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

宋太祖虛懷納諫,知人善任,在中國古代帝王君主中是很突出的一個,這也是宋初政治比較清明的根本原因。趙普是趙匡胤的佐命功臣,做了十年的宰相,深沉剛毅,辦事果斷。趙匡胤對他尤為信賴,經常到趙普家裏就國家重大政策、人事安排的有關問題征求意見,像統一戰爭中的“先南後北”策略、集中行政權財權以及削弱高級禁軍將領兵權的“杯酒釋兵權”等重大舉措,基本上都出於趙普之謀。趙普在宋初的人事安排上費盡心機,經常向趙匡胤薦賢舉能。有一次,他推薦一個人可以做某官,宋太祖不同意擢用。第二天,趙普又推薦這個人,宋太祖還是不同意用。第三天,趙普仍然推薦那個人,要求予以任用。宋太祖勃然大怒,抓起趙普的奏折,撕成碎片,摔到地上。趙普不動聲色,跪下地把紙屑撿起來,回家貼補好,第四天繼續推薦那個人,一直到宋太祖同意任用為止。宋初百廢待興,需要很多有作為的治國安邦的人才。當然,推薦上來的人不可能全是皇帝所喜歡的人。不過,在趙普等人的堅持下,宋太祖有時也能改變自己的態度,從而在人事關係上維護封建政權的大局。有一次,一位將軍立了戰功按規定應當升官,但宋太祖一向討厭這個人,當然未獲批準。趙普反複勸解,請求批準。太祖發怒問道:“我就不給他遷升,你能怎麽樣?”趙普平靜而嚴肅地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曆來如此。何況,刑和賞不是陛下您一人專有的,怎麽能以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呢?"宋太祖聽不進這樣正確的建議,拂袖而去。趙普跟在後麵。太祖進入宮中,趙普就恭敬地站在宮門外,很長時間不離開。最後,宋太祖終於回心轉意,同意那人升官。

前文說到宋太祖心中很清楚什麽樣的人適合擔任什麽樣的職務,其實,什麽地方什麽部門需要什麽樣的人去進行治理,太祖心裏也是很清楚的。且不說邊境將帥的任命需要合適的人,就拿治理西京洛陽來說,他選用焦繼勳代替向拱,使“久不治”的洛陽一舉“肅安”。

符顏卿久鎮大名府,專恣不法,屬邑都無法得到治理,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太祖決定特選精明強幹的官吏前往主持縣政,於是任命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縣,監察禦史王祜知魏縣,楊應夢知永濟縣,屯田員外郎於繼微知臨清縣。後來,太祖得知周渭頗有才幹,又選用周渭知永濟縣,他為政果斷,執法公正,頗受重用。其他如勉令竇儀就職翰林學士、任命李處耘權知戰爭活動之後的揚州、不用伶人衛德仁為刺史等等都體現了太祖量才授任的用人之道。

太祖用人的重點和難點是用誰率軍平定割據諸國以及平定後誰去進行統治。在這方麵宋太祖也相當成功地做到了知人善任。曹彬等率領宋軍從水路經長江三峽征伐後蜀,官兵一心,戰爭進展順利,而且沒有殺害無辜。當初,有些將領很想殺人越貨,每次都被曹彬及時製止,所以峽路宋軍始終秋毫無犯。宋太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說:“吾任得其人矣。”據史載,武陵、辰陽、澧陽、清湘、邵陽五州依山阻水,幾十萬少數民族族眾在五代時經常侵襲邊境,殺掠民畜,歲歲不得安寧。太祖平定荊湖後,“思得通蠻情、習險扼而勇智可任者,以鎮撫之"。辰州瑤人秦再雄,武健多謀,在五代屢立戰功,少數民族族眾都願意聽他指揮。宋太祖招其進京經過考察,知其可用,於是將一路政事全部委任給他,並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刺史,授任其子為殿直,厚加賞賜,讓他自辟吏屬,擁有一州的全部租賦。秦再雄因而感恩戴德,誓死報效朝廷。到任後,訓練士兵,讓士兵都能披甲渡水,曆山飛塹,捷如猿猴。又選用能言善辯的親校二十人,出使各部落,宣講朝廷的安撫政策。各部落紛紛表示歸順朝廷。太祖聞悉,非常高興,再次召秦再雄到朝廷,再次對他進行嘉獎。後又任命他為辰州團練使,他的門客王允成為辰州推官。由於秦再雄竭力盡心守衛邊境,所以終太祖之世,沒有出現“蠻陌”之患。五州幅員千裏,不增一兵,不費帑庾,而邊境安寧,“由神機駕馭一再雄而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選準了的人才大膽使用,毫不懷疑,是宋太祖知人善任的重要特點。如將帥楊信以篤實、田重進以忠樸、劉遇以淳謹、劉廷翰以武勇名聞一時,“故皆終始委遇而不替”。尤其是殿前都虞候楊信(又名楊義)善禦士卒,“精白一心”,頗受大祖信任。有一年,散指揮都知杜延進(又作杜廷進)與同夥十九人陰謀作亂,事情敗露,太祖夜裏打開玄武門,派人召來楊信擒捕,黎明皆獲。楊信的廨舍緊挨宮廷的北麵,有一次,太祖命令禦龍直在後池裏教習水戰,鼓噪之聲不絕於耳。楊信聽到噪聲不測其故,身著黑色綈袍火速趕到苑門。見到太祖,太祖命令他坐下,然後對他說:“我在教習水戰,沒有其他意外的事情。”太祖一邊目送楊信離去,一邊對侍臣說;“真忠臣也。”楊信一次暴疾之後喪失了說話的功能,太祖親臨第舍探視,並賜予緡錢。因楊信忠直,太祖命令他掌軍如故,而且“委任之不疑”。楊信雖然不能說話,但指顧之間,眾皆稟命,申明紀律,肅然有度。楊信有名叫田玉的童奴,天資聰慧,善於揣度楊信的心意。每次向皇帝奏事、指揮軍事、戒敕部下、賓客寒暄,楊信都要回頭看看田玉。畫掌為字,田玉悉知。於是田玉代替楊信陳說,輕重緩急,盡如其意。

