,才華蓋世,又怎會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呢?”說完,拂袖而去。而趙匡胤木然地站在那裏,隻有憤怒和委屈,他感到難以再在此地待下去,隻好又踏上流浪的征程。

長途跋涉之後,趙匡胤來到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舉目無親,四顧茫然,無依無靠,加上不名一文,趙匡胤隻得棲身在一家寺院裏。寺中平日隻靠一點兒香火錢度日,猛然間平添一個白吃白喝白住的大漢,天長日久,的確難以承受。出家人念經誦佛,慈悲為懷,不忍心將趙匡胤強行趕走,又不便繼續讓他住下,於是心生一計:“趙公子相貌不凡,絕不會久居人下。隻要往北走,一定會有奇遇,交上好運。我送給你盤纏上路,如何?”趙匡胤畢竟不是市井無賴,察顏觀色,便知道該是動身的時候了。

雖然說好男兒誌在四方,可古有明訓“父母在,不遠遊”。離家兩年多,同家中聯係完全中斷,不知父母可好,嬌妻如何?歸去來兮,此地不可久留。於是,趙匡胤踏上了北上開封的古道。

然而,近鄉情更怯,一種難言的羞愧又湧上心頭。天地之大,竟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浪跡天涯,竟一事無成。就這樣兩手空空的回去,又有何顏麵對父母妻弟?接連不斷的挫折和冷遇,使趙匡胤不禁有些心灰意懶,愁腸百結。這天,來到商丘,走進一個小酒館,幾杯黃湯下肚,不禁悲從中來,一醉解幹愁,今天就來個一醉方休吧。等到酒足飯飽,趙匡胤眯糊著雙眼,踏著輕飄飄的步子,信步而行,不知不覺間竟走到一座寺院裏。

趙匡胤走進大殿,香案上麵正擺放著一副杯簍。這杯簍本是唐宋時求神問卜的一種器具,原作“杯玫”,用兩個蚌殼做成。當時人們將它拋入空中,落地後看它的蓋麵朝上還是朝下,以此來占卜,預測吉凶。後來改用竹子或木頭砍琢成蛤殼形以代替蚌殼,“杯玫”於是變成了“杯翊”。對自己前途失去信心的趙匡胤,看見杯箋,不禁心中一動。暗忖人們都拿它來占卜吉凶,自己前程渺茫,反正閑來無事,何不也試上一試,看看自己命運究竟如何?

於是,趙匡胤拈過杯箋,閉上雙眼默默祈禱著上蒼保佑,讓我能當上個小軍官,一麵將杯簍拋擲在地上。得到的不是吉兆。就這樣連續占下去,一直祈禱到當上個節度使,都沒有應驗。我就不信,自己果真如此命苦嗎!我這次再測一下,看看我能不能當上皇帝。說來湊巧,這回卻應驗了,

得到了一個大吉大利最好不過的“聖箋”。趙匡胤有點不相信,是不是眼睛看錯了,又揉揉眼睛仔細一看,千真萬確是聖簍。想起襄陽那位老和尚的話,趙匡胤滿腹狐疑,莫非我真能做皇帝?管他呢,且先到北邊去看看,說不定真交上好運呢。

這時,已經灰心喪氣的趙匡胤又精神煥發了,他覺也不睡,高聲吟頌著自己以前寫的一首不倫不類的《詠日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精神抖擻,大踏步地向北趕去。恐怕連趙匡胤做夢也沒有料到此一去,宣告了自己兩三年來流浪生活的終結,並從此步入了一條通向權力頂峰,前程光輝燦爛的康莊大道。

漂泊異鄉的流浪生活,無疑是充滿辛酸苦辣。但是趙匡胤從中獲益匪淺,顛沛流離的困苦,磨煉了他的意誌,開闊了他的視野,體驗了民間疾苦。所有這些,都為他以後統軍治國打下了良好基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孟子的話,對趙匡胤來說,應該是很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