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患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雖然在宋代廣大農民仍然是靠天吃飯,但是,卓有成效地興修水利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提高糧食產量,改善人民生活,從而反過來又可促進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黃河的水患是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宋太祖把治理黃河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乾德元年(963),派神武統軍陳承昭,征發京城附近地區丁夫數萬人,修築河堤。乾德四年

(966)夏秋之際,黃河多處決口,泛濫成災。派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贇等督率士卒丁夫數萬人,曆時二個多月,塞治滑州決口,並修複被毀壞的靈河大堤,使黃河水回歸故道。第二年春天,鑒於上一年黃河多處決堤的教訓,太祖派遣使臣分別帶領畿縣及附近州郡的丁夫數萬人整治河堤,並規定開封府、大名府以及黃河沿岸的十五個州的長官兼任本州府河堤使,負責修治黃河。此後,加固黃河提防形成製度,每年正月開始加固,春末而畢。

宋太祖對水患非常重視,也要求地方官對水患予以高度重視,及時發現水患,報告水患,清除水患,否則將受到嚴懲。開寶四年(971),澶州黃河決口,東流泛濫至鄆、濮等州境內,淹沒農民田無數。地方官卻裝聾作啞,不及時上報,更未積極組織搶修。宋太祖非常憤怒,派人調查。結果屬實,通判姚恕處以棄市,知州杜審肇被罷職。

這件事發生後,宋太祖更加重視對水患的防範,他說:“朕每念河渠潰決,頗為民患,故署便職以總領焉,宜委官聯佐治其事。”於是,特在沿黃河兩岸十七州府設置河堤判官一名,以本州府通判擔任。沒有通判的地方,以本州府判官擔任。開寶五年(972)夏,黃河又多處決口,太祖派潁州團練使曹翰征發士兵及丁夫五萬人進行修治,不久,堵塞了所有決口。黃河頻繁泛濫,令宋太祖深深為這憂慮。他廣泛征求治河意見,曾經親自召見《禹元經》作者田告,詢問治水之道。隱居未仕的王德方呈上修治黃河水害的文字,宋太祖賜予他同學究出身。

除了經常巡視、加固河堤外,宋太祖還設想通過改善黃河兩岸的環境來控製水勢泛濫,要求各地方官帶領民眾在河岸種植樹木。這算得上是一項治本的防治水患措施。

太祖時期雖未徹底根治黃河,但通過上述措施大大減輕了黃河的水患。

除了黃河之外,太祖也非常重視對其他河道的疏浚。特別是京城開封附近的河道,宋太祖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疏浚和連通,在不長的時間裏,逐漸形成了以京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網絡。

汴水(河)沿東南方向穿過京城,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是一條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南方的物資依賴此河運到開封,維持京城軍民和官吏日常開支及生活的各種費用。史稱“汴都(京城)仰給漕運,故河渠最為急務”。宋太祖針對汴河淤沙嚴重的特點,經常征調民夫或士卒進行疏浚,及時修複因洪水泛濫衝毀的河堤。開寶三年(970),汴水在宋州寧陵縣決口,太祖派人征發宋州、毫州民夫填塞。

960年,太祖派人開挖疏浚蔡河,並在河口設置鬥門以調節水量。

第二年,派陳承昭率領從京畿、陳州、許州征發來的數萬丁夫,從新鄭導引閔水與蔡河交匯,貫通京師,向南經過陳州、潁州,直達壽春,又過了幾年,陳承昭又督率數千丁夫鑿渠從長社導引溪水至京城,與閔河匯合。這條水渠開成後減少了所經之地水患,閔河的漕運功能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五丈河是從京城向東通向山東的一條河渠。961年,太祖命令給事中劉載到定陶督率曹州、單州丁夫三萬人,疏浚五丈河,從京城北,曆經曹州、濟州、鄆州等地,通達東方漕運。五丈河雖然開通了,但淤泥嚴重,不利於行舟。太祖命令陳承昭在京城之西,夾汴河造鬥門,從滎陽鑿渠一百多裏,導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匯入鬥門,這段河流稱為金水河。金水河的水流通過汴水口上的水槽東匯於五丈河,使京城東北的漕運線路更加四通八達。新水門建成時,宋太祖還興致勃勃地親臨觀看。五丈河於開寶六年(973)改名廣濟河,為北宋漕運四幹線(四條金帶)之一。

宋太祖對這些河流的疏浚和貫通,一方麵便利京城漕運江南和山東的糧食和物資;另一方麵還具有蓄水、泄水和通航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護農業生產。同時,也促進了京城開封的經濟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