與許多封建帝王用人求全責備相比,宋太祖則善於用其所長,甚至用其長護其短。太祖有一次與趙普議事有所不合,太祖說:“安得宰相如桑維翰者與之謀乎?”趙普回答說:“使維翰在,陛下也不用,蓋維翰愛錢。”太祖說:“苟用其長,也當護其短,措大(讀書人)眼孔小,賜予十萬貫,則塞破屋子矣。”宋初人才一度缺乏,後周的舊僚及各割據國的官吏不少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倘若一味地求全責備,那麽必然很難找到可用之人。用人所長是宋初所麵臨的政治形勢的需要。

宋太祖能做到知人善任,與他平常重視對臣僚的了解和考察密不可分。他有一個小筆記本,誰具有哪方麵的才能都隨時記下來,為量才授任做好準備。有時,太祖把自己看重的人才派到某地某部門加以鍛煉試用,如果真是個人才,就果斷任以大事。平定揚州李重進叛亂後,太祖任命內客省使王讚知揚州軍府事。王讚乘舟前往,不幸在閶橋溺死。宋太祖對左右說:“是殺吾樞密使也!”宋太祖為何如此傷心呢?原來王讚為河北諸計節度使,五代以來,姑息藩鎮,有關部門不敢對藩鎮的違法行為依法懲處。王讚以振舉朝綱為己任,深得太祖賞識。太祖知道王讚的才幹可任大事,所以派他前往治理兵火之餘的揚州,準備進一步大用,王讚卻遽然而死,太祖為失去一位有才幹的官吏而深感惋惜。沈義倫為平蜀軍的隨軍轉運使時,嚴格遵守太祖的命令,不掠奪人口和財貨。進入成都後,特意找到一個寺廟住下,飲食素淡,拒絕後蜀臣僚敬獻的珍奇異寶。離蜀東歸朝廷,隨身攜帶的箱子中,僅有數卷圖書。宋太祖知道沈義倫為政清廉,於是擢用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宋太祖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了解官吏的各種情況,從中獲悉官吏的信息,便於從中擇優任用。李穆擅長文學,為朝廷起草文書不尚華靡而崇雅正,改變了五代以來的弊病。

宋太祖有一次對與李穆有同學之誼的盧多遜說:“李穆性情仁善,文辭方麵很突出,其他方麵尚沒有顯露才能。”盧多遜回答說:“李穆操行端直,臨事不以生死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屬於仁而有勇一類的人才。”宋太祖從這次平常的談話中獲知李穆所具備的另外才能,他說:“果真如此的話,我當擢用他。”當時太祖正準備討伐南唐,將帥都安排好了,隻是沒有出師的借口。太祖打算先派人出使江南,召李煜朝見皇帝,正在物色使臣人選。當太祖從盧多遜口中了解了李穆仁而有勇時,於是派遣李穆出使江南。李穆果然不負所望,出色地完成了出使江南的使命。

宋太祖知人善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大多數文武臣僚因而願效死力。有一次,太祖到講武池,在水邊觀習水戰,言談之中發出感慨:“人皆言誌身為國,然死者人所難,言之易耳。”在旁邊的步軍都虞候、保順節度使李進卿立即回答說:“如臣者,令死即死耳。”一邊說,一邊躍入池中。太祖急忙命人將李進卿救起。對於後周及平定的各割據政權的臣僚,隻要忠於朝廷,太祖都親自嘉獎,甚至棄瑕錄用,如徐鉉等人“皆承眷禮”。另外,如衛融、張泊雖然“應答不遜,猶優假之”,所以即使是“疏遠寇仇,無不盡其忠力”。

宋太祖在位十幾年中,隻要對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有利的意見,大多能虛心接受,並付諸實踐。為了更廣泛地了解下情,聽取更多的意見,宋太祖特設置登聞鼓,每次聽到鼓聲,多親自接待來訪者,有的意見與事實有出入,他也不責罰。有些意見,則交給臣僚商討,作出處理決定。乾德二年(964),前開封戶曹參軍桑塤擊登聞鼓,訴吏部執行官吏考核標準前後矛盾,“已當為望縣令,乃注中縣”。宋太祖決定在尚書省召集有關官員商議討論,大家都認為桑塤所訴情況屬實,意見正確,滿足了桑塤的要求,並提升桑塤為殿中丞。為了保證言路暢通,保護上書言事人的生命安全,宋太祖特製作了一塊神秘的誓碑,告誡趙宋統治者永遠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從不殺上書言事之人這一點來說,既保證了言論的相對自由,又為皇帝了解民情提供了較為暢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