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謀幽雲十六州

936年,石敬塘圖謀稱帝,為了爭取遼的支持,答應稱帝後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使遼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這一戰略要地。

燕雲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薊州(今河北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邱)、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州(今山西朔縣)。這一地區西起山西與內蒙交界處,東達達渤海之濱,沿線山嶺婉蜒,形勢險要,有不少關隘控

扼南北交通要道。

從這裏向南,便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中原王朝一直依賴這一地區的燕山山脈和長城作為屏障,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侵襲。因此,這一地區的得失,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

遼在獲得幽雲十六州之後,將邊界向南推進到雁門關、滹沱河一線。遼對幽雲十六州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幽州改為南京,雲州改為西京。並以此作為基地,動輒揚鞭南下,牧馬中原。

而對於中原王朝來講,自從失去幽雲十六州以後,河東方麵,雲州、朔州等州以南有雁門關等要隘,還算是有險可守。而在河北方麵,遼已完全控製了曆來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加上構築在其上的長城,更是騎兵難以逾越的障礙。遼已完全控製,幽州更是成為遼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遼騎兵從此出發,很快就可飲馬黃河,直逼中原腹地,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

趙匡胤本人對此有切膚之痛。947年遼兵大舉南下攻陷後晉都城開封,“華人百萬,皆沒於契丹”。這一印象,給年已二十歲的趙匡胤留下了刻骨銘心永遠難以忘懷的印象。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雖迫於當時的形勢而采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但對幽雲十六州卻是沒有一日或忘,從沒有放棄收複幽雲地區的打算。乾德元年(963)十二月,軍校上書“獻陣圖,請討幽州”,趙匡胤給予了獎賞。有一次,趙匡胤拿出一張幽雲地區形勢圖,“你說曹翰能不能攻下這個地區?”趙普反問,“曹翰可以攻,誰又能夠守?”趙匡胤答道:“既然他能攻下,就讓他來守吧。”“那麽他死後誰又能接替他呢?”趙匡胤知道趙普內心不讚成,又不好公然反對,因此這樣答複自己,因此沉默良久,隻好暫時取消收複幽雲十六州的想法。開寶九年(976),也就是趙匡胤統治的最後一年,群臣要給他上尊號,名叫“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趙匡胤卻婉言謝絕,他的理由是“汾晉未平,幽雲未複,謂之一統,可乎。”

趙匡胤圖謀幽雲的想法是一以貫之的。同時,他也沒有僅僅停留在言語上,他還采取了實際的行動和措施。這就是設立封樁庫,從統一荊湖地區開始,就將所繳獲的金銀財物收藏其中。後來國家的財政收入的盈餘部分,也存入庫中。用意何在呢?趙匡胤本人說得很明白:“石敬瑭為了一己私利,割讓幽薊地區以賄賂契丹,使一方之人遠離故土,朕對他們甚感憐惜。等此庫中蓄滿三五十萬,朕便遣使同契丹交涉,如果能將這一地區的土地民眾歸還,我便拿出庫中所藏當作贖款,以補償遼朝。如果契丹不同意歸還,那我就散盡庫中錢財,召募勇士,用武力攻取。”他還說:“遼兵數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絹的價錢收購一名遼兵首級,遼軍精兵不過十萬人,總共隻需花費我二百萬匹絹,而遼兵就會被我消滅殆盡了。”

後人在評價趙匡胤這一構想時,頗有微詞。有人認為這是反對使用武力,采取了怯懦的賄賂政策,表現出軟弱妥協的精神。事實並非如此。

動用武力,進行戰爭,首先必須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在這一方麵,宋朝不僅沒有任何優勢,相反,與遼朝相比,還處在劣勢。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所轄人口隻有九十餘萬戶,兵力不足二十萬人,部隊以步兵為主。至於財力,“帑藏空虛”,難以支持曠日持久而規模巨大的戰爭。遼朝的情況又怎麽樣呢?其疆域東臨黃海,西抵阿爾泰山,北至西伯利亞,南至今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人口約四百萬,總兵力約三十萬,其中精銳部隊十萬左右,遼軍騎兵眾多,剽悍輕捷,在平原曠野之地更利於發揮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趙匡胤貿然向遼朝進兵,以硬碰硬,其結局很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動用武力,也許會自取滅亡。

中國著名帝王

武力或者是戰爭,畢竟隻是解決矛盾和問題的一種手段,而非唯一手段。隻有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手段都難以奏效的情況下,才會動用武力。所謂“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同時,戰爭作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終極手段,暴烈而殘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物力消耗和人員傷亡。退一步說,即使趙匡胤能夠用武力奪取燕雲,付出的代價也將是十分慘重昂貴,絕非三五十萬或三五百萬匹絹帛的價錢能比擬。因此,趙匡胤企圖用收買的辦法贖回燕雲十六州,是對戰爭的嚴重後果有著透徹分析之後的明智之舉,絕不是懦弱。

況且,以和平的手段收複幽雲十六州,隻是趙匡胤文的一手,與此同時,還有武的一手,也就是訴之於武力。隻是這必須在平定南方之後,國力大為增強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當趙匡胤晚年統一南方之後,人口增加到三百萬餘戶,軍隊增加到三十八萬人,具備了同遼一較高下的條件。所謂財大氣粗,趙匡胤的腰板也硬了起來,可以中氣十足地說:如果遼不同意交還幽雲十六州,“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所以,趙國胤圖謀幽雲十六州的構想,應該值得肯定。隻是由於趙匡胤壽命不長,還未將他的宏圖大誌實現便去世了。後來,他的弟弟趙光義率軍北伐,隻是由於指揮失誤,功敗垂成,這也從反麵證明了趙匡胤的